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知网

 找回密码
 注册(欢迎注册神知网)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16|回复: 0

摆脱世俗主义的崇拜和圣乐取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9 17: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摆脱世俗主义的崇拜和圣乐取向
2007/12 04
    已有 0 条评论
  • 文章分类: 圣乐文萃,含诗歌掌故等


上帝是崇拜的主角,这道理似乎简单不过。然而,在今日世俗主义污染下的崇拜里,上帝的主角形象却屡被歪曲,衪的位分被贬降,衪的名义被利用。不少主日聚会美其名是敬拜,其实却是基督徒循例式的聚集,甚至视之为得享乐的机会。所以,教会必须回到圣经,忠于真理地寻求敬拜事奉的出路,方能力挽狂澜,使崇拜脱离世俗化的危机。

一个以上帝为中心的敬拜,上帝是敬拜的绝对[主体](Subject),同时也是敬拜的唯一[对象](Object)。

一、上帝乃主体

(一)回到圣经

以上帝为主体的崇拜,就是要在崇拜里彰显上帝的属性和位分,正如圣经所论述和描绘的,衪必须彰显衪自己,让敬拜者认知衪的神性,然后有合宜的敬拜态度和敬拜行动。人若不知道他所敬拜的是怎样的上帝,又怎晓得献上合宜的敬拜呢!在圣经里,耶和华神屡屡在衪的百姓和教会面前彰显衪自己,百姓和教会认知了衪的神性,就献上衪配得的敬拜和事奉。圣经记载了不少这样的情景。

耶和华上帝在烧着但没有毁坏的荆棘中向摩西显现,无所不在的上帝选择在西乃山上把一地分别为圣,且命令摩西脱鞋才能朝见衪。[摩西蒙上面,因为怕看上帝。](出三1-6)

耶和华上帝在西乃山上向七十位长老施恩显现,他们就得在吃喝中观看上帝,与上帝相交。(出二十四9-11)

耶和华上帝在亚伦第一次献祭时以荣光显现,并用火烧尽燔祭,百姓欢呼,俯伏在地。(利九22-24)

耶和华上帝在所罗门王献圣殿的赞美声中,以云及荣光降临,祭司都不能站立供职。(代下五13-14)

耶和华上帝悦纳所罗门王的祈祷,从天上降下火来烧尽燔祭,并以荣光充满圣殿,以色列人看见就俯伏叩拜赞美上帝。(代下七1-3)

耶和华上帝在迦密山上悦纳先知以利亚的献祭,降下火来烧尽燔祭、木柴、石头、沟里的水和尘土,百姓就俯伏承认耶和华是他们的上帝。(王上十八20-40)

耶和华上帝喜悦约沙法王听命,以诗班行在军前的信心,就在他们的歌颂声中发兵为犹大国击杀敌军。以色列人就在得胜的战场上称颂耶和华。(代下二十20-26)

耶和华上帝在圣殿里,以天使的圣哉颂向先知以赛亚显出衪的神圣,先知立时察觉自己的不洁,需要上帝赦罪。(赛六1-7)

耶和华上帝在迦巴鲁河边向先知以西结显现衪荣耀的形象,以西结就立刻俯伏在地上。(结一)

新约教会在聚会中称颂感谢上帝,上帝以地震回应,他们就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上帝的道。(徒四23-31)

保罗、西拉在腓立比狱中唱诗赞美上帝,衪就以地震、监门大开、锁键松脱回应,他们就讲论上帝的道,狱卒及囚犯都因此得以认识上帝。(徒十六25-31)

上帝使在聚会中跌死的犹推古复活,使人认识衪的大能,并得安慰。(徒二十9-12)

使徒约翰在拔摩岛的主日崇拜时得见主显现,他的反应是仆倒在主的脚前。(启一10-17)

从以上的事迹,看见上帝主动向百姓和教会显出衪的可畏、美丽、荣耀、神圣、威权、信实、慈爱和能力。他们深切的认知和体会上帝的彰显和临在,并向衪发出敬畏、欣赏、尊崇、赞叹、信服和敬拜。属上帝的人知道要敬拜衪,并作出合宜的敬拜事奉,乃是因为上帝以衪奇妙的临在呼召他们,而被召者在一切受命及回应事奉之前,必先自然而然的敬拜上帝。这是因为神一彰显自己,信徒就下意识地作最合宜的反应;敬拜。那什么人没有这种反应呢?就是不认识上帝的人和悖逆上帝的人!圣经有以下的例子:

耶和华上帝在西乃山以雷轰、密云、角声、地震向以色列人显现,以色列人尽都发颤,不敢亲近上帝,只远远的站立观看。(出二十18-21;参出十九)

圣经里又有哪些人的敬拜不蒙上帝悦纳呢?就是不按上帝的吩咐而自作主张的人。以下的事例就说明,当人以血气、自以为是、按自己的想象敬拜时,上帝不但不接纳,且施行惩治和管教,使他们严肃认真地再思按上帝吩咐敬拜的必要。

耶和华上帝烧灭用凡火烧香献给衪的拿答、亚比户,使众人晓得不能轻慢衪的吩咐。(利十一1-2)

扫罗王不等候先知塞缪尔,擅自献上燔祭给上帝,上帝藉塞缪尔责备他不遵守上帝所吩咐的命令,并宣告他的王位必不长久。(撒上十三8-15)

大卫一心想隆重迎接耶和华的约柜到大卫城,但耶和华上帝在基顿的禾场击杀伸手扶约柜的乌撒,使大卫痛思不遵守上帝律法的敬拜的悲惨下场,从而大大加强他对上帝和衪的律法的敬畏和尊重。(代上十三9-12,十五11-15)

耶和华厌恶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在奉献上的虚诈,以死惩罚他们,并警诫教会。(徒四1-11)

有人或会对以上圣经的描述不以为然,认为上帝作为主体超然地彰显自己,只是旧约时代和使徒教会的少数事例,不足以作为今日教会崇拜所应追求的现象。不错,在圣经及数千年教会历史内,只记载了少数如上引述的敬拜事例,其余的敬拜过程,或许大部分都不是超然的。但正因如此,我们就要问,为什么圣经要记载[这许多]的超然事例,而且描写得如此仔细和严肃。这岂不正是要教导我们从中领会敬拜上帝的道理吗?

事实上,圣经亦有记载上帝以非超然、非戏剧性的主体角色临在人的敬拜里。请看以下事例:

耶和华上帝呼召亚伯拉罕,将他独生子艾萨克献为燔祭给衪,亚伯拉罕就听命而行。他 要直等到上帝的天使出现,制止他杀艾萨克,并领受上帝为他献祭所预备的羊羔,才得见上帝超然的临在。然而在亚伯拉罕的信心里,由被呼召开始,上帝一直都临在,他亦一直按着上帝的吩咐而行。上帝给他的评语是,衪知道他是[敬畏上帝]的了,因为他没有将爱子留下不给上帝。亚伯拉罕的敬拜是基于[信心]。而耶和华上帝在他一生中一次又一次地彰显自己,并行了赐艾萨克的大神迹,就成为他信上帝的基础,以致他能够听了上帝的一句命令,就顺服将心爱的独生子献上。(创二十二章)

圣经记载亚伯的献祭也是出于信心(来十一4)。信心的表现就是听命,依上帝所教的方式献祭。这符合上帝心意的献祭,很自然地是由上帝教亚当,再由亚当教亚伯和该隐。只是该隐不听命,不尊重上帝,一厢情愿的,按自己的做法献祭给上帝。

从以上的两件事情,可见上帝就是以主体呼召人敬拜,衪也不一定要超然的彰显自己。上帝要求的是,人用信心领受衪的呼召,再作出上帝配得的敬拜。这对新约教会来说尤其实在,因为耶稣基督的救赎,已经将上帝的公义和慈爱彰显在人的心、人的生命里,也在基督徒群体的相交里、在教会的事奉里。所以,新约的信徒似乎不再需要如旧约及使徒时代一样,以上帝的超然彰显为主体,引发属衪的人作合宜的敬拜。衪藉耶稣基督的救赎、信徒的重生、圣灵的浇灌、圣经正典的成立,已使信徒作了蒙召敬拜的群体,并使这群体得到能力和智慧,对创造、供应、维系、拯救、代赎、作主、成圣、光照,和赐能力的上帝有合宜的敬拜。照理,基督徒只需按着圣经的榜样、吩咐和圣灵的指引,就能自发地回应上帝的呼召,献上衪配得的敬拜。但事实却不然。

(二)脱离世俗主义的崇拜和圣乐取向

甲、世俗主义

今日,在世俗主义的围攻之下,基督徒乃教会也免不了受到污染,我们可从以下的世俗主义看信徒生活及教会崇拜所受到的影响。

物质主义----物欲侵占人的心灵,基督徒亦难免随波逐流。

实利主义----实利主义高涨,人对无实利价值的事物不屑一顾,而所谓实利却只是表面的利益,并无深度。受这主义影响的教会,就会马虎处理无实用价值的崇拜场景和内容,就是保留着原来有深度属灵意义的崇拜内容和场景,也可悲地把它们实利化。

享乐主义----追求享受,其实是藉以麻醉空虚的心灵和迷失的人生方向。基督徒在崇拜中也要享受,这有自我中心的因素,但同时也是找不到崇拜方向的一种反射。

商业化----人的交往关系是基于商品的交易,信徒有[我肯来崇拜,教会就要满足我]的顾客心态,教会的崇拜也相应地迁就顾客的需要。

感性化----信徒受商业社会文化影响,只追求官感的满足,因此要求崇拜也要有商业化的吸引力,教会因而受到很大的压力。

个人主义及人际疏离----人要求自我的无形空间扩大,但自己却退缩到内心的深处,他们企图藉不同的方法建立自我价值,以掩饰自己的不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甚至信徒间的交往亦然:话题离身,保持距离,有交谈但不交心,崇拜中的同属感几近于无。

缺乏安全感及自卫化----世事变幻无常,科技发展太快,人对陌生的事物未能及时适应,因此要找一些熟悉的事物作自我肯定的保障:或因熟悉传统而固守传统,或是被现代文化俘虏而抛弃传统。

机械化----现代人倚赖及高举科技,崇拜的运作都倾向于机械式的操作:刻板、抄袭、模仿、缺乏创意。

效率化----以效率与办事能力挂钩,所以人人追求高效率:速度和节奏要快,却不晓得作息循环、静中得力的道理。追求高效率的基督教崇拜也剥夺了耶和华上帝与敬拜者相交的场景和时间。

速成化----要即时满足人之所欲,流行即食文化,都不愿等待,不肯付代价,不晓得欣赏和重视做事过程所带来的造就性和满足感,更不会领略经过辛劳带来成果的喜乐。

乙、以上帝为主体的崇拜及圣乐取向

正因世俗主义使信徒生活和教会崇拜受到如许的压力、蒙骗和混淆,教会就应忠于圣经,加强教导信徒生活和崇拜,也要再思崇拜在这情景下的出路,一面教导,一面以崇拜为更新为印证和实践。若会众对上帝在崇拜里作为主体的角色已混淆不清,教会就要藉崇拜里的事奉,彰显上帝的属性和位分,使信徒得在引导之下,实践体验上帝以衪应有的身分临在崇拜里。因此,教会更新崇拜不要停留在争论音乐风格或崇拜模式的问题,而应考虑在个别宗派的崇拜传统里,加入对当代文化气息之回应。这可使崇拜不致固化,教当代信徒难以投入,但也不致时髦得面目全非,使较保守的信徒难以接受。这种调和不是随意地把新旧的音乐和模式梅花间竹地编排以讨好会众,因为以人为中心的敬拜正是我们所要极力避免的。相反地,教会应本着上帝的主体能在崇拜中彰显为理念,运用可与当代信徒产生接触点的音乐和敬拜行动。但这些音乐和敬拜行动的素质,必须与上帝的属性和位分相称,要不然,就不能表彰上帝配受敬拜的主体,也不能使人从自我意识高涨的心态回转,专注降服在上帝的属性和位分之下。以下把音乐、文字,和二者结合的要求扼要说明一下。

1、纯音乐:没有文字的音乐,可分为无联想性和有联想性

(1)无联想性的音乐----抽象的音乐,既不提示任何标题或诗词信息,也不限制风格及乐器的组合,但音乐的素质却必须足以表彰上帝的主体。这种音乐的可取之处是抽象,使每一个人都可以不受信息的暗示而局限其思想。除非教会不介意她的音乐所彰显的是一个散漫无章、错漏百出、马虎应急、千篇一律的上帝,否则她不会容许这些音乐在崇拜里出现。当然,要藉纯音乐体会上帝如何被彰显,这需要透过学习而得,不是一件易事。一下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这里只提到要藉音乐,而不藉其它的媒介彰显上帝。第一,适切性的问题:若上帝不亲自彰显自己,衪就要藉抽象的东西,才能彰显超乎人想象的衪。罗马书一章20节说:[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受造之物所表彰上帝的永能和神圣,当然不是人能用理智和科学衡量得来。在上帝所造的穹苍之下是如此,在敬拜上帝的殿里又如何呢?上帝也要藉着衪子民的心思手艺,来彰显衪的永能和神性,因为唯独人像衪有创造力,也唯独基督徒有更新的创作动机和审美观----为荣耀上帝。在诸般的创作和表现行动里,以音乐最抽象,可任由上帝藉之表彰超乎人想象的衪自己。我再说:这当然要求人有信心,也要经学习而得,所以极需要教导的人才。这方面的难处可想而知,因为不单是人才和教育的问题,更要紧的是要从世俗主义的影响下扭转崇拜取向的形势。但若这真是符合圣经的崇拜内涵,我们就要忠勇地面对难题。

用音乐的第二个原因,是在崇拜里运用音乐,比其它途径都更有弹性和节省。试想,要每个主日崇拜都有戏剧或舞蹈,那将是何等大的负担呢!

(2)带联想性的音乐----音乐提示信息,通常使会众联想起某首伟大的圣诗诗词。[圣诗、圣咏前奏曲]是最显着的类别。它的好处是刻意的崇拜导向和准备,使会众一开始就被引导进入特别的节日或主题,与音乐所彰显出的上帝的主体相会。琴师若能把作曲家所写提升词意的音乐演绎出来,藉着词意加上音乐之结合,就能帮助会众体会上帝临在那特别聚会,及所显出的特别属性和位分。历代不少作曲家都曾为普世欢腾(Joy to the World)与及复活得胜主(Thine is the Glory)编写圣诗前奏曲。同样,今日的作曲家也以为给这两首圣诗写出有时代气息的前奏曲,只要音乐能表扬到上帝是普世欢腾的上帝,和荣耀的复活主便成。事实上,这些音乐的效果是文字写不出来的,应该在崇拜体验过才能领会。当然,容许我重复说:会众必须先受教导。

2、纯文字:是发而为声的文字----诵读圣经、启应、祈祷

(1)诵读圣经----别以为上帝主体的临在和彰显,只在崇拜的前部分才出现。事实上,衪应该在崇拜的任何时刻都出现,因为整个崇拜都是以衪为主体,所有程序都要能帮助会众觐见上帝。所以,无论宣召、读诗篇、宣赦、读经(经课)、宣布奉献,甚至祝福,读出圣经的说话时都要符合上帝当时的位分。

读经的人应该敬虔地、诚实地、忠于文意地,用有意义和目的的速度、节奏、语气、声调读出经文。他要使人听而能明其意,再而引发出对圣经话语的尊崇。若是要宣告上帝荣耀的临在(例如诗九十五1-3),就当求能触动人在信心里看到上帝的荣耀,藉一个敬虔的口而出;若是用使徒保罗的说话为会众祝福(例如林后十三14),就当求能体会保罗慈爱的心肠,使会众都在信心里体会慈爱的天父要赐下的福气。是的,读经是要学习的,每个有机会诵读圣经的人都要学,无一能免。

(2)启应----启者当以其启作为模范,使应者能合宜地应和。他的第一启,就要能启发会众体会到正在述说的主体、事、人和场景,所有诵读圣经技巧都全要用上。若启应诗篇,他的启就更要按分段的不同意思、角色、场景而转变,迫使会众要相应地改变他们回应的声调、速度、节奏和语气。如此就能让上帝的主体在自己的诵读里彰显出来,无形中就是与上帝作有意义的对话。这样的启应也是要透过学习和操练才能得的。

(3)祈祷----崇拜里有许多祈祷的时刻,崇拜开始时的祈祷、赞美的祈祷、认罪祈祷、主祷文、奉献的祈祷、代求、牧祷、与及祝祷。

领祷者也可引用圣经里的祷告,带领会众向上帝祈祷,祷告的内容、态度和语气,就已被圣经的场景所启导了。祷告的内容显示出上帝与人当时的关系:或是主仆,或是父子,或是君臣,或是圣洁的上帝与罪人。这些关系都要从领祷者的心藉嘴唇表达出来,使全会众确实认知上帝的位分,并生发出同心合意,也合乎上帝心意的祷告。全会众同声发出的祷告以主祷文为首,不少会众都把主祷文念得飞快,令人怀疑他们是否真的明白自己在祈祷什么。读者不妨以之为实习,看如何可使会众真的明白,又真诚地表达他们的祷告内容。

以上的讲解,可引申至崇拜里所有的说话,包括导言(Rubrics),都同样要表现出上帝与人有别,使人觉醒上帝的临在和位分,从而发出应有的敬拜之礼。

3、文字与音乐之结合:圣诗、圣颂、礼文颂唱

以音乐承载文字,能超越文字及理性的层面,可想而知其表达力必定大大增加。事实上,很多描写上帝的字句,其意思是超乎了文字的表达力的,例如:[神圣];[那不能朽坏,不能看见,永世的君王](提前一17);[……被接在荣耀里](三16);[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六15);[那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六16)。以上字句的意思,无论如何读,如何讲解,也不能助人领会其内涵之万一。惟有用音乐承载它们,藉着音乐那奇妙的表彰能力,使这些超乎人想象的属灵实体,得以在肯运用信心和想象力的人心里有感染力地表彰出来。若上帝不能在崇拜里超然的临在,那衪还有什么值得人敬拜的呢?那么人还怎么晓得向衪献上衪当得的荣耀、尊贵、权柄、能力呢?就即如主耶稣救赎主的形象,岂不早已在信徒心里失去了感动力、震憾力、驱策力、委任力和占有力吗?[好]的音乐却能重新赋予力量给[神极爱世人];[荆冠荣冕];[慈爱忧伤,和血并流](Sorrow and love flowed mingled down)等对耶稣救恩的描绘。如何晓得哪 些是[好]的音乐呢?我一直避免用[贴切]代替[好],因为我们不能说,这首圣颂比那首圣颂把上帝的荣耀表彰得更贴切,总之是[好]的音乐,就满足了[贴切]的一面。事实上,上帝早已把[好]的标准放进我们心里,只不过,我们那在重生时所重获的上帝的形象,也仍受到世俗主义的污染,又未有受到审美的再教育。直至我们肯谦卑学习,甘愿舍弃世俗主义来学习,才能[得回]那本有的内在审美能力。而在这之前,我们众教会却要倚赖并信任那些敬虔而有才华的圣乐工作者,以实际的崇拜工作(Leiturgia)教导及启发我们,以帮助我们体验上帝作为主体的临在,开展一幅久被封闭的敬拜书卷(参启五章)。

二、上帝乃对象

上帝不但是崇拜的主体,也同时是信徒敬拜的对象。衪不但藉着敬拜者的工作,在崇拜中彰显衪的神性,更藉这些工作和工作背后的心意,得到衪配得的荣耀。所有敬拜者都应该晓得,他们在崇拜里所做的工作(礼仪)同时是在呈献礼物予这崇拜的主角----上帝。他们当认定上帝是他们的创造者,也是赐万有给他们的主;是从罪中救赎他们归衪自己作子民、作祭司的救主和君王;是赏赐新生命给他们的生命之主。(参诗一○○3)。这伟大慈爱的上帝配得接受衪子民的礼物,且是绝对配得他们尽所有和尽所能呈献上最好的体物。以下让我们先综览圣经里一些尊崇上帝的崇拜实例。

(一)尊重神的敬拜的圣经模范

1、尊崇=用信心遵从

亚伯以上帝的命令配得遵从,就献给衪羊群中头生的羊羔,因此得到上帝的喜悦和称赞。相反地,该隐轻视上帝和衪的教导,不献上衪配得的[尊重],在不获上帝接纳之余,且生出罪恶的结局。(创四章)

2、尊崇=敬畏(创二十二12)、献上最爱

亚伯拉罕以独生子艾萨克为祭献给上帝,因为他清楚明白艾萨克是上帝用衪的神能所赐给他的。上帝要他以所赏赐的献回给衪,动机虽隐晦不明,但于理却并无不当。是故亚伯拉罕以对上帝绝对的顺服和尊重,将他所最爱的艾萨克献上。(创二十二章)

3、尊崇=竭力事奉、献上最好

大卫王从俄别以东的家迎接上帝的约柜到大卫城,他因极尊重上帝,除了用专业的利未族音乐家,和特定的音乐事奉外,自己且在上帝的面前极力跳舞,隆重地欢迎上帝的约柜驾临。(代上十五;撒下六)

4、尊崇=顺服、甘心乐意的献上

耶和华上帝亲自吩咐摩西如何造会幕;吩咐大卫如何造圣殿,并其中的一切敬拜事奉的规模(出二十五9;代上二十八11-19)。耶和华上帝所要求的规模之严格,华美的程度,已脱离了实用目的,这岂非为要教导以色列人世世代代尊重和敬畏衪吗?这样的事奉是要顺服、学习、操练,付很重的代价。但当时的以色列人并不觉得勉强,更甘心乐意的奉献和担当,以能尊重事奉耶和华为荣(出二十五2,三十六3-7;代上二十九9、17)。当然,这样的敬献崇拜事奉,可能有朝一日变成了规条性的仪式化,失去了尊重上帝的内涵,然而对有尊崇上帝的心又力所能及的教会来说,如上所述的表达敬献上帝的工作,岂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5、尊崇=行道、爱邻舍

尊崇上帝的敬拜,也包括了遵行上帝在崇拜里发出的教训。在尼赫迈亚记第八章,我们学到一件事:上帝的话、上帝所定的日子、上帝的赏赐,都是叫人领受后以享用和分享的方式实践,以表示对上帝的顺从和信任。[省长尼赫迈亚和作祭司的文士以斯拉,并教训百姓的利未人,对众民说:[今日是耶和华----你们上帝的圣日,不要悲哀哭泣。]这是因为众民听见律法书上的话都哭了;又对他们说:[你们去吃肥美的,喝甘甜的,有不能预备的就分给他,因为今日是我们主的圣日。你们不要忧愁,因靠耶和华而得的喜乐是你们的力量。]于是利未人使众民静默,说:[今日是圣日;不要作声,也不要忧愁。]众民都去吃喝,也分给人,大大快乐,因为他们明白所教训他们的话。](尼八9-12)

使徒行传二章也是如此记载信徒群体敬拜和生活打成一片:[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上帝,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二41-47)这些生活上的分享绝非强迫而是自愿的,是按个人甘心乐意的程度而作的:[彼得说:『亚拿尼亚!为什么撒但充满了你的心,叫你欺哄圣灵,把田地的价银私自留下几分呢?田地还没有卖,不是你自己的吗?既卖了,价银不是你作主吗?你怎么心里起这意念呢?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上帝了。』](徒五3-4)

(二)脱离世俗主义的崇拜和圣乐取向

甲、世俗主义拦阻人以上帝为敬拜对象

今日世俗主义常常拦阻人遵从上帝、尊重上帝和取悦上帝。与此有关的其中两个主义是:

唯我独尊----人活着为要自我实现,下意识地认为一切权威都是要挟制人和剥削人的自由权利,因此抗拒一切权威,蔑视社会制度和伦理守则,也不懂得尊重长辈和君主。基督徒也不晓得尊重上帝的权威,不明白敬畏和尊崇上帝的道理。若崇拜也不能显示对上帝的尊崇,要信徒在日常生活尊崇敬畏上帝,简直是妄想。

利已主义----人活着单单为要自己得着满足,生活的重点不再在取悦别人(包括父母、师长、朋辈),而在取悦自己。基督教崇拜也鲜有叫上帝喜悦和得着满足的取向,信徒因而在生活上,也不明白取悦上帝和满足上帝的道理。

人被以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就算信了耶稣亦不晓得尊重上帝、取悦上帝,在崇拜中仍以自我为中心,以上帝为敬拜对象意识更是极之模糊和难明。

乙、再从圣经崇拜实例认识如何以上帝为敬拜的对象

今日社会富庶,科技与医学发达,大大剥夺了人体会上帝的大能和慈爱的机会。人高举其智能和权利,已建造了另一个巴别塔,使人不觉得上帝与他们有什么不同,更遑论尊重、敬畏和取悦衪了。因此,信徒极需对上帝的作为和属性有真实和常新的体验,才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上帝真的配得他们的尊崇、敬畏,和爱戴。信徒的属灵生命体验若只停留在重生得救的阶段是不够的,必须让上帝又真又活地介入他们的生活,才能在敬拜里对上帝发出真诚和有实据的尊崇。虽然如此,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救赎,确是信徒生命改变的基础。因此,崇拜应以基督的救赎作为核心,让敬拜者在崇拜里向衪赞美、称谢、认信效忠,又奉衪的名祈祷,再被衪的爱和教训激励与感动,向衪委身,再带着基督救赎工作的果效,从礼拜中回到社会,为上帝作工。崇拜和圣餐不是纯粹纪念基督的死和救赎,更要彰显衪救赎的果效和延伸,使衪的救赎活现在信徒每日的生活里。主日崇拜若真能达到如此崇敬和活泼的境界,敬拜者又焉能不带着上帝的恩惠和力量离开教会,进到人群呢?

让我们再从圣经,看崇拜事奉与经历上帝的救赎和尊崇上帝的关系:

1、活泼常新的得赎生命

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亲眼目睹上帝施展大权能淹没法老的军兵,亲身经历死里逃生的得救。出埃及记十五章之赞美事奉----救恩之歌(2-18)和击鼓跳舞(20-21)----是被上帝大能拯救所激发的回应。在以后的世代,以色列人必以此拯救历史作为敬拜的核心(与今日教会以基督的救赎为核心相似),再加上他们在当代新的被拯救经历,使敬拜充满尊崇上帝的内涵。在士师时代、大卫王朝,并以后犹大王国的某些朝代,及被掳后归回的时候,都是如此。

使徒行传二章47节、十六章25节、歌罗西书三章16节及希伯来书十三章15节的赞美,是信徒经历耶稣基督的拯救、生命的改变后,自然表达出来的敬拜。今日的敬拜者对上帝的救恩有否常新的体验呢?教会若能认定耶和华是赐生命的主,是敬拜事奉的唯一对象,不让一切世俗主义和人本精神超乎这位主之上,就可校正崇拜的焦点。

2、大教会可以尊重上帝,小教会也可以

大卫王领导以色列的族长和首领,为建造圣殿奉献。他祈祷说:[耶和华我们的父,以色列的上帝是应当称颂,直到永永远远的!耶和华啊,尊大、能力、荣耀、强胜、威严都是你的;凡天上地下的都是你的;国度也是你的,并且你为至高,为万有之首。丰富尊荣都从你而来,你也治理万物。在你手里有大能大力,使人尊大强盛都出于你。我们的上帝啊,现在我们称谢你,赞美你荣耀之名!我算什么,我的民算什么,竟能如此乐意奉献?因为万物都从你而来,我们把从你而得的献给你。](代上二十九10-14)同样地,资源丰富的教会可以体会上帝的尊大,从而尊敬献上上帝所配得的尊荣。

但是,从主耶稣称赞奉献了两个小钱的穷寡妇,亦可见上帝如何藉贫穷和弱小的人对衪的尊崇事奉,得到满足和喜悦:[耶稣抬头观看,见财主把捐项投在库里,又见一个穷寡妇投了两个小钱,就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所投的比众人还多;因为众人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捐项里,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路二十一1-4)我们可以见到,资源少的教会也同样可尊荣上帝,并得到衪的喜悦。

上帝作为衪子民的敬拜对象,需要他们献上诚实、顺服、甘心、乐意、尊重、竭力、尽责的事奉。耶和华上帝不断寻求这样的人敬拜事奉衪,并且喜悦和赏赐他们(来十一6)。

(三)对圣乐事奉人员的忠告:以上帝为配得尊崇的对象的圣乐及崇拜取向

甲、不要投人所好

圣乐事奉人员(领袖)不应一味的投已所好,也不应投会众之所好,献上自己或会众觉得舒服、畅快、熟稔、和有安全感的音乐,因为这样做是以人为主导的崇拜。崇拜的对象若真是上帝:是灵(约四23、24)、创造者、万有之源和大牧人,衪必是远远超越人的感性、智慧和想象。耶稣基督虽曾道成肉身来到世上,但衪的神性和作为,却也同样超越了人的情感、测度和理解。所以,教会不应强辩上帝在崇拜里的临在要符合人的感受、想象和认知;至少,圣经提及的崇拜,上帝大都是以超越而神圣的身分临在衪的子民中间,使人认定衪是上帝(王上十八39),叫人出奇(出三3),使人畏惧(出三6;启一17)、战兢而快乐(诗二11)、俯伏叩拜(代下七3)、壮胆(徒四31)、知罪自惭(赛六5)。人在这样的崇拜里,才能有合乎人与上帝不同等的相交,并得着敬拜的益处。所以,以人为主导的圣乐事奉,是限制人(自己)认识上帝,将超越的上帝禁锢在自己舒服的感性和想象里,其实跟拜偶像无异。这样的敬拜事奉并不出于信心,也不需要信心,因为所有的音乐都在意料之内,所敬拜的对象是自己预先构思好,并且给它定了形的。这是该隐的敬拜(来十一4;创四7);是拿答、亚比户的敬拜(利十1、2);是大卫在拿艮的禾场上的敬拜(撒下六6)。在这些圣乐事奉里,人看不到上帝以一个被尊崇的身分出现,相反地,人却藉所献上的音乐自娱、自我满足、自我迷醉,是亚伦献金牛式的崇拜(出三十二4-6),是以人为中心的世俗化崇拜,对人对上帝都没有半点好处和意义。

乙、破碎自己的安全岛

那么,教会的圣乐领袖应怎么办呢?他们应破碎自己的音乐安全岛,努力追求学习自己未知的圣乐风格,钻研历代伟大作曲家的圣乐作品,以发现其音乐语言如何提升礼仪诗词及圣经经文;同时亦应建立好扎实的音乐术科和理论基础,因为惟有这样才能分辨音乐的优劣,选取风格优良的音乐献给上帝。付代价是必然的,并且要准备付出极大的代价。存侥幸的心,想一蹴即就,寻求捷径的人不宜做这工作,因为必定失败,而且害人。付代价、追求献上最美的事奉,这与世俗风气的速成班、卡拉OK、伴唱声带的自我陶醉和自我膨胀的唱奏是有天壤之别的。

丙、爱心胜于音乐理想

教会的圣乐领袖应存着爱心,学习培养、引动会众参与圣乐事奉的策略,教导和带领他们由窄扩阔、由浅入深、由惘至信、由怠转尊、由娱转虔地向上帝献上衪配得的音乐祭品。无论是序乐、始礼颂、圣诗、启应、圣颂、奉献乐、殿乐等,都应能让他们有分参与。在选用优良的圣乐作品方面,圣乐领袖不要一下子就全部都用上会众不熟悉、未能领会的音乐,而是由他们的[音乐处境]开始,然后逐渐进深地扩阔他们的圣乐知识和品味。因为会众一觉得他们[高攀]不起崇拜的音乐,就会关闭耳朵,并且批评教会的音乐事奉不知所谓。圣乐领袖若能明白爱心既是教导和提携,也是俯就和忍耐,就不会贸然使教会多了圣乐事奉的迷途者和抗拒者了。

当会众明了及相信崇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上帝而做的时候,教会的一切崇拜事奉就变得真诚、敬虔,和用心。会众都认定全知、全在、至尊至荣的上帝临在崇拜里,就知道他们的唱诗和祷告必须出于真诚;他们既相信临在的上帝已藉衪爱子的救赎,显明衪的公义和慈爱,所以他们的敬拜必须以敬以虔;他们更期望上帝藉一切的事奉(包括音乐)彰显神圣的衪自己,叫他们得建立和牧养,所以他们必定用心参与。

三、结语

本文所聚焦[见到上帝]的崇拜,就是符合真理的崇拜,因为沐于真理的崇拜,必会使人更认识上帝的本质和心意、更被上帝吸引、更服于衪、更爱衪、更虚已、更爱人、更壮胆和有力量在世上为衪而活。经历[见到上帝]的崇拜,理应催使人求成圣(赛六5),使人恩上加恩、荣上加荣(约一14-18,十七17-26),脸皮发光(出三十四29),心里火热(路二十四32),口虔心诚(启五7-14),心满意足(出二十四11)。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神知网 ( 黑ICP备09004198号 )

GMT+8, 2025-5-1 03: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