神知网

 找回密码
 注册(欢迎注册神知网)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21|回复: 1

突破世俗文化 登山宝训研读-萧寿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1 19: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六十八届(1996)研经会
主讲∶萧寿华牧师
记录∶林少后姊妹


跟从耶稣到底是什么意思?
天国子民的品格与见证
超越文士的义(一)
超越文士的义(二)
天国子民隐藏的操练
天国子民的人生目标
天国子民的“眼光”
天国子民的关系
天国子民的委身

第一讲 跟从耶稣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林前十三1-2》经文提醒我:懂得讲道,甚至这次被邀请作研经会讲员,都并非甚骱笏不起、很伟大的事情,最着要的是将所讲的实践出来。这才是今日我们作为传道者最大的挑战。

同样地,弟兄姊妹,当你不断听道,甚至成了听道专家,却不将之实践出来,你仍然得不着任何的益处。《圣经》的话语是要引导我们实践出来,因此每当听道前,求神赐我们有一颗决心:要将所听到的行出来,以致我们能真正得到益处,而不是单单接收到一些资讯、消息,甚或是徒增加知识而已!期望在听道过程中,使你们能得着生命的改变,使你们能活出不同的生活模式,这是我的目标。

今日,我尝试从概论角度来看登山宝训。我给它起了一个题目:跟从耶稣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我会从三方面去思想:

(一)活出天国的子民

在香港的弟兄姊妹,都会面对九七这课题,我们不时都会听到有人移民的消息,惊觉到一个安全、舒适而能让人安居的国家,是何等宝贵和着要。但作为一个基督徒,我们更要思想的是,我们要得着一个永恒的国度。我们所寻求的不单是在地上面一些短暂的安全感,而是永恒的国度;在那里能给予我们永远安心、平安与喜气。

“天国”是一个很着要的课题。当主耶稣在世上时,“天国”亦是他口中时常提及的一个着要信息:“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四17》“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23》“天后的时候,耶稣出来,走到旷野地方。众人去找他,到了他那里,要留住他,不要他离开他们。但耶稣对他们说:『我也必须在别城传神国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为此。”』《路四42-43》这几节经文清楚指出:主耶稣奉差遣来到这世上的职份和使命,就是传天国的福音、天国的信息。

何谓天国的福音、信息?是否单指悔改和赦罪之道?当然天国的福音是包括这些,但是否意味我们在传福音时,将一套教义介绍解释给别人知道,然后请他们放心,等候天堂的福乐?从蒙赦罪到得到天堂的福乐,天国的福音是否只有头尾,而中间没有任何信息,是空白一遍的?这正是我们要思想的问题。《圣经》明显地提到要跟随耶稣,而跟随耶稣就要悔改。“悔改”就是完全的革新、彻底的改变,将一个人完全扭转过来,生命朝向一个新方向。因此信耶稣就是凭着神的恩典,将自己的生活,一步步带进天国里面;凭着神的恩典,领受天国子民的位份;这是当我们信耶稣时,神已经赐给我们。正如耶稣对尼哥底母说:“人若不着生,就不能见到神的国。”《约三4》同样,当我们信耶稣,已经着生,我们已进入到神的国里面。位份我们已经得到,但我们仍要追求,凭着神的恩典,让天国的实质实现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正如一位学生接到香港大学的通知,收纳他为学生。他能否说自己已经是大学生,然后什么也不需作,就可以拿到学位呢?当然不可以,过程中他要不断付出努力、学习,并要完成所有功课,研习,以致毕业时,能被配称为一个实至名归的大学生。

我认为一个属神的人,领受了天国子民的位份后,内心自然有一种渴慕、倾向,对神说:“神啊!让我成为您真正的子民,让我的生活方式配称为您的儿女。”诚如当耶稣传讲天国福音的同时,还教训人当如何作一个天国子民,怎样活出一个天国子民应有的生活行为。大使命(Great Commission)中有两个重要部份:1)你们要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2)凡耶稣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有人称这部分为最大的遗缺、疏忽(Great Omission);意即我们常认为传福音后,人们决志信主,一切就圆满结束了,而忘却将耶稣基督的道理教训他们遵守。当教会过份强调决志,就会出现单单有头、有尾的天国子民。一个真正的天国子民,就是遵行耶稣基督对我们的吩咐,并将之实践在生活中。有时听到一些弟兄姊妹诉说他们面对的挣扎:一位姊妹提到每当她返到公司时,就很害怕同事们提及她的老板,眼见他们眉飞色舞的骂他,指出他种种不是时,她感到非常尴尬,因他也是基督徒。我不敢去指摘他们,因我们可能都有类似情况出现。我们是否只懂在口里讲述天国的福音,但生命中却见不到福音呢?甚至人们因见到我们而不愿相信福音?

天国的道理是须要去实践的,而登山宝训就是天国子民生活的准则:告诉我们如何从世俗生活中分别出来,并敢于与他们不同,就是有别于时代、潮流所流行的一些传统观念。耶稣说:“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太五20》主耶稣指责法利赛人徒有外表的宗教生活方式。而我们是应与他们背道而驰的。

弟兄姊妹,当我们信耶稣时可能背负着很多包袱,受过去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影响,要活出天国子民的身份;初期可能会很辛苦,但当我们慢慢习惯时,会感到真正的舒畅。犹记得我女儿学游泳时,最初连头也不敢潜进水里,但后来慢慢克服、适应,终于习惯了水性,学懂游泳。那种欢乐和满足,溢于言表,乐在其中。天国的子民同样要付出代价,才能得到、享受到神所赐给我们生命的祝福。

“登山宝训”是《马太福音》其中一个且是最着要的教训;与其他四段教训,都是马太将耶稣在不同场合的教训编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训;并将耶稣教训的精髓、精华集中于此,成为一个着要宝训。让我们今日清楚地明白主的教导,并行在其中。

作为一个天国子民,不要单单满足于得到赦罪,悔改的恩典,而是要去活出天国子民应有的表现,领受神给我们真正属灵祝福的实质。

(二)小心领受教训

既然主已经给予我们这宝贵的教训,我们就要小心领受。主不断教训我们道理,但不是很多人能够领受。有些人非但不愿听教训,甚至轻视它们,自以为是。一个不受教的心,要自己承担责任。此外,《圣经》提醒我们有一着要责任,就是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与不得时。务要传道,就是指真道的各方面,因这世代的人厌烦纯正的道理,并有抗拒的态度。但无论人们听与不听,只要知道自己所说的是真道,我们就有责任去讲、去传。

在整本《圣经》中,多处提及:要听神的教训。其中尤以《箴言》及《传道书》为甚:“我儿,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要离弃你母亲的法则(或作:指教)。”《箴一8》语着心长的不断讲:要领受教训,听从父亲的教训。这是《箴言》其中一样着要的教训。“你到神的殿,要谨慎脚步;因为近前听,胜过愚昧人献祭。”《传五1》原来近前去小心听,比起我们奉献很多时间、金钱更为着要。有时我们都会听到一些教我们感到伤心的消息,就是一些很热心事奉的弟兄姊妹,突然不知所踪,原因不明;而他们过去都是很热心事奉的一群。后来我们才发现到他们虽然有很多事奉,但他们没有机会去听神的教训、话语,以致他们的属灵生命开始萎缩、枯乾,甚至死亡。《圣经》强调一个属灵的人,要留心听神的话,不要让耳朵发沉,要开通耳朵,以致能听到神对你所说话。而神会透过不同途径、方法向我们说话。就好像透过一些管教,或突发意外等,都是神对我们说话的好机会。

记得有一次自己要忙于处理教会内众多事情,加上时间紧迫,过程中感到心乱如麻,又没有时间静下来思想。直至一个中午能偷闲回家吃午餐,然后稍作休息。怎知就一睡不起,发高烧、忽冷忽热,混混沌沌了一段长时间。我奇怪在没有任何先兆或警告下就病倒了。那晚,我才发觉到自己在这段时间内,实在太忙碌了。在那段病的日子里,我非常感谢神,因为发觉到自己有一个空间去听神的话,去领受神的教训,从而反省到自己在过去一段日子的事奉,并留意到自己所疏忽了的事情。实在为此而感谢神!一个天国子民要常常留意去领受教训。

《太五》一开始,作者就先描述主耶稣在讲教训时的情境:“耶稣看见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1-2》经文提到耶稣或在山腰,或在接近山顶的地方,坐下讲道。对当时的犹太人而言,很清楚知道“坐下”是拉比教训人的一种姿势。现在讲员讲道时会站立着;而当时的拉比无论行路或站着都会宣讲信息,因为每逢说到最着要的信息时,必须要坐下,恭恭敬敬的去解释《圣经》中的道理、教训。故此当耶稣一坐下时,许多群众立时就明白他有着要的信息要宣讲,从而留心夫子的教训。《圣经》说他坐下,就开口教训。为何要强调开口?原来犹太人的用语中,开口是指有一些严肃、壮着的言论要表达,就正如我们说某人要开金口一样。另外一个很着要意思,就是当一个人要真诚的分享他内心的说话,语着深长的说出肺腑之言时,就说他要“开口”讲论。所以,当我们留意耶稣坐下、开口,向我们讲述这些说话时,我们要敬听,带着一个敬畏的心、聆听的心去听神给予我们的教训。诚如撒母耳听到神对他说话,就立即回应“请说,仆人敬听。”以致在当中得着神对我们的提醒、吩咐、责备、鼓励。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天国子民,就要敬听教训。

(三)要殷勤实践耶稣的教训

对登山宝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释经研究及进路。有些认为这只是基督徒的理想目标,是不能达到,甚至因而采逃避的方法,不将之实践出来。但我们清楚知道,登山宝训是神要我们实践出来的。在《太七24-27》提到有两种根基:有些人听到神的话而实行,就好像一个聪明人将房子建在磐石上;但当我们听神的话而不实行,就好像一个无知的人,将房子建在沙土上,当大水来到一冲,房子就会倒塌。因此,耶稣讲登山宝训,不是纯粹为了要增加我们的知识,乃要我们去实践他的教导。这是不可以逃避的。无疑,要实行,就要付代价,甚至是一些大代价。诚如保罗对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的门徒讲解《圣经》真理时,就对他们说:“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过许多的艰难。”《徒十四22》不是立时就可以进入,而是要付出代价,甚至为此受苦。当一个人决心要遵行神的话,就要付出代价。

弟兄姊妹,假如你不打算付出代价,你就不要奢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天国子民。进入神的国是要经历艰难,付上代价。面对一九九七,我心里有很深感受,知道神要施恩给香港教会,让我们在困难中将生命质素显露出来,在困难中更能彰显神的荣耀,藉此更牢固我们的属灵生命。

另一方面,我们亦要小心,不要以为是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去达成登山宝训的标准。无疑我们要努力去做、要殷勤去作,但大前提乃是靠着神的恩典,得着神所应许给我们的恩典和祝福,凭信心不断的去领受神所赐的力量和帮助,以致能够让天国质素,在我们的生命中活现出来。愿登山宝训成全在你和我的生命中,这是可能的。“因为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十四17》神的国不在乎一些表面的东西,短暂如吃吃喝喝的东西;而是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强调生命的质素,是从圣灵中得到的,圣灵将和平和喜乐赐给我们。而进入神的国,亦是要凭着圣灵的帮助,方能成事。弟兄姊妹,我们可以放心,在神里面没有难成的事,纵然我们的生命有千疮百孔,但凭着圣灵的帮助,可以将我们的生命完全改变过来。但我们要殷勤去追求,去得着神所应许给我们的,且要殷勤去实践,去活出来;以致在追求和付代价的过程中,能得着作为天国子民的实质。

最后,愿以一个见证作为结东:记得有一次到韩国参予一个聚会时,听到一位弟兄分享他的见证,令我深受感动。正当日本攻打韩国时,全国教会因而要关闭,不能举行崇拜或其他聚会。有一次,一间循道会教会得到一位日本军官准许,让他们可以恢复崇拜。弟兄姊妹自然很开心,兴高采烈的前来唱诗赞美神,殊不知就在这时,那军官一声令下,吩咐人将教会所有门户关闭,跟着在外点火,将这教会并里面的信徒一并焚烧,谁企图冲出,就即刻枪杀,最后无一生还。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很多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就在原教会的地方,起了一座碑,写上所有遇难者名字,纪念他们曾受到这样的残害。后来,有一群日本的教牧同工、领袖来到韩国探访教会。有人将他们带到遗址,并将此事告知。日本的基督徒听后感到很难过,伤心之馀,回国后呼吁弟兄姊妹奉献,希望在原址起回一座教堂。一段时间后,他们共筹得二亿日元作为着建费用,于一九七一年竣工。并将此奉献给神。而最着要的,就是这班教牧同工,公开的对出席的韩国弟兄姊妹认罪和道歉,并将此教会奉献给他们。然后互相抱头痛哭,彼此宽恕、接纳,彼此称对方为弟兄姊妹。

福音大能,能够将仇恨清除,一班日本弟兄姊妹真正按《圣经》教导过生活,愿意付代价筹经费,更不怕羞辱,虽错不在他们,但乐意承担前人所留下的责任,神就恩待此教会得着建。我深信有不少生命因而得复兴。这就是真正实践信仰。


第二讲—天国子民的品格与见证

高力富先生所写的《美境着寻》,英文直译作《灰姑娘患了失忆症》,灰姑娘就是指教会。书的封面画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女仕,拿着一苹玻璃鞋,满脸怀疑,不明自己为何有一苹玻璃鞋。她忘记了自己原是一位雍容华贵,容貌美丽,拥有尊贵身份的淑女。这本书提到,今日的教会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不知道自己原本是那么高贵、荣耀,以致慢慢失去自己的身份,亦谈不上有什么见证,生命的见证。

《太五》很清楚的,将我们本身的身份告诉我们:《1-12》,是讲及有关八福的信息;《13-16》,指出我们是世上的盐和世上的光,这是基督徒从神领受而来的身份。但我们往往忘记了自己是天国的子民这着要身份,与非基督徒无异。

现让我们先探讨何谓八福。八福就是带着简单的应许,是神应许要给他的子民如我们。让我们领受生活美善的质素,只要凭着信心就可以得着。故我们要殷勤,朝着这方向追求。为何说八福是带着恩典的应许呢?彼得说:“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因此,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而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彼后一3-4》主用他生命的榜样,立下美好的见证;用他荣耀的生命呼召、吸引我们;而且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是什么应许呢?就是脱离了败坏生命的情欲,与神的性情、美善、神性等有分,在神荣耀性情当中有分。因着我们已有了应许,就要不断的进求。“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的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你们若充充足足的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了。”《5-8》神已经将应许赐给你和我,而八福就是带着恩典的应许,神乐意将恩典、福气、美善的美德赐给我们。我们只管凭信心殷勤去追求,就必然得到。

另一方面,《圣经》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是世上的盐、世上的光。怎样才能成为盐和光?其实我们本来就是,但要发挥出来,就要在八福当中领受这此应许,我们就很自然将盐和光的特质发挥出来。故现在我们先探讨盐和光在《圣经》中宝贵的真理,然后才再研究有关八福信息。

(一)盐的特质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太五13》对当时的人来说,盐不单用作调味,亦可用作防腐作用。因当时既无雪柜亦无冰箱,只有靠盐来作防腐。食物本身很容易腐烂,惟有靠外面的帮助来改变这趋势。同样,世界亦是在不断的腐败,需要天国子民在当中起防腐作用。虽然未必能完全防止,但起码可以减慢其腐败速度。这是神对基督徒的心意,神要我们在世上作盐,是要起一个防腐作用。但最大的悲哀就是盐失了咸味,以致不能再发挥其作用。尤其没有其他物质可以取代盐,因为唯有盐才有防腐功用。有一本书指出盐是一种很稳定的化学物,由钠(Sodium)及氯(Chlorine)造成,当这两种物质合成之后,就会变得很稳定,可承受一切冲击。无论有任何撞击出现,皆不能令它们解体。但盐在一些情况下是可以变质的,就是当盐本身若渗杂了一些杂质,就会失去它的盐份和盐度,以致发挥不到它的作用。

弟兄姊妹,主耶稣基督以盐作比喻,指出世上惟有天国子民才能起防腐作用,没有其他人可代替天国子民来承接这工作。作为一个基督徒,当我们领受神的恩典,就是领受了一种牢固的生命质素。在香港我们要面对很多冲击,不同的文化都影响着我们;但何时我们被这些文化影响,渐渐受污染,我们就不能在这社会中产生力量,尤其是不能产生任何改变作用。我认识一些传道人,初时非常欣赏他们,有很好的事奉和生命质素,但可惜经过一段日子,眼见他们慢慢转变,无论讲道与事奉,都与以前有很大分别,发觉他们的生命像失去了能力,后来才明白到原来有些杂质出现在他们的生命中。过去是蒙神所使用的,但因着有杂质出现,致令他们属灵的影响力渐渐消失了。

相对来说,我们会发现很多基督徒在社会不同的岗位中,发挥了不同、但着要的防腐作用。相信大家都认识“艺人之家”这组织,里面有很多基督徒,他们在自己身处的环境中互相支持。最近我观看了一套影片,是关于乔宏先生的,当中谈到他的经历和挣扎,我心里不禁为他感谢神。在这个所谓大染缸里面,这些基督徒艺人凭着基督徒的良知做事,因此对其他艺人带来很着要的影响,对演艺界带来一定的防腐作用。

不单个别生命在不同地方可发挥防腐作用。作为基督徒群体对社会也可产生防腐作用。就如早阵子有一个团体发起一个名为“基督徒关注色情文化联委会”,他们尝试对一些有许多读者支持的漫画、传媒作分析、研究;然后召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将得出的结果陈列在社会人仕面前。有些基督徒因此很担心,认为那样公开谈论这些事,会被人取笑为“卫道之仕”,过份保守。但结果却是意料之外,我后来从一些基督徒记者口中得知,那那些非基督徒记者看见这班基督徒所作的,内心有一种钦佩。其实他们也知道事态严着,只是没人愿意出声;现在反而一些基督徒愿意付代价,花功夫,为要提醒政府,社会人仕:勿让色情泛滥,荼毒社会。因此,内心不期然对基督徒产生钦佩。弟兄姊妹,要紧记我们是盐,是要肩负防腐作用的。

(二)光的特质

“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后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14-16》《圣经》不单告诉我们是盐,同时也是光。我们不单是要消极地去防腐,更加是要积极地去投注光明。经文借用两个比喻:

我们是在山上的城:是能够被人看见,而不是隐藏在拭粗、乡村中。我们不要害怕“曝光”,更不要隐藏自己。

我们是灯台上的灯:大家都知道灯要放在灯台上,才能发挥作用,就是照后整个房间的作用。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16》,强调我们不要怕曝光,不要害怕在人前表现我们的良善。我们常看到撒但的把戏,就是透过羞辱我们,以压制良善。例如有一些很乖巧的学生,每当老师发问时都勇于回答,但渐渐他们感受到同学们投来怪异的目光,并指他们的表现目的是讨好老师。于是,他们不敢再举手答问题。很多时候,当人不能自己行善时就会用很多方法去羞辱那些行善的人,以致他们不敢去作应该作的事。基督徒不要害怕被羞辱,不要中撒但的计谋、策略,放胆的将你的灯放在灯台上,你的灯要照后身边的人;放胆的将你的善行行出来。

最近教会发生了一件事,很乐意和大家分享,并愿将一切荣耀归给神!事缘教会最近举办了一个电影布道聚会。当时有很多人出席,坐满了整个会堂,但门口仍然有很多人站着,不得其门而入。我们得知这情况后,认为不可以让一些初次接触教会的人失望而回;遂即时呼吁凡是属于本会会友的,请让座与新来宾,尤其是那些没有带新朋友来的,让新来宾有机会听福音,而我们会于稍后时间将电影放多一次给他们看。听到呼吁后,弟兄姊妹都有很好的反应,有数十人纷纷起身离座,许多未信的朋友因而有机会进内。这事过后,我得知有一位未信者对一位基督徒说,很难想像为何那些人愿意起身让座,尤其自己有一舒适位置。为何牧师讲两句话,他们就如此听话,立即照做?然而后来他说感觉得到在他们中间有一份爱,是关心他人需要的爱;从而觉得神在他们中间。当我们知道后,很为此而感谢神,感到神使用这小小见证,使它照耀在人前。我们深知一切都是神所作的,不敢自夸,只是想多谢主赐给我们有一颗愿意的心,在人面前活出这小小见证。

弟兄姊妹,无论你接受与否,我们都是光,我们生命的本质就是光。你们是世上的光,因此要放胆,有机会的时候就要将之表现出来、见证出来。目的不是要见证自己,诚如经上所说,“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这是我们的目的,同时是我们的方向。

当我们明白到自己是盐和光的身份后,要发挥盐和光的作用,就必须要得着八福的应许,八福是带着恩典的应许。故现探讨有关八福的信息。当中提及到不同的质素会得着怎样的祝福。而其中虚心、哀恸、温柔、饥渴慕义等都是指到人对神的态度,是与神关系的一种描写。而怜恤人、清心、使人和睦、为义受逼迫等,都是指到人与人之间的层面。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虚心是指心灵处于贫穷的状况,这里并不是针对贫穷的人,而要我们看清自己是何等卑微、何等贫乏,这是我们深刻的体会。《圣经》告诉我们,整个世界的人加在一起,都只不过是天庭里的微尘一般,又好像冰筒里面的一滴,人就是那么渺小和微细。我们深知自己是卑微的,因此缘故,人希望能建立自信心,透过争取学问、知识、经验等;不断去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但问题是当自信心不断提升之后,慢慢就变成自我相信:相信自己能应付一切,致令将依靠神的心改变了,转移了!

记得许多年前,当我承担教会主任牧师岗位时,自己感到很战竞,因那时自己还年轻,要承担一间大教会的工作,实在有很大困难。当时我就祈祷对神说:“你知我是谁,以及明白我所能作的,你知道我只是一个很平凡人,生活在一个普通家庭中,我曾经压过学业失败┅┅。”当我愈祈祷就愈觉自己的卑微和平凡;在那刻,清楚明白到:若不是神在我的生命中作工,我绝不能作什么;因此我就恭敬的对神说:“神阿!愿您成为我的能力!”在那一刻,我经历到一种释放,一直到今天,我知道不是凭着自己的才智、能力,而是凭着神的恩典去事奉。感谢神,让我看到自己的贫乏,以致我可以坚定而持久的倚靠他。经上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哀恸的人,就是懂得为自己的罪而在神面前哀痛,看清自己内里的诡诈、虚假、不义;而在神面前真诚悔罪、哀痛,神就安慰,更新他。

几年前,在一次教会崇拜里面,我看见一位太太手抱着婴孩,而那婴孩身体不适,在崇拜进行中呕吐,弄脏了他的母亲,及四周的地方。见到此情况,我急忙去拿毛巾,而其他弟兄姊妹则协助清理秽物。当我正想递毛巾时,有一位姊妹抢了过去,交给那位母亲,并得到她连声多谢。我站在一旁感到满不是味儿,因本来是我拿的,接受多谢的应是我才对,心中因而有些不快。但事后我回想这件事,感到很惭愧,我似乎所关注的是希望得到她的欣赏,而不是她是否真的能得着帮助。在我思想的同时,我求神宽恕和赦免,因我看到自己的诡诈、伪善,这是蒙光照的结果。让我知道为此哀恸,并知道去求赦免。在赦免中我得着安慰,同时亦领受了一种盼望,让我知道这位主要帮助我,叫我能真诚地去爱人,真诚爱主,因此经上说,哀恸的人在神面前是蒙恩的。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这里所提的温柔,特别指到向神温柔,好像主耶稣所说:“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要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十一29》何谓负主耶稣的轭呢?就是遵行差他来者的旨意。主耶稣的一生最着要的不是为自己作计划,乃是完成神在他身上的计划。一种很体贴,对神绝对的顺从,这就叫做温柔。

对神温柔,是将心灵敞开,只要神叫我们去作,我们就乐意追随。那管在世人眼中,我们是一事无成。但深信只要是为神作工,最后必可以得着神的赏赐。一个温柔的人,向神是绝对顺从和体贴的。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怎样才算是向神饥渴慕义呢?所罗门面对很多人的需要,他向神求智慧去处理和审判,得到神的祝福,因他没有为自己的财富、长寿祈祷。神就额外将一切丰富都赐给他。

当一个人所渴慕的,不单单是自己的益处,乃是神的义在自己身上彰显的时候,这种渴慕是神所喜悦的。而神所赐的仁义、正直令他得到真正的饱足。相对来说,金钱、成就、地位,并不能真正满足我们,反而只会叫我们愈来愈饥渴,寻求物质的满足就好像饮海水,只会愈饮愈渴。惟有饥渴慕义,真正寻求神义的人,他必得饱足。这是《圣经》的应许。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怜恤所指的,是一个乐于付出的人;尤其是付出给一些不值得、不配得的人;但却从内心引发出怜悯,愿意无条件而乐意的将祝福给他,这就叫怜恤。怜恤人的人,《圣经》说他们必蒙神的怜恤。我们很需要神的怜悯,因为我们都是不配得神恩典的人。惟有在我们怜悯人的时候,才配得神的怜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清心,就是美丽、纯净的生命,是没有虚假、装作、诡诈,是美丽的。一个生命如果可以没有诡诈,就是一个美丽的生命。诚如《诗廿五21》说:“愿纯全正直保守我。”记得有一次在北美参加一个静修营,有一位导师提出,在这世代我们要很小心,要保存着三种质素: 1)没有装假;(2)不要假设、假装;(3)不要强加一个形像给自己。强调在生命中要保存一份真诚,不让虚假、诡诈沾染其中。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使人和睦的人,是指一些不单自己可以与人和睦共处,亦可以为一些敌对的人带来和好的关系。我慢慢发觉到,要使人和睦是必须要付上代价的,就是自己必先要愿意作出牺牲,才能叫人和好。一位弟兄的见证,他是当教师的,有一次他的学生和邻班学生不知何故闹翻了,从此势成水火,不相往来。作为班主任,很想他们复和,但对他的劝说,学生们一于充耳不闻。后来这位老师竟为此事禁食,直到他们和好为止。学生们得知这事,由最初的诧异进而深受感动,两班人因而和好如初;这位老师的行动带来和睦。不是说每一次都要透过禁食来催促和睦,但事实上,很多事例,都让我们看到:要透过付出代价才能带来和睦的。就以主耶稣为例,他何尝不是透过自己生命的代价,建立了我们与神之间的和好关系呢?因此,使人和睦的人,就配得称为神的儿子。因为我们是学效主耶稣的榜样。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为义受逼迫的人,就是坚持行义,纵使受到伤害,也不愿放弃他的良善。为义的缘故受逼迫的人,《圣经》鼓励我们,要欢喜快乐;因为他所失去的,在天上要赐给他;并且要领受神更大的赏赐。

当我们看完这八个祝福后,明白到神乐意将一切厚恩赐给我们。我要着申这些不是高不可攀,而是神要定意赐给我们,是一个应许来的。因此我们可以放心、放胆的去支取这些应许,在祈祷、信心当中领受这些恩典,将这些质素活出来。

弟兄姊妹,当我们不断领受这些恩典时,我们就愈能成为盐、成为光,并愈配得称为神的子民。最后,让我们提醒自己:不要做一个忘记自己身份的灰姑娘,我们都是天国子民。既是盐、也是光,要让它们发挥作用。

第三讲 超越文士的义(一)


──和睦﹑纯正与忠贞──

有一位老弟兄,很热衷的参予教会各样聚会。有一天,他邀请我到医院,为他病危的太太祈祷及传福音,并表示她是心硬的,怎也不肯信耶稣,请我代为劝服她。去到医院他太太的床边后,我发觉他对太太的态度很冷淡,而他太太见到他,即别过脸避开与其正面接触。其后他行出露台,很敬虔的,相信是为他太太信主而祈祷。当我尝试与这位女仕倾谈时,她似乎不太接受。突然,她的已婚女儿出现,见此情况不禁黯然,并自责自己也有家庭,故不能好好照顾母亲。言谈间更不断埋怨,投诉其父如何轻忽其母的需要,对此深感不满。当我再深入接触这家庭时,发觉他女儿所言非虚。由于这弟兄从没有好好对待太太,就算患病期间亦没有照顾她,令她忿怒不已,以致对基督教信仰也很反感,甚至不肯信耶稣。一方面这弟兄似乎有他的义,他会祷告、返聚会;但另一方面他却失了信仰的最核心,就是爱和怜悯。

弟兄姊妹,义有两种。一种是表面、虚浮,或者应该说是模仿的义。但另一种是心灵深处进深的义。浮浅和深度是分别的,而主所赐给我们的义,是有深度,不是表面的,而是有生命、真实质素的义。我们要得着主所赐的义。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太五17》主耶稣来到,是要将律法带到完全的地步,而不是当时的人以为耶稣来到是要将这些律法废弃。律法和先知是代表全部《旧约》的总称,律法和先知,以致《旧约》一切的信息、真理,但主耶稣来到绝对不是要将它们废弃,而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天地都废去,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18》神的道是永存的,纵使一小点、一小句也不会废去。而神透过耶稣来成全这些律法,如何去成全呢?

透过《旧约》中的预言、预表——很多预言,预表,是与主耶稣救恩的事情有关的,到主耶稣基督来临时,就完全成全。《西二17》告诉我们,过往的一切都是后来事情的影儿。《旧约》里面很多预言,预表,都只是影儿,但形体却是基督。当基督来到,一切都会在他身上成全,是确定的了。

《旧约》中的一切道德教训,都从基督耶稣身上活现在我们面前,这在《圣经》中有清楚记载。主耶稣来到,正正满足了一切律法要求,让律法完全彰显在他身上。“他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来五9》主耶稣成全了律法,因此我们可以放心,当我们信靠他,顺从他的时候,我们就得到永远的救恩;他成为我们得救的根源。
耶稣基督来到世上已成全了一切律法要求,他要带领我们进到完全的律法里面。他要将律法成全在信靠他的人身上,因此,经上记载主耶稣说,他要成全律法,一点一划都不会废去。“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太五19》原来《圣经》提到,在天国地位的大小,在乎两个准则: 1)自己有没有遵行;(2)有没有教导别人遵行。如果能够两样都实践的话,在天国就要被称为大。但如果自己不遵行,甚至是最小的一条,又教导别人不用遵行,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小的。因此,无论是《新约》、《旧约》以及耶稣基督的教训,就是神给我们的吩咐、诫命,我们有没有将之实践于世上,决定了将来在天国地位的大小。

记得几年前有一则电视新闻令我留下很深刻的印像。当中报导政府安排了一个宣传戒烟的座谈会,出席者包括官员、医生、社工等,谈到吸烟所带来的种种祸害。中场有一段休息时间,其中一位讲者不自觉的拿出一根香烟来抽,被记者影下来,并问他刚才不是宣传要戒烟吗?这位讲者无奈地表示自己戒不掉。这是很大的矛盾,能说不能做。《圣经》鼓励我们,有关《圣经》所教导的,就是耶稣基督所成全律法的真义,我们不但自己要遵行,更要能教训别人遵守,因这是神所悦纳的。

然后,主耶稣进一步比较这两种义。“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20》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是只着着外表的、字面的、模仿性的遵从。但主耶稣强调:我们应有所不同,就是要胜过法利赛人的义。记得小时候,每逢新年就会穿上一套小朋友的西装,好不威风的在厅里行来行去,俨如一个大人。那时以为有一种外在服装,就等如有一种内在实况。这情况不单在儿童及少年人身上出现,成年人亦同样会如此。当人们有一种外在义的表达,就以为有内在实况。主耶稣告诉我们,若我们的义不胜过这些虚浮的义,就不能进天国,惟有生命经历了改变、着生的人,他的生命才会产生一种力量,从心里去行善。一个基督徒,当他信耶稣之后,可以靠着神的帮助、圣灵的工作,领受生命的改变,将义真正活出来。

“你们既因顺从真理,洁净了自己的心,以致爱弟兄没有虚假,就当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彼前一22》当我们顺从真理,成为基督徒后,神已经洁净了我们,我们可以真正地爱弟兄,而不是虚假的。因为圣灵给予我们能力,以致我们可以去爱。诚如经上说:“就当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当你领受救恩之后,就将那种真实的义活出来,且可以放心、放胆的去作,不要满足于表面、模仿、虚浮的义,这是《圣经》给予我们很着要的提醒。

我留意到弟兄姊妹作探访工作,部分是出自一份真诚的关心,但亦有部分是喜于探访过程中不断作教导工作,完全没有给予对方机会说话。他们口里不停安慰人要信靠神,不要担心,病很快就会好,然后说一些故事给他们听;最后祈祷结束,却让人感受不到有真正的爱在其中。我们实在需要提高警觉,无论是为别人代祷,或作什么,我们要问自己是出自真正的爱,还是为了希望别人知道我们是很关心人才去作?我们不需要去审判别人,只要不断问自己,有没有一个从心底,切实真诚的爱?以致能将义,就是基督耶稣所赐给我们的义真正活出来,诚如经上说:“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这两种义不单是指程度上的分别,更是种类的分别。一种是表面、假的义,一种是真实的义。让我们朝着真的义去追寻。

在《太五21-48》,主耶稣提到一些很实际的例子。今日,让我们思想其中三方面:

(一)论仇恨


“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21-22》当时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将“不可杀人”这诫命,限制于一些具体的杀人行为上。但主耶稣告诉他们,凡向人动怒的,都要面对审判。当然,文士所指的,是地上审判;而主耶稣所指的,是神的审判。地上的审判官不会知道你动怒,亦不会因此而审判你;但神知道我们内心的情况,他要审判我们。

主耶稣将“杀人”这行动之前的一种忿怒情绪、思想,列入他所鉴察的范围当中。因为一个人不会无绿无故杀人的,之前一定会有忿怒的动机,引致他去杀人。而经上所指的忿怒,不是指义怒。而是指内心所充满的一些报复、憎恨、苦毒的思想、情绪;都是神所要审判的。

《圣经》提到当时人们骂弟兄为“拉加”。拉加的意思,就是空洞。指人们的头脑、思想是空洞的,没有脑袋,不懂思想,是愚蠢的。此外、骂弟兄为“摩利”,摩利代表那人是没有用的,就好像垃圾一样,是没有价值的,这一种羞辱人的说话。无论他们骂弟兄为“拉加”或“摩利”,耶稣强调他们要面对地狱之火。这实在给予我们何等大的提醒,让我们要小心自己内心的状况,同时亦要小心自己的言谈。记得有一次应邀往讲道,讲道后弟兄姊妹发问题,其中一位弟兄表示,发现团契中有一现像,就是人善被人欺,一些良善、易欺负的团友,往往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反之,一些较恶的团友就没有人敢去取笑他们。到底这现像是否对?不错,有时互相取笑,是有其乐趣的,因代表彼此关系已去到某一地步。但有时很容易过了界线,开玩笑变成了一种羞辱,伤害了对方而不自知,令对方心里产生不满,忿恨;故我们要很小心。《圣经》告诉我们要相爱,但在这世代,很多时我们却此相“瘀(广东俚语,意即使人尴尬难堪,心中如受瘀伤)”。“瘀”别人的背后动机是什么?可能是由于内心有不快、憎恨,继而透过一些美化了的言词去伤害别人。人的话有时就好像一把刀,直刺人的心底。因此在主的心里,他清楚知道“杀人”不是单单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内心的忿恨、苦毒、憎恶日积月累而成的,主告诉我们这些人要面对神的审问。

另一方面,主耶稣知道我们的软弱,有时我们说话会无意中得罪了别人而不自知,故主提醒我们:“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23-24》《圣经》提到当若我们曾用言语伤害别人,或不自觉令别人受伤害时,要先去向他求和好。就算在崇拜中献礼物以先,记起曾得罪某人,在未完崇拜之前,要与这位弟兄和好,才回来将礼物献上。有一间教会的两位执事,彼此是同工的,一次因其中一人说了些话伤害对方,二人因此产生嫌隙,甚至互相不瞅不睬。直到有一日,得罪人的弟兄感到内心很不安,觉得应去请求对方原谅,最初有些挣扎,但最终亦鼓起了勇气到那弟兄家中求和;而应门的正好是那弟兄。那时,站在门外的他哑口无言,后在圣灵的感动下,他表示特地前来向他道歉,对过去曾用说话令其难堪,受伤害而深感不安,并请其原谅他。那弟兄听后感到很难过,并表示自己也有得罪、伤害对方的地方;于是两个大男人就在门口抱头而哭。当听到他们互相认罪,彼此求宽恕,互相悔改的见证后,我很为他们感恩。知道他们所做的,是神所喜悦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正正影响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圣经》指出:若我们不与人和好,神就未必会悦纳我们所献的礼物。其实,所指的不单是人与人、弟兄与弟兄,更是夫妻间的关系,在《彼前三7》提到夫妻二人是一同承受生命之恩,因此提醒作丈夫,作妻子的要敬着配偶,不然,他、她与神的关系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惟有敬着配偶的人,他的祷告在神面前是没有阻碍的。这是我们需要常常提醒自己的。

“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给审判官,审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监里了。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太五25-26》《圣经》指出:当我们亏欠了人们金钱时,面对别人的控诉,我们要尽快与他们和解,免得受到审判,包括地上和面对神的审判。弟兄姊妹,如果在你们内心,记起你曾伤害某些朋友、弟兄、家人、妻子、丈夫,要求神帮助你,赶紧和他们和好,让你与神之间的关系没有难阻,这是《圣经》给予我们很着要的提醒。

(二)论奸淫


“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他犯奸淫了。”《27-28》《圣经》从一个奸淫行为,转向内心奸淫,意味着一些人有时会有一些性的幻想,虽然没有做出来,但在脑里面不断思想,幻想一些性的行为,并让自己参予其中。《圣经》指出这些都是奸淫的罪,神律法的真义,是直指向人内心的纯洁。对此,弟兄们或许会感到很为难,因为有时会无可避免地接触到一些色情事物。不错,我们不能避免见到一些邪淫的事情,但诚如马丁路得说:“你不能避免飞鸟飞过你头顶,但你可以拒绝它们在你头上筑巢。”当这些思想来到时,你可以拒绝它,虽然接独到,但不要让它筑巢,不要在心里面反覆思想、幻想。经上说幻想的奸淫亦是犯了奸淫。

《圣经》同时提出一个着心,就是人心的罪。内心的不义,是从眼目引发的。“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29》《圣经》清楚将它的严着性提出来,藉此提醒我们要严正注视此问题,且在某些情况下,为要救自己整个人就要牺牲某一部份。我举一个事例:我有一位朋友在北美,他是一名医生助手,有一次他独自驾车往一偏僻地方垂钓,正当他沿着海滩的山坡,准备行落海边之际,突然有一大石滚向他,将他的右脚压着。他用尽力希望将脚抽出,可惜都徒劳,并感觉右脚似乎已经断了。在此情况下,他极希望有人路经可助其解困。可惜一直至入黑亦没有人经过,天气开始转寒,而晚上温度甚至会降趾筱下几度,但他只穿了很少衣服,加上位处偏僻,极可能会有野兽出现攻击他;若不立即离开,他的性命一定保不住。故他当机立断,凭着自己所拥有的医学常识,在自己的鱼具中,取出刀仔来,齐膝的将自己的脚切出来。然后用双手爬上车,驾车到医院求助。他虽然失去了一苹脚,却能保存生命。弟兄姊妹,我要着申,不是鼓励你们去宰割自己,而是《圣经》告诉我们:不要容许罪在你心里面;有什么事情难阻着你,都要严肃地去面对。

面对罪的引诱、试探,你可以不作任何回应。面对邪淫,眼目所接触到的试探,可清楚告欣他你双目已死了。只要凭着信心,神就要救你脱离这一切试探。特别身处香港,四周充满了情欲的试探,很多少年人落入这陷阱中,成年人包括你和我都要面对这些试探,我们需要祈祷,求神怜悯我们、保守我们,帮助我们去得胜这些试探。

(三)论休妻


“又有话,说:『人若休妻,就当给她休书。』只是我告诉你们,凡休妻的,若不是淫乱的缘故,就是叫她作淫妇了;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31-32》今日,我不会很详细研究离婚,但《圣经》很清楚告诉我们,当时的文士,在任何情况下,只要给予一份休书,就可以与妻子离婚;他们以为这样做就能符合一切律法的规条。其实不然,诚如主耶稣回答法利赛人有关休妻的问题时说:“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太十九4-5》主耶稣的意思是说,婚姻是永久性的。神乐意、立意婚姻是永远被建立,故此,基督徒要竭力保存、爱护婚姻,这是神所喜悦的。离婚,按《圣经》是神所不喜悦的,除了在特殊情况可考虑休妻,例如当配偶犯了严着的淫乱行为,破坏了生命之约的关系时,离婚是不算犯罪。但《圣经》强调这只是容许,而非必然。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姊妹,她的丈夫有第三者,她虽然不能忍受,但却不愿与他离婚。后得到教会内弟兄姊妹的支持,为她不断代祷、鼓励和帮助她,使她能忍耐到底,并继续去爱和照顾丈夫;最终他也回转,回到太太身边,两人着新建立一个新的关系。《圣经》清楚的给予我们一个方向,而不仅是一些律法的规条,就是在神的心意里面,他希望婚姻是永久忠贞的。

弟兄姊妹,我刚才所提到的三方面,都教导我们要离开虚浮的事情,离开一些模仿式的义,而将神所赐给我们真正的义活出来,是有深度的义。相信大家都去过深圳“世界之窗”,里面有很多模仿的建筑物;以大峡谷为例,模仿得很神似,亦很伟大,但相对于美国的真实的大峡谷,那种雄伟、壮观、巧夺天工,甚至深度,真实感等等,是完全不可比拟的。神要赐给我们的义,就是真实的大峡谷的义。你能够将它活出来,只要你不满足于一些虚浮、表面、模仿的义;而在你里面的圣灵着生了你,使你里面的新生命能将义活出来,主耶稣已完全了律法,只要你和我跟随着他,就可领受到完全的生命!


第四讲—超越文士的义(二)


──诚实与完全的爱──

今日,我们会继续思想其余三个例子。特别提到诚实,完全的爱这两方面。主耶稣所给予我们生活上很着要的教训,如果我们曾经蒙神的恩惠,领受过神的慈爱,我们要效法神,让神那生命的本性流露在我们的生命中,要突破一般生活方式,以耶稣基督我们的主,成为我们生命中真正效法的榜样。

《马太福音》提到两个重心:

(一)诚实真理


“你们又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背誓,所起的誓,总要向主谨守。』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神的座位。”《太五33—34》当时一班犹太人将《旧约》律法放在以色列人面前,要求大家去遵从。《旧约》提醒人不可背誓,曾立的誓言就要实践,不可食言。但当时的文士、法利赛人却将这诫命窜改,变成有两种立誓:第一种是凡奉上帝的名所讲的,就要遵从。反之指着其他物件所起的誓,就不一定要遵从,是有可斟酌的馀地;在他们的实践中,尝试将律法收窄为比较容易实行的条例,将它转变。难怪主耶稣直斥其非:“你们这瞎眼领路的有祸了!你们说:『凡指着殿起誓的,这算不得什么;只是凡指着殿中金子起誓的,他就该谨守。”《廿三16》法利赛人认为,若凭金子起誓就有所不同,意思是说某些情况要遵守,但在另一些情况则可不必遵守;如指着天起誓不一定要遵守,但指着神起誓就一定要遵守。故主耶稣提醒他们:“人指着天起誓,就是指着神的宝座和那坐在上面的起誓。”《22》意即指着天与指着天上宝座上的神起誓,是没有分别的。

很多时我们发现在事奉上,同样会有取巧的情况出现。有些基督徒问是否需要十一奉献,得到的回答不是一定要十分一,可以超过之。在《旧约》的确有十分之一奉献的简单指引,作为基督徒奉献金钱的准则。有些基督徒就以一些取巧的方法,既可遵照原则,又可减少奉献,就是按底薪计算;但其主要收入来源是从花红,佣金得来的。由于佣金没有固定,难作准则,故只计基本底薪,而他就心安理得,并周围对人说他已遵行十分一奉献。在某程度上他是对的,他用了一种方式尝试将最终原则扭转过来,以配合自己的情况,就好像昔日的法利赛人一样。

主耶稣一开始就告诉这班文士、法利赛人,什么誓也不可起。“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五34上》在当时的环境中,很多人都喜欢随便承诺,又随便食言,甚至背约、失信等等。因此很多人就用起誓的方式,让神为他作证,若自己不遵从,就乐意接受神的审判。然而作为一个基督徒,一个属神的人,他所说的每一句都应是真实的,既自知不会食言,就没有立誓的必要。当然,这并不表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可以公开、确定的去立誓、许愿,就如婚誓便是。但只是一些很特殊的情况,《圣经》提醒我们,不要以为立誓就可以给予自己空间,既立了誓,就当去遵从。“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他的脚凳;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又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懊此。”《35—36》这里提到在任何情况下所起的誓皆要遵守。不要以为指着自己的头起誓就可以随便不去遵守,因头也是神所创造的,是神所掌管的,我们连最基本改变的能力也没有,不能够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既然我们连最小的事情也做不到,可见我们整个生命都是属神的,都是在神掌管中。因此我们所讲一切的话,无论指着什么起誓,都必须去遵行。

而更着要的,就是若我们所说的都是实话,就没有起誓的必要,诚如主耶稣说:“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37》在是和不是之外,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雅各书》进一步提醒我们: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如果多过所应说的,就会落在审判之下《雅五12》。这句话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很大挑战。尤其在这世代,诚实是愈来愈罕有的。我们不时都会看见许多欺骗的事情发生,就好像我曾看见的一位假装瞎眼,带着孩子行乞的乞丐,若不是看到他如常逛公司,我也不知他是假装的。在商界工作的弟兄姊妹,很多时都会看到一些尔虞我诈的情况出现,为了争上高位,很多人都不择手段、中伤、欺骗等,无所不用其极。若大家有留意报章,都会看过很多关于国内许多楼房倒塌的新闻,背后就是因为贪污,有许多承建商用一些欺诈手段,偷工减料,致楼房倒塌,造成许多人死伤。不诚实所带来的杀伤力是何等大,制造许多混乱,造成对人对己的损害。

《圣经》强调说:“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原则,但却是今天社会所需要的一个着要的生命质素。诚实的事是需要去保卫的,当你稍一松懈,以为多说几句也无伤大雅,在小事上失却诚实,它就会变本加厉,慢慢在大问题上也更放心去欺骗。当然,在众多弟兄姊妹中间,亦有很多很好的生命见证:有一位姊妹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屡次申请居屋,但可惜皆落空;直至有一次终被她抽中了,但当去见一些政府官员,被问及经济情况,由于填表之时没有做兼职,故能符合申请要求,但现在有兼职,正正超过入息限额;这位姊妹感到很挣扎,不知应否如实相告,最后决定还是实话实说,那官员听后表示要回去再审查,后来更通知她要保留她的申请。她知道后很伤心,问是否做错了?神是否不喜悦她说诚实话,将祝福夺走。弟兄姊妹不断安慰她,指出神自有他的心意和安排。想不到过了一段时间后,政府官员再次联络她,经商议后表示众人都觉得她很诚实,虽然是超过了少许,但由于申报时她确是没有兼职,故仍将单位给她!当我听到这消息后,比她还要高兴。这位姊妹的信心、诚实的坚持,一一被神所悦纳!

弟兄姊妹,不单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要诚实,内心更要有信心,知道若听从神的吩咐,神不缓篝下一样好处不给你。这是《圣经》给予我们很清楚的应许:“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而出于那恶者的事情,都要面对神的审判。这是第一方面《圣经》给予我们很着要的属灵原则。

(二)爱敌人真理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太五38—39》表面上看来,《旧约》这律法好像很残忍,但对当时的人来说是很着要的,这个所谓“对称审判原则,是当时很多外邦野蛮的法例所没有的;这些法例甚至可以容许,如果受到小小的伤害,你可以将他杀掉,甚至连他的家族亦可杀掉。但这法例一出,就清楚将报复限制于一个对称的审判状况之下,同时将审讯基础给予当时负责审讯的人。他们知道基础是应对称的,不应多于所受伤害程度。这是当时一个很着要的审讯原则。然而,当时的犹太人却将这审讯原则强加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特别是在报复的事情上;你伤害了我,我就要将同样伤害加诸于你身上。主耶稣着申《旧约》所指的是审讯,就是在法庭上一些审判原则,而不是指人际相处之间的原则。因此主告诉他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意思就是说,不要去报复,纵然恶人以不义手段对待他们,也不要向他们报复或作出伤害。然后,置葱举出四个生活例子来向他们解释。

他“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迥来给他打。”《39》为何《圣经》会这样说呢?当你打人的时候,你会用右手还是左手?当然是用右手。那么右手打中的,会是右脸还是左脸?当然是左脸。既然用左手才会打中右脸,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用右手打中右脸呢?就是用手背,惟有用手背才会打中对方的右脸。在当时的文化,若用手背打人,含有很强烈羞辱的意昧,表示这人是没有价值,不值得理会的。主耶稣用了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就是当人以一种很强烈的方式来表达对你的羞辱时,你都不要向其报复,甚至受到双着的伤害,就是连另一边脸也给他打了,你亦不要报复。主耶稣指出一个很清楚的方向,就是不要报复。

他“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40》这里所指的是一些有关法庭诉讼的问题。当时很多人都很贫穷,财产很少。而里衣却是一般人都有的家产,里衣就是指长袋形的内衣。很多时在法庭内成为一般人补偿品。故当有人控诉你,就要拿你的里衣作补偿。外衣,在当时来说,每人都只得一件,是一件长袍外衣。在《旧约》提到,不要以人的外衣作为典挡物品,因为他就只得一件衫;若果真的要,晚上一定要交还他,因为他要靠外衣作被,若没有被盖,他就会诅咒你;所以不可用外衣作为典当品。言下之意表示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控诉,甚或失去一些个人应有之权利时,都不要去报复,反而要持守着自己的原则,生命的立场。主耶稣清楚的告诉我们,在一切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报复。

他“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41》这里亦涉及当时文化背景,在当时,罗马军队在他们所侵占的地土,特别是在巴勒斯坦地方,实行一条不明文条例,就是罗马人有权随时找一些犹太人为他们服务;例如当一位罗马人搬运一些着的行装时,他可以找一位犹太人,代其背一里路,甚至要为他安排住宿、作响导,作为犹太人是不可以拒绝他们的要求。所以当主耶稣背着十字架出来的时候,当时罗马兵丁捉了一个人,就是古利奈人西门代替主搬十字架,这亦是按当时一般惯例。纵使这是一个不公平的对待,是一个强迫性服务,但《圣经》指出,若有人强迫你走一里路,你不但不要抱怨,反而要主动的为他多走一里路,甘心服务他,将一种被迫情况转为一个主动意愿,不去埋怨,愿意他人能真的得着好处,得到帮助。

他“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42》这里虽然没有明言是谁向我们借贷,但看上文时,似乎是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圣经》提醒我们,当这些人向你借贷时,要给予其帮助,满足他的需要。

当我着新看以上四方面时,发现以上一切,在现今世代是绝对不流行的观念。然而主耶稣告诉我们,作为天国的子民,我们非但不应去报复,反而要尽一切努力为别人的好处着想,期望别人得着最大的好处,这是我们应持守、坚定的立场,不论在任何环境之下,这立场也是永不改变的。

然而,当我这样说的时候,不要误会以为基督徒是一些很懦弱、怕事、畏缩的人。作为基督徒有其个人立场,但不等于我们不站在公义的立场上。诚如主耶稣被大祭司审问时,被其中一位差役用手掌打他时说:“我若说的不是,你可以指证那不是;我若说的是,你为什么打我呢?”《约十八23》当耶稣被人打了一边脸时,他有没有连另一边也给人打呢?没有!一个有立场的天国子民,不等于懦弱,亦不等于任人欺凌,乃是放胆指出对方错处,清楚的将他的原则说了出来。

然后,主耶稣从一个被动,不同恶人作对,转到去一个主动态度。“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太五43》有一次,一位姊妹对我说,一天,当她在街上行的时候,迎面有位少年人行得很快,并撞倒了她,一声对不起也没有就走了;不远处,那位少年人再撞倒一位大汉,但今次却被大汉大声责骂;位姊妹表示看到他被骂感到很心凉!纵然有时未必是我们自己亲手去报复,但却想有人能为我们代劳。《圣经》提醒我们实在需要在神面前,求他赐我们力量,深信一切都在他的掌管中。

当大卫面对扫罗的追杀,他应该很憎恨扫罗才是;但当神一而再将扫罗交在其手上时,大卫都没有动杀机,因他深知扫罗是神的受膏者,他不能杀他,甚至羞辱他。难怪扫罗看见大卫时说:“你比我公义;因为你以善待我,我却以恶待你。”《撒上廿四17》弟兄姊妹,我们实在需要求神时常帮我们,将内心忿恨除去,并将良善放在我们心里面,以致我们以善回应恶。一位很出名的基督徒社会学家说:“暴力只会带来暴力,除此之外,不能成全任何事情。”“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太五43—44》当时的犹太人内心很诡诈,故意将神的话语扭曲,例如《圣经》从来没有说要恨你的仇敌;又例如将爱你的邻舍之后的“如同自己”几个字删去;对邻舍的定义,他们就认自己的亲属才是邻舍,对一些不认识的人,他们认为可以不去爱,如此类推,仇敌当然应该恨。因此他们创造了一条新法律,就是恨你的仇敌。人内心非但不愿去爱仇敌,反而去放纵自己的忿恨和情欲,这就是人内心的诡诈,并且可怕的地方。

主耶稣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我最近看了一本书,提及到以前一位菲律宾的牧师。当日本人侵略菲律宾时,他和其他人被关在集中营内。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到一位姊妹被日本人利用作间牒,偷听人们的说话,再转告日本人知。他劝这位姊妹不要这样做,怎知她知道自己身份被牧师识破,竟在日军面前诬告牧师与游击队有密切关系,为牧师家庭带来很多伤害和逼迫。当战争结束后,他得知一切皆因这位姊妹而起,内心因而忿恨不已。与此同时,得了一场大病,影响他的事奉。纵然多人为他代祷,仍丝毫没有起色。直至有一位姊妹对他说,他之所以得病,可能由于他心里充满怨愤而起。牧师顿时醒悟过来,坦承他很憎恨那姊妹对他的家庭所带来的伤害。在那时,他就向神祈祷,求神赦免他,宽恕他的怨愤和不赦免,并开始为那姊妹祈祷;不久,他就康复了。后来有一天他着遇这位姊妹,她对昔日自己所作的深感后悔,并请求牧师原谅。从那天开始,他们的关系着新建立起来。这实在是一个很宝贵的见证!

当我看过这见证后,突然有所醒觉,就是在爱中,能够化敌为友,在爱里不单可以叫自己的怨愤除去,更加能改变生命;这是双着改变。当主耶稣提到要爱你的仇敌,这的而且确是人世间中一个确实的真理。“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么?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么?”《45-47》如果因为别人对你良善,你才对他良善,有什么可夸之处呢?有什么地方配得赏赐呢?《圣经》说:你要效法天父,他将恩典给好人,也给坏人;如果你要被称为天父的儿女,你就要学习神这种生命的质素。

有一位长者很清楚道出:“以恶报恶是属于魔,以善待善是属于人;惟有以善对恶是属于神。”属神的人能以善对恶,并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好,乃是因为圣灵的帮助,以致我们可以主动去爱仇敌,爱曾经伤害我们的人。这是效法天父的样式。“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48》《圣经》所指的完全,不是代表完全人,因人有其限制和不足,完全是指好像天父一样,去爱仇敌,在爱里面完全。

弟兄姊妹,你和我都应以此为生命准则,去爱你的仇敌。神就因此称你为他的儿女,而你亦配得这位份。如果你曾经历神的慈爱,你就发觉有能力可以去效法神,好像蒙慈爱的儿女。


第五讲—天国子民隐藏的操练

鲁益师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快满足,满足于一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满足于一些物质、名声,以致没有动力去寻求那真实的满足。”刚刚过去的一连串奥运比赛,昨天圆满闭幕。奥运有很多教人感动的场面,特别是颁奖时,运动员手拿着金牌,望着自己国家的国旗徐徐上升,大多因而感动得留下眼泪,那种光荣的场面实在教人难以忘怀。然而,我们却要明白,这些光荣很快就会成为过去。多年前曾有一届奥运会在巴赛隆拿举行,当时美国有一艘游船载着游客前往观赛,当记者往船上采访时,发现船公司很有心思,在甲板上安排了一些运动表演娱宾;可能人们以为这些表演水准只属一般,故甲板上只有寥寥数位观众。当记者细心留意那名女运动员时,登时吓了一跳,原来这位表演者就是上届奥运曾夺得体操金牌的前苏联选手,后来投奔美国,由于无甚专长,生活很艰难,故答应船公司在甲板上做一些表演娱宾,谋取生计。记者在文章中写着:“天大的分别!昔日曾在运动场上叱咤风云,备受万众瞩目,得到无数欢呼、喝采、赞赏声;今日竟然沦落到在甲板表演,且只有寥寥数人旁观,这是何等大的转变。”

人很多时会得到很多光荣、奖励、赞赏,但这一切很快就会成为过去,因为人给予人的荣耀很快就会褪色。让我们更深体会到我们所寻求的,不是短瞬即逝的荣耀,乃是神所赐予我们永恒不变的荣耀和赞赏。因此让我们一同思想:如何才能做到不被世俗荣耀所吸引,以致不会失去最宝贵、真正有价值、从神而来的荣耀!《太五》谈到道德生活的义,而第六章则谈到信仰生活、宗教生活的义。在这两种义里面,都发觉犹太人在当中有偏差的情况出现。在犹太人心目中,宗教性的义有三种表达方式:施舍、祈祷、禁食。这三者被认为是最着要的敬虔操练和表现。然而,他们的偏差在于他们只着着外表。主耶稣提醒他们,要从他们的行为进到内心的动机里面。动机是非常着要,是神所鉴察的,不要单注着外在行为,要留意内心的动机是否为神所喜悦。主耶稣以此来与他们谈论信仰生活的操练应该有的态度。

(一)论施舍


“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六1》主耶稣提醒他们要小心、留心,不要将良善行在人面前,为要得到人的赏赐。然而,在《五16》曾提到:“你们的光要照在人前。”两者岂不是互助矛盾么?其实当中并没有矛盾,主耶稣只是针对人们容易犯的危机、陷阱。以畏缩为例,本来我们应将自己的美善表达出来,却碍于害怕遭人拒绝,而将自己隐藏;主耶稣提醒我们,要将我们的光放在人面,让人看见我们的良善。


作为牧者,有很多机会去接触、关心一些有需要的人。在过程中,曾突然有一意念浮现在脑海里面,认为自己做得很不错,值得欣赏;然而那一刻,内心立即受到很大责备,让我醒觉到这是试探,提醒我在整个关顾过程中,要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对方的需要里面,以对方得到满足为自己的满足,以对方得到好处为自己最终的满足,而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这是我今天不断提醒自己要追求的方向,要专注在对方的需要上,而不是在自己的表现上。当时耶稣提出一些人的表现是教人难以接受的。“所以,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六2》假冒为善的人,原来是指当时一些在台上做戏的人,他们只是做戏,目的是想人看到,藉此得着荣耀。由于当时许多犹太人都是很贫困的,故施舍被认为是一件非常着要的美德。在施舍的时候,他们会找人来吹喇叭,表面上是籍此呼吁一些有需要的人前来取金钱、物品;实则正好反映出人内心的邪恶,利用一种叫人得福的机会来抬高自己。主耶稣就责备他们,指他们施舍,完全是为了自己,故意要得人的荣耀。经上说:“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意即已得了全数的、可以得,应该得的赏赐。当人要寻求“人”的荣耀时,神就让他得到,然而得到后,便再没有任何空间可以得到“神”要给予他的荣耀、赏赐,这是何等大的损失。正如以扫为了一碗红豆汤就将长子名份让给雅各,轻视神的赏赐,而只满足于眼前益处。提到有关赏赐的问题,我曾认为若终日将赏赐挂在唇上,实在是很功利,好像是为了某些利益而行善,这不是好的动机。但逐渐发觉自己这样想有些错误,因为当我们不再去想神要给予我们的赏赐,我们就缺乏了一份渴慕,以致失却神要赐给我们的东西,就是将恩惠、赏赐赐给我们,是永远的;且是我们真实需要的。记得滕近辉牧师曾提及有关的教导:“彼得就对他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十九27-28》滕牧师指出我们这些跟随基督的,付代价跟从他的人,是会得到荣耀的宝座作为赏赐。“那时,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同他两个儿子上前来拜耶稣,求他一件事。耶稣说:『你要什么呢?』她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耶稣回答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么?』他们说:『我们能。』”《廿20—22》作为母亲的,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盼望他们可以在将来荣耀的天国里面,有一尊贵位置。耶稣提醒他们是否明白自己在求什么,表面上好像是求荣耀,但实际上是在求苦杯。《圣经》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愿意在地上为主受苦、愿意付出代价时,神要将荣耀的赏赐赐给他;这不是功利主义,而是属灵的上进心。因此我祈祷求神帮助我,施恩与我,使我愿意为你付出代价,以致我能得到更大的赏赐。“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十九30》凡事要坚持到底,不要始乱终弃。在跟从主的事上更是如此,纵然要付代价、劳苦的跟随主,也不退缩、后退。这是我给予自己的挑战,亦知道这是神所喜悦的。他乐意我们清楚表达自己愿意得赏赐,我们不是说要凭自己功绩、功劳去得到赏赐;而是当我们努力、劳苦时,是向神表达出我们是乐意顺从他的心意,渴慕他的恩典和赏赐。

记得有一次出席韩国一个名为“公元二千”的福音聚会。在一个偌大的会议中心举行,此会议中心是由一位女基督徒出钱出力所建成,盼望能藉此不断推广一些基督教教育工作,而她亦担任主席一职。于闭幕礼上,大家特预备了礼物、锦旗以向她致谢,但当被她知悉后,却悄然离开,并安排了她的一位助手代领。表面看来,她不够大方,然而我却感觉到她不愿接受一些人面前的荣耀。当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接受人的道谢,只是要小心,当我们接受赞赏时,内心若有骄傲,或常为此而沾沾自喜,这些赞赏会构成试探;故宁可放弃这些赞赏,以保存天父给你的赏赐。倘若因为要得着人的赞赏而失去神的荣耀,我就宁放弃那些赞赏、荣耀。诚如主耶稣说:“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六3—4》提到在施舍时不要让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做事时左手不知右手所作的,似乎没有可能。《圣经》显然用了一个很特别的描写,强调左右手之间也可以互不知情,就是不将此事放在心上,无声无息的去作。有一次听到一位姊妹分享她的见证,她是为一些露宿者做义务工作的,例如帮助他们清理身体、衣服、头发等;对这些厌恶性工作,她仍甘之如饴,最着要的是她没以此来高举自己,反而明白到自己是何等卑微、渺少,故愿意去服侍在人眼中看为卑微的人。让我想到《路十七》提到的一位仆人,他虽然日间在田里辛苦工作,既牧羊又耕田,晚上回到家中,仍先为他主人预备好晚饭,然后才轮到自己吃;这位仆人会否为此而埋怨呢?不会,因他知道要按照主人所吩咐的,做妥一切。“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作的本是我们应分的。”《10》故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仆人,做得好是我们应分,并没有什么可夸之处。同样,事奉亦是我们的本份,一切能作的都是出于神的恩典,没有什么可夸之处。但另一方面,《圣经》提到当我们这样做时,纵使没有人知道,但神一定知道,他在暗中察看,必然要报答你。弟兄姊妹,盼望我们在服侍神,行善作工的时候,内心有一种渴慕,就是:“神阿!让我们单单要得着你的赏赐和荣耀。”

(二)论祷告


“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太六6》若说施舍是对人,祷告就是对神。是寻求神的脸,寻求神的怜悯。我们的内心要调准向神,调较我们的内心心灵。正如收听收音机要调较好频道,才能接收到声音。弟兄姊妹,在我们的生命中,要常常调较内心心灵。如何调较呢?就是藉着祷告,将心灵调准向神。祷告不单是你向神讲说话,同时更让你的心灵变得敏锐,使你能听到神要你听到的说话,明白他对我们的心意。但这种祷告的追求、操练,隐藏着一些试探。因操练是有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自然会有评价。当我们达到目标后,可能不期然会产生骄傲。正如当时的法利赛人祈祷时告诉神,他不像那税吏,常常犯罪;反而每星期禁食两次,奉献十分之一;强调他们的属灵贡献。不知不觉落在骄傲的危机中。在寻求主的操练中,我们要很谨慎,要去隐藏自己,不要被背后的危机所吞噬。隐藏到一个地方,甚至连自己也隐藏掉。有一班弟兄姊妹一同参加一个营会,晚上有人建议大家一起操练通宵祈祷,结果一呼百应,而营内牧者对此事毫不知情。第二天清早,牧者见一班人从房间中走出来,就问他们发生什么事?这班年青人很兴奋,其中一个更问牧师,难道不觉他们的脸发光么?牧师听后,沉默了一会,然后说:“摩西在山上四十昼夜,与神同在,当他下山时脸上发光,但他自己是不知道的。”是的,真正的发光,是连自己也不知道,亦不需要知道,甚至要向自己隐藏着。因此摩西就拿出帕子遮脸,意昧着在我们的属灵的追求上要很小心。主告诉我们要暗中祷告:“你祷告的时候,要进入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6》在暗中祷告,才能帮助我们专一的对准天父,而不是寻求别人的欣赏。像《圣经》所责备的人,他们在会堂公开大声祈祷,在十字路口站着,举手望天,发出大声祷告;当有人经过,都会知道他正在祷告,因此而赞赏他。主耶稣提醒我们要在暗中、专一的对主祷告。在这时,你的父会知道,并主动的去祝福你。“耶和华的眼目遍察全地。”《历下十六9》神的眼目是主动去看,去帮助那些向他心存诚实的人,就是那些专一、依靠神的人,向他们显大能,施恩典。弟兄姊妹,让我们常常关上内心的门,单单看准我们的主来祷告,既不是为寻求别人的赞赏,也不是为寻求个人的满足,而是向准主。

(三)论禁食


“你们禁食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脸上带着愁容;因为他们把脸弄得难看,故意叫人看出他们是禁食。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太六16》假冒为善的人,为了让别人知道他们禁食,故意拉长了脸,把脚步施慢,很辛苦的模样。主耶稣责备他们,他们既然故意叫人看见他们在禁食,故他们已得了他们应得的赏赐。如果施舍是对人,祷告是对神,那禁食就是要克制自己个人欲望的一种追求。是对自己的,要克制,免得自己的欲望被放纵。无论新旧约经文,都提到禁食是神所喜悦,是神欢喜我们去追求的。这虽不是律法,却是一个属灵生命自然而有的追求,一个渴慕与神亲近的人所应有的追求。事实上我们香港的弟兄姊妹,已失落了这种操练!香港社会物质富裕,在食方面尤为讲究,有些人尝试去禁食,但却有不安的情绪出现;导致不安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很多时借助食物来抒缓自己的压力,帮助他们将恐惧、挂虑暂时放低。换言之,食物能帮助人将压力转移;当人禁食时,才明白到自己是何等依赖食物。因此之故,禁食亦可帮助我们着新反省:在我们的生命中,神才是我们唯一,且是最终的依赖,亦是我们生命的源头;着新肯定惟有神是我们的主。再者,在禁食时更能帮助克制自己一些欲望,一些不必要的欲望,更加谨慎自己。禁食的过程是一种很着要的操练,“操练”很多时被认为是一种敬虔的特徵。因此容易得到别人的赞赏,成为一种骄傲的机会;故主吩咐他们:“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不叫人看出你禁食来,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17-18》。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已经足够,正如诗人说:“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我心里倚靠他就得帮助。”《诗廿八7》在内心深处不断向主表明我们所寻求的是主自己:“我所盼望的称赞是从你而来的。”


弟兄姊妹,当我们看过以上三方面的追求后,让我们明白到:在人生信仰的追求上,我们要小心操练自己;在过程中,要小心所产生的试探。我们要渴慕、专注得到神所给予的赏赐,人的荣耀不能再吸引到我们。而有一天当我们去到主的面前时,我们可得着真正的赏赐和祝福。

美国一位基督徒作家,写了一本书,提到他父亲是一位很敬虔的长者,常常积极的服侍神,敬畏神。当他在医院留弥之际,看见一个异象,其后苏醒时将此异象告诉其子,说时老泪纵横,异象中他被带到一个很光明的地方,看见一张很大,类似审判台的椅,后面坐着那位公义的神,手中拿着一份案卷,虽然看不到其中内容,但知道是有关他一生的经历,所作的一切;站在台前的他显得忐忑不安,但慢慢那位审判者抬起头来对他说了一句话,就是:“你是可蒙悦纳的。”当他听到这句话,内心有极大的释放和感恩,他知道他的一生在神面前是蒙悦纳的,在他将要离世前,神要给他安慰和肯定,以致他可以安心离世,返到主跟前。当我看到这故事时,心里面有很强烈的渴望,他朝我回到天父那里,我能够听到同一句说话,不是从人口中发出的赞赏、称赞,而是主对我说:“你是可蒙悦纳,我赞赏你,我要将永恒的赏赐赐给你!”

弟兄姊妹,主耶稣所赐给我们的话是宝贵的。让我们朝着那永恒的赏赐竭力去追求,竭力去得着!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19: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讲 天国子民的人生目标

──谦卑尊崇主──

  基督徒很清楚知道,人生是需要有目标的。我们不能糊里胡涂地过一生,而是要有方向﹑有目标地过生活。我所指的目标,未必一定是清晰具体的;只要知道每一天都是与主同行,那就是我们的生命目标,而与主同行,代表我们有一个清晰的方向。是甚么方向呢?《圣经》很清楚告诉我们:“你们或吃或喝,无论做甚么,都要为荣耀神而作。”(林前十31)要能够与主同行,就必须要追随主的方向。主的祷文,不单是一个祷告的典范,更将基督徒人生应走的方向很清楚的指明出来,故今日,我们会透过探讨有关主祷文的信息,让我们能从中得着一个清楚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太六7)昨日谈到无论法利赛人﹑犹太人的祷告都是虚假的,是为了寻求人的荣耀,故意选择在一些公共地方﹑十字路口公开祈祷,希望得人的赞赏,这是他们错误的想法。而外邦人亦有另一个偏差想法,就是以为不断的重复(亦可译作:尽说一些空洞说话),无论有没有内容,总之就是说话多多;以为只要这样做,神就会悦纳。

  无疑,在历史里面有很多宗教观念,认为只要人们不断去背诵一些短句,就可以积到很多功德。像佛教的“念珠”,每念一次就转一粒珠,如是者转完一条后,又重新再念过;他们认为只要不断念诵一些说话,就能讨神喜悦。其实这明显的将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认为自己只要多做些事,就能争取,甚至赚取到神给予他们的祝福。作为基督徒,我们知道这是错误的,但却不经意地,在我们的祷告中却间中会出现此情况,絮絮不休的,也不理会自己说了些甚么,甚至自己说甚么也不知道!我称这些做“嗡祈祷”。我们要很小心:“你到神面前不可冒失开口,也不要心急发言。”(传五2)要知道自己所讲的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香港人的特征就是说话多及大声,这是温哥华﹑多伦多等地许多人对香港人的看法,在茶楼此情况就特别明显,不断说话,有时甚至冲口而出,言不由衷;以致在祷告时都有此毛病出现。不要以为时间长的祷告就必蒙神所悦纳,祷告必须要从心底里引发出来,是真的明白并知道自己在求甚么,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在教会中,我常常帮助一些初信者祈祷,其中就是学习用一句说话祷告,他们初时会诧异如何才能做得到,我就会引用税吏和法赛人的祷告来向他们说明。当法利赛人祷告时,他故意将音量提高,口中不断指责别人,高举自己;反观那税吏,他祈祷时很谦卑,低下头连举目向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路十八13)一句很简单,但是从心底里发出的真诚祷告,神就悦纳他。我以此来教导他们,不用多说,亦不用花言巧语,却能清楚表明向神寻求的心,我深信神已经听了祷告。然而很多时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祈完祷后,并不期待神会答复我们;纵然答复了,我们却不知道,因为不相信神真的会听我们祈祷。记得有一次,我在办公室工作时,突然发现一件最重要的文件不见了,遍寻不获,心里甚是焦急,因自知若遗失了问题会很严重。后来我连忙坐下祈祷,向神说:“神啊!我实在很需要这份文件,求您让我能寻回。”当我祈祷完后,突然记起在抽屉里的其中一个档案,就尝试去找,果然文件就在其中;我开心不已,不单是因为找到文件,而是突然间好像领受了一个提醒,神好像对我说:“你知不知道我就在你身旁吗?你每一句祷告我都留意哩!”那提醒让我重新得着鼓励,放胆去跟随主,事奉主。弟兄姊妹,我们的神是无处不在,当你内心发出真诚的祈求时,神必然垂听。

  另一方面,主耶稣提醒我们不要效法这些外邦人:“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太六8)不要效法他们,因他们不认识神,神明白我们的需要,不需向祂详加解释。当然,我们可以向神倾心吐意,可以尽情抒发个人感受,但不要以为神不知道﹑不明白我们的处境,以致要向神详细讲述。《圣经》重申:神早已知道我们所需,在我们祈求以先,祂早已知道。就如一位小孩子卧病在床时,做母亲的从旁加以照顾,当他提出口渴时,她就会立即递上水一杯,因她明白他的需要。既然天父已经知道了,为何又要再求呢?不错,神知道你的需要,但祂欢喜你向祂寻求,欢喜你愿意祂介入你的需要上;然而神是不会勉强人,纵然祂欢喜你向祂表达自己的需要,亦愿意介入你的需要上。因此,当我们祷告时,要敞开自己的心,对主说:“主啊!愿您来满足我的需要,我相信您的供应!”重新让神向你引证衪能够,亦愿意响应你的需要。

  当一个基督徒明白天父的恩典,带着信心,深知神知道他的一切需要时,他就可以开始用主祷文:“所以你们祷告的时候,要这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9)弟兄姊妹,或者你对主祷文已相当熟悉,甚至背诵得滚瓜烂熟了,但熟悉并不代表我们明白。就让我们一一去探讨主祷文的内容:

(一)我们在天上的父

  这里提到祷告的对象,主耶稣教我们向父祷告。对当时的犹太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惊讶的称谓;对他们来说,神是很伟大﹑公义的,但与他们的关系却是很遥远的,因此他们绝不会以父称神。但主耶稣教训他们,在整个登山宝训都不断提及天父:“你们的天父”。原来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很亲密﹑密切的,以致我们可以放胆祷告,因为祂明白我们,并会赐恩予我们。因为祂是我们天上的父亲。“耶和华在天上立定宝座;他的权柄统管万有。”(诗一○三19)祂是一位掌权的神,天上的神,也是我们在天上的父。

  “我们”指出这样祷告不单是指个人,更是群体的祷文,当我们祷告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弟兄姊妹间的关系,因我们同有一位在天上的父亲。“我们是祂造的,也是属祂的;我们是祂的民,也是祂草场的羊。”(诗一○○3)显示出那种关系叫我们满足﹑欢欣以及感谢。所以弟兄姊妹,当你们祈祷时,愿圣灵感动你,让你知道天上有一位父亲,是和你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称为我的父亲。这正是主祷文开始时神所给予我们的引证。

(二)以神为中心的祷告

  主祷文的结构,首先排列着三个以神为中心的祷告,再加三个以人的需要为中心的祷告。以神为中心放在先,很明显是以神的荣耀为首要的关注。“愿人都尊您的名为圣。愿您的国降临。愿您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六9-10)三方面都提到“您的”,显示出这是作为基督徒人生中首要的关注,同时提醒我们祷告时,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应以神的名﹑神的荣耀为我们首要的关注。然而很多时,我们会不为意的将一切关注放在自己身上;尤其当面对许多责任,许多问题时,在祷告中难免会集中在自己的需要上。故我们实在需要抽身,提醒自己要留意弟兄姊妹的需要,为他们祈祷。当然亦当为自己的难处祷告,所求的不单单为问题得以解决,乃是求神在自己的问题上得着荣耀,神的旨意在我的难处当中得到成全。这就是主祷文背后的一个重要信念,以神的名﹑神的荣耀为我们的首要关注。

  愿人都尊您的名为圣──大家都知道神的名象征了祂的身份﹑位格的总称。神的名就是让神自己整体得到尊崇,神是荣耀的,也是尊贵的,故一切荣耀都应归于这位至尊荣的神。

  有一位清教徒灵修学家,巴斯赫先生,他是一位属灵伟人,本身有很多恩赐,特别在文字事工上,他写了很多很特别的属灵着作,对很多人的属灵生命,产生极大的帮助。当他快要离世时,很多人都围在他的床边,谈论他的过往,当他们赞赏他,指他怎样为神使用,如何运用神的恩赐服侍神时,这位巴斯赫先生登时面色一沉,当被问及所为何事时,他就微声道出自己只不过是神手里的一支笔,有甚么藉得称赞呢?不错,文章是写得好,但要称赞的是它的作者,而不是那支笔,笔无疑可以书写,但必须要作者拿在手中运作,才能写出好文章。因此,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神在我们背后抓着我们的生命,使用我们的生命。我常以巴斯赫特先生的见证为自己的检察,我常问自己,当人称赞我而不去称赞神时,我是否会感到很高兴?反之,若人只称赞神而忽略了我,我又会否为此而感到不快?若是的话,我就是将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当看到神的名不被称赞时,我们当感到难过﹑不快及不喜悦吗?锡安教会事件(按:锡安教会乃香港一宣称是基督教的教派,鼓励信信徒饮双氧水治病,被传媒揭发,引起哄动),令很多人对基督教产生了误会,更有人因此而不再﹑或被家人禁止返教会。有见及此,有一百五十名传道人组织起来,出了一份联署声明,清楚指出锡安教教会是异端。我为此而感到高兴,因为这些行动的背后有一关注,就是“愿人都尊您的名为圣”。不愿神因此事失去祂的荣耀,甚至被羞辱。当一个基督徒的心关注到神的名时,他的生活行为是会有不同的表现。弟兄姊妹,盼望“愿您的名为圣”﹐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种重要动力。

  愿您的国降临——我们都知道神的国是代表神的掌权,而神的掌权最低限度透过两方面来表达:

    (1)当人在接受福音时,神的国﹑神的掌权降临在人的内心,以致人能够懂得“尊主为主,尊主为圣!”因此当我们祷告时,要时常思念﹑纪念福音的需要。而作为一个真正跟随耶稣的人,是会常常记挂着福音的需要;不单是本地,更是海外差传的需要;这是一个寻求神的国降临的一个表达。

    (2)当人愿意祷告说“愿您的国降临”时,表示其内心盼望作为神的子民。能在社会上作盐﹑作光,竭止罪恶,使它不致泛滥;在不同范畴中,愿神的恩典﹑能力临到,以致神的掌权﹑恩惠﹑怜悯可以在不同环境中彰显出来。这是我们应有的心愿。

  愿您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常会问,亦常要问一个问题,就是:“神啊,您的旨意是甚么呢?”无论在个人生活的不同层面上,或是在教会事工发展上,我们都要寻求神的旨意。我们不能说一间教会为了发展而僭建,然后说是神给机会我们去发展,这绝不会是神的旨意,是违背法律的,亦是神所不喜悦的;纵然目标正确,但途径若是不合乎神的旨意,也是不能讨神喜悦的。

  在个人生命中,更要常常向神开放,愿神的旨意成全在我的身上,只要是出于神,我就乐意接受﹑跟随。有一位神学生,在修读一些基督教教育科目时,发觉到所有研究都集中在一些健康人仕身上,反之对一些弱智人仕却是乏善足陈,于是他就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而实习时,亦是以弱智人仕为事奉对像,帮助他们学习《圣经》真理。久而久之,对这方面慢慢有了负担,毕业后不久,他的太太怀孕,生下来的孩子竟是弱智的!这位弟兄初时难以接受,后经过很多挣扎﹑难过,最终明白到这既然是出于神的安排,就要接受神的旨意;夫妇俩人就放下自己的工作,预备专注去照顾这位小孩一段时间。原先种种计划﹑抱负被迫放低,正因如此,他们有更多时间与一班弱智儿童,特别是他们的父母接触,彼此交换心得;慢慢发觉这些人很喜欢和他们交谈,因知道他们有基督教信仰,且是过来人,有经验,并明白他们的处境;昔日的神学训练,今日大派用场。后来,他们成立了一个名为弱智人仕家长会,透过倾谈,带领他们信主,并于后来写了一本关于这方面的着作;慢慢看到神为他开路,让他得着很多事奉弱智人仕的机会。

  当我听到这见证时,我就知道神的旨意是美好的,纵然对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但只要我们时常祷告说:“主啊!愿您的旨意成全,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在天上一切皆按着神的旨意成全,一切一切都是按着神的心意运作。我们要赞美神,因祂掌管万有,而赞美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信念,就是在地上亦将要按着神的旨意成全一切。

(三)以人的需要为中心的祷告

  无疑,我们要先求神的名﹑神的国和神的旨意,但并不是要否决自己的需要。故接着主提到以人的的需要为中心的祷告。从一个很尊贵的情况,进到一个日常生活层面,显示出神重视我们肉体上的需要,亦表示祂乐意供应我们身心灵,包括身体的需要。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日用的饮食象征了一些生活的食粮,亦象征了一切我们在物质上的需要,谋生的能力等。在过去多年的信主经历之中,听过很多弟兄姊妹的分享,让我得出一结论:当人经历贫困时,就能经历神的真实。很多贫穷神学生﹑经济有困难的宣教士﹑以及第三世界的基督徒,他们皆常常经历神奇妙的供应。只要放心将你的需要交托,神乐意供应你的需要。

  日用的饮食,《圣经》另外的一个翻译是:给予我们每一天所需用的食物。你不用向神求一生中每一天都有供应,只须每天倚靠神,求每时每刻所需要的,神会将足够的给予我们,鼓励我们接连在永恒资源上。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别人的债──除了需要食外,我们需要赦免,需要神赦免我们的罪,我们的亏欠。在这里,马太用“债”来描写我们的罪。的确,人犯罪后亏缺了神的荣耀;人是神所创造的,理当要荣耀那位创造他的主;但当人犯罪时,就亏欠了神的荣耀。作为基督徒,我们蒙神的赦免,领受了洁净的生命,领受力量以致可以不去犯罪,因此当我们犯罪的时候,是亏欠了神的恩惠,我们是负了属灵的债。

  作为负债者,怎样才能偿还呢?我们自己是无力偿还的,惟有求主免去我们的债;而要主免去我们的债以先,必要先免去人欠我们的债,我们才有权利求主。一个不愿赦免人的人,不要期望神会听他求赦免的的祷告。“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他们的天父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六14-15)弟兄姊妹,我们要常常自我反醒,当我们求主赦免的时候,要反问自己是否对人仍存怨愤。

  有一位姊妹,怀疑自己患了鼻咽癌,神后来医治了她。之前,她求神赦免她的罪,赦免其离开神的罪;与此同时,她梦见一位旧亲人,是她一直所怨恨的,大家早已不相往还,在梦中,她意识到主已赦免她的罪,内心有一股动力推动其走前向那亲人说,很愿意饶恕她,希望彼此的关系能得恢复。然后就醒过来;那时,她的内心充满感谢,原来神透过梦来帮助她去宽恕一个自己一直不肯宽恕的人。弟兄姊妹,我很明白我们都有软弱,会有情绪﹑苦毒,是我们自己放不低的,然而神能帮助我们去饶恕一些我们不愿饶恕的人,以致我们能得着神所给予我们那完全的饶恕。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除了需要神的赦免之外,我们需要神的保守,使我们不致进入试探里面;尤其是撒但知道我们的弱点,常引诱我们进入试探中。不单为自己,更加为整个教会群体,属神的群体。特别是面对香港色情泛滥的情况,周围都充满着情欲的试探。最近我得知有线电视赚最多钱的一个台,就是播情色电影的,为了迎合需要,有线电视遂取消了一个家庭台,而开多了一个情色电影台。我们所身处的环境,是极其凶险的,因而我们要常常祈祷,求神助我们脱离那恶者。而每天早上的祷告之所以那样重要,因为要藉着祷告,将心灵武装起来,以面对日常种种突如其来的冲击和挑战。

  我们需要常常祷告,这亦是主所吩咐我们的。面对这邪恶的世界,虽然内心会有战竞,但我们可以放心,因为《圣经》告诉我们,主耶稣在父的右边,常常为我们祷告。让我们以一颗谨慎的心,得以和祂的祷告配合,以致我们能脱离这恶者。主耶稣清楚地指出:我们没有力量去抗拒这邪恶力量,抗拒这恶者,但我们可以透过祷告,透过主耶稣的能力,圣灵的帮助,让我们能够去胜过那恶者。《圣经》告诉我们,天父是供货商,主耶稣基督是赦免者,而圣灵则是赐能力者,救我们脱离邪恶;因此,在基督徒整个人生当中,三位一体的真神常常保守,看顾我们。因此我们要向我们的神祷告,寻求祂的帮助。

(四)赞美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您的,直到永远。阿们!”(13)祷告之后,我们就不能不发出一个自然的表达,就是赞美。既然神乐意祝福﹑保守我们,我们就不能不赞美这位三位一体真神,并凭信心去宣告:得胜永远是属于神的!国度﹑权柄﹑荣耀,全属神的。而在这祷告之后,清楚说“阿们”,很清楚的表示和应,阿们的意思,就是实实在在的,肯定的,绝对的;清楚表示那份信心,带着肯定的信心结束祷告。就像非洲一些黑人教会,有一次有机会参予他们的聚会,祈祷后听到他们齐声说“阿们”,登时整个会场震动!透过此来表达我们对神的恩典的信心,知道这一切都要成就。

  “主祷文”是我们祷告的典范,但同时是我们人生的方向,让我们清楚得知人生是有目标的,就是要去尊崇主的名。求主的国降临在你的处境;让神的旨意成就在你的身上;带着谦卑的心,求主供应,求主赦罪,亦求主赐你和我得着祂的保守。让“主祷文”成为我们祷告的方向,人生的方向。

第七讲 天国子民的“眼光”

──专注与纯全──

  提到纯全,让我想起一句名言:“纯全(purity)就是专注在一件事上,或者专注于一个方向上。”心无旁鹜,很清楚只有一个目标。尤记得多年前女儿出生前,曾为她取名而伤脑筋;既想表达神对她的恩典,又想表达我对她的期望,那时我刚读到一节《圣经》:“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林后五9)当时想到立了志向,定下目标,要得到主的喜悦,遂替其取名为志悦,立志一生讨神喜悦,我盼望这成为她一生的方向。

  很多时我们会有不同的人生方向,重要的是我们要专注于一件事,但同时意味着你要拒绝很多其它事情,并作出抉择。作为一个基督徒,我们需要有好的眼光,以致能作出聪明的抉择,一生中都能拒绝那些属世的事物,而不断选择专注于属天的事情上,这就是真正有属灵眼光。在这大前提之下,我们再看“登山宝训”,主耶稣排列出很多不同的选择在我们眼前,邀请我们作出明智的选择。祂忠告:“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六19-21)主耶稣将两种财宝摆在我们眼:一种是天上的财宝,而另一种是地上的财富。在此必需重申的是:《圣经》并不是反对我们有投资,你可以很小心地计划如何管理自己的金钱;正如《箴言》提到蚂蚁,夏天预备食物,留待冬天使用。一个审慎而有管理态度的人生是好的,《圣经》所反对的,就是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从保罗吩咐提摩太去提醒那些在今生富足的人要留意的事情上,可助我们更了解当中含意:

    (一)不要为自己的财富而自夸;

    (二)不要将财富变作自己完全的倚赖,不要倚赖财富;

    (三)不要以财富成为自己的富足,反倒要在一些良善的事情上追求富足。

    这不单单是保罗的心意,同时亦是主耶稣对我们的提醒。要小心避免钱财成为你的安全感所在,亦不要以所拥有的财宝自夸,以此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圣经》指出不要积财在地之原因,乃在于地上面是会有很多变化出现,钱财不是永恒,这些价值终会消失。其实我们都知道,纵然今日我们可以拥有很多金钱,但它却是可以在一夕之间,失去其价值,那时我们就变得一无所有了。

  几年前当前苏联解体时,整个欧洲以及苏联等地,经济情况都很动荡。报章报导有关苏联的情况,提到当时一些很有地位和拥有高入息的苏联航天员,当整个国家变动时,他们的日薪不足以购买两斤肉;稍微购买一些粮食,一个月的薪酬就此报销;本来备受尊重的身份,拥有颇佳的经济条件,突然间连两三日之生计也不足应付。而香港在过去亦曾发生银行倒闭事件,人们毕生的积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因此《圣经》提醒我们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倚靠﹑安全感的所在。

  另一方面,《圣经》提醒我们要积攒财宝在天上,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又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们都明白金钱会贬值,因而千方百计,用尽各种方法去投资﹑赚钱。例如买黄金﹑名画﹑投资一些风险低之股票等,既可赚钱又可保值。为了防止金钱贬值,人们花尽心思,终日盘算。《圣经》教导我们要利用现今所拥有的资源,去买﹑去换取将来有永恒价值的东西。

  曾听闻一则有关木屋区大火的新闻,一位婆婆在火场大声求援,可惜火势实在太猛烈,邻居欲救无从。其后婆婆转身拿着一包物件走到窗前,朝着邻居抛过去,然后就昏了过去,最后更葬身火海。当人将包裹拆开一看,赫然发现内有十万港币现金,另有二万美金及一些贵重物品。原来她一向都不敢将钱放进银行,反而将之存放在身边,万料不到一生辛劳所得,自己却无缘享用。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以为是自己的倚靠;要积聚财宝在天上,要换取一些有永恒价值的东西。何谓有永恒价值?“在神我们的父面前,不住的纪念你们,因信心所作的功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因盼望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一3)《圣经》提到现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不单是指心灵的质素,更加可以表现在生活﹑行为当中。凭信心去承担责任,去为神作工;因为爱心,宁愿受苦;为了服侍﹑帮助别人,宁愿负一些劳苦的代价。因为盼望,纵然面对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仍能坚忍﹑面对,产生一种优美的生命质素。我们要尽一切心思﹑力量﹑财富﹑精神去建立更多信望爱,以产生一种永恒被神记念的事情。这是主耶稣很清楚告诉我们的一个方向。

  “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六21)耶稣提醒我们,我们的财宝牵引着我们的心灵,当财宝在那里,我们的心灵也在那里。故此,我们要投资恰当,好叫我们能关注到一些应关注的事情。一位在美国行医的弟兄,自觉生活无忧,可以腾出空间作一些事。他决定一星期工作六天,三天是在其诊所,另外三天则为贫民服务,特地在贫民区自资一间诊所,每次诊症都只收低廉的费用,有时甚至免费。他所投资的不单是金钱上,更是精神上;关注到贫穷人的需要。

  弟兄姊妹,我重申:我们不是不可以投资﹑储蓄,但要小心财富夺去了你的心。就如我家附近有一间财务公司,在门前摆放着几副计算机,可让人随便使用,方便人们查阅当日股票行情﹑走势等。每当我路经此地,都会发现有人驻足在此,全神贯注的观看计算机荧光幕;我肯定这已占据他们心灵中一个很重要的空间。同样,我们要警觉是否被财富牵引着自己的生命。

  “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22-23)主耶稣不单提到心,也提到眼,清楚指出:眼是会影响我们的心灵,甚至影响我们全身的,若我们的眼睛瞭亮的话,亦即是说有眼光的话,我们就会专注于看天上的事,而不会被近前的事占据。“人若没有这几样,就是眼瞎,只看见近处的,忘了他旧日的罪已经得了洁净。”(彼后一9)当中提到眼瞎,其实是指人患了近视,以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看不到他昔日的罪已被神所赦免,神要将永恒的生命赐给他,因而忘记向永恒追寻,只集中于追求现世的事物。弟兄姊妹,你的眼界是怎样的呢?是否瞭亮?有否定睛在天上永恒的事上?《圣经》提到,我们的眼睛若是昏花的,就只会看到眼前的财富,将自己陷在黑暗中。黑暗不单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六9-10)一个人的眼睛决定了其内心的状况,当一个人眼睛不明亮时,内心就昏暗,充满了各样的迷惑,从而各样的私欲就会走出来。当大家翻开报章一看,就会明白到我所言非虚。《圣经》强调那最大的黑暗,不是指环境的黑暗,而是里头的黑暗。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的内心是不是漆黑一片,以致不知道自己正在行一条怎样的路。求神帮助我们不要让这黑暗占据我们的心,要常保持一个清澈的眼界,常思想属天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们亦要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当我们思想到香港人的财宝在那里时,有人会说是在吃方面,一掷千金去吃一顿晚膳,视作等闲。更有人说是居住方面,在“尺金尺土”的情况下,为了拥有自己的物业,人们不惜节衣缩食,甚至不断找寻兼职,升职途径,努力赚钱,因而很多人说大部分香港人都是为地产商打工;纵然有人感到不值,不甘作地产商的奴隶,但无奈却受制于现实环境中,因为每一个人都需要居所。因此,我不敢提出甚么答案,只是希望我们能彼此提醒,要时常调整﹑调较我们自己的欲望,甚至要改变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避免我们的居所成为我们内心专注的所在,被此牵引着我们人生的方向﹑抉择﹑生活。同时,亦要提高警觉,不要被某些事情支配了我们的金钱与生活,甚至支配了我们的心。“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太六24)求神怜悯香港的基督徒,让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既可以专注思念永恒的事情,又同时可以思念地上的财富,是不可能的。凡事皆有轻重之分,必须作出抉择,将重心放在属天的事上。

  “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甚么,喝甚么;为身体忧虑穿甚么。生命不胜于饮食么?身体不胜于衣裳么?”(25)既然我们有以上的目标或专注,就要放心,不要忧虑生活所需,因为生命不等于吃喝,身体也不等于衣裳。其实我们知道世俗文化,是着眼于衣食住行,无疑,这些都是我们基本生活所需,但保罗提醒我们:“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提前六8)即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就要知足。纵然现今潮流鼓吹排场,追求名牌,过奢侈生活,尤其喜将一些价值﹑美德赋予一些商品中。有个广告,有一位男仕驾着一架很漂亮的跑车,旁白说这位男仕很成功,是所有女仕艳羡的对象;为何拥有一部跑车,就拥有那么多价值?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接收了一些这样的信念。穿波鞋要选择有汽垫的,不然就不够型;我不是反对人穿有汽垫的波鞋,只是想指出:整个商业社会都正在不断提升我们的欲望,人内心的欲望不断被世俗文化所牵引﹑牢宠住。弟兄姊妹,作为天国子民的我们要很小心﹑醒觉,很多文化会将一些很美丽但不真实的憧憬放在你的心中,而这些只是一些假像,但却要我们付上很大的代价,例如:追求名牌,奢华享受。当我们拥有时,往往觉得不外如是,但发觉到生命的力量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完全耗尽,再没有余力为自己的永恒去储蓄。有时当我看到一些旅游车载着一大群老人家往观光时,都会有感而发,为何他们不趁年青力壮时去游玩﹑观光?可能是基于没有钱和时间吧!但年老时视力﹑牙力衰退,做甚么也大打折扣,实在可惜。弟兄姊妹,趁你有青春﹑精力﹑资源﹑财富时,你要善用之,为你的永恒作打算,不要将此耗尽在属世物质的追求求上,将来后悔莫及。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他。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么?”(太六26)生命﹑身体比吃﹑喝﹑穿要重要。经文提醒我们要确信天父会供应我们的需要,正如飞鸟没有工作,但神同样养活牠们,我们比飞鸟更加贵重,神更加会照顾﹑养活我们。纵使你没有工作能力,神仍然能供应你的需要,因此不要过于倚赖工作,以致它控制着你。诚然工作是神所赐的,工作的领受是神赐恩的证明,但同时我们不要被它所捆绑。我们要以主为主,不要让工作成为你的主。

  “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他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28-29)这里同样带出一个信息,就是主会供应我们所需。百合花不会自己编织,但神却赐它美丽的外貌,何况我们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花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他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所以,不要忧虑说:吃甚么?喝甚么?穿甚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29-32)我们知道有天父供应我们的需要,故不要效法世人,要突破文化赋予我们的观念,以为必须有华衣美食才算是好的生命。

  “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33)在这一切之先,要专注的是神的国﹑神的义。这正好响应“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8)因此主耶稣教我们祈祷时说:“愿人都尊您的名为圣,愿您的国降临。”(9-10)这祷告是在一个信念中发出,既然神知道我们的需要,我们便不须挂虑,可专心寻求神的国和神的义。我曾经说神的国是神掌权,盼望福音可遍传万邦,以致神的掌权能临到更多生命中,并在我们的生命﹑岗位﹑所身处的社会中清楚彰显出来。

  一班在外国的基督徒律师,常常在一起研讨﹑祷告,并提出一些草拟给政府,目的是修改一些不公义的法例。感谢神让他们所做的产生功效,那些国家的法例因而显得更加公义。在某情况下,他们是彰显神的国度,先求神的国不单在个人层面上,同时在社会层面都有其直接价值。不单求神的国,也要求神的义;所指的是真正内心的义,寻求义在我们的生命里面,将义放在自己以及周围的人身上,纵为此而遭受逼迫,也绝不退缩,反而不断去建立,寻求。主耶稣应许我们,当我们先求祂的国﹑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我们。当我们将优先的选择放在天上的事情,神就会供应我们在地上一切的需要。当我们关心神的事时,神就会关注我们的事。记得一位姊妹所作的见证,她在一杂志社工作,一天她要外出与广告商联络,临行前其老板要她夸大杂志的销售量,以吸引广告商。为此她的良心感到很不安,内心有很大责备,与老板据理力争不果,就毅然辞职。但神恩待她,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在银行的工作,在人事部当职员,短短两年,已升任为人事部经理。神大大赐福她所作的,因为凡敬畏神的人,神要尊重他,使其没有任何缺乏。

  弟兄姊妹,我不能保证当我们作一仁义抉择时,神一定会将财富物质赐给我们。但要紧记,神一定会在永恒中记念我们所作的。“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34)《圣经》很实在的指出:我们是会有难处的,但我们只需去处理今天的难处,明天出现的难处,不要去忧虑。正如一首诗歌所说:“主能带领我经过旷野路”。今日的路程主赐力量,明天的需要已备周详。因此不用担心,只需将我们的心思放在属天事情﹑神的国度﹑神的义上。今日,香港很多基督徒信主后生命没有力量,是因为他们将生命的投资分散在很多事情上,不能专注,聚焦。让我今日向各位发出挑战: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将你的心思﹑目光聚焦在天上的事,你就能真正丰富﹑富足。

第八讲 天国子民的关系


──蒙爱与包容──
  关系是很重要的。我们的信仰,不单是一套教义,更是一个关系,就是我们与神的关系。对这关系,我以蒙爱﹑包容来形容。相信很多弟兄姊妹都曾经历过,当我们体会到神对我们的爱时,就得着一种力量,帮助我们可以宽容﹑包容别人。蒙爱与包容间有着一奇妙关系,在过程中令我们可以作自以为做不到的事情,完全都是神的爱促使我们可以这样做。
  我认识一些夫妇,未信主前关系恶劣,已准备离婚。后来,其中一方信了主,整个生命改变,慢慢连其配偶也察觉到,然后更对信仰产生兴趣,最后也信了主,而整个婚姻关系亦因此而改变过来,后来不单止没有离婚,且成为一对很恩爱的夫妇。原来,当我们与神的关系和好时,亦带来与人之间关系的革新﹑更新。随着我们信主年日愈久,经历主的慈爱愈多,内心的容量就愈大,可以和不同的人相处,学习去爱他们。
  曾看过一篇文章,谈到一位蔡牧师,他是一位台湾人,后到北美牧会,他本身是一位精神科医生;他忆述行医时有一次驾车载着几位医生朋友往台北,中途不幸发生严重交通意外,其中一位朋友更当场死亡。当时他极其难过﹑内咎,甚至不能原谅自己。后来他和太太一同前往探望死者的父母,以表达其歉咎之心。出乎意料地,这对年迈的基督徒夫妇,怀着很大的宽容,反过来安慰他,着其不要太难过,因一切皆在神掌管中,神爱他们,这是他们所深深知道的,并且表示很愿意接受其道歉,着他不要太介怀。然后并提及一请求,就是他们失去了一女儿,可否让他太太作他们的契女?没想到他们会有此反应,蔡医生俩夫妇亦乐意应承,遂成为他们的干女儿﹑女婿。这结果远远超乎他意料之内,也大大震撼他,让他发觉到信仰能力之大,能将怨愤除去,变成为爱。后来这位蔡医生被神感动,去进修神学,并成为一位牧者,专心于牧养工作。他生命的改变,在于曾经历过别人的恩典,就是神透过别人在他身上的恩典。
  天国子民的关系,不单是横的关系,更是直的关系。当我们去体会神所赐予我们的慈爱,神就会赐我们力量去爱身边的人,建立美好的关系。让我们来思想如何在蒙慈爱当中,与人建立关系。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他们。”(太七1-2)经文提到不要论断人。首先要明白《圣经》不是说我们不可作判断,事实上作为基督徒的我们常常缺乏合适﹑公正的判断。主耶稣提醒我们,不要凭外貌,而是要按照公平来断定事非。

  综观整个登山宝训,主耶稣提出很多方面的教训,要求我们作出属灵的判断。例如要分辨法利赛人的义,与天国子民的义;以及后来谈到两种果树,要凭一个人的果子,来判断他的生命质素,亦是牵涉到判断的过程。所以,《圣经》从来没有说不可判断,但强调不可论断,因论断含有恶意批评的意味,内心带着一种恶的意念,就是要将对方压低,藉论断﹑批评以致其受到伤害。当人不断寻找,甚至吹毛求疪,以求找到对方的过失,这是论断。当人带着很高标准去挑剔别人,这是论断。当人带着一个很随意的心情去猜测别人的动机,这是论断。当人以一个很权威的地位来判定别人的过犯,这也是论断。然而,以上种种情况不时会发生在我们身上。《雅各书》提到有一些贫穷人进到会堂时,因衣衫褴褛,就被当时的人轻视﹑羞辱;《圣经》指当时的人是恶意判断这些弟兄姊妹,凭外貌作出判断,而不是按公平的原则,带着一种审判,定意要找出对方的弱点﹑错失,在恶意批评下,令对方受到伤害。这些情况我们需要常常留心,免得我们因此而得罪神﹑得罪人。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太七2)恶意去论断别人的,亦要面对同样的审判,这是《圣经》清楚指出的对等处理方法。当你用高标准去挑剔别人,神同样会以这高标准来审判你。神是公平的,不怜悯人的,要受到不怜悯的审判。“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雅二13)神判断我们前,已计算我们如何去判断别人。“你在甚么事上论断人,就在甚么事上定自己的罪。”(罗二1)当我们去论断别人时,就将自己放在一个被论断的处境中。论断别人时就定了自己的罪,故我们不要论断人。

  “为甚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七3)《圣经》进一步以一个具体比喻来解释毋论断人的真理,主耶稣用了一个夸大的比喻,一个对比,同时亦是一个天大的矛盾。当我们眼中有梁木时,如何能帮助弟兄去掉其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5)主耶稣责备他们为假冒为善。当指责别人不是时,觉得自己胜人一筹,因而自抬身价,自以为义,其实只是一种错觉。作为一个讲道者,分享见证者或主日学教师,我们都要警觉,因我们很容易拿着《圣经》去指责别人,认为他们都是活该受责骂的。这些试探,很容易令自己陷在一种危险情况中。《圣经》提醒我们:行为与教训须要配合,因为神要按每个人所教导的去审判人,故我们要在神面前更加醒觉。弟兄姊妹,当你们有机会作教导,这是荣耀的职事,求神赐你恩典去行出你所教训的,你就能救自己,并救听你教训的人。若我们常常只觉别人有问题,就要反问自己的因由,是否单看到别人的毛病,而看不到自己的梁木!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5下)无疑我们要先自我省察,但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去规劝弟兄姊妹,帮助他们除去他们眼中的刺,助他们远离罪恶。我有退修的习惯,藉此自我反省,让圣灵光照,使我知道自己有那些地方得罪神,然后写下一些扎记,将自己曾犯的一些过失记下,提醒自己曾有此情况出现。我们须要有不断的﹑诚实的生命内省,诚如诗人向主发出的呼吁:“神阿,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验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甚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一三九23-24)无论我们知道与否,神都已经知道﹑鉴察我们的状况,纵使我们往往会将恶行隐藏起来。当我们愿意拓开生命,求神去鉴察时,神就乐意光照我们,使我们清楚知道自己的问题,而将更新的生命再赐给我们。故不要害怕将自己的弱点向神揭露,同时亦可向信任的人揭露,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我们可以得医治。在此情况下,神就更能使用我们,使我们成为别人的祝福。当我们的刺﹑梁木被拔走后,我们就更有能力成为别人的帮助与祝福。

  在省察过程中,我们会发觉自己满身的污秽,但我们可祈祷求神怜悯。我很喜欢一句英文"Lordhave marcy on me!“神阿!求你怜悯我!我是不配你去洁净,但求你的赦免临到这不配的人。”诚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软弱与不足的地方,求神怜悯我们;当我们感受到神的怜悯﹑接纳与包容时,我们就有能力去包容其它人。因为我们都是软弱的人,当我们晓得这样看事情时,就不致陷入论断的试探﹑陷阱里。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牠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太七6)耶稣提到一些人好像猪﹑狗一样。主不会回避去指出一些事实,例如称呼狡猾的希律为狐狸,称法利赛人为粉饰了的坟墓,徒有美丽的外表,内里却盛满了死人骨头。词锋虽然锐利,但所说的都是事实,绝不回避。我们同样不要为了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而回避事实,我们要有智慧去处理。但很多时,我们过份懂得保全关系,以致失去真理。主耶稣以猪﹑狗来比喻一些人,他们常有机会听闻真道,领受真道,但却拒绝听,亦不愿接受,正如将珍珠丢在猪面前,牠不特不会珍惜,而且以为只是一些食物,但当咬不下时,就反过来咬你。“不要责备亵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责备智慧人,他必爱你。”(箴九8)智慧人会接受责备,反之,亵慢人只会因而恨你。因此对某些长久抗拒真道的人,主告诉我们要接受事实,对横梗的人要放弃。珍珠代表一些珍贵的东西,亦可指福音的真理。不须坚持﹑勉强给予他们。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太七7-8)主告诉我们要放胆向慈爱的天父求,祈求等于问,只要问,神就会给我们。去寻找,代表有行动,就必然寻得见;纵然不知选择那一条才是真路,但请放心,只要我们寻找,就必寻见。叩门,好像是由于门已关上,有被拒绝的意思,然而,当父知道我们寻求祂时,祂一定会开门。《圣经》重申:无论是谁,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这个真理﹑应许很简单,但真实。我们是否领受得到呢?很多时,人变得很复杂,以致不能相信一个这样简单的真理:当你寻求就必得着!

  记得我自己在廿九岁生日的时候,曾向主祈求,求祂在卅岁时送一份礼物给我,让我更深经历圣灵的充满及工作。整整一年,我都有为此祈祷,期望在那天被圣灵充满﹑会说方言,这是当时我对圣灵充满的错误理解,故此当生日那天,一切如常时我就很失望,跪下祈祷;过程中,神让我不断回想过去卅年来所发生,所体验的事情,深觉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在神的怜悯下,有机会读书,受训练,按步就班的,慢慢成长;想到这里,心里感到很难过,不明为何神会有如此多且大的恩惠临到自己身上。一个卑微的人为何愿意被神使用,而神又愿意使用?深觉一切都是神的怜悯。后来,我更明白到自己原来误会了神,其实神已将圣灵赐给我﹑充满我,让我深深的看到自己的本相,并更深的懂得倚靠祂。


  弟兄姊妹,有时我们所祈求的,神已经赐给我们,只是我们慒然不知!放心祈求吧!神是无微不至的,只要所求的不是对我们有伤害的,祂定会成全!这是很多基督徒的经历。“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么?”(9-11)神不会将灾祸﹑咒诅赐给我们,当我们求恩典,祂必会将祝福﹑好的东西赐给我们。诗人指出有丰盛的慈爱,要赐给凡寻求祂的人。“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12)一个经历神慈爱的人,是可以主动采取行动,去善待别人。同时,因着神的慈爱,致其内心有一广阔胸襟﹑容量,可以不随便去指责别人,以致不会落入论断的陷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熟识的教导却是消极的﹑是被动的,主耶稣则提出:我们愿意别人怎样待我们,我们先要怎样待人。这是很主动的生命取向。当我们不想别人埋怨自己,最好就不要埋怨别人。反过来说,当你想得到人赞赏以先,你就要先去赞赏别人了。

  作为一个基督徒,我们已经经历神的慈爱,已承受了神的恩典,然后付出去。当我们愿意遵从时,主一定会赐福予我们。“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箴十一25)谁愿施舍,他就得丰裕;谁愿主动去滋润别人,就必会得到别人及神的滋润,这是《圣经》清楚给我们的真理。各位弟兄姊妹,当我们安然领受神的慈爱﹑怜悯之余,我们可以更多去怜悯他人,纵然我们明白到很多时自己本来都是牺牲者﹑被害者。例如自幼在一个充满论断﹑指责的家庭长大的人,长大后可能在不自觉下时常论断别人。求神的恩典﹑慈爱,介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学习不去论断,且开始学习怜悯﹑宽恕。

  有一次,有一位姊妹分享她的经历,指出其母自幼就漠视她,要不就是常常责骂她,命其郁郁寡欢,自觉缺乏母爱;直到她长大并信了主,生命开始有所改变,开始挂念母亲,特别是她还未信主,很想向她传福音,但碍于二人关系一直欠佳,且因着过去的经历,有时内心仍对其母不满,故常裹足不前。一次,有弟兄姊妹为她祈祷,她立时有很深刻的领受,就是神很爱她,且猛然醒觉到其母不爱她不紧要,只要神爱她就已足够。同时,她看到一小小异象,就是看见主耶稣在其母身边,令她明白到主耶稣也很爱母亲。当她领受完这应许后,立即有一种大释放,带着感恩的眼泪,连声赞美主。此事以后,她重新得力去与母亲相处﹑倾谈,甚至传福音,其母最终亦信了主。过程中让她深深感受到:是主的慈爱改变了她,以致她能重新得着妈妈,并将之带到神的面前。
  弟兄姊妹,“你们寻求,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这是真实的,让我们也能经验这真实。


第九讲 天国子民的委身


──遵祂而行──
  今日踏入最后一个讨论的课题:天国子民的委身(太七12-29)。所谓委身,就是遵主耶稣教导而行。

  对委身的表达,是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最常见的莫过于婚礼,一对新人彼此立下盟誓。作为牧师,我有很多机会为弟兄姊妹主婚,每当看到他们的面容时,都教我内心非常感动,尤其是当其中一方向另一方读誓词时,对方双目闪亮,充份反映出他们是多么甜蜜及快乐,亦曾看见一些新人开心得落下泪来。是的,对方居然愿意这样委身给自己,立志一生爱护自己,实在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故这时刻是特别美丽的。然而,我却清楚知道,若没有在婚姻家庭生活中落实地爱对方,以行动来表达对配偶的爱,那些美丽时刻就变得没意思了。一个真实的爱情,是透过生活具体的行动表达出来。我认识一位其貌不扬的朋友,在其太太患癌症的期间,甘愿放下事业前途,辞了职,专注在家照顾太太达三年之久,付出无微不至的爱护;纵然他从没有告诉人他对太太的爱有多深,然而我们却深深感受到,他正透过一种真正的委身,以真实的行动去表达出来。

  《圣经》提到,当一个基督徒愿意委身给主之时,不是单凭口中的高言大智,而是切实地遵行主的话。正如主耶稣在登山宝训的最后一段,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挑战我们委身给祂,透过遵行祂的话来表达。就好像神透过摩西对以色列人说,祂已将生与死﹑福与祸,陈明在他们面前,他们要作出选择,一是遵行主的命令﹑吩咐,以致得生;一是随从世俗世界,以致进入死亡当中。求主教导我们能作出一个聪明的抉择,并委身其中。
  人生有两条抉择的路:“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人也少。”(13-14)这两条路,一是引向灭亡,一是引向永生,两个截然不同的后果。不是程度上的分别,而是本质上截然不同,甚至是天渊之别,一是死亡,一是永生。《圣经》提到引向死亡的门口,是很宽阔的,足以容纳众人同时进内,甚至连人带行李亦可,因有足够位置;我所指的行李,是包括一个人生命中的恶习﹑邪淫﹑诡诈﹑仇恨,这一切皆可不用放下,可以带进其中。相对来说,进入永生之路的门口是很窄的,可能仅可容一人通过,再者,入内时要将所有包袱,包括邪情﹑私欲都要下定决心,一一放下,方可内进。这条路不单门口窄,沿路亦是异常狭窄的,没有太多同伴,甚至可能会孤军上路,途中又或会有困难出现……。话虽如此,相比那条通往灭亡的大路,这条小路却是更为蒙恩,无疑行在大路上,有很多同伴,因它可容纳各式各样不同的人,甚至是同性论者﹑充满仇恨者﹑贪官污吏﹑不择手段的商家,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无任欢迎,看到行在小路上的你,他们可能会向你招手,邀请你加入他们的行列中。然而,相信你很清楚知道那一条才是正路。

  弟兄姊妹,《圣经》让我们清楚看见,通向永生的是一条小路,入口是窄的,《圣经》说:找着的人也少;但同时强调,我们要进窄门,不要以为大门大路就必然是正路。感谢神,你和我都正在小路上。我们要坚守在此,放心的向前走,因它至终导引我们进入永恒之中。记得有一次和太太结伴往香港大屿山的神乐院,它是一个出产牛奶的地方,其实我们不懂它的位置所在,故全赖途人指示,当他指着一条小路,并告诉我们沿着前往就可以时,我们虽然有些怀疑,但仍照着行。途中四周都渺无人烟,而路是指着向海的方向,前路更被草盖过了,当我们犹豫应否继续前进时,刚好给我们发现了一个牛奶樽,正是神乐院的出品,这正好给予我们鼓励,知道是行对了路,果然不久就找到了目的地,那次经验对我来说实在很宝贵。生命有时需要鼓励﹑讯号,以致我们可以坚守在这小路上,至终能到达所要到的永恒﹑永生之目的地。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15)当时一些牧羊人,欢喜用羊的皮做外衣,带着羊群外出时,羊就认得他是牧羊人。但另一些人却假装牧羊人,同样披着羊皮,《圣经》形容他内里是残暴的狼,目的是要吞噬羊,以此来比喻一些假先知。假先知有两个特征,第一,他们是冒神的名宣告神的话,说是神要他们,甚至托他们那样说的,带着一个权柄,错误的教导;这里可能是暗示法利赛人,将一套人的道理教训人,却宣称﹑认为这是神的教训,让人落入圈套里面。第二,假先知是常常宣告平安的,他们会说耶稣告诉他们必得平安,不会有任何灾祸临到;纵然一些信徒﹑属神的人,因犯罪蒙神管教﹑责打;那些假先知仍照说一切相安无事,神会悦纳他们,并会医治他们的创伤,他们营造出一个很和平的气氛﹑处境;以致人不能认真的去面对自己的罪,使人继续陷在罪中。

  今日很多人传讲﹑提倡“同志神学”,这是假先知的做法。“同志神学”告诉我们:“《圣经》是接纳同性恋者的;《利未记》不是要反对同性恋,而是反对当时外邦社会里面,神庙中所发生的一些邪淫的同性恋行为,一些庙妓的问题……纯是针对以上情况,绝无责备同性爱的意思。”很多人听后,信以为真,遂安然继续陷溺在自己败坏的行为中。这些是假先知的作为,将神的话语﹑道理曲解,误导人落入陷阱﹑罪恶中。这是需要我们常常留心﹑警觉的。

  弟兄姊妹,当我们常常去听道,去领受不同信息﹑教训时,必须小心,慎思明辨(林前十四29),不要以为是权威就全然听信。当我们带着一个恭敬﹑谦卑的心去领受神透过人所给我们的信息的同时,要谨记慎思明辨,常常警觉着可能有假的道理出现。

  “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太七16-20)要认识一个人,就要留意他的生活﹑行为,生命如果是好的话,必然有好的果子表现出来;相反,若是坏的生命,纵使极力掩饰,但他的本相迟早会暴露出来。甚么人就结出甚么果子,所以主说凭他的果子就可认出他的本相来!同样,我们留心一些领袖时,也是按他们的生活﹑行为﹑果子来分办是好是坏。我们要在灵里谨慎,以致我们不受迷惑。要认可﹑认同一个人或一个领袖时,不可急促,要警觉,留心这个生命的质素,以致不会让一些不适合的坐上高位。而耶稣基督所拥有的生命质素,是值得我们去借镜﹑仿效的,透过祂的生活,活出一种爱人﹑怜悯人的行为模式;在祂的生命中有真理,在祂的行为中有对人的恩惠。今日,一个真的﹑属神的教会,是有纯洁真理﹑有真正爱心的见证群体;正如薜华博士在其着作中很清楚提到:今天教会需要两个坚守:(一)纯洁的真理,(二)一个相爱的群体;惟有在这两个特征里面,才能将主耶稣的生命﹑真理表达出来。

  “凡称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21)当主耶稣讲完一连串的教训后,将信息总结,这亦是整个登山宝训的总结:不要单讲自己是跟从主,遵从主,实则却没有遵行主吩咐;没有将之实行出来,是没有意义的。

  有一位太太病重留医,她有两个儿子,第一个儿子来探她时,表现得很伤心,抱着母亲大哭起来,口里说了一些替其母不值的说话,然后很快便走了,这亦是他唯一一次往探其母,直至其母逝世。而第二个儿子来到妈妈身边,没有多说甚么,看到其母的苦况,也没像第一位儿子那么激动,只是不断饮泣,但另一方面,他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母亲的关爱,就是终日侍候在其母身旁。谁才是真正爱母亲呢?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当然有时我们难免会被人的虚情假义所瞒骗,甚至欺骗了我们的感情!然而,我有时宁愿被欺骗,免得自己疏忽了去响应一些真正有需要的人。其实,最大的欺骗往往不是出于别人,乃是被自己的感情欺骗了自己。有时我们在祷告中因有感而发而落泪,祷告完后就会很开心,自以为属灵了不少,因为当中有受感动。但请不要误会,我不是要否定在神面前倾心吐意,流泪﹑哀哭祷告的价值,只是我们要小心,你的感动﹑流泪祷告有没有带来生命的改变﹑行动的改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若流泪之后你爱主多一点,这就真是圣灵的工作,否则,可能是被自己的感情所欺骗,落得与当时的人的下场一样:“主啊!主啊!我们一直是跟从你的,难道你不知道么?”而主给他们的答案,就是:“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方能进到天国。”
  “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么?’我就明明的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22-23)很多人曾经奉主的名做了很多伟大﹑属灵的事情,如传道﹑讲鬼﹑医病等,但《圣经》告诉我们,在末世时亦会有假先知起来行大神迹﹑大奇事,甚至很多人都是奉基督的名,且能产生一些果效,然而,这些伟大的事情却不能证明他们是属神的,甚至主耶稣说:“我不认识你!”为神作伟大的事情竟然不为神所认识,这句话何等重要,对我们有何等大的提醒。原来我们与主之间的关系,在于我们有否真正遵行主的吩咐。一个真正遵行主的话的人,主就认识他;反之,一个人虽然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但若没遵行主的教导来生活行事,主是不认识他的。惟有遵行主话的人,他的生命才会产生良善,为主所接纳;否则,就会被主指责为一个作恶的人,被主拒绝,甚至对他说:“离开我吧!”

  我在北美认识了一位姊妹,由于她的丈夫正在当地读书,法例所限,她是不能外出工作的。后来神感动她,让她知道自己既然有空闲时间,何不去作一些关怀的工作?往后的日子,她开始去关心不同的人,不论单身的姊妹,以致已婚的太太,都成为她们当中重要的一员。无论在教导日常生活细节,甚至灵性方面,她都能成为一位帮助者。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例如为帮助不懂照顾自己孩子的母亲,她特地去学儿童急救学,以补自己之不足。此外,神亦赐她有很多特别恩赐,例如懂得做一些很美观可口的蛋糕。凡此种种,她都能好好发挥,造福人群。让我体会到一个人的生命未必一定要很伟大,也未必一定要多人认识,只要每天着实的遵行神的心意,去爱身边的人,诚实过生活,做他能做的事,这些生命,定必蒙神喜悦,是神所认识的;他们必然被主欢迎,进入天国里面。
  我常常求主帮助我脱离一些伟大事情的试探,尤其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而将整副精神投注于此,疏忽了着实的每天遵行主的旨意过生活;特别是身为传道同工﹑教会领袖的。让我们彼此提醒。
  然后,主耶稣提出两个根基:“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盘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盘石上。”(24-25)不单是“只说不做”的人,神不悦纳;就是那些“只听不行”的人,同样会落入灭亡的结果中。《圣经》告诉我们:那些才是聪明人呢?就是听见且实行出来的人,诚如将房子建在坚稳的盘石上。一个基督徒要扎根,不是单靠听道,更要思想如何去实践;在祷告中去计划。在生命中不断去检讨,以致能实行出来。

  当一个人面对时常论断人的试探,我建议他可以做几件事:

(一)每星期写下自己蒙怜悯的事情,在过程中提醒﹑鼓励自己放心去求恩典;

(二)请两位他信任的朋友,每个月和他倾谈一次,让他们指出其不是之处,问题所在。

(三)规定自己每日要赞别人一次,这是最起码的做法,或许你会说这些过于规条化;是的,当你尚未养成习惯时,你需要规条,当你养成习惯后,就可以很自然的赞赏人,适当的给予人鼓励。弟兄姊妹,当我们要实践时,要先好好思想﹑计划﹑检讨,以致你能着实地行出来。

  然而,当一个人不按此而行时,会有甚么事情发生呢?“凡听见我这语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26-27)可能你会说,你已听了十年道,是一位资深信徒,但你要小心,若你单单听道而没有行道,就好像将房屋建造在沙土上;有一天,愈高的屋,倒塌得愈大,故我们需要常常抚心自问:我的根基是甚么?我有否将所听的行出来?

  当耶稣讲完这段说话后,《圣经》指出众人都惊奇主耶稣所说的,“因为祂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29)弟兄姊妹,主带着权柄来吩咐﹑教训我们,同时亦会赐我们能力﹑权柄去活出﹑去实践,纵然生命中会有软弱,听道而不能行道,但主耶稣会帮助我们,我们只管放心去遵行神的教训。

  最后,我想鼓励各弟兄姊妹,当我们回应主对我们的教训时,要尽管放胆跟随,不要胆怯,只要凭着信心。就好像大卫面对巨人哥利亚时,手无寸铁,只是凭着信心,拿着几粒石子,就打败了他。石子代表刚强﹑信心,不是属自己的,乃是神所赐。现实中亦常有哥利亚在前威吓我们﹑攻击我们,要我们行大路;但可以放心,因我们可以奉永生神的名去还击,用你的石子打退他,要凭信心面对一切挑战﹑试探,神要成为我们的帮助。我们要站稳在这时代,成为神一个最大的见证人;不要以为见证人只在教会历史中才出现,在今天的香港,你同样可以成为神的见证人,神的荣耀。

  “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天国子民”,这是我的期望,也是我的信心。当我们看完登山宝训之后,我想用一段经文作为总结,愿神的话铭刻在我们的心里面:“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甚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么相通呢?基督和彼列彼列就是撒但的别名有甚么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么相干呢?神的殿和偶像有甚么相同呢?因为我们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说:我要在他们中间居住,在他们中间来往;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又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我就收纳你们。我要作你们的父;你们要作我的儿女。这是全能的主说的。亲爱的弟兄啊,我们既有这等应许,就当洁净自己,除去身体、灵魂一切的污秽,敬畏神,得以成圣。”(林后六14-1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神知网 ( 黑ICP备09004198号 )

GMT+8, 2024-5-19 21: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