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知网

 找回密码
 注册(欢迎注册神知网)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67|回复: 0

基督徒的职业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4 16: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基督徒的职业观

应届大学生成了嫁不出去的灰姑娘
在谈基督徒的职业观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下这些画面(见图)。这是在广州召开的人才招聘会,人山人海,那位女大学生拼命往里冲,就是冲不进去,因为人太多了。第二张是郑州的一次大学生招聘会,本来早上七点钟开门,但是七点还没到,整个会场被包围得水泄不通,七点钟一开始,人们往死里挤,最后电梯都给挤破了。整个一部这么长的电梯,东倒西歪地躺在那边。找工作的大学生太多太多,但是需要招聘应届生的单位太少太少。据权威部门透露,今年60%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因此大学生的工作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矛盾。随着中国由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向一个市场经济的工业社会转型,职业正在成为每个人最关心的话题,大学生找工作也将越来越难。
然而,很奇怪的是,很多企业都抱怨招不到人。我去过很多企业,他们想招个人力资源总监,大半年过去,一个合适的都找不到,就是招个人事主管,找了三四个月,收到几大堆简历,一个中意的都没有。很多公司公开宣称,坚决不招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什么?应届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没有任何职业观念和意识,你和他签了两年的协议,但是他刚干几个月,就跳槽了。还有的大学生到公司不好好干活,一天到晚专门在QQ、MSN上聊来聊去,有些大学生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所以大多数企业发下毒誓,打死我也不招应届大学生了!

比什么都稀缺的职业精神
为什么这些应届大学生如此不争气?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去了公司一会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叫他去干脏一点累一点的活,就不干了。有一次,国外一家大公司在人才招聘会上,给应聘者一道测试题:假如你来我们公司,首先叫你干三个月的清洁工,你愿不愿意干?结果可想而知,非但没一个人愿意,而且还有位女大学生投诉给劳动部门,说这公司歧视中国知识分子,堂堂大学生一进公司还要做三个月的清洁工。可以看出,应届生缺乏良好的职业观心态,没人敢要。
为什么公司都喜欢招工作了三四年的人?难道就是因为他们具备工作经验和能力?否也。因为这些人在社会上已经翻滚摸爬了好几年,已经知道他这一辈子到底要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他们已经明白自己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应该有一个怎么样的职业观。并且这些有了几年工作经验的人,心态比较沉稳,不再如应届生心态浮躁,跳来跳去。所以很多公司宁可缺人,也不要应届生。
当务之急的是,应届大学生应当培养起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精神。
在国内,职业观念、职业精神的概念,是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而我们国家真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那一年才开始的。在短短十多年里,虽说我们用惯了职业概念,但对其内在含义、文化和精神却比较陌生。
在国外,第一批发展市场经济的国家早在十六七世纪就开始了,比如英国、荷兰、葡萄牙等国家。不要以为我们已经有多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有什么宝马奔驰,就怎么了不起了。自问一下,我们在这些物质之外,真的具有人家那种市场经济的企业家精神吗,真的有那种市场经济的员工职业精神吗?这要打一个大问号。
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中国人职业精神状况非常差。我在北京认识一位经营会计学校的姊妹。她知道我经常给企业员工培训讲课。她就说:“你就不要给员工讲课了,应该来帮帮我们这些企业家,我们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天天受员工的气,一会儿打架啦,一会儿刚招的学生就给部下给挖走,自己在外面搞个学校赚钱。还有内部行贿,相互间利益纷争,各种乱七八糟的丑闻,以至于招来了公检法机关。我呢,只得经常忙于打官司,累得宁可死掉算了。”
这样下去,企业如何经营呢?职业精神的严重匮乏,导致员工素质越来越差,让企业家心力交瘁,难以管理。像武汉这样一个大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它是一个工业重镇,对全国影响非常大。如今发展市场经济了,沿海地方越来越发达,而武汉却死不争气,几乎在原地打转。后来我看到一篇报道,才知道深层次的原因。因为武汉以前是国营企业,养成了计划经济的官僚主义作风,这种作风,这种懒散的职业状态根本就不适合在市场经济当中来运作。该报道举了个例子,武汉某重型机床厂所有的成品旁边,放个木榔头和一口油锅。干什么用?原来大部分产品都是不合格的,尺寸做大了的,就用木榔头敲小一点,如果做得比标准件小,就放到油锅里面炸一下,把它给膨胀起来。科技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标准化精细化工业遍地开花,还需要榔头敲油锅炸,这样的企业不倒闭才怪呢!而这一切,都缘起于员工的现代职业精神缺失。
2006年,有网站做了统计,发现中国的员工每天要花90分钟在与工作无关的网页上。而且很多游戏网站发现,在正常上班时间,来网站玩游戏的人最多,是高峰期,一到下班时间,顾客骤减,基本上人都没了。一位白领向记者炫耀——我从来不在下班以后打游戏。呵呵,这位白领多牛,充分利用公司资源,拿着薪水打游戏!
在国内,别人觉得你这个白领很牛,但在国外,这被认为是非常不道德的。我有朋友在美国做律师,和他们在网上聊天,聊着聊着他们突然就停了,说上班时间不好聊私事。他们就有这样一种意识,属于公司的时间就必须给公司,属于自己的才归自己。
而国内却不是如此,甚至包括一些基督徒在内。上海有位基督徒企业家,他非常善良。他也知道,很多信主的员工几乎天天在QQ上聊天,发私人邮件,到淘宝上给自己开个小店卖东西,甚至还下载电影来看。后来他就请求员工,你们发发邮件,聊聊天,搞点私人的事我都同意,但是千万不要下载影片,这样把网络占了,整个公司都上不了网。你看,一个老板,他的最高要求就是员工不要下载影片。

很多人都在埋怨老板。我们是否该反省一下自己,我们的职业习惯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薪水,是否对得起老板,我们的职业精神,到底符不符合市场经济,符不符合时代潮流?
只要稍微关注点新闻,常常会发现员工频繁跳槽、泄露公司机密、侵占公司财产之类的新闻报道。原因何在?就是整个社会没有正确的职业观。

来自圣经的职业观
正确的职业观从哪里来呢?产生于中世纪宗教改革之后。那时在市场经济刚刚萌芽发展的国家,荷兰、英国、美国、德国,都能找到正确的职业观。当然他们的职业观最终也来都自于圣经。

工作——与上帝同在的敬拜方式
我们来看圣经中怎么说职业的,《创世纪》第2章15节:
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
修理看守的英文是“Till it and keep it”。实际上修理看守就是职业最原始的定义。上帝叫亚当去伊甸园,去修理它,去看守它。有人可能会问,难道伊甸园不完美,还用得着叫人去修理吗?的确,上帝制造的东西都很完美。那么上帝为什么要叫亚当去修理呢?
因为上帝叫亚当与自己同工。所以亚当修理、看守伊甸园,就是与上帝同工,与上帝同在,与上帝交通。这是一种何等喜乐何等欢快的方式。所以工作本意,就是与上帝同在,与上帝同喜乐,是敬拜上帝的一种方式。而我们现在都把工作当作赚钱或是满足自己兴趣的需要,完全违背了初衷。再看《创世纪》第1章28节:
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所以,我们基督徒工作的本意,就是把这世界管理得更好。这是一个神圣的天职,哪怕你有再多的钱,还得努力工作。国外有很多优秀企业家,中国也有基督徒企业家,他们的钱够自己乃至他们的家族花一辈子,但是他们还在尽力地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工作不单单是为了挣钱,而是履行上帝给他的天职,要继续去治理、管理,为这个世界添砖加瓦,这已经成为他们最根本的一个使命。因此,工作首要的不是金钱物质利益问题,要明白工作是上帝交给我们的使命和职责,是一个神圣的天职。
事实上,像北京、上海很多大城市,人们都不愿意工作,除非是迫于生计而勉强找份工作。有钱的人到处吃喝玩乐,找乐子,就是不肯工作。很多人拼命考大学,读完大学不想工作;然后考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不想工作;努力考博士,博士毕业后不想工作;于是考托福,跑到美国去读个洋博士,洋博士毕业了也不想工作;回国开始是海归,不想工作就变成海龟,最后成了海带,整天待在家里不工作。这样的海带每个大城市都有很多。
既然上帝恩赐给我们管理和治理的能力,就必须把自己的才华、才干全都给释放出来,为社会服务。为什么比尔盖茨成了世界首富,每天还在不停地工作呢?拿我们的话来说,是不懂得享受生活。他的工作已经跟金钱没有任何关系,是在单纯地履行上帝交给他的天职,是把自己的才华施展出来,奉献爱心。

工作——神圣的天职
既然工作的本意是敬拜上帝的一种方式,那该是何等的喜乐。但是人们一提到工作,就很痛苦,完全不像我刚才讲的多么神圣,多么喜乐
我刚从学校出来打工的时候,也是如此,觉得工作就是为了赚钱。我在外企干作,每到周六周日,老板用公司的大巴拉着我们到北京郊区到处玩,什么慕田峪,长城啊,雁栖湖啊,全都给玩遍了。但是星期一一去上班,还是打瞌睡,提不起精神。
很多弟兄姊妹在教会里得到了喜乐,一工作就感觉特别枯燥,特别劳累。为什么不能像伊甸园那样快乐?答案就在《创世纪》第3章17-19节:
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
从圣经可以看出,工作非常劳苦,是犯罪后应得的结果,是一种惩罚。传福音时,就可以这样告诉别人:你为什么觉得生活苦,生活累,因为这是我们犯罪后应得的结果,必须脸朝地,背朝天,每天辛苦地干活。不但如此,《罗马书》第8章22节说得更悲惨:
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
经文告诉我们,人类就是这样地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的,这是对罪恶的惩罚。不但那些如老牛拉破车一样干活的非常痛苦,就是那些开电梯的,管理物业的,都一脸的垂头丧气,做老板的也是心力交瘁。我们信主之前,看上去是高级白领,同样的难受,有时还恨不得把电脑给砸了。
弟兄姊妹也都喜欢星期天,都去教堂、教会敬拜上帝,特别喜乐。最讨厌星期一,又要见那个可恨的老板,又要见那个讨厌的同事,又有那么多繁重的工作。
没办法,劳苦的工作就是上帝对我们罪的惩罚。那么能不能改变呢?我们来看几段经文。
《罗马书》5章1节: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
《罗马书》8章1节: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
《哥林多后书》5章17-18节: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这几段经文告诉我们,我们归信耶稣基督之后,又和上帝恢复了关系,如同又重新回到了伊甸园。而且在耶稣基督里,一切都得到了更新,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这个“都“字含义很广,和妻子丈夫的关系,和教会的关系,和老板的关系,和同事的关系,甚至和你家宠物的关系,一切都得到了更新,当然也包括和你工作的关系。
我们信主前,工作是一种惩罚,是一种劳累,现在又恢复到最初的状态,工作重新成为一种敬拜方式,工作着是何等喜乐,何等完善。
现在,我们就清楚基督徒的职业观,实际上就是喜乐敬拜,是我们在耶稣基督里得救后,又恢复到最初的一个状态。基督徒的职业观实际上是一个圆圈(见图)。最初在伊甸园里,工作是享受,是敬拜;犯罪后,工作变成惩罚和诅咒;当我们因信称义得救后,工作又成了敬拜,成了喜乐和享受。这样,我们对基督徒的职业观就有更深刻的了解。
现在有些弟兄姊妹问我,自己已经信主多年了,为什么还觉得工作还是那么苦,还是那么累,一点喜乐都没有?
最首要的是,他们没有把自己的信仰,真实地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他们没有这样的意识,更没有这样去自我调节,把信仰和工作归到一个方向上。另外,虽然我们得救了,但罪性还在,肉体的败坏、诱惑还存在,整个社会的败坏也在影响着我们。因而,要想达到信仰和工作的完满一致状态,需要不断地调整,生命不断地更新,这是一个过程。

我们从圣经中明白了正确的职业观,那么职业的英文单词什么,是“Work”,是“Job”,还是其他什么?我写的几本书里,职业的英语单词都用“Calling”。我原来写过一本书《天职》,英文名字就叫《CALLING》,“CALLING”就是呼召的意思。以前的BB机叫Call机,就是呼叫的意思。呼叫,呼唤,呼召,工作就是呼叫,就是呼唤,就是呼召。这个呼叫来自谁呢?上帝。这种概念是西方文明在一千多年的基督信仰历史中,从圣经感悟出来的。
西方基督徒就觉得工作是呼召,是上帝给他安排的任务,工作是实践他人生信仰的主要方式,工作就是敬拜。当他们的工作和信仰越是和谐一致,也就越能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这对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即使我们信主的,也很难理解工作就是呼召的概念。我有个朋友叫张为东,他信主后把名字改成张寻,就是寻求真理,寻求上帝的意思。他原是学美术设计的,在东北读完大学后,来北京找工作。可是找了半年还没找到,反而找了一个北京本地的女朋友。但是他很不好意思去女孩家见未来的岳父母。因为每次去,他们都问,小张,有没有找到工作?这让他特别难堪。去的话也是三更半夜的爬进去,满足后凌晨溜出来。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工作,给马路边的广告牌做灯箱设计。这个高兴劲就甭提了,老板还给他发了一个BP机。他把这个BB机的声音调得非常大,每次去女朋友家前,就要老板给他预备多打传呼。在未来的岳父母面前,传呼机“呼!呼!呼!”地鸣叫,让岳父岳母感受自己有工作了,并且还很忙,很受老板器重,多开心啦!
信主后,他看了我写的那本《天职》。他就说,以前我觉得有老板呼叫就意味着工作,现在才知道,有上帝在天上呼叫我,那才真正地表示我有工作。
所以,真正的工作就是上帝对我们的呼召。这是中世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在圣经里发现的真理。在马丁路德那个时代,人们都认为只有牧师的神职才是上帝的呼召。但是马丁路德根据圣经提出了,基督徒的任何一个职业都是呼召,都是敬拜上帝的一种方式。当这个真理被释放出来后,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从而使西方文明很快就扭转了落后于东方中华文明的劣势,成为全球文明的领跑者。

我们的质检员在天上
我们就从轿车来看职业精神。轿车里面最优秀的莫过于奔驰、宝马,它们都来自于德国。我们买药品,买电子产品,买车子,只要有钱,就要买德国的施奈德、西门子、奔驰宝马。其它的机器设备,我们也都青睐德国产品。
为什么德国的产品这么卓越?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造不出这么好的车?不说奔驰宝马,就是本田、三棱我们也造不出来。
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报道。在三峡水坝上,一批中国工人和建筑师在这边干活,另一批德国工人和建筑师在旁边干活。但是我们中国人干的工程,半年后就不能使用了,而德国人的工程质量仍然非常好。原来一些基本的操作不规范,比如螺丝,按规定该拧八圈,中国工人要么没拧紧,只拧了五六圈,要么拧得太紧,转了十圈十一圈的,而真正拧成八圈的极少。
德国工人干活就特老实,每个螺丝不多不少,都给它拧八圈,并且每个螺丝口从一个方向看去,都拧成一字形,看不出有偏差的。德国人对工作的严谨已经达到这样精细的程度。
我们知道一些优秀的名表,比如浪琴表,比如劳力士,它们都出自小小的瑞士。这些名表几十年连一秒钟都不差,能防150米深的水压,有极强的防震能力,就是从100多米的高空扔下来,也不会坏。
去年,中国一些基督徒企业家去瑞士访问,同时拜访了专门做表的主内企业。表厂老板拿出指甲大的一小片纸,叫他们看。他们用肉眼瞪了大半天,什么都没有,觉得很惊讶。老板把纸放到高倍显微镜下,他们一看吓了一跳,上面居然有几十个小螺丝。由此可知他们的工作,到了何等精细的程度。
按常理,只要是制造型企业,肯定要有质检员、质检部门来检查监督产品质量。可是他们竟意外地发现,这么有名的表厂,从开始到最后手表成型,居然没一个质检员。他们就问老板和生产员工,回答很幽默,也很耐人寻味——我们的质检员在天上,就是上帝。
难道德国人天生对工作这么严谨?为什么瑞士能生产这么优秀的手表?这么小的国家,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又来自于哪里?而我们中国人天生做不出那么精密的仪器,只能作为世界加工厂,生产一些衣服鞋子含量很低的商品,原因何在呢?
因为他们都是在为上帝而工作,拥有一种特别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观,因着对上帝的爱和敬仰,工作上诚诚恳恳,不敢有半点马虎。

三个人和三种职业观
中国人长期接受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我们认为只有读书做官才是光荣的,其它的诸如开公司、做生意、搞技术,都低人一等,尤其体力活、服务员更加被瞧不起,被当作下人干的活。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我们工作时的心态,从而影响我们的职业精神,导致我们的产品也上不了档次。
正如中国人受孔子影响,产生了儒家思想的职业观,同样,德国人受宗教改革巨匠马丁路德的影响,瑞士人受神学家加尔文思想的影响,这两个国家都产生了新教职业观。当然这两个人的思想都来自于圣经。
马丁路德说了一句非常的精彩话:人人有呼召,人人是祭司,个人的工作与牧师的神职一样神圣。这话很厉害,它告诉人们,在流水线上干活,在电脑前工作,都不是一个普通人在工作,和祭司献祭,牧师敬拜上帝一样的神圣。于是人们就彻底地更新了职业观,知道工作实际上是在敬拜上帝,所以就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加尔文也有句很经典的话:职业这个词含有呼召的意思,而所谓呼召,乃是上帝用他的手指头,指向某一个人说‘我要你如此如此的生活’。加尔文的话非常具有感召力,什么是工作?就是上帝用他的手指头指向某一个人说:我要你以律师的身份来敬拜我,我要你以老师的身份来敬拜我,我要你以企业家的生活方式来敬拜我,我要你以牧师的方式敬拜我。所以工作是一种你怎么敬拜上帝的方式,工作就是你在这个岗位上如何去侍奉神,去彰显神的荣耀。
于是,从那时起产生了一种划时代的,建立在圣经真理之上的崭新职业,极大地推动了他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整个西方的发展史也因此而被改写。
西方有个很优秀的经济学家,也是思想家,叫马克斯韦伯。他写了一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专门探讨基督教怎么影响市场经济,怎么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本书里,马克斯韦伯说,职业思想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现实世界赋与他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上帝应许的生存方式,并不一定要人以苦修的禁欲主义去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现实世界所赋与他的责任和义务,在完成责任义务的同时 造就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他的天职。)(注:神给我们最根本的旨意,不是要我们把这个世界建立得多好,而是叫我们通过建造世界的过程来爱人,来成圣,生命得到更新,来传福音,拯救灵魂,这比单独苦修更有意义。如果没有这种成圣,单独的建造世界本身其实比苦修还不如。世界是最好的修道院,最终点还是要成圣。请斟酌,李石)。
新教脱离旧教后,产生了很多教派,比如什么长老会啊,卫理公会啊,浸信会啊等等,各个教派都有自己的教义,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不再需要以苦修来超越这个世界,而是强调积极地入世修行,强调你在这个现实里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上帝给你的天职。你是医生,就通过行医来荣耀神,敬拜神;你是律师,就用律师岗位来荣耀神,敬拜神;你是企业家,就用经营管理企业来荣耀神,敬拜神。不管你是打工仔,还是蓝领、白领,只要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就可以敬拜神。这是新教区别于旧教最大的特征之一,也是所有新教派别都共同认可的观念。
从此,我们的修炼再不需要跑到某某名山大川,也不必到哪个山洞里打坐多少天,找个没人的地方苦修、苦练多少年。我们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这本身就是履行上帝给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了。

呼召
我们再来看“Calling”这个词在圣经中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出埃及记》第3章4节:
耶和华神见他过去要看,就从荆棘里呼叫说:“摩西!摩西!”
英文是“God called to him out of the bush”。上帝从荆棘里呼叫时用的是“Called”,这样叫他的时候,就赋予了他一个职业,赋予了他一个工作,给他一个使命,让摩西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迦南美地。
当上帝的呼召临到你的时候,你就有使命,就有工作,就有职份。《罗马书》第1章1节中,看到“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这里的英文单词也是“Called”,是过去式。“Calling”、“Called”这样的单词,在《以弗所书》第4章1节和4节中也反复出现,已经成为圣经里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这一方面表示总体的呼召,就是把我们分别为圣,从世界中给呼召出来。就像我们讲道时,牧师向听众呼召,叫他们归信主。其实就是把人从罪恶之中,从败坏的世界中分离出来,让他真正地归信耶稣基督。
另一方面,除了大的呼召,也有具体化的呼召,落实成具体的一种行为方式。牧师以讲道的方式来敬拜神,但不是每个人都被呼召去讲道的。我们刚信主时,都想当传道人,以为敬拜主的唯一通路就是当传道人。实际上敬拜神的方式非常多,完全因人而异,在社会上工作也是呼召,是侍奉上帝。

要饭&苦修&工作
可是在西方,整个中世纪宗教改革以前,人们都以为只有专职的神父、主教才是服侍神,才称得上Calling,其他的都不算Calling。因此就产生了一种双元职业观,认为有价值的职业就是那些敬拜的神父,默想祷告的修士修女,而其他所有的人工作,比如赚钱、经商、从政、体力活等等,都没有信仰的价值,都和得救没任何关系。
为什么整个中世纪欧洲会陷入教皇专制腐败,国家经济落后,人们愚昧无知,乞丐满地的悲惨局面?
专制腐败,是因为神职人员和教皇被无限地抬高,误以为只有他们的工作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其他人的工作就没有任何价值。久而久之教皇自称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拥有超乎一切帝王之上的权利,所以必然产生腐败。
经济落后,因为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任何价值,只是迫于生存而不得不做的累赘,整个社会都轻视劳动,尽可能地逃避工作,逃避劳动。所以生产力非常落后,那些遍地流浪要饭的乞丐,都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他们宁可用乞讨来进行所谓的苦修,也不愿意工作。
其实这种光景很普遍地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也存在我们很多教会里面。到现在教会还有这样一种观念,觉得工作就是属世界的,是满足你个人生活,满足你的肉体,和信仰,和敬拜上帝没关系。
文明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还有一些民族,还有一大批人抱着这样一种习惯,认为只有宗教的苦修才有意义,任何现实社会的经商都没价值。这实际上跟天主教没什么区别。
如果我们到青海、西藏去旅游,会发现很多奇人怪事。到处都有苦修的藏民,他们那种苦修和中世纪西方天主教信徒简直是一模一样的。
中世纪马丁路德那个时代,人们早上一起来就互相用鞭子抽打,抽得血肉模糊。他们把鞭子当成恕罪的方式。我们很难理解他们这种自虐式的苦修,觉得太不可思议——还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吗?当我们亲自去一趟西藏,看到那些滴血跪爬,就知道中世纪的那种苦修是绝对真实可信的。一群群虔诚的佛教信徒从四川、青海老家每走三步就要磕个长头,一路磕到拉萨。何谓叫磕长头?就是膝盖、双肘、额头都要按在地上下跪(见图)。每个信徒都跪得血肉模糊,额头上是血,双肘也是血。图片上(见图),他们下跪按地时,手上抓着拖鞋,怀里贴着羊皮,因为无论是沥青马路还是碎石山路,他们都得跪爬。他们觉得惟有通过这种苦修,爬那么多台阶,拜那么多偶像,才能使自己得救,才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这些悲剧性的图片告诉我们,由于信仰的不同,会导致多么巨大的差别。并且其产生的社会经济结果也存在天壤之别。藏民80%的时间都用来苦修,所以他们的经济也特别落后,如果没有国家扶持的话,他们肯定过着几百年前的游牧民族生活。不但是他们整个民族处于这种状态,而且很多信仰佛教密宗的汉人也这样跪爬去拉萨。
我们也不要小看他们,他们那样苦修时,心里还特别的高兴,特别的喜乐。他们以为这样爬到拉萨,为成佛打下了根基,以后可以去极乐世界去了。
中世纪的天主教徒通过苦修成圣,现在信佛的藏民通过苦修使自己得救。他们都没有把信仰和工作、生活联系在一起。

改写西欧历史的四句口号
因此,马丁路德在1517年跳出来大吼一声:任何职业都是Calling,只要是基督徒的工作,它就是一种呼召,你就在这种工作当中来敬拜上帝,任何职业都是Calling。
这样一句话改变了整个西欧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虽然是无神论者,但他对这场宗教运动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宗教改革运动使僧侣变成了凡人,使凡人成为僧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把僧侣的权威给摧毁了,僧侣跟普通人一样,除了耶稣基督之外再没有中保;同时使凡人成为僧侣,每个人在他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就是在敬拜上帝,人们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都和僧侣阶层一样了。马克思的话一针见血,准确到位。
宗教改革的结果,的确使得僧侣成为凡人,使凡人成为僧侣。其结果不是淡化信仰,而是强化信仰,普及信仰。不是把信仰给改到一边去,而是规正到了圣经的根基之上。
宗教改革运动还对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时马丁路德等人喊出了这样四句口号:人人有呼召,人人是祭司,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
人人有呼召,就是每个人被上帝呼召得救后,还有具体细化的呼召,呼召到工作岗位上敬拜上帝,这种呼召任何人都有,而不只限于神职人员。
人人是祭司,每个人的工作岗位,都像牧师的神职一样神圣,所以要在每个岗位上来荣耀神,必须把上帝的圣洁慈爱、上帝的公义彰显在岗位上,使我们的福音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人人是管家,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把自己的才能、潜力、才华全都释放出来,来管理自己,治理社会和自然。
人人有圣经,以前的人读不到圣经,圣经都被神父、主教给把住,宗教改革使每个人都能读圣经。读圣经今天看来是最基本的权利,但那时候的背景完全两样,老百姓看圣经,翻译圣经,都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比如第一个把圣经翻译成英文的勇士丁道尔,当翻译快结束时,教皇派人把他给暗杀了。因为教皇要把持他们的特权,不准老百姓知道真理。于是宗教改革就提出“人人有圣经”的口号,让每个人了解圣经,直接和上帝交流。

换尿布的荣耀
马丁路德还说出了另外一句名言:修士的工作,无论如何神圣或艰巨,在上帝的眼里,都和农田里的乡村劳工,和家庭主妇没有丝毫差别。为什么说没区别呢?因为他们都在敬拜上帝。马丁路德在《婚姻的产业》中写到,当人在为婴儿换尿片时,上帝和天使都会微笑。多么精彩!多么简洁!是的,当我们换尿片,做家务劳动,只要把上帝的慈爱,上帝无微不至的关怀渗透到其中,那么上帝也会悦纳我们的劳动。
换块尿布,做点家务,就在荣耀神,这多么让人快乐啊!
这样一来,我们对工作的态度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工作不再怨恨,不再觉得如何如何的累,而是充满了热情和喜乐。因为是在敬拜上帝,是在荣耀上帝,是在做牧师,所以对工作质量非常讲究,对待客户的态度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个翻译圣经的丁道尔这样说:如果我们渴望荣耀神,那么倒水、洗碟子、擦鞋和讲道都是同一件事情。这话比较刺激,为什么倒杯水、洗个碟子、擦只鞋跟讲道是同一件事情呢?其实他是在强调普通老百姓日常劳动的神圣和可贵。当时教皇、神父运用至高无上的特权,盗窃了上帝的荣耀。因此那个时代的使命,就是把教皇、神父高高在上的虚伪荣耀、特权给击垮,把老百姓的地位提上去。
我在东北认识了位朝鲜族姊妹。她开了家具有基督教特色的饭馆,里面挂了很多圣经经文。她早年曾经偷渡去韩国,什么工作也找不到。她就想,自己洗了一辈子碗,去饭馆里应聘洗碗工应该没问题。结果去饭馆一看,那些服务员洗碗又快又干净,唰唰唰,几秒钟的功夫,十几只碗就洗得光洁发亮。最后这位姊妹连个洗碗工都聘不上。附带说一下,韩国是福音化国家,绝大多数人都是基督徒。你看,仅仅是个洗碗,以荣耀神的态度和为赚钱的态度,两者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神学家伯坚斯在《论人的天职和呼召》中这么说:若牧羊人把看守羊群的行为,像我所说的一样去执行,那么在神的眼中,他们就和下达判决的法官,或执行统治的官员,或是讲道的传道人一样,都是良善的工作。
当然,我并没有贬低牧师的神职。中国的确需要很多专职传道人兴起,这个国家太需要神的福音,太需要专职的人来服侍,需要复兴的教会来带领。相反,我们是最大程度上来敬重牧师传道人的。我们最大程度上地把自己的工作,跟牧师的神职等同起来,并不是在争什么高低、贵贱,而是强调我们在做经营,做企业,为老板打工的时候,像传道人传福音敬拜上帝一样,神圣地对待工作,这样,才能尽到基督徒的本分。
现在教会里有词叫“全职侍奉”,就是指完全放下自己原来工作,专门在教会工作、讲道、传福音。我建议把它改为专职侍奉更好,因为按照上面所说的,每个工作着的基督徒都是在全职侍奉,这样就会产生混淆。以后我们就把专门做牧师、专门讲道、专门在教堂里侍奉,叫专职侍奉,不再叫全职侍奉,阿门!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神知网 ( 黑ICP备09004198号 )

GMT+8, 2024-5-2 08: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