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知网

 找回密码
 注册(欢迎注册神知网)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38|回复: 1

7 M707 宣教新窗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8 21: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 M707 宣教新窗口
陈惠文/余隽瑞/张路加/李秀全/俞培新/马志星/黄光赐/雷恒
本册是此宣教系列的第七册,定名
《宣教新窗口》
,乃是要进一步帮助中国学人及华人信徒,打开视野,看见廿一世纪普世宣教的趋势,听见来自中国、城市、北美、欧洲的呼声;尤其是面对十三亿普世回民的挑战时,今日华人信徒更是责无旁贷。


教材内容正文
前言

绪论
普世宣教的回顾与前瞻

作业:绪论
普世宣教的回顾与前瞻

第一课
廿一世纪普世的差传路向

作业:第一课
廿一世纪普世的差传路向

第二课
普世宣教新策略──城市宣教

作业:第二课
普世宣教新策略──城市宣教

第三课
转型中的中国宣教

作业:第三课
转型中的中国宣教

第四课
谁来关心我们的下一代?──当代大陆青少年面面观

作业:第四课
谁来关心我们的下一代?──当代大陆青少年面面观

第五课
欧洲宣教的呼声

作业:第五课
欧洲宣教的呼声

第六课
宣教未来的趋向: 北美华人教会之承担

作业:第六课
宣教未来的趋向: 北美华人教会之承担

第七课 为朋友请命--如何向回教徒传福音


作业:第七课
为朋友请命--如何向回教徒传福音

第八课
“回宣”:新千年的最大挑战


作业:第八课
“回宣”:新千年的最大挑战
前言 Foreword
2002 年起,开始计划出版这套“宣教系列”时,为了内容的设计,花费了许多心思。我们期盼透过这小小的七册材料,能达到两方面目的:
1. 传递普世宣教异象──使近年来成千上万归入主名的中国学人及华人信徒,回应基督“大使命”的呼召,在各人岗位上做个“胸怀普世”的基督徒。
2. 提供实际可行方案──包括个人献身之路、教会及差会的宣教策略等。
为此,本系列的一至六册已从普世宣教概念、圣经与宣教、历史与宣教、宣教士见证到献身宣教各方面,作了简明扼要的教导。本册是此宣教系列的第七册,定名《
宣教新窗口
》”,乃是要进一步帮助中国学人及华人信徒,打开视野,看见廿一世纪普世宣教的趋势,听见来自中国、城市、北美、欧洲的呼声;尤其是面对十三亿普世回民的挑战时,今日华人信徒更是责无旁贷。因为,回教徒与华人之间,不但没有历史的仇恨包袱,反而有历史与文化上的友善条件。因此,刻意地将最后两课内容集中在“回宣”事工上,盼引起华人信徒的回响与献身。

本册由以下九位作者执笔,他们都在普世宣教工场事奉,在百忙中写下他们心中的负担,特此致谢。愿神记念每一位的辛劳并重用每一课信息:
绪论:刘智钦──国际关怀协会泰国宣教士。
1. 陈惠文
――
美国
大使命中心副会长。
2. 余隽瑞──中国宣道神学院副院长。
3. 张路加──播种者国际宣教协会中国事工部主任。
4. 李秀全──美国校园团契宣教部主任。
5. 俞培新──美国校园团契欧洲宣教士。
6. 马志星──中华福音神学院北美分校实习处主任及专任宣教学老师。
7. 黄光赐──曾在非洲回教徒中宣教多年,现在美国牧会。
8.
恒──神学教授。
本书编选自
《大使命双月刊》、《恩福》和《举目》等杂志,特此致谢。
绪论
普世宣教的回顾与前瞻
刘智钦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一8

两千年前门徒们领受主所吩咐的大使命与大应许时,面对一个不可知的挑战,就他们当时的人数与属灵的光景,他们何能、何德可以响应这个大挑战?因为他们一生的生活经验顶多只在犹太全地,就连撒玛利亚都因历史与血统因素,在不受欢迎之列,地极对他们更只是一个名词而已,脑海里想必是一片空白。

然而这两千年来的宣教史,让我们惊讶的是“圣灵”、“能力”、“见证”,在一个又一个,在一群又一群的软弱人的身上,显明祂圣灵的大能,成为主的见证人,神真是在尘土中兴起他们。

唐太宗时名相魏征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近代著名史学家汤恩比也曾道:“人类历史中最大的悲剧,就是无法从历史中学教训。”

因此,当我们站在中国教会的角度,或广义的普世华人教会的观点,一同思想“当代宣教新趋势”这个主题时,也就需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切入:(1)两千年西方国家与世界的交流互动,和西方教会的普世宣教。(2)中华文明与世界各文明在历史上的交流互动,及当代中国教会与普世宣教的契机。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的从宏观的历史观察中,带进当今微观的宣教回应中。并恳求主恩待我中华教会从西方宣教历史,及西方教会来华宣教史中学习教训。

一、回顾两千年宣教史的八个阶段:

1.苦难中的宣教--从安提阿教会差派巴拿巴、保罗,到313年米兰饬令,教会在罗马帝国境内成为一个合法的信仰。

2.族群集体宣教--例如罗马大公教会派遣宣教士向蛮族宣教,及496年法兰克王克洛维的归信,导致全族人归信基督。俄罗斯人也在希腊东正教会宣教士的努力下,于988年全族归信。

3.武装殖民宣教--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后,因1517年马丁路德改教运动,罗马天主教会配合西、葡两国的海外武装殖民,全力发展对外宣教,中、南美洲、菲律宾成为天主教领域。

4.整体信心宣教--基督更正教会忙于神学争辩,到1727年莫拉维亚弟兄会成立,他们透过群体祷告的扶持,凭信心以营商方式差派自费宣教士,前往美洲新大陆、格陵兰等地,是基督更正教会中最早认真遵行大使命的教会。

5.国家教会宣教--1701年,英国圣公会成立“海外传道会”,向英殖民地非基督徒宣教,其它殖民国也陆续成立类似差会,向其海外殖民地宣教。这段时期也可称为“海外殖民宣教”。

6.海外沿岸宣教--1792年,被称为“当代宣教之父”的威廉克里成立浸信宣道差会,前往印度宣教。1807年,马礼逊前来中国宣教,限于交通与医疗或法律等条件,宣教士甚少离开沿海宣教站200公里。

7.内地信心宣教--1865年,戴德生成立中国内地会,带出信心差会进入内地宣教的先锋。继而以进入内陆宣教为异象的非洲内地会、苏丹内地会,陆续成立,各差会也陆续跟进。

8.族群认领宣教--1974年,洛桑福音会议中,温特提出“群体”与“未得之民”的宣教理念以后,宣教面对全球都市化中的“群体”,以及廿世纪九十年代,宣教学者提出“10-40之窗”广大未得之民的宣教挑战。

二、“911事件”后华人教会的宣教挑战

大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军,与阿拉伯大食帝国大军会战于今中亚怛罗斯河(Talas),唐军为大食所败,被俘者众。其中有印刷及造纸工匠,俱被送到今乌兹别克共和国首都撒玛尔罕。在中、阿两大古文明的第一次交会中,阿拉伯人胜利了,中国的造纸术藉此流到西方。

在唐代玄宗“安史之乱”中,阿拉伯大食帝国的大军,不计前嫌曾数次进入大唐中原,以解两京之围。阿拉伯回教文明亦因此进入中华文明的系统中,在中国的汉族文明中,产生的独树一格的“回族文明”。

当我们探讨当代宣教新趋势这个课题,必须清楚,在本世纪世界的冲突,已经从政治上的意识型态对抗--共产VS民主,渐转化成为文明的对抗。这是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潮流中,各文明系统中的国家、民族,正寻求自我身份、思想体系与生活价值体系。

目前世界的主要文明系统,约略可以分为六种:

1.基督教文明--它包含了以西欧、北美为主体的西方文明,加上以俄罗斯为主体的东正教文明,以及拉丁美洲文明。

2.伊斯兰文明--它包含以阿拉伯文明,及穆斯林人数最多的印度尼西亚文明。

3.中华文明

4.印度文明

5.非洲文明

6.日本文明

在上述不同文明中的国家,当国民经济、科技都达到一个水平后,他们可以享受现代化的生活,但是却相对的排斥其它文明系统,仍要保持自己的生活与思想价值。当文明间的思想、生活价值体系彼此冲突,再加上历史上国家主权、领土扩张、民族尊严而引发的战争记忆,要彼此接纳何等不容易!别的不说,就拿咱这活着的几代的两岸中国人或海外华人,要让大家平心静气地处理近百年来的中、日冲突,谈何容易!

因此,在本世纪教会面对将福音传回耶路撒冷的挑战时,伊斯兰文明与阿拉伯民族,就成为最大的挑战。西方基督教文明,自十字军东征以来至今,与伊斯兰文明及其民族所产生的诸多冲突,实在不易化解。

但自唐朝中、阿两大文明,在拓展民族生存的怛罗斯河之役中,阿拉伯大食帝国大败唐军,中亚至今仍为伊斯兰教领域,因此,自古以来两大文明少有战争或利益冲突。近代史中,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殖民,中国与亚、非、拉众多国家一样同蒙苦难,更为当今普世华人教会,在面对普世宣教时,减少一些民族恩怨、历史包袱。

如上所述,在2001年美国遭遇恐怖份子攻击的“911事件”后,中国大陆总体经济更加发展,教会在人力与财力上,也更加丰富,对海外宣教也越有负担,港、台、新、马及北美华人教会与差会,也更加有宣教经验。大家若能靠主打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的民族恶习,相信在普世宣教事工上,我们能更有效的,与西方教会众圣徒一同配搭。“福音进中国、福音出中国”是我们的异象。因此,华人宣教的趋势与挑战,可以综合归类如下述四个重点:

(注:在要进入下一个主题时,将会有一些“宣教词汇”,是您不熟悉的,因此建议您参考本宣教系列《宣教知多少》一书”的第五课及第六课,会对您的阅读有帮助。)

三、华人宣教的趋势与挑战

1.加速开放世界及散居之民的宣教

这是目前极大的宣教挑战。中国经过百年的苦难,以致于华人成了当前全世界人数最多的散居之民,可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同乡会、宗亲会等侨社,如同犹太人的会堂遍立海外。我们可以透过加入海外侨社,向移居当地的华侨传福音,在当地建立华人教会;并因海外第二代华裔基督徒的参与,他们可以就近在移居国,透过他们流利的当地语文,向当地人传福音。例如:开放世界中的欧洲各国,绝大部分国家都成了福音荒地,需要大量的当地基督徒或宣教士,重新将福音传给当地人。

因此,差遣宣教士进入开放世界,在各地传福音建立教会,培育当地华人教会与信徒成为主的门徒海外华人教会将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宣教重镇。因着海外各地华人基督徒的参与宣教行列,华人差会将会加速成为以华语为沟通语言的国际华人差会,同时,也将建立有别于西方以当地华人为宣教桥梁的“侨桥宣教”模式。

2.创伤国家的宣教机会

如柬埔寨、东帝汶、非洲内战后的各国,都需要外来援助或经济投资。两岸三地的中国人,都擅长中小企业,这是他们最需要的投资,因为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基督徒可以将海外事业,配合差会的福音策略,投资在其中,差会可以透过在当地的扶贫、教育等预工,带领人归主,直接建立教会。

3.创启国家(Creative Access Nations)的宣教机会

(1).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教会累积许多宝贵经验。因此,当中国教会的弟兄姊妹,被差派前往越南、老挝(寮国)等国宣教时,要比其它国家的宣教士,更懂得如何面对一个被有形限制的事奉环境。也因为这些国家与中国,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情谊,中国人在当地,基本上比其它国家的人,较少受到干预。这也是神给的恩典,透过当地侨社可以很容易的当地人建立关系。

(2).伊斯兰教国家

911事件”带给亚洲宣教士新的机会与挑战,更因着中国在历史文化与当今军事中,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他们对华人的接纳度较高,是神给当代中国基督徒,成为基督见证人的宣教机会。

2002年统计,东亚列入对福音关闭,必须以创启宣教进入的国家。按排名计有,北韩(1)、老挝(寮国)(3)、越南(4)、中国(12)、缅甸(14),再加上伊斯兰教国家,这些国家的宣教,都必须要用您可以想到的任何方式进入。如开设语文中心、小区服务中心、餐厅、计算机公司等等,以教师、工程师、农业专家等的身份进入。而且,需要极长的时间活在他们当中,成为主的见证人,对当今许多讲时效,写工作报告、要筹款、网页事工、报导要多彩的现代社会,无疑是个大挑战。

在笔者所接触的宣教领域中,曾多次进入一些创启国家,探望一些宣教士们,也多少了解一些宣教士们的创启事奉。规模大者如建立化肥厂,就必须配合基督徒的创业投资,其企业投资经费,事实上是远超过一般差会所能承担。有人开语文补习班,也有人开西点面包店,有人开跆拳道馆,或计算机信息公司。

我所熟识的一位某国宣教士,为发展当地长期福音事工,经差会决议通过,透过他蒙召全职事奉前的专业,从牧师身份摇身一变成了烧烤餐厅经理,并大量进用本地信徒成为员工。他除了提供就业机会,每天早上员工在职训练,除了针对一般餐饮的专业训练之外,说穿了其实就是门徒训练。这对“宣教士”夫妇在当地不能进入当地教会中事奉,但他们透过餐厅所培训出来的本地信徒,却成为当地教会的祝福,可能您会好奇的问道,那么盈亏如何?喔!他们差会表示,只要不亏太多就是“赚”了。

4.全球化与都市化宣教的挑战

我们在本世纪的宣教,仍将延续莫拉维亚弟兄会的宣教精神,并以十九世纪以来的信心宣教,以及廿世纪末群体宣教的基本路向,都市化与现代科技将为宣教开启新契机。公元2000年,百万人以上的都市有410个,2025年将成为650个,其中许多大城是在创启国家。

从另一方面看,许多劳工前往已开发国家或地区工作,如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南韩等地,就有数量极大的外籍劳工在大城中工作。他们为生活与经济的原因远离家园,因此,在所居住的城市中,成为为数极大的外国人,他们也是都市中一个被忽略的群体。

而国际华人差会,将可以在此一宣教事工上,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以目前台湾为例,有数量极大的外劳,分别来自东南亚各国,其中泰劳与菲劳的人数较多。台湾教会除了可以派人前往泰、菲两地学习语言,并参与中短期的宣教事奉,藉以累积对该事奉群体的宣教经验,并认识该国的文化与历史,回到台、港两地后,可以向泰劳、菲劳传福音。

也可透过泰、菲两地华人教会,与本地教会一同合作,差派宣教士前来事奉。当这些外劳信主回国后,继续与泰、菲教会保持联系并跟进。笔者在泰国曾支持一所神学院的教学,其中一名学生就是如此信主,并献身全职事奉,接受完神学训练后,回到家乡传福音,建立教会。

目前在南韩也有许多中国劳工,据知目前已有华人国际差会与当地韩国教会合作,不但向中国劳工传福音,还建立了华人神学院,让在当地信主的中国劳工就近接受造就与训练,这也是一个面对全球化与都市化中,神给华人教会的一个机会。

四、结语

我们深信,中国大陆教会在基督徒人数上,及整体国家经济的成长上,都占优势。国家开放与改革,是一条只能前进的单行道,若再加上有优质的宣教士与差会关顾,中国大陆必将从被宣教的对象成为普世宣教中的宣教者。笔者在宣教工场多年,华语教学已成为华人宣教士十分宝贵的宣教利器,它将可以充分运用在上述所有的宣教处境中。按西方宣教学家预测,202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基督徒人数最多的国家,2025年,从中国差出的宣教士人数,将是该年西方宣教士差出人数的总合。“福音出中国、福音进中国”不会是个口号,那将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基督徒,委身基督大使命的回应。

“主耶稣啊!我愿祢来”(启廿二20
作业:绪论
普世宣教的回顾与前瞻
思考题(答案请见本课内容,并加上你个人或小组的思考心得)
1. 对于差遣华人宣教士前往欧洲宣教,就您目前生活的处境与地域,可否谈谈您个人的想法?
2. 就您个人的专业、恩赐与才干,思想在创伤与创启国家,您可以有什么样的宣教事奉模式?
3. 在您所居住的环境中,可有一些来自创启国家的新移民,或是外籍劳工吗?是否可以透国一些创意的事奉模式向他们传福音?
4. 华语已渐渐在海外成为许多人要学习的语言,可否请您思想华人教会可以如何充份运用这份神给我们的语言,在普世宣教事工上扮演更具有战略性的工具?

第一课
廿一世纪普世的差传路向
陈惠文
迈进廿一世纪之后,不由得不想起基督向门徒所颁布的大使命,经过了廿个世纪,仍未完成。求神帮助我们知己知彼。
一、外在因素
自从廿世纪八十年代,全球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不断改变,这些改变,不仅影响国家和社会的政策,也影响各国的宗教政策,尤其是一些前被称为铁幕竹幕的国家,改变更大。
1. 政治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步苏联后尘的东欧各国,及阿富汗受制于苏联;在亚洲方面,中国、北韩及中南半岛多国排斥基督教,主张无神论,与外界不通音讯,形成所谓第二世界( The Second World ),或称铁幕 / 竹幕( iron/bamboo curtain )的国家。八十年代后期,这些国家在政治方面开始有些改变,对福音传播有更大的帮助。今日,在前苏联及东欧各国均可享信仰自由。
此外,廿世纪下半叶,第三世界国家 ( 尤其是非洲各国 ) 纷纷争取自由,脱离殖民地政府的管辖,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1997 年香港及 1999 年澳门的回归,正式结束西方殖民地时代。 ) 昔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输入的基督教,不再享有特权,需要更努力展开福音工作。
中国方面,自从开放政策推行以来,各大宗教慢慢恢复有限度的运作。各爱国委员会在政府的指引下,开始有限度的宗教活动。虽然,宗教迫害仍有所闻;但基督教的传播,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迅速。据中国教会专家称:在 1949 年时,中国只有约八十多万领圣餐的基督徒,但在 2000 年,已有差不多八千万基督徒了。半个世纪有百倍的增长,确是神奇妙的工作。
在中南半岛方面,廿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之间,越南、柬埔寨和寮国,都经历不少变迁,不仅使当地人民饱受痛苦,对基督教的传播也影响很大。九十年代开始,这些国家也都逐渐开放,教会活动慢慢地恢复。
而毗邻西藏,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小国 —— 尼泊尔和不丹,对福音原是关闭的。但尼泊尔在 1990 年开始放宽宗教政策,使福音传播迅速。据主后二千运动祷告运动主席韦勒( Peter Wagner )的统计,尼国在 1950 年只有 50 位信徒,但在 1999 年时已有超过十五万信徒和二万间教会。
北韩与南韩的会谈,亲属的互访,相信是开放改革的一个很好的前奏。
此外,一些回教世界虽然对基督教不大友善,并拒绝宣教士入境,但由于他们需要科技人才及劳工的外援,所以欢迎专业人士和劳工入境。无形中,有限度开启了一些传福音机会。
总之,今日全世界的国家,无论任何政治形态,我们都可以有限度的、透过不同途径传福音。对福音而言,今日全球社会形态大致可分以下三大类:
(1) 开放国家:宣教士可以自由进出,宣教活动没有限制。
(2) 后共产国家:今日部分后共产国家已步向民主,逐渐开展;但部分仍有种族仇视,政权斗争,战火未熄。
(3) 创启地区 (Creative Access Nations) :这些国家因本国的政治、宗教制度或其它因素,不欢迎宣教士入境,也限制外来人士的宣教活动。
2. 经济方面
多年来,第三世界国家被认为是贫穷国家,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国家百废待举,人民生活困苦。自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亚洲国家的经济开始改善,尤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台湾、南韩、新加坡和香港为最。九十年代开始,马来西亚和泰国开始急起直追,菲律宾和印度也正大力发展科技。
虽然九十年代后期,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亚洲多国的经济发展,但现在已慢慢恢复。目前,亚洲经济的强国仍是日本,但我们可以看见, 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后,竞争能力加强,将迎头赶上。而印度近年来在科技方面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
相信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会带来政治的开放、社会的改革,将会正面影响福音的传播。
在西半球方面,美国的经济仍是首屈一指,欧洲的经济增长比不上亚洲诸国;但自 60 年代年开始的欧洲共同市场,及近年的欧洲共同货币的厘订,目的在使欧洲各国连成一体,与美国及亚洲各国抗衡,以保障欧洲的经济实力。
3. 社会方面
由于科技的发达,信息膨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离,伦理道德败坏。家庭解体,年青人失落,同性恋泛滥,艾滋病扩散。非洲艾滋病的蔓延是全世界之冠。同性恋不只是欧美国家的问题,台湾、中国大陆更视为时尚,要不落人后、赶上时代,台北市政府竟于 2000 9 月举行同志同乐日(同志乃同性恋者之另称),无形中公开赞成同性恋行为,实令人担忧。
据专家估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球生产总值中,超过 30% 是与罪恶有关。每年总额超过 5 5 千亿美元。反观每年在协助落后国家或地区教育,社会设施,清洁食水,改善卫生环境及国民营养等花费,每年只达 340 亿美元。真是令人叹息!
二、宗教因素
在二十世纪末叶,各大宗教都有复兴现象。回教传遍世界,佛教也输入欧美各国,印度教随着印度人的增长和扩散,传到各地。基督教也发展迅速,但其中产生了不少异端邪说,影响人心。
按巴列特( David B. Barrett )和庄逊( Todd M. Johnson )的估计, 2000 年中期,广义的基督徒 ( 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 ) 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 33% ,比 1900 年时的 34.4% ,下降了 1.4% 。饶仁定( K. Rajendran )按巴氏和庄氏的将全世界各宗教人类分布统计数字,划成以下图表:
宗教
信徒人数
(单位百万)
增长率
归信者增长率
占世界人口比率
群体
广义基督教
1,999.6
1.45%
0.135%
33%
10,000
  福音派
647.8
1.47%
0.423%
10.7%
  五旬节派/灵恩派
523.7
2.33%
0.588%
8.7%
回教
1,188.2
2.15%
0.08%
19.6%
4,100
印度教
811.3
1.84%
-0.087%
13.4%
3,400
无宗教
768.2
0.86%
-7.2%
12.7%
250
中国民间宗教
384.8
1.21%
-0.02%
6.4%
350
佛教
360
1.13%
0.045%
5.9%
1,300
族裔宗教( Ethnoreligionists
228.4
1.37%
-0.58%
3.8%
无神论
150.1
0.35%
-60%
2.5%
250
新兴宗教
102.4
1.12%
-3.8%
1.7%
锡克教( Sikhs
23.3
1.90%
0.13%
0.4%
犹太教
14.4
1.00%
-50%
0.2%
其它
24.3
0.4%
4,600
全球人口
6,055
1.47%
100%
24,000
由此可见,回教增长率较福音派的增长率快,但较五旬节派 / 灵恩派少 0.18% ,而福音派的增长率只相等于全球人口增长率。福音派和五旬节派 / 灵恩派信徒总和,占全球人口的百分比 (19.4%) ,仍比不上回教派的百分比 (19.6%) ,求神帮助我们迎头赶上。
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地方,
基督徒人数正在增长,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反观欧美所谓基督教国家,渐渐远离圣经的教训,信徒人数下降。部份欧洲国家,由于国家教会 (State Church) 的关系,有很多有名无实的信徒(按 Ralph Winter Bruce A. Koch 的估计挂名基督徒 12 亿)。另一方面,保守信仰的教会,部分开始因社会压力而随波逐流;对圣经无误和圣经权威不重视;不着重布道和差传事工,只享受教会内的相交,教会聚会变成社交活动。教会各自为政,互不往来,失去了同心合意,兴旺福音的异象。
求神帮助每一间教会、每一位基督徒,以神国的扩展为重,真正履行那创造我们、拯救我们、随时帮助我们的主的吩咐。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 太廿八 19-20)
三、前面的挑战
今日,全球几近 61 亿人口,基督徒 ( 广义 ) 人口约只有 20 亿,其中包括 12 亿是挂名基督徒。全世界的福音需要是何等迫切!
明显地,工人的数目与需要的大小不相称,下图让我们更清楚知道在 10,000 个未得之民中的宣教士,只占宣教士总人数的 26% 。求神让教会知道应该将人力、物力投资在哪里?
全球宣教士投入的比例
已听福音之民
未得之民
族群
14,000
10,000
非基督徒人口比例
50%
50%
宣教士
74%
27%
委身的信徒
11.25%
挂名基督徒
19.9%
Sources: Daivd B. Barrett, Todd M. Johnson, Patrick Johnstone
四、差传的策略
主后二千福音遍传运动在 1989 年成立以来,即呼吁普世教会到未得之民中栽建教会。他们的目标是:每一个群体中有教会,每一个人听见福音 (A Church for Every People, The Gospel for Every Person)
1. 约书亚计划( Joshua Project
为知道哪一些群体还未有教会,主后二千运动在 1995 年开始策划约书亚计划 2000 ” Joshua Project 2000 ),并在 1997 年首次公布, 1 739 个人口超过一万、而基督徒人数不足 5% (或福音派信徒不到 2% )的群体资料,鼓励教会认领这些群体,差派宣教士前往开荒、植堂。约书亚计划 1997 年至 2000 年,三年的成果,简单表列如下:
约书亚计划 —— 福音最没有传到的群体
栽建教会进展:
群体百分比
1997 10
2000 1
计划在 2000 12 31 日前
成立教会
77%
88%
已有植堂团队在当地工作
43%
66%
已有超过 100 位本地人士的团契
4%
30%
他们的目标是在 2000 年底时,有植堂团队实地在超过 99% 的群体中工作。
2. 10/40 之窗到 40/70 之窗
1989 年七月,洛桑委员会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第二届洛桑大会时,主后二千运动国际主任布路易( Luis Bush )在一次大堂聚会中首次提出:全球大部份未得之民,聚居在一条从西非洲伸展至亚洲的环带中,界乎北纬 10 度至 40 度之间,称为 10/40 之窗的地带。这里是福音的硬土,佛教、回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也是全球最贫穷的地方; 97% 未闻福音人士居住地。布氏呼吁普世教会,积极为此地带的 62 个国家,千万的未得之民祷告,并派遣宣教士到这些地区开荒、布道、植堂。廿世纪的最后十年, 10/40 之窗已成为各地教会宣教的焦点。
1999 年布氏拜访土耳其一带的回教国家时,发现神在这些回教地区,作了非常美好的工作,尤其是在北纬 35 度至 45 度间,从马其顿到中国的新疆。神借着很多神迹、奇事,使回教徒信主的人数不断增加。布氏鼓励教会多关注这一地带的工作。
2000 年初韦勒( Peter Wagner )又提出 40/70 宣教的焦点。他认为:我们过去一直忽略西欧、东欧及西伯利亚等地所谓基督教地带,其实这些地区,教会荒凉,信徒没有生命,聚会冷落,信徒数目下降。求神复兴他们,拯救他们成为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今日的欧洲,是非常需要福音的宣教工场。
3. 创启服务
10/40 之窗内的大部份国家,不签发宣教士入境签证,但这些都是最需要福音的地方,这些地区的政府或人民,由于历史因素,对基督教多有误会或反感,因此需要以基督的爱为经,服务为纬,去消除他们对基督教的误会,对基督徒的反感。所以我们需要以创新( creative )的方法去接触这些未得之民。通常我们需要透过小区建设、医疗服务、教育事工,或企业投资等,以带职( tentmaking )或双职( bi-vocational )的身份,透过生活和生命的见证,传播基督的爱。以生命影响生命,进而引领他们认识活在我们里面的基督。
4. 散居之民( Dispersed Peoples
由于政治的开放,交通的方便,地球村的意识,使移民风气日盛。若以种族而言,散居之民中,以华人,印度人和犹太人最多。若以宗教信仰而言,回教移民到开放国家的也不少。这些远离家乡的人,对新事务较容易接纳,对福音也采较开放的态度,所以是很好的福音禾场。
另一方面,移民大部分是从非基督教国家、甚至创启国家,移至基督教国家,他们是神带给我们的福音对象。我们应趁他们在国外时(无论是求学或就业),带领他们信主,并予以适当培训,让他们成为福音使者,将福音带回他们的本国、本族。
5. 无母语圣经少数民族圣经翻译
今日世界上仍有不少民族没有文字,需要语言学家为他们造文字,开识字班。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翻译圣经,教导他们学习神的话语、认识神。
据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的估计,今日全球共约有 6,700 多个语言群体,最低限度有 925-2,000 个语言仍需圣经翻译,大部份是在非洲、中亚洲、高加索、中国和印度。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同工们,在 1999 年的年会中,决议要在 2025 年前完成为每一个需要圣经的群体,翻译部份或全部圣经。
6. 城市宣教( Urban Mission
大部份第三世界国家,为迎头赶上,积极发展工业,因此城市发展迅速,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改善。相比而言,农村生活困苦,贫富悬殊。于是农村居民都蜂涌到大城市去谋生。无形中使城市人口集中,品流复杂,罪恶丛生。这些外来人士离开家庭,生活孤单,非常需要,是福音的好对象。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中的大城市,容纳更多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士,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形成很多的群体;需要跨文化的差传工作来接触他们。所以今日不必到海外,也可以参与跨文化的差传工作。
7. 祷告及复兴运动
祷告不单是差传事工的序曲,更是差传的能力( the undergirding power )。主耶稣教导门徒说: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祂的庄稼。(太九 37 )差传事工不是靠人的能力,而是靠神的灵。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财能,乃是依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四 6
自从 10/40 之窗的焦点推行以来,主后二千运动,就推动为 10/40 之窗的祷告运动( Praying Through the Window ),为 10/40 之窗未得之民、未得之地祷告。
近年来,美国教会领袖们,更积极推动禁食祷告运动,为美国,为全世界,为回教地区,为印度教地区,为中国……祷告。每年春季,棕枝主日前后,都举办四十天禁食祷告运动,并透过各方面的联络,将这些祷告运动推广至全球各地。
Mission America 与其它机构,合作发动的守望灯台祷告运动( Light House Movement ),鼓励每一间教会,每一个基督徒家庭,都成为本小区的祷告守望灯台,为本区未信者祷告,关怀他们,送给他们耶稣传录像片( Jesus Video )。这项运动盼能带动教会深化灵命,迈步差传,从近邻布道开始,进而关心远邦的差传。
五、结语
今日世界上,仍有几近 70% 以上的人口,未接受福音(若以福音信仰人士的比例来说,需要福音的人数达 89% ),需要我们去将福音传给他们。求神鞤助我们能有耶稣对失丧灵魂怜悯的心,齐心努力完成祂的托付。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九 35-36

第一课
廿一世纪普世的差传路向
思考题:
1. 廿世纪八十年代,全球在政治方面有什么改变?这些改变对普世的差传路向有什么影响?
2. 进入廿一世纪,全世界在经济方面及社会方面有什么发展及变迁?对于福音工作的影响如何?
3. 从最近一百年来,全球宗教发展的分析图表中,我们对基督教的发展有什么认识?带给我们什么挑战?
4. 进入廿一世纪后,在普世差传方面,有哪些实际策略可以采取?请列述。

第二课
普世宣教新策略──城市宣教
李秀全

经文:我所使你们被掳到的那城,你们要为那城求平安,为那城祷告耶和华,因为那城得平安,你们也随着得平安。(耶廿九7
你起来,往尼尼微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拿三2

一、全球城市现况
1.人口增长与福音遍传
  1804年,全世界的人口是十亿;一百二十三年后(1927年),全世界人口是二十亿;三十三年后(1960年),全世界人口是三十亿;十四年后(1974年),全世界人口是四十亿;十三年后(1987年),全世界人口是五十亿;过十二年后(1999年),全世界人口增加到六十亿。从以上数据显示,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有人预测,到2010年时,全世界人口将要突破七十亿大关。
  当世界人口快速增长时,基督徒增长的速度又如何呢?《彼得后书》三章八节告诉我们:“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得在第九节又说﹕“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躭延,其实不是躭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今天主耶稣基督因着爱世界上每一个人,好像躭延了祂回来的时间,其实祂并不是躭延,乃是宽容我们,使人人都有机会悔改、接受救恩。
然而,残酷的事实明明摆在我们眼前,世界上许多地区基督徒的增长,远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换一句话说,主耶稣的再来越“躭延”,走向灭亡的人不就更多了吗?难道彼得会错意、误解了天父的用心?但是,当我们再详细思想这两节经文的时候,我们再一次被提醒:天父爱世人,给世人更多“回家”的机会。不过,如果基督徒不去宣告、传扬这个“宽容”的好消息,带领罪人悔改相信主耶稣,更多灵魂沉沦的责任就应该由我们来担负,绝不能错怪天父爱世人的心。今天我们看见世界人口一直在急速增加,有人说:全世界每一个星期就增加一个新加坡;每一个月就增加两个香港;每一年就增加五个台湾;每十年就差不多增加一个现在的中国。
二十世纪初,全世界人口的8%住在城市里;二十世纪末,全世界人口的50%住在城市。因此,我们不但要努力传福音,也要有“策略性”地去传福音。在普世宣教的“大使命”里,城市宣教是不可忽略的、深具策略性的一环。

2.城市多元化
  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描述今天的城市:“多元”。种族的多元、文化的多元、语言的多元、宗教的多元、加上阶级的多元。今天的城市多采多姿,是民族的“大熔炉”,也是民族的“大拼图”。
当许多人从各地涌进大城市时,把自己的母语也带了进去。加上其它复杂的方言、南腔北调,给一个冷酷陌生的环境增加更多人际的间隔。单单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就有四十四个不同种族的人住在其中,使用一百多种不同的方言和语文。
在大城市里,我们也看见宗教的多元性。许多新移民在进入城市的同时,把他们的鬼神也搬了进来。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又看到神奇妙、智慧的作为:这些人在本国没有机会接触到福音,神却把他们带到大城市,让他们有机会认识天父。洛杉机(Los Angeles)有一家白人教会,星期天下午借给华人作主日崇拜,同时也借给由一百多位阿拉伯基督徒组成的教会聚会。这些阿拉伯人在他们家乡很难有机会接触福音,神却奇妙地让他们在这都会化的城市里,有机会认识主。相信有一天圣灵会感动、选召、装备、差派,并重用他们回到家乡去还福音的债。

二、城市宣教的挑战
1.地极就在我们身边
《使徒行传》一章八节:“……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我们发现过去是从耶路撒冷到地极,今天神却把地极带到我们身边。过去要飘洋过海、深入丛林、走过沙漠去传福音,今天我们走到对街,便可以作跨文化的福音工作。这是一个新时代,有许多人事物需要重新定义,甚至“宣教士”的定义也需要重新厘定。求主帮助我们,让我们带着远渡重洋的心情,走过我们的街道,让我们在城市里,经历甚么叫“跨文化的宣教事工”。

2.人际关系的建立
1)“建立桥梁”
  今天我们要学习怎样建立人际关系,以便向身边的“邻舍”传福音。不管他们是同文化、近文化或异文化的邻舍,都需要先建立桥梁。到底什么是“传福音的桥梁”?笔者认为:“好的人际关系”是传福音的最佳桥梁。有一次我在多伦多(Toronto)布道,大会为我预备一位翻译台语的同工,当我提到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不同时,我说农业社会,街坊邻居守望相助,而工业社会左邻右舍间,常常是“老死不相往来”。我的翻译同工用台语说:“工业社会两个家庭仅一墙之隔,却连老鼠都不来往。”我发现他的翻译非常传神,不单人与人不往来,竟然连老鼠与老鼠间也不往来。这就是今天都市世界很生动的写照。为了传福音我们必需严肃地接受这个“福音搭桥”的挑战。
2)推动“第六伦”
  中国人看重五伦: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功臣,李国鼎先生,曾被誉为“近代台湾科技之父”,他是一位非常爱主的弟兄。他在一次经济部对内的演讲里,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伦,他认为五伦固然十分宝贵,但也使中国人产生一种很不健全的世界观。因为五伦关系都是建立于彼此熟悉的人身上,却缺少与陌生人之间,正常互动的关系,因此,他提出“推动第六伦”的呼吁。这第六伦就是“人、我(I – Others)关系”。笔者深深感到:“第六伦”也是每个基督徒建立人际关系时,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过去曾有六年时间,我们夫妇学习参与跨文化的宣教事工。在那段日子中,最常被弟兄姊妹问到的问题就是:“我们尚未把福音传遍中国十三亿同胞,为什么要讲跨越文化、直到地极,这类好高骛远的话?”这个问题突显出我们华人信徒还不能体会“神爱世人”的心肠,也因此,今天世界上许多地区,基督徒的增长赶不上世界人口的增长,是由于我们只关心“熟悉”的人,而缺乏“人我关系”的建立。为了福音的缘故,让我们与人建立一种良性的、属灵的人际关系。

3.“教会使命”的再思
  今天,我们需要求神帮助我们,为“城市宣教”整理出一套“城市宣教神学”。为此,笔者认为在城市里的地方堂会,应当从新省思过去一直强调的“分别为圣”的真理。其实,“分别为圣”常常被误解,以致被误用。因为我们过分强调“分别”,而忽略了“为圣”的意义。除了检讨“分别为圣”的真理之外,在“城市宣教”的挑战里,也需要从新思量主耶稣“道成肉身”的宣教方式。

三、“城市宣教策略”的献议
1.“教会”与“机构”的
合作
地方堂会和机构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人力与财力资源的协调与分配。当我们在城市事奉时,必需进入“福音的整体战”,切勿轻易浪费神赐给不同教会的资源。我们经常发现,在城市里,神赐给地方堂会许多“有恩赐的同工”,愿主兴起这一批同工,能在大城市里,跨越教会间的藩蓠,彼此配搭、同心合意兴旺福音。从笔者过去十年的宣教学习中,清楚看见每一位宣教士,都需要有两个又强又好的支持作为后援:一个是强的母会,一个是好的差会。母会就是地方堂会,差会就是宣教机构,母会与差会双方的紧密合作,是健全的宣教事工所切需的。

2.“全职”与“带职”的配搭
  不管你喜欢与否、同意与否,“全职同工”与“带职同工”,在今天的华人教会里,仍然具有一股张力。许多全职同工,感到带职的信徒领袖给他们带来压力,同时,许多带职的教会领袖,对全职同工也有许多的不满。过分的理想、过去的成见、撒但的挑拨……使今天的城市教会变得十分“内向”,不能全力“外展”。这些教会领袖们,成为今天教会不“外展”的真正症结。
  1974年,洛桑会议在瑞士举行,记得大会包机从台湾到香港,再到新加坡,载满了东南亚各地华人教会的精英领袖。有一位属灵的长辈在飞机起飞前带领祷告,求神保守飞机来回都平安。祷告完毕,在我前面的另一位属灵长辈回头告诉我:“神一定垂听这个祷告,因为如果这架飞机出事,中国教会就完了。”坐在我旁边,有一位印度尼西亚同工,和我同龄,告诉我:“秀全,我看这架飞机出事,中国教会才有盼望。”不知道过了那么多年,今天华人教会的光景,与当天那架飞机没有出事是否有关?
笔者深深感到:“同工之间,应当有一份基本的信任”。过去我一直不懂《使徒行传》十一章二十四节提及巴拿巴时的一句话:“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我不明白为甚么圣经在介绍他时,要特别加上这句话?智慧充足、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我都懂,为甚么要说他“原是个好人”?原来这句话提醒我们,同工之间应该有一份基本的信任:相信你的同工“不是坏人”。可惜,今天很多时候在事奉团队里,连“我是个好人”也得不到同工的认同,何等可悲!求主帮助我们,让我们在城市宣教的事工上,“全职同工”与“带职同工”之间,有美好的配搭。

3.“预工”与“本工”的衔接
  甚么叫福音预工呢?就是在传福音时,先在人心中预先作好“松土”的工作,例如,社会关怀等类事工。在雷蒙德.巴基(Dr. Raymond J. Bakke)博士的书《城市人、城市心》中,提及一件事:某教会有一些同工到芝加哥(Chicago)的红灯区,替那些妓女照顾小孩。读到这个例子时,对我有很大的冲击。这批同工对社会有真实关怀的心(当然这亦可能令许多人产生一些疑问),他们所做的福音预工,确实带来强烈的震撼。在《腓立比书》中,提到两个主题,一个是喜乐,一个是合一。什么是“喜乐”?是信徒个别的见证;什么是“合一”?是教会整体的见证。这两方面,是城市宣教时不可或缺的福音预工。因为,信徒若失去喜乐的见证,教会若失去合一的见证,就失去了传福音的能力。
《马太福音》二十四章十四节:“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我们很喜欢这节经文,因此经常引用,但是每次引用时,都漏了中间一句。我们往往在引用时说:“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然后末期才来到。”把中间一句话漏掉,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遗漏。因为,我们如果遗漏了“对万民作见证”,就变成在传一个“没有见证的福音”。这是我们今天面对的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很多时候,传福音的人若没有见证,本身就变成传福音的拦阻。《使徒行传》一章八节,主耶稣说:“……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这是耶稣升天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最重要的话。但祂不是说:“你们要在耶路撒冷……一直到地极传我的福音。”乃是说:“作我的见证。”可见“见证”是何等重要。

4.“绝对”与“相对”的分辨
过去这三十多年,我们看见圣灵普遍在的华人教会中,有很明显和直接的工作,因此,在教会中强调属灵的恩赐,这是可喜的现象。然而要提醒的是:我们似乎什么恩赐都有,却缺少了“辨别诸灵”的恩赐。《希伯来书》五章告诉我们“吃奶”和“吃干粮”的分别,提醒我们要“长大成人才可以分辨好歹”(参来五1314)。《腓立比书》一章保罗祷告说:“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腓一910)。今天我们就是需要“分别”和“分辨”的恩赐,要能分别、分辨“绝对”和“相对”的不同。葛培理(Billy Graham)的妹夫莱顿.福特(Leighton Ford)曾说:“今天教会有两大危机──第一个危机是‘改变福音的内容’,第二个危机是‘不改变传福音的方法’。”福音的内容是“绝对”的、是不能改变的,传福音的方法是“相对”的、是可以有弹性的。求主帮助我们学习分辨“绝对”与“相对”。

5.“保罗”与“马可”的传承
  神的工作需要有人接棒,这叫做“薪火相传”。但是,当谈及保罗的“薪火相传”时,我们很自然会想到保罗和提摩太,因为他们之间有一个较为顺利的传承。然而保罗和马可之间,则是另一种不容易的、超越人的失败、软弱而达致的“薪火相传”。《使徒行传》十五章,记载保罗与巴拿巴为了马可而分手,但后来在《歌罗西书》四章、《提摩太后书》四章和《腓利门书》中,都看见保罗公开提及,马可对他和他事工的重要性。为此,当我们事奉时,不论在乡村或城市,都要牢记:以“交棒”和“接棒”的心态,来完成主耶稣托付我们代代相传的“大使命”。

四、结论
  城市宣教是廿一世纪宣教必需面对的挑战,因为“神爱世人”的“世人”中,有一半住在城市里。笔者深信:为了城市宣教我们都有一样的负担、一样的祷告,然而,城市宣教不应该是我们宣教的终极目标。我们必须在城市里建立健康茁壮的教会,同时善用城市多元化的好处,成为福音传向“神爱世人”的另一半──“乡村”的基地。有人说:“全世界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在流汗;全世界有月亮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在流泪。”从福音的角度而言,我们深切期盼有一天:“全世界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基督徒为福音在流汗;全世界有月亮的地方,就有华人基督徒为世上的灵魂在流泪。”

作业:第二课 普世宣教新策略──城市宣教


思考题(答案请见本课内容,并加上你个人或小组的思考心得)

1、为什么“城市宣教”在廿一世纪这么重要?

2、要把“城市宣教”工作做好,有哪些“宣教策略”需要注意?

3、保罗宣教都以城市为宣教地点,为什么?请分析保罗的城市宣教策略为何?


第三课 转型中的中国宣教
转型中的中国宣教
余隽瑞

中国在变动当中,而且变化的范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邓小平时代推动改革开放,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进行农村然后城市的经济改革,较为单元,以经济挂帅。江泽民在新世纪提出了三个代表理论,重申共产党领导的角色和思想形态。在经济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文化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政治上,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较切实面对多元的局面,而同时坚持团结于一党专政的领导下。在江的新思维领导下,已有一套十一本的《“三个代表”与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方略研究丛书》出版,似乎中国已找到了廿一世纪的治国理论和策略。若“三个代表”能团结党领导和群众,中国未来的变化将会更为急剧和可观。

外在因素,如加入世贸组织及主办2008年奥运会等事件,亦会加速中国的全面开放和发展,加强中外的交流。新的转变会为中国宣教带来什么变化?宣教的策略和方法是否需要重新部署?以下分享一些初步的观察。

一、转型中的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已悄悄地由一个静态社会,变成人口最流动的国家,而且人潮只有一个方向,从农村进到城市。从19491979年的三十年间,只有10%人口从农村进到城市,户口制度限制了人民流动的自由。从19791999年的二十年间,城市人口由占总人口20%增至30%,农民涌到有外资设厂的城市找工作。户口制度受冲击,不得不逐步放宽。中国政府已认识到过去经济增长的神迹,是有赖廉价的农村劳工,现已调整政策,由管制转为促进。

据估计到2015年,城市人口将增至50%,在廿一世纪的头十五年,将有三亿人口注入城市,平均每年有二千万人口,流进中国各大城市。这些日益增加的城市新移民,一方面是带来城市物资繁荣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是带来城市各种问题的根源。如何解决新移民在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要,已成为大城市头痛的问题。

毛泽东时代,中国仍是农业社会,革命立国不得不采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邓小平时代的经济改革,也先以农村经济改革开始,再进到城市经济改革,都是先乡后城。城市经济改革,虽然遇到错综复杂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克服了之后,城市的经济便欣欣向荣,带动整个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繁荣。因此,出身于上海市的江泽民,以治市之道治国,正配合中国都市化的大趋势。三个代表的理论与实践,也必然先在城市推行,然后普及到农村。

加入世贸之后,外国资金会更多投入中国,特别在一些有潜质的大城市中,这些城市便成为资金汇聚的地方。同时,农村人潮涌进这些大城市,提供廉价劳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知识分子的科技及管理人才,也会到这些大城市找工作,发展城市中不同的专业。难怪有不少中国城市,已追上香港和新加坡,充满着五光十色的街道和建筑物,现代化的节拍和气息,及多采多姿的大都会生活。

看来,中国的宣教策略也需注重城市宣教了。其实,主耶稣及初期教会的众使徒,都是以城市宣教为重点,耶稣的短宣遍及各城各乡,也是先城后乡。保罗三次的宣教旅程,在不少的省府及县城建立了教会,也是按主耶稣的宣教策略而行,今日也适用于中国。

二、转型中的中国教会

因为中国独特的宗教政策,中国教会徘徊于二极化的形态,不是合法官方的三自教会,就是较隐藏的家庭教会。三自教会集中于城市,家庭教会则集中于农村。城市中的家庭教会,受的监察及压力较大,不容易发展,人数多在30人以下,且常要转动聚会的地方。

1989年以后,出现第三种形态的教会。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及教授出现基督教热,他们有不少是透过外国的基督徒,在校园的见证而信主。校园的小组查经班被建立起来,渐渐发展为小组教会,并在当中兴起献身传道的全职同工。知识分子信主后,一般不愿意参加传统的家庭教会,因为信仰保守,传道人的领导形态又多采家长制,不能满足他们理性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参加公开教会。小组聚会是他们喜欢的,因为可自由讨论信仰,又可享受相爱团契。小组教会成为家庭教会及三自教会以外,神兴起的第三种形态的教会。

面对都市化带来的大趋势,三自教会受到的冲击较少,因为教会中多为城市的信徒,在城市中成长,较易适应城市的转变。教会聚会人数多,人口的流动对牧养工作影响不大。农村的家庭教会,却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教会中的年青信徒突然消失,使教会出现断层现象。年青的信徒都往城市里跑,希望在工厂找到工作。最近有一位农村同工表示,教会中只剩下他一个年青人,其余不是老年人就是妇孺。往城市跑的年青人,有些乡村高达90%。有些农村教会已反守为攻,开始作城市宣教,但实时面对经费的缺乏。

有不少城市的知识分子,寻求往外地或外国跑,不是升学深造,就是另寻高就或做生意。他们所属的小组教会,便面对人才流失,青黄不接的局面,加上聚会人数少,受人流的冲击便更大。要克服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天国观比教(堂)会观更为适切,快速的小组繁殖及门徒训练,可保持城市的小组教会生生不息。城市中的小组教会,有异于家庭教会的地方,是聚会的地点,不再在家庭中,而是在信徒工作的地方--公司的办公室或商店的阁楼。带职宣教,是今日在中国,作城市宣教最有效的方法,提供宣教者自养的专业,建立小组教会的聚会点,及随宣教者流动的基本属灵装备。过去,海外教会进中国的唯一方式,是带职宣教,今日中国教会亦需要掌握这个方法,以面对城市宣教的挑战。城市的小组教会,最具潜力发展为主流教会,规模很快可追上传统的三自教会及家庭教会。

三、转型中的中国禾田

自中国于1978年开放以来,中国宣教的目标群体,也在不断的转动当中。第一个目标群体是,农村的家庭教会,他们经历了严厉的逼迫及属灵的大复兴。灵粮严重的短缺,有待海外教会的供应;传道同工缺乏,极需同工的培训。宣教的策略是,服事家庭教会,供应灵粮、教材及培训的老师。

八九年六四事件后,大学生及知识分子,成为另一片的成熟庄稼。校园的查经小组,如雨后春笋涌现,他们需要查经组长及门训导师作小组牧人。服事这个群体,须以带职宣教身份,进到他们的圈子中。

九零年代,中国少数民族,成为第三个被关注的宣教目标,缘起有二:一方面西差会把认领一民的宣教策略,应用于中国的禾田;另一方面,九一年的华福会,也介绍了中国未得之民的福音需要。按官方的分类,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按方言分类,西教士杨天民的最新研究显示,中国有490个方言群体之多。面对这个群体,宣教的策略是认领一民,并且认领单位需要彼此间有伙伴合作,才能完成此使命。

踏入廿一世纪,中国的城市,成为宣教的新焦点,亦是继续向上列对象宣教的新据点。向农民或少数民族传福音,及帮助农村教会的最佳方法,可能不是到农村去,而是到城市这交汇点。城市新移民,成为另一片成熟的福音庄稼,急待收割。

工厂是城乡的交汇点,一方面是农村小伙子涌进的地方,亦是外国资金注入的据点,不单是城乡经济命脉,亦是福音遍传的关键。为要有效地在工厂传福音,基督徒老板最好聘请农村教会信徒,让他们在厂内一边工作,一边在宿舍传福音。为要有效地防止年青信徒放弃信仰,农村教会应把出外找工的信徒组织起来,成为工厂使命队,在他们出外之前,提供基本栽培和装备,差派他们到同一厂里工作,一同传福音和建立教会,这样教会反而失而复得。透过工厂宣教,福音可回传到农村,甚至偏远的少数民族。

带职宣教是城市宣教的关键,专业的基督徒需有宣教的使命,作天国的门徒,在工作岗位上见证基督。若他们能接受事奉的装备,便能建立小组教会,甚至培训小组牧人。

四、转型中的宣教事工

随着中国社会及教会在迅速转型中,宣教事工也在转换新的模式。

1.
农村教会的差派及培训

农村教会自八零年代已展开差传工作,只是过往都是差派工人往农村,现在他们已醒觉要向城市差派。但城市的知识水平高,宣教士必须接受更多的培训。为这缘故,有一个家庭教会体系,在两年前便将各地廿个培训点的课程,全部由三个月提升至一年。培训的地点也渐次转移,从农村转到城市。

培训课程也相应要调整,不能只讲圣经、神学,亦须加入配合城市宣教的课题,如带职宣教、工厂宣教、小组查经、门徒训练、小组教会、基督教伦理等课题。培训的师资更不用说了,要有多位素质高、有团队牧养经验的老师,这样他们不但教得好,并且有合一的队工,激励受训的同工。

农村教会差派宣教士往城市宣教,并不容易,因为城市生活指数高,食住及交通均需现金。长久以来,农村教会供养传道人在农村传道,及举办培训班,并不困难,只要有接待家庭提供食住便可,无需支付多少现金。如今要用现金支持城市宣教士,便倍感吃力了。因此,城市宣教士要带职宣教,自养是维生之道。农民要在城市中找职业,谈何容易,他需要转业培训。用小额贷款,帮助宣教士开设简单的店铺(如杂货店、小食店),作为自养店及宣教接触点,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2.
城市教会的差派及培训

城市的教会,虽比农村教会有更多的人才及钱财,但差派工作远比不上农村教会。三自教会因宗教政策及三自神学形响,并不鼓励同工、信徒在教堂以外传福音。城市的家庭教会,人数少能力弱,要献身传道,需要个人莫大的信心,教会往往不能承担经费或提供培训。因此,带职宣教及在职培训,是城市教会推动宣教的最佳方法,这一方面海外带职到中国宣教的同工,可提供直接的鼓励和帮助。

3.
海外教会的差派及合作

海外教会差往中国的同工,已从个人隐密的事奉,进到团队合作的事奉。面对城市稠密的人口,及多元化的挑战,交流合作能够提高个别及整体宣教事工的果效。

与国内教会合作时,却需要特别留心,在提供经济支持时,切忌制造了倚赖,要从起初便考虑到如何帮助对方自养,因此,小额贷款可能比奉献更可行。在提供培训教导时,避免分歧性的宗派教义,及与中国教会处境脱节的象牙塔式教导。与国内教会建立宣教伙伴关系,是促进中国宣教的关键,如何提供整全的培训课程,及培养国内的宣教培训团队,是中国福音化的首要挑战。

作业:第三课 转型中的中国宣教


思考题(答案请见本课内容,并加上你个人或小组的思考心得)

1. 进入廿一世纪,中国的社会如何转型?为什么?

2. 在教会方面,中国的教会有什么改变?为什么?

3. 在中国宣教时,有哪些目标群体?

4. 面对快速转型的中国社会与教会时,宣教事工当有哪些新的策略?


第四课 “立足本地、胸怀普世”的教会
教会是什么

教会是什么?简而言之:

1、教会是神的家(提前三15上)

2、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下)

3、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弗一23

4、教会是属于神的(徒廿28上)

5、教会是基督用自己的宝血所买赎的(徒廿28下)

神设立教会在地上,要教会发挥三方面的功用:

一、向上方面——教会是敬拜真神的殿

信徒来到教会,与众弟兄姊妹一同以心灵和诚实敬拜至高圣洁的神,不但向坐宝座的神献上敬拜赞美,也以虔诚顺服的心接受神发自宝座的心意和命令。

二、向内方面——教会是神儿女属灵的家

神的儿女在教会中,享受到“家”的温暖、肢体的相顾、团契的相交,又得到灵粮的供应、灵命的造就,并学习在神家中彼此配搭服事的艺术。

三、向外方面——教会是基督精兵的基地

神存留祂的儿女在地上的目的是要他们成为世上的盐和光、是基督的见证人、是为主得人的基督精兵;因此,教会是见证的灯台,也是精兵的基地。所以,教会必需负起“训练”、“装备”、“差派”精兵的责任,透过“本地布道”及“普世宣教”双重管道,遵行主的“大使命”,放眼“普世福音禾田”,把福音从“本地”传到“普世”。

怎样才能成为“立足本地、胸怀普世”的教会

既然神设立教会在地上,是要教会成为使“万族”得福的管道,今天我们教会是否合神心意?我们教会是否有“普世宣教”的异象?是否“立足本地、胸怀普世”?抑或只是“空有枝叶”、“白占地土”呢?

要成为“立足本地、胸怀普世”的教会,至少需要在以下六方面努力:

一、           教会领袖的职责

神把“领袖的恩赐”赐给教会,每个教会都有领导者,不管这领导者是主任牧师、传道同工、长老、执事或信徒,对教会的方向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若要教会成为“立足本地、胸怀普世”的教会,第一个条件就是“教会领袖”要有“普世宣教”的异象。

今天许多教会的问题往往“卡”在领袖身上,一位好领袖如同好牧人,引导羊群走在神心意的路上。因此,教会领袖是关键人物,他或她若能摸到神爱世人的心意,必会将教会带向“普世宣教”之路。

教会领袖为了更了解普世宣教的现况、开阔自己的属灵视野,可以透过中、英文宣教书籍、宣教期刊及网络信息等,得到帮助。

二、           成立差传委员会

教会若要实质地参与“普世宣教”事工,就必需从组织差传委员会开始(以下简称差委会)。差委会可以有七位委员加上主任牧师组成,主任牧师可以担任差委会顾问,一方面关心差委会同工,一方面也可以对差委会提供意见。

差传委员的资格(以下所列标准,仅为建议,若能符合,对教会差传事工有帮助):

1、必须受洗五年以上、是成熟的基督徒。

2、若教会有会员制,差委们应当是教会正式会员。

3、上过“宣教课程”(如:成人主日学的宣教教育课、Perspective on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 等宣教课程)。

4、参加过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宣教大会”。

5、去过第一线宣教工场、有过短期宣教体验。

差传委员的任期:

视每个教会的情况而异,原则上第一次担任差委的同工最好以两年为限,如此,则于发现不适合时,可以在两年任期届满时,很自然地退下,至于有负担、有神的呼召者,则可以继续留任,以七年为一任可以有机会发挥恩赐与呼召。

差委会的职责:

1、差委会一个月最多开一次会,每个差传委员都被分配有他该负责关心的宣教士或宣教机构,他代表教会与宣教机构及在宣教工场的宣教士联络,不但知道他们的近况及需要,也负责将他们的代祷事项向全教会弟兄姊妹报导。

2、差委会也鼓励教会的分区、团契、小组认领他们要关怀的宣教士,为他们建立代祷网。

3、当差委会更成长时,他们需要为教会订立“差传原则”(The Mission Policy),可以面对教会在做差传事工时各方面的问题,如:“教会要支持怎样的差传机构?”“教会要差派的宣教士当符合哪些条件?”等。

4、负责在全教会推动“宣教教育”。

5、负责筹备并推动“宣教年会”。

三、           全面推动“宣教教育”

由于“普世宣教人人有责”,而且应当“普世宣教人人参与”,(宣教事工绝非主任牧师或一小部份人的事),因此,在实质参与宣教前,必须先有“全民教育”。

1、成人主日学、青少年主日学,儿童主日学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的课程是讲宣教,传递“普世宣教”异象。

2、透过“宣教走廊”或“宣教展示架”」,把世界地图、宣教士照片及信件等张贴出来,藉此引发全教会弟兄姊妹的关怀。

3、教会全年事工的高潮应放在“宣教年会” (或称“差传年会”),让全教会弟兄姊妹摸到神的心意,并愿献身宣教。

四、           强化祷告生活(包括教会祷告会、家庭祷告祭坛及个人私祷):

一个真正看重普世宣教的教会必然会成为「祷告的教会」,因为宣教士在第一线,最需要的是祷告的支持。因此,教会应当有计划地在教会每周代祷单中,列出宣教代祷事项。

宣教代祷事项包括:

为本教会所差派的宣教士祷告

为本教会所支持的宣教机构祷告

为全球不同国家、民族、地区在传福音事工上各种需要祷告

不但在教会祷告会中为普世宣教祷告,也鼓励信徒在家中,全家一起为宣教士祷告。

五、           推动“短期宣教”体验活动:

教会每年应策划“短宣”活动,可以为成年人及青年人分别举办不同地点,不同对象的短宣之旅,因为不同年龄层的人可以更有效地去向自己年龄层的人传福音,年轻的一代可以在宣教工场透过举办暑期圣经学校,带领宣教工场的孩子们归主。

近年甚至有教会推动“父母与儿女”一同去短宣的活动,为了准备短宣队在宣教工场传福音的节目如:诗歌、圣经故事、短剧等,至少在上路前半年,两代之间便开始了同工配搭及同心祷告;上路后,在宣教地区更学习团队配搭及经历主的同在,因此,每次去短宣都有丰富收获,不但更了解宣教的实况,也有人因此蒙召,把余下的人生献在宣教的工场上。

六、           实行“信心应许奉献”:

为普世宣教的奉献,是在“什一奉献”之外的奉献,它不是什一奉献,而是“信心应许奉献”。

一般奉献是将已收到的金钱的十分之一献上,而所谓“信心应许奉献”(Faith Pledge) 是在没有拿到钱之前,先凭着信心把自己所应许奉献的数目,填在奉献单上。这种“认献”的确不容易,需要真正的负担与信心,奇妙的是有不少的弟兄姊妹,在填写认献单以后,经历到神出乎意料的供应,竟能适时地得到自己所应许的款额,而能以金钱奉献参与在普世宣教事工上。

当教会收到弟兄姊妹为宣教的信心应许认献单后,差传委员们就要开会审慎地决定教会要支持的对象(包括个人及机构),及金额,并由差委们分别、按月将支持的金钱寄给他们。

学习安提阿教会──一个“立足本地、胸怀普世”的教会

使徒行传十三章记载教会历史中第一间注重差传的教会,虽立足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城,却胸怀远方、福音未及之地。他们按手差派了教会中最优秀的两位同工:保罗与巴拿巴到远方去宣教,以至福音从亚洲传到欧洲,甚至传到当日的“地极”。

安提阿教会有几个特点,是今日华人教会学习的榜样:

1、注重祷告的教会:

从使徒行传十三章一至三节的记载:看见安提阿教会是看重祷告的教会。那一天,他们在禁食祷告的时候,听见圣灵的声音,要教会差派保罗和巴拿巴出去做神召他们去做的工,教会立刻顺服,按手在这两位神选召的工人身上,然后打发他们出去。

2、本地宣教的教会:

安提阿教会看重本地宣教,以致“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徒十一26)。“门徒”就是“学生”,代表知识的传递;“基督徒”就是“小基督”,乃是生命的翻版。“门徒”被称为“基督徒”,意味着他们不仅有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并且在生命上更像主耶稣,这是今日成人主日学应该有的目标。

3、装备训练的教会:

教会的根基与教会发展有密切关系,教会根基是否稳固对将来风吹、雨淋、水冲临到时有直接影响。使徒行传十一章廿五至廿六节记载,巴拿巴发现教会发展到某个阶段后,人数越来越多,他个人无法满足教会所有的需要。他的恩赐也许是带领人认识主,但接下来还有跟进、栽培、扶持、建造等事工,他需要有同工来配搭。当教会不断增长时,团队事奉变成一条别无选择的路。于是巴拿巴往大数去找扫罗,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这是圣经里第一个有成人主日学的教会。

4、爱心关怀的教会:

从使徒行传十一章廿七至三十节看见,安提阿教会看重爱心关怀的工作,他们注意到耶路撒冷教会有需要,就把爱心化作行动,以金钱奉献来帮助他们。

5、普世宣教的教会:

安提阿教会做到以上四个特点后,才成为普世宣教的教会,第一世纪最伟大的宣教士保罗就是这间教会所差派的。

一个注重祷告、看重本地宣教、又装备训练信徒,且将信仰化成爱心实际行动的教会,才能被神验中,成为神所重用的教会。教会是普世宣教所需要的人才、金钱、祷告的资源库,愿今日的华人教会,不浪费神的资源,不空占地土,愿意谦卑学习,甘心献上──人力、财力、灵力。

作业:第四课 谁来关心我们的下一代?──当代大陆青少年面面观


思考题(答案请见本课内容,并加上你个人或小组的思考心得)

1. 根据作者的分析,中国大陆青年可分成那几种 “类型”?每种类型所属的时代及特点如何?

2. 如何关心中国的下一代?如何帮助他们认识独一的真神?并确定人生的意义?


·
第四课
谁来关心我们的下一代?──当代大陆青少年面面观
张路加
今日的中国大陆,经济在起飞,社会在改变,环境、观念、思潮日新月异;传统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以及家庭和社会人际的结构体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对于生活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的当代大陆青少年,则已是让我们这些才挥别青春不久的人,越来越看不懂了。
一、青少年现象
邻居家上小学五年级的小艾凌晨四点才回家,两眼通红,极度亢奋。他已经在游戏机房里泡了整整三天三夜,准备接着在家里猛睡两天。用他的话来说,这样的生活简直“酷毙了”!根本不在乎我们惊异的目光。他父母稍稍对他提出一些规劝,他就讥笑他们是“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
地铁站里,两个初一的小女生正在眉飞色舞的谈论。其中一位收到班上一个男生的情书,另一个非常老到的劝她:“你可千万不要理他,以后上了大学,机会多得很。不要“拎不清”(指头脑不清楚)。”沧桑和世故的语气,叫人感觉不可思议。
两位高中生的小说《零下一度》和《黑客攻击防范秘技》在网上发烧般的流传,颠覆着课堂里老师们的权威,也同时述说着新人类不同以往的色彩。自称“小混混”的高中生韩寒的短文〈穿着棉袄洗澡〉,更是直接抨击现代的教育制度,在同龄人中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家长们既以审视的目光打量这位偏科少年,又深为他作品的影响力而傻眼。
大学校园里,那些唱歌跳舞通宵达旦,上午九时才刚进入梦乡,下午三时才刚起床的所谓“九三学社”的“天之骄子”们,则嘴里哼着陈百强的“一生何求”,挥一挥衣袖,满不在乎的和校园的岁月告别。
那些干脆轻轻松松当起“三陪”、“傍大款”的青春红颜们,有些甚至自认是“时尚”的领航人,而许多年青学子未出校门已是“异性合租(住)”、“未婚爸妈”,他们并不在乎周遭人的议论和眼光,用他们的话来说,谁议论谁就是“老土”,谁看不惯谁就有问题,他们的“一往无前”,叫人感叹“时代真的不同了”。
街头林立的巨幅广告中,总是如出一辙的渲染出“幸福家庭”的模式:爸爸是商界成功人士,身着笔挺名牌西服,风度潇洒;妈妈则是年轻姣柔,美艳如花。一家三口的背景是蓝天白云下拥有香花芳草的别墅豪宅,还要加上一辆光可鉴人的豪华轿车。在这种“都市神话”耳濡目染下的年青人,很难不将人生的奋斗定位在“赚钱”、“当老板”,成功定位在“香车美人”的层次。
如今的青少年们,真得能读懂他们吗?近在咫尺却又如此陌生,共同的屋檐下却又像是两个世界,青春之外的家长们被成群结队的问号煎熬和困扰着,而答案却无处寻找。宽容和担忧,欢迎和排拒,不闻不问和紧张兮兮,不满和无奈,最后归结为放弃和声声叹息。
鲁迅先生在六十年前曾说过:“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但是自然也要有前进着的。”问题是如果社会充斥着“昏着、躺着、玩着”的青少年们,而醒着的,前进着的反成了少数,而昏着、躺着的还以为自己正在“领航”和“弄潮”,这就有些可悲了。

然而他们当中那些“醒着”的,其观察之敏锐,思想之犀利,见识之独到,着实让人佩服。其老成和理性,也让人感叹这样的年纪已对沉浮的世界,有了如此不凡的体验和阅历。
一言以蔽之,今日中国大陆的青少年们,浑噩的表面下不乏跫音,躁动的背后闪耀着理性,何去何从?关乎着每一个家庭,也关乎着中国的未来。
二、中国大陆不同时代的青年特点浅析
笔者试着将中国大陆最近这半个世纪来,几代的青年们的总体特点作一描述和汇总,列表如下:
时期
出生环境
人格特征
文化熏陶
人生经历
工作特点
今日地位
第一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已在中、大学中,或已经参加工作
“长子型”特征──长辈们视他们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和家庭中的希望,但已和传统的中国文化价值意义上的“长子”有所背离
深明大意、承担责任、维系家庭、忍辱负重;朝气蓬勃,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具很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
五十年来历经沧桑,坎坷人生路,多次的政治运动使他们心灰意冷,也难以对人抱持信任;但心中的渴望还在
敬业、勤恳、有责任心、忠诚
其中相当一批人为今日各领域中的骨干力量,“技术”、“学术”方面的权威
第二代
“文革”时期在中学就读,随后“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代”
“浪子型”特征──经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而变得愤世嫉俗,甚至有些玩世不恭
对传统文化抱持敌意(历史原因),多数牺牲了受教育的机会,但对这五十年来的政治、经济环境剧变感受最深。
“先天不足”(教育/婚姻/家庭);人生走下坡:从下乡到下岗;自认是“毛的牺牲品、邓的处理品”
有责任感,进取心强、敬业;能吃苦耐劳,有团体意识
其中少部份努力而成才者,许多为今日企事业的中坚力量;早年公派留学或自费留学者中不乏这一背景的
第三代
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学业、工作基本未受太大的政治环境影响
“养子型”特征──既想报答国家、上级、师长的养育、栽培之恩,又要寻找自己真正的“价值”和“血缘”(今日之潮流)
汇入现代大潮,出国热,和“国际接轨”,但在中/外文化、传统/现代思潮、保守/开放的交会和撞击之间
学习、就业比上一代顺利,不愚忠、少固执、会追潮流、有反思;但部份目睹中国政治动荡和人生沈浮
竞争、效率、强烈的“致富观念”;是较佳的“桥梁型人物”
相当一批留学海外,许多已经学有所成;在目前中国领导层中尚处“智囊/幕僚”角色;在今日中国白领阶层中占相当比例;
第四代
八十年代之后出生的一代(也称“新新人类”/E-世代青年)
“独子型”(老么型)特征──自我中心、现实功利、“快餐主义”、叛逆;一切讲“相对”
“后现代主义”文化取向明显,流行“听歌上网”;同伴认同超越家庭认同;但他们当中也有严肃思考型人才;对理念、责任无兴趣;
“一胎化”造成的家中“唯我独尊”;生活上养尊处优;对中国过去的历次政治动荡(包括六四)全无概念;
忠诚度低、讲求“及时行乐”,工作态度常是“趣味化”/“卡通化”
大学校园或出国留学中念大学者,“小留学生”;社会上的“新新人类”;追星族中的大部份;所谓“迷失的一代”(时代杂志2000/12);他们当中有部份人很有思想;
对自改革开放以来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国大陆青少年们的“躁动”与“理性”的现象的观察,是蛮有意思的。19804月,年发行量达八千万份以上的《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北京一位青年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由此揭开了一场历时近一年的“关于人生意义”的全国性大讨论。一个廿三岁正值花样年华的女孩,应当感受生命灿烂的时候,却感觉“刚上路已是尽头,一切都是那么绝望”。
“人生的目的“为革命”的说教太空洞、“为名利”又离寻常百姓太远、“为人类”则脱离现实,而“为吃喝玩乐”,自己又下不了这个决心。请教社会上的各式人等,也没有满意的答案”,最后,她试着在“社会达尔文主义”中寻找出路:人不是根据崇高的道德和信念进行选择的,而是根据本能。结论只能是:人都是自私的。
当然,这又和她以往受过的思想教育冲突太大,以致她的内心极端痛苦,她只能将绝望的心情公之于众了。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竟有那么多人和她一样的感受和共鸣。以致最后中央要对这场讨论“紧急煞车”,下令要赶紧把讨论“引向正途”了。然而潘晓所引出的问题,今天还是延续和徘徊在青年们的心头,答案似乎还是那么遥不可及。
1983年,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先后出现的两个响亮的名字--张华和张海迪,以及他们所引发的更大规模的争论,则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探寻。大学生张华为救一个不慎掉入粪坑的老农,献出了自己年青的生命一事,导致了一场“风华正茂的张华救风烛残年的老农是否值得”的讨论。这场争论所更进一步表明的,是一贯以来主导青年们的“雷锋精神”、“为民为集体”的主流思想,正接受着“功利”、“个人”的价值取向的严峻挑战和检验。
1988年,《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我们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大学生朗朗的述说〉一信。这封信,在全国尤其大学生中间,引起强烈反响。朗朗来信揭示了当时代青年社会化与世俗化的冲突,表露了他们精神支柱动摇的心态。进入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青少年追问人生的话题在悄悄的发生质的转换。关于理想、精神层次的追求,转向了现实、个人和功利。人们已经不再问“为什么”,而代之以问“如何活”?
在“出国热”、“托福热”、“经商热”的背后,躁动的一代仍用理性在思索“怎样生存”的课题。“下岗上船”(指干个体经营)及“燕南飞”(指前往海南、珠海深圳等地发展)成为青年人指标性的举动,当然“彼岸永远比此岸迷人”则吸引着大批的年青学子,负笈远行、飘洋过海。
而今天的中国大陆,“白领”、“高级灰领”阶层则独领风骚,傲视群雄,引得无数的“本土”或“海归”们竞相折腰,皆以汽车洋房、经商赚钱,为人生最高的享受和境界。即使其中那些慧眼独具、天资聪颖的“理性”头脑们,在写出一篇篇嬉笑怒骂、淋漓尽致的“社会广角镜”之类的文章后,还是要坐下来计算一下“商业效益”和个人荷包的进展情形。理想与现实、理性与躁动、主流与清流,似乎仍是纠缠青年们思考、思索的主要伙伴。
三、世界大环境的缩影
观察今日中国大陆的青少年群体,当然也不能和今日整个世界大环境脱节。台湾校园团契前总干事饶孝楫牧师,曾这样的描述过去一百年的世界大环境:前五十年──人类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自相残杀;六十年代──人们还在试图描述战后重建的美景,但却立即经历冷战与对峙;七十年代──个人主义盛行的年代,以“嬉皮士”和其后的“耶皮士”为代表;八十年代──质疑的年代,不再谈“绝对”和“真理”,一切都是“相对”的;九十年代──解构的年代,传统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家庭观的崩解;而进入新一个世纪的今天,在浓浓的“后现代”的氛围中,在科技泛滥、信息爆炸的背后,在“世俗化”的洪流底下;在人际关系日益疏离的现象后面,人类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文化和社会困境中。面对一个更加不可知的未来,对人真正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却越发的迷茫和无知。今日的中国大陆,正是这全球大环境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笔者十分同意饶牧师的观点:要寻求青年们的出路和希望,根本的解决之道乃在于回归我们生命和人生意义价值的真正源头──独一的上帝,在神─-我关系得到恢复之后,才有可能恢复人─-我、物─-我、自─-我的关系,从而真正解决人“为何活”和“如何活”的问题。“理性”与“躁动”,唯有在认识基督耶稣之后,才真正趋于和谐和宁静。
谁来关心这些青少年──我们的下一代?他们是中国的明天,更是神所爱的宝贵生命。愿身为华夏子孙的神国宣教工作者们,看见这片宣教沃土的饥渴和需要,群策群力,努力耕耘,让中国的明天真正的更加美好!


第五课
欧洲宣教的呼声
俞培新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欧洲大多为基督教国家;由宣教史来看,欧洲又是宣教士的发源地。因此,在近年来对华人宣教的声浪中,欧洲反成了被忽略的工场。甚至在普世福音大使命的领域圈,欧洲也被摒弃在10/40窗口之外。谈到去欧洲宣教,你或许还会遇见带着疑问的眼光:“去欧洲传福音?为什么不去非洲?不去中国?”

其实,欧洲地区在近年已成为宣教工作的新马其顿。重视普世宣教的基督徒中,渐渐对此产生了共识。撰写本文之际,华人教会也开始差派宣教士往欧洲。这些新的宣教机会(新窗口),一方面针对欧洲华人,一方面也指向当地的欧人。

一、华人留学潮
与美国两百万华人数目相较,欧洲也有一百万华人,大多集中于英、德、法等国的大城市。但近年来更遍布欧洲各地,包括欧盟以外的东欧地区。自全球经济低迷以来,聪明的欧洲政府发现,外来自费的华人留学生,不仅能刺激经济成长,也是有效的外来消费者。于是,除了对留学生门户开放(签证成功率高达80%),这些国家的教育单位,更积极到中国招收大、中、小学生。连俄国也紧随其后。

反观曾是留学生王国的美国,由于签证困难(成功率低过20%),加上“911”事件的阴影,留美之道,门禁森严,促使大量中国留学生,如狂潮般涌入欧洲。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统计,2002年赴欧中国留学生总人数,是美国的三倍,预计2003年达到五倍。仅是2002年赴英的留学生,就有两万七千人。德国因有领先的高科技与学费全免的条件,虽有语言和学制的困难,留学生仍趋之若骛,数目仅次于英国。

与二、三十年前中国“官派”的留学生相比,这些前往欧洲的新留学生,在成熟性和使命感方面,与过去的留学生,有很大的区别。改革开放之后,出国留学比过去自由。相对来说,政府对留学生的筛选和辅导,就少了许多。所有近年到过欧洲宣教后的报告中,几乎都提起留学生的“辛酸泪”,也充分反映出:新留学生出国前对留学国家的认识,和准备的不足。从宣教的角度来看,政府没有做到的,倒给宣教士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去做。

当这些“伤心人”走向查经班和华人教会时,宣教士只要肯付出爱心和关怀,就能有很好的果效。不过,带领新留学生也有许多新的学习。曾去欧洲宣教的工人,都会不约而同的感到,留学生的“土好”(很容易接受);但也都同意,欧洲华人学生“不好带”(问题多多、不好解决)。欧洲华人学生福音工作,迄今还需努力走出一条路来。

二、难民、“移民”、“游民”
虽然中国沿海大城,在改革开改政策下,已有先进开发城市的规模和繁华,但国内仍有许多地方,饱受经济和生活的压力。其中若干地区,数百年来就以远征海外,来减少内在的压力。华人在海外吃尽苦头,这原本就是一本华侨血泪史,只是近年来,欧洲成为远征国外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若干年前,欧洲某些地区接收难民。德国是一个非常显着的例子,难民中,包括有大批来自中南半岛的,华人在其中占了相当比例。近年来,新的华人难民不多。

一般而言,欧洲各国不是移民国家。这是指外籍人士,不易取得欧洲的公民权,所以长期居于次级地位。然而,由于劳力的需要,欧洲(至少在西欧)仍有大批“外劳”的存在。在英国,有“印巴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在法国,有北非诸国的回教徒;德国有土耳其人;荷兰和比利时等,也有过去殖民关系下的海岛黑人等。由于这些“外劳”的存在,所订定的各式变通,使中国人也在夹缝中,取得各种的居留许可。日子一久,这些人也算在异国生了根。虽不一定有永久的地位,总算是“移民”吧!

近年来,中国对于人口外流,在政策上较以前开放,加上若干不健全的导因,以及各种非法图利的有组织行为,华人出国后的遭遇各不相同。近年大批中国人都前往欧洲。有的固然以合法方式入境,更有不少是经过人蛇等渠道潜入的。他们往往先进入欧盟之外的东欧国家,再进一步逐渐西移。一俟到了荷兰、德、法,或英国等地,大部分的人就舍弃了身份和证件,变成了无国籍的“游民”。

这些人不但在所在地没有充分人权,更受了不法黑权的控制和压榨。当地政府很少保障他们的安全,中国政府的外交人员,也不把他们当成侨民来支持。这些“游”来“游”去的同胞,沦落他乡的原因是,对国际、移民、法律的无知,受了恶人的欺骗。

以上各种的难民、“移民”、“游民”等,是欧洲华人教会中,另一重要成员(Major Component)。他们是欧洲华人宣教的另一重要机会(新窗口)。

三、东欧地区
在东西冷战时期,东欧大致都在极权统治之下。人民的痛苦和枷锁,自然不在话下。然而,东欧人民,为了挣脱极权统治,所付上的代价也非常大。过去虽然不好,社会仍有其稳定性,现在要谈自由民主,又还缺乏法统的准备工作,于是产生社会不安和正义不张的弊端。在若干地区的东欧人,现在的生活和安全保障,都远不如共产时期。至于前南斯拉夫的瓦解,更引起宗教、种族的残杀。万里无烟、生灵涂炭,波斯尼亚(Bosnia)、科索沃(Kosovo)等的名称,代表着一幕幕的恶梦和惨剧。

无论在北美或西欧,近年来都视东欧地区为宣教的新窗口。在这一个过去对福音排斥和封闭的地区,民众热心而又公开地愿意拾回上一代(或两代前)的宗教和信仰。加上若干国家的新执政者,也在寻求社会、道德、和伦理上的新安定力量,所以欢迎宣教士的进入。只是近年来,各地传统的主要宗派,逐渐增强势力,例如,俄国的东正教,渐渐限制了基督教宣教的空间。

完全北美式的传教方式和敬拜形态,在东欧国家不一定行得通。倒是具体的社会服务,英语教学,灾(战)区的救济等,能深得当地人民的认同和感谢。俄国、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捷克、匈牙利等,都有大批宣教士作这类的工作。

最为突出的东欧宣教工场,大概要算罗马尼亚。这是东欧地区中,发展最慢、社会问题最大的国家之一。如果宣教士们不能互相支持、彼此合作,在这一个国家生存的空间是不大的。罗马尼亚政府,目前对犯罪集团的控制不强,社会各阶层都受到剥削和威胁。儿童常是各种犯罪的工具和对象。宣教士若能集中力量,必会在社会中成为正面的一股力量。

四、东欧华人福音工作
介绍了东欧一般性的宣教机会,便不能不谈一下在东欧的华人。上面已经介绍过,华人由东欧,渐渐设法向西欧迁移的合法或非法的趋向。目前仍滞留在东欧各地的华人,是无法或尚未向西迁移的过路客,他们属灵上的需求,非常迫切。另外,还有一批华人,他们的目的与前述的不同。他们深入东欧,只是为了做一些买卖。这些人带了货,在当地或批发或零售,销完货,赚了一点钱,就打道回府。

在一些东欧国家里,这些华人常常成为坏警察及流氓欺压的对象。常听说,有华人辛苦了几个月后,被警察乱用法规加以拘捕,交出所有血汗钱,才检回一命的故事。在这种受苦的环境下,东欧的华人基督徒,在物质上自然十分缺乏,无力支持牧师和宣教士的生活。同时,他们中间人口的流动频繁,教会和团契的成员,非常不稳定。总之,东欧的华人基督徒,距离自给自足的程度还远,极需外来的支助。将这些在艰苦中,主内弟兄姊妹的情景和心声,让更多的华人教会知道,是东欧地区华人宣教工作的当务之急。

(编注:《举目》杂志2004年九月号第十五期34-37页,刊登一篇钱致渝的文章〈谁来关心这些孩子〉,是德国东部校园事工的调查报告。)

五、回教徒工作
回朔东欧的历史,不能忘记土耳其帝国曾对巴尔干半岛,有深远的影响。这是回教进入欧洲的历史原因之一。在波斯尼亚和阿尔巴尼亚(Albania)等国,回教甚至是多数人的信仰。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域虽然不多,但是土耳其人在地中海沿岸及德国境内,是“外劳”的一个重要来源。德国的柏林,是伊斯坦堡(Istanbul)以外,最大的土耳其人集中城市(柏林华人教会,就在土耳其人区的中心)。

土耳其人在欧洲许多地区,都不被当地人平等地对待。但是中国人和土耳其人却极为友好。甚至有一些第二代的孩子,已开始成为男女朋友。土耳其人虽是回教徒,却不属基要派或激进派的危险份子。华人宣教士若以回教徒为传福音的对象,德国是一片极大的工场。

土耳其人并不是欧洲唯一的回教“移民”。上文已提到,在英国的巴人(巴基斯坦人)和在法国的北非人,这些全都是回教徒。2004年法国宣布,禁止境内的回教妇女,使用代表信仰的头巾,结果遭到激烈的反弹。法国需要下这么大的决心,来处理回教问题,可见回教徒在该国的影响。

六、西欧福音的大复兴
近世纪以来,欧洲各地教会景况凄凉,教堂门可罗雀。尤其在政教合一的国家,有宗教的形式,无信仰的实质。为了达到“地尽其利”的目的,有些教堂建筑物,甚至被挪用为娱乐或商业的场地。教会在理性主义挂帅的自由神学主导下,十字架的救赎已不被看为宝贵。由于冷落了复活的主和真理的圣灵,教会自然就欲振乏力。对于华人来说,一般教会自顾不暇,岂有余力考虑到寄居当地华人的福音需要?

在北美的教会中,所谓“主流”(Main Line)教会,目前也在低迷的景况。然而在近世纪的西方史中,教会景况荒凉的情景,并不是第一次。在十八世纪的欧洲,理性主义抬头后,信仰的主流,沦为自然神论(Deism)。参加教会的敬拜,都显得不重要。在主日,教堂里只有小猫数只,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再占有应得的地位。但不久后,欧洲就有了福音的大复兴。首先是德国的今岑多夫(Zinzendorf)男爵,联络上一批摩拉维亚(Moravians)信徒。他用自己袓父(Spener)所创导的敬虔派理念(Pietism),加上摩拉维亚人对宣教的执着,彻底改变了欧洲的属灵光景。这些摩拉维亚人的见证,又深深影响到约翰韦斯利的生命改变,引起了大西洋两岸英语世界(英国和美国)的大复兴。而这一个大复兴,是以积极宣教的方式,似野火而燎原的。

欧洲和北美,目前都在期待另一次的大复兴。我们深信,神复兴的计划必定成就。我们不知道神要兴起的Zinzendorf和韦斯利何在,但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在每一次大复兴的背后,必有一大群宣教的摩拉维亚人。当我们为西欧属灵光景祷告之余,不要忘记宣教和复兴的关连性。

1996年起,笔者每年暑假都往欧洲,在各地的华人中宣教,并探访当地的宣教士。2002年起,则集中在德国。若非亲临其境,无法体验欧洲华人宣教士的艰苦与孤单。

欧洲各国言语各异,大部份地区为非移民国家,谋职居留不易;虽然地中海沿岸山明水秀,气候相宜,但华人集中的地区,往往处于较高纬度,秋冬日照甚短,情绪易趋忧郁;加上若干地区,欧人的民族优越感、语言的隔阂等因素,导致留学生的流动率及宣教士的伤亡率很高。也因此,留学生与宣教士之间,福音的传递常失之交臂,培训与造就工作,也难有持续的果效。目前全欧各地,传福音的机会很多,工人十分短少。我们深感福音担子的沉重。

“耶稣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装稼。”(太九36-38)
后记
“看哪,仆人的眼晴怎样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样望主母的手,我们的眼睛也照样望耶和华我们的神,直到祂怜悯我们”(诗一百廿三2)
耶和华我们的神,是掌管历史的主。现在,华人留学潮已转向欧洲,大批华人流散于欧洲各地。欧洲像信仰的沙漠,也有战争和暴政的苦难,深信神要在这些挑战中赐下怜悯,及更大的复兴。对于华人基督徒来说,我们这一代肩负了薪火传递的责任。欧洲宣教确实困难,但困难就是挑战。华人教会对欧洲的关心,过去显为不足,焉不知这就是主所吩咐我们去下网的“水深之处”?
作业:第五课
欧洲宣教的呼声
思考题
1. 中国大陆留学生的第一集中地,已由北美转到欧洲,但从绝对值来衡量时,每年进入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只占该年中国毕业生的极小比例。你觉得从华人学生福音事工的角度,欧洲值得被重视吗?与大陆宣教相较,你会如何分别两者间的重要性?
2. 若干欧洲国家的宣教工作,需要应付当地社会和环境的许多难处。这是本段教材中一再强调的。你会用哪些策略来克服这些难处?
3. 请从网上略作有关东欧宣教的调查。你能找到的宣教机构(包括华人和西方人)有哪些?他们属于哪些宗派?他们都在做怎样的工作?
4. 请利用参考书或网页资询,查出韦斯利所带领的复兴运动,如何宣教的方法。若是你要在今天的欧洲(西欧),推动大复兴运动,有哪些方式可以试用?


第六课
宣教未来的趋向: 北美华人教会之承担
马志星
引言


宣教未来的趋向是一个庞大的题目,不是一个讲座或一个课程可以处理的,本文以华人背景为出发点,响应现今一些普世宣教之主要趋向。


不少人预测,廿一世纪是华人的世纪。无论是历史学家,未来学学者(Futurologists),又或是经济学家,宗教发展研究员等,他们都一致指出,亚洲,特别是中国,在未来世界的发展中,占有一重要的位置。杨牧谷牧师引用John Naisbuitt之大趋势(Mega Trends)时指出,未来的廿一世纪会有一个“宗教”大复兴(参杨牧谷,公元二千大趋势1998),这里所说的是宗教,而不是指基督教。著名的宣教学学者David Barrett之报告,亦有同样的看法。无神论(Atheism),在众多宗教中之增长率是最少的,只有0.24%;而新宗教之成长,则是1.7%,由2000年中之9,900可辨识之宗教,增长至2003年之10,400个,估计于2025年将会有15,000(Barrett 2003,p.25)

假若我们将这两个大趋势结合,未来将是华人的世纪,但亦是人心趋向宗教之世纪。华人基督徒,兼具华人与福音使者的双重身份,,应如何于此时此地,回应和承担神在这世代所兴起之宣教趋势,开拓出普世宣教的新纪元。

本课就是从华人教会,特别是北美的华人教会作出发点,以普世宣教的现况及预测作背景,从宣教学之观点,整理出华人教会于未来普世宣教运动中之角色,以作今日北美华人教会宣教事工策划之准备。

一、对北美华人信徒之独特性的一些评估

这里所指的不是华人的文化特质,而是指北美华人之独特性。现今华人人口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20%),中国大陆约12亿,台湾约二千万,香港约七百万,北美则只有约三百万;但中国大陆的信徒约占总人口的7.25%,台湾约6%,香港约10%(注1),北美华人信徒,按林安国牧师之估计有5.6%(2003,p.25)。从数字来看,北美华人不应是分析之焦点,但若从宣教学之角色来评估,北美华人信徒应是神国宣教的生力军。

首先,于宣教学及神学之训练上,他们是处于World C(即基督教世界)(注2);在学习及吸收知识上,有很大之自由;文化上是双文化(起码有接触其它文化之机会),加上美国是移民的国家,于此不乏与其它种族相处之机会,因而能吸收一些与不同文化之人相处之经验。经验与知识在此垂手可得,是宣教的一大资源。

第二,科技、经济方面,北美都处于领导地位。一些福音未及之国家或民族(World A),多半欢迎对其社会建设有帮助之人才,但美国白人碍于历史因素,进入此等地区,有一定之障碍。唯北美华人,拥有中立之好处,同时拥有国籍之方便,且北美华人教会于经济上,亦有相当之实力(注3)。

第三,华人移民之第二代或第三代,在文化之跨越上,比第一代更能体会文化之冲突及调和;在经济,学识及身份上更胜第一代;与西方宣教士合作,沟通及思想上亦然。再者,华人遍布全球,向分散之华人传福音,是普世宣教之桥梁(林安国,1985),第二代华人信主,可扮演着向当地人传福音的角色。

第四,今日华人,也是宣教之主要对象,单是中国,仍有超过十亿同胞未信主。这当中也有许多未闻福音,每年渴望来北美进修的留学生,或移民。北美国在经济,生活及科技知识上,都像磁铁一般吸引着他们,神将他们差来,难道不是神托付给北美华人教会之使命吗?另外,面对中国大陆开放,宣教之“来”与“去”,正同步发展。

二、对普世宣教的一些评估

现今世界人口约63亿(Barrett 2003p.24),其中33%是基督教化(World C)之人口;福音传及的人(World B)占40%;福音未及之民(World A)则占27%。从粗略之历史计算,基督教化人口自十九世纪末以来,比例没有多大改变,但福音未及之民,则由大幅由54%跌至2000年之27%,这意味着“不信但已听过”,或“有机会听福音”的人口大幅上升,由11%升至40%。究其原因,可能与福音之传播有关。

Wilbert Shenk说:“现今之宣教大军,已由第三世界(特别是非,亚))所取代,但神学仍然是西方的俘虏(Captivity of Western Theology)”(2001)。在已信主之人中,约有一千四百万,想留在原来之宗教或宗族中,为的是向他们自己的同胞传福音(Barrett and Johnson 2001p.3)。

另外,在BarrettJohnson之研究中,世界亦渐趋城市化(Urbanized)。人口超过十万之大都会(Metropolises)从1900年之300个,升至2003年之4,300个,预计2025年,将有15,000个。而比大都会更大,人口超过一百万的超级城市(Megacities),1900年时只有20个,而现今己有430个,预计于2050年会增加至650个。

现今城市与乡村的人口均等,但预计在2025年时,城市人口将是乡村人口的一倍半(2003p.25)。而按BrierleyWraight之图表,这些城市大多集中于东亚,这是宣教学者所提出之10/40之窗。按现今的社会趋势,这是必然的现象,因着科技的发展,农村的角色日渐式微,农村人口为寻找生活之出路,纷纷往城市挪移,中国近年之盲流是一大现象。但城市之设备,主要为商用,以往为方便上班而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现今却因交通及科技发达而往郊区(sub-urban)迁移。故此,仍留在城市内的,往往是寻找工作,或是没法负担交通和昂贵生活之贫民,贫户占城市人口之一半,其中四分之一居于贫民区。

这趋势将会日趋严重,至2025年,贫民将占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二(参Barrett and Johnson 200325),但若以北美中国城之发展模式来看,现今中国教会亦往郊区伸展,而留在中国城的,多半是年长,或初到之新移民。故此,未来宣教,其中一个未得之地将是城市,而也因为他们的思想形态及经济情况有其独特处,向他们宣教,将是一大挑战。如何兼顾社会责任,社会关怀,社会公义,并平衡地活出生命之福音(Life Gospel)和宣讲之福音(Proclaimed Gospel),是今日宣教中仍在争论之议题。近半个世纪之独立教会运动(Independent Church Movement),或许是一个可行的方向,就是以他们自己之信徒(例:归主之回教徒)去建立他们“本色化“之教会。

宗教方面,10/40之窗中以回教为主,近世纪以来,回教之增长率比基督教还快,他们之年增长率是2.11%,而基督教只有1.27%。但因着历史及政治的原因,西方宣教士被冠上侵略者的帽子,但一般回教国家却不拒绝西方科技及经济之援助。基督徒过往宣判式之宣教方式,已不能应用于此群体。如何突破此障碍,也是宣教学者在宗教对话中,苦思之方向。

最后是百分之四十的World B 人口。他们虽然已听过福音,但有许多仍未归向基督,他们中间又不乏与基督徒接触之机会。换句话说,他们不信,不是他们不知道,是因他们不明白,又或是觉得没有需要。故此,最有效向他们传福音的方法,就是住在World B的信徒,负起向自己同胞传福音的责任。在World C的宣教士,应将大使命之门徒训练,以本色化之方式装备当地之信徒。而World B 之信徒,则可分担对World AWorld B World C之同胞的宣教工作。

三、对北美华人宣教的一些评估

如上文所分析,北美华人信徒,在宣教上有其独特的角色。但当北美华人参与宣教时,却遇上不少困惑:在观念上及宣教定义上,过去都是以西方文化及地域为主体,定义宣教分跨文化,近文化,或同文化。但随着科技、电子网络的发达,地域距离缩短,文化互动日益频繁,形成了地球村现象,但华人之迁徙,亦加增了华人宣教概念之复杂性。例如有学者认为,北美华人福音事工是异地同文化,也有认为是同地近文化。再者,当北美华人被差回本国,或本乡事奉,这算不算宣教?有人认为不要在概念上作文章,只要有教会“差”,有人“传”,那就是宣教了。由于观念不能一致,造成北美许多教会独自作宣教事工,以致在资源分配上,不能有效地运用。

北美人才鼎盛,带职宣教或短宣事工非常蓬勃,笔者无意贬低此等宣教事工的价值,事实上,他们在神国福音之拓展中,占有一重要之策略性位置。但若将这策略性的行动,作为宣教之焦点,则有本末倒置之虞。有些所谓带职宣教,可能其根本是信心问题,而不是策略性问题,因带职宣教在经济上不需要依赖教会信徒之奉献,而全职宣教则需奉献支持。而短宣之问题,其优先目的应是生命方向之寻索,而不是对宣教工场事工之帮助。意即是说,短宣之目的,是透过工场之体验,叫参与短宣者,寻求神的心意,是否投身宣教大军之行列,而不是以“空降师”之形式“到此一游”。

在实践宣教的观念上,华人也有不少迷茫。从历史来看,西方宣教士来华之宣道工作,一方面因着他们的生命,福音在中国被传开,但他们却没有将宣教之使命传递;他们非常着重福音救赎之信息,但关于宣教传承的教导却很少。再加上现今华人多半是因着宣教史上第二个宣教时代(注4)之宣教工作信主,此时代以内地事工为对象,宣教士多由西方,特别是美国所差派,而差会是以信心差会形式为主。再加上神学思想注重福音之救赎信息,华人之特性是从经验去学习,这时代之宣教概念与实践,亦因此深植华人信徒之生命内。但当第二时代未结束,宣教发展中已开始了第三个时代,此时代以群体(隐藏的群体,前线群体等)为焦点,将宣教重新定位,而从第三世界来之宣教士已成为大多数(Majority),但行政、概念仍为西方主导。华人因而面对概念上之矛盾,西方一方面是我们属灵的父亲,但第二个时代的策略已渐趋式微。然而,父亲仍是父亲,我们有点像土生的华裔一样,面对移民文化的上一代,迷茫地寻索自己之位置。与“父亲”合作?在实践中有点格格不入;脱离父亲独立?却又脱不了父亲的影子!

再从Ralph Winter“差传与教会”的四个阶段去看(1992,Bp.37)(注5),华人教会与西方差会之关系正处于同工(Partnership Stage)与参与(Participant Stage)之间,但这是指在华人中间之宣教而言。面对World A World B 中之异文化,又应如何与西方宣教士合作?因在这宣教伙伴的合作中,要处理的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三个文化,假若宣教团队中有其它文化成员,则更形复杂。如何与不同文化的同工合作,在另一不同文化的对象中传福音,要处理的问题,就不单单是用行政架构可以解决的。

四、对北美华人宣教发展之建议

评估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寻索合乎神心意的信念、关连性更强的概念,和更有效的策略;凭着信,靠着圣灵的引导,迈向神国之丰盛。以下是笔者个人对北美华人宣教之一些建议:

第一,理念上,要建立一套本色化、与华人相关之宣教学。本色化神学近年来不断被提及,它是探讨如何将福音信息在文化中传递,有理念性的,也有实践性的;但我们如果像西方宣教士一样,只顾及救赎,却没有顾及救赎所引入之使命;我们只提及福音如何进入我们的生命,却少提及福音如何从我们的生命延伸。活水进入我们的生命,是要我们的生命成为活水江河,涌流不息。在发展华人本色神学的同时,我们如何发展出一套合乎华人性格之宣教学?华人文化在神国福音的拓展上(即宣教上),又如何被神所用,将福音传到地极,传给万民?

华人的宣教学不可能凭空建立,西方历代之宣教经验及理论,是一个桥梁,而北美华人信徒,却居有利的位置。他们(特别是第二代)兼具东西方文化背景,是建立华人宣教学的最佳人选。但可惜华人教会对下一代,很少传递宣教意识,基督徒父母应多关注子女们的属灵生命。从宣教伟人的传记中,可看到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年轻时奉献,这与今世代之奉献观念有不同。现今神学院中,多半是训练“教会的牧师”,而人生的阅历及经验,对牧养职事有帮助;故此,奉献读神学的平均年龄较大。但宣教是讲求干劲,开放的心胸与不怕失败的精神。再者,假若年青时就踏上宣教,从时间的长度来看,更有利完成福音传递之使命。而神学院若要训练宣教士,在课程上可能要作某些调整。教会在宣教使命的传承上,事工哲学亦可能需要调整;由始于传福音而止于牧养的事奉哲学,调整为宣教导向的事工策略,而宣教意识的传递,也应使之年青化。

第二,策略上,华人教会的宣教在于起步阶段,故仍需向西方教会学习;但在普世福音事工上,神并没有将此使命交给某一个文化。普世教会,一方面是使命的执行者,但她却是由不同文化的基督徒组成,这就形成了一个伙伴之群体(Koinonia-Fellowship or Partnership)。这个伙伴的关系,不单是生命上,也是在完成福音使命上。

现今东西方教会都讲求合作,甚至不同宗教都讲求合一;但笔者在此所强调的,不是这种Koinonia,伙伴关系是建基于生命上。要有同一生命,关系方才成立。故此,在这关系中,第一要建立的是承认对方和我们虽有不同,但同属一个生命,这是伙伴关系之基石。这承认之延伸,是承认神对不同文化的信徒群体,有不同的计划及心意。正如一幅拼图的每一小块都是不同,有些较相似,有些则全然不同,但在神整体救赎计划中都是重要的。每小块都知道自己的位置,拼图自然能呈现出真正的画像。华人教会与普世教会的伙伴关系也是如此,一方面认识普世宣教的发展,另一方面了解自己的位置,就自然完成普世宣教的拼图。

这伙伴关系不只是指同时、同地一起的合作,在福音遍传的过程中,牵涉到不同的阶段,不同文化的工人可能在不同阶段中更能胜任。如何学习谦卑地跟从其它领导,但也学习在合适的时间敢于领导,是伙伴宣教中,每个文化的宣教士及教会要学习的。华人教会除了要分析普世宣教发展外,亦应发掘华人教会整体的恩赐,以求百节各按各职,便叫身体增长,在爱中建立神的国(弗四16)。

第三,宣教事工上,不应以福音对象信主为终点,因这是重复西方宣教士的缺失;应以教导、领导他们参与普世宣教为目的。保罗劝勉提摩太,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提前二2),福音的传承,不应是以福音传“到”某地,而应以福音由那里传“开”为目的。

总结

笔者相信宣教是神的工作,但神却托付并使用教会,以祂的能力和同在邀请我们同工,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兴起不同之工人。诚然,笔者相信神在这世代,已兴起华人教会,但对伟大且庞大的普世宣教使命,我们要再问:我们准备好没有?

作业:第六课 宣教未来的趋向: 北美华人教会之承担


思考题

1. 北美华人基督徒于实践普世宣教有何有利之条件?

2. 北美华人基督徒于实践普世宣教的拦阻在哪里?

3. 宣教之未来趋向是甚么 ? 北美华人基督徒又应如何回应?

4. 北美华人教会又应如何落实地响应此未来之趋向?


第七课  为朋友请命
--如何向回教徒传福音
黄光赐

一、是何原因

如果中国基督徒真的有负担把福音传回耶路撒冷,除非我们在空中越过众多国家,而直抵目的地,不然,我们将无可避免的面对上亿在基督救恩外的回教徒。

如果你以为这亿万的灵魂正在等待,渴想基督的救恩,只苦于没人去告诉他们基督的爱,那你便错了。回教徒情愿走两极:完全接纳宿命论,顺服阿拉(Allah)对他们命运的安排;或以暴力解决内在的空虚、对前路的绝望。我在回教徒中住了十二年,交了很多回教徒的朋友,我十分同意不少在回教徒中宣教朋友的看法:很少回教徒是真理的追求者,更少回教徒对罪有正确的认知!

这亿万灵魂正走向绝路,谁愿去关心他们?是什么原因,使“把福音传回耶路撒冷”这口号喊了半个世纪,还不见明显果效?我相信原因很多,让我尝试从“回教”这角度与大家探讨,共寻良策,以便有更多信仰阿拉者归向主。

二、回教教主

回教世界的中心是什么?《可兰经》的信徒越来越少,教主穆罕默德的地位却逐步升高,渐被“神化”。这是研究回教的学者的共识,更是有心向回教徒传福音者不可不知的。

认识穆罕默德这位历史人物是非常重要的,穆氏是回教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回教神学的架构及其演变的因由。穆氏一生可分为四十岁、五十二岁及六十二岁三个阶段。他最初的四十年,平凡如任何平凡人。之后近十三年,他自称领受启示,宣扬一神信仰。面对多神信仰的同胞逼迫,他虽有几次妥协,但表现得还算不错。但他最后十年的生命,却完全变了质,与其神学信仰互相矛盾。

但对回教徒而言,偶然批评《可兰经》甚至阿拉尚可,但对穆氏有任何不敬,后果不堪设想。例如,

卢氏的《撒但诗篇》用词虽不恰当,但他针对穆氏的疑问、论点,却值得深思。然而他“对教主的不敬、不信”,却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回教学者、政治家,也是作家的达阿里(Ali Dashti),又为什么突然在人间消失?据说也与他为穆氏写传记《廿三年──先知穆罕默德》有关。

三、严重分歧

有十二年之久,我每天与黑人回教徒生活在一起,寻找机会向他们传福音。大漠黑人回教徒友善、可亲,对中国人更是热情。回教徒的特色之一是,他们的生活与信仰混合。因此一成为朋友,然后文化、信仰……什么话题都自由谈。

这么好的机会,我当然把握。机会固然有,但即使我有多年开荒建立教会的背景,还是张口瞪眼,不知从何说起。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让我举个例吧:

我从未成功地向回教徒,完整地解释约翰福音三16,“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每次谈到这节经文,都引起一定程度的争论、不快。我想,友善、忍耐的回教徒尚且如此反应,其它较排斥、激烈的会怎么反应?为什么约翰福音三16会引起这后果?因为读这段经文时,在最基本的概念上都有分歧:

1.

回教的神是阿拉(Alla),与圣经中所启示的神是同一位吗?

对于这一个重要的问题,说来你都不信,在回教徒或在基督徒中,持“是”与“不是”看法的人数,竟然不相上下。从现实角度讲,如果住在回教徒中,而回教徒说:“我们都信同一位神!”身为宣教士或耶稣跟随者的你,应如何回答?你是否需要重新考虑回答方式,为的是珍惜此福音桥梁,把福音带给彼岸者?又或者是,按立场拆桥毁梁,为真理而战,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惜,结果使亿万灵魂更陷入绝境,连选择的机会也没有?

2.

回教《可兰经》及阿拉,都不讲“爱”,更正确的说法是,阿拉是不可以有“爱”的。

“爱”需要对象。回教徒常认为有爱的“需要”的,是无法自生、自立的弱者。回教的阿拉是独一无二的,绝不需要同伴,更不容许相等者。且阿拉少应许,更轻看诺言。因为守信者的应许,会成为别人“控制”他的工具。阿拉是无上的极权者,因此,回教的神学可以两个阿拉伯字为总结:Inshah Allah(如果是阿拉的旨意)。

没有爱的绝对权威,是何等可怕的。环顾现今回教世界,不正表现出缺少爱,而以暴力来解决问题的现象?这与基督教是何等的不同!

3.世人

神爱世人。世人是神爱的对象。

对象值得爱,爱就有价值。

爱到深处,流血、舍命也甘心。

这是我们所熟悉的论点。

但回教对以上的说法不表赞同。先是阿拉没有爱,后是在回教中,人是没地位的。换句话说,不能爱,也不值得爱。

《可兰经》中以“奴仆”(slave),来称呼世人。即使是他们所尊重的耶稣,也是个“奴仆”、“仆人”。

奴仆没有地位,阿拉没必要为奴仆许诺言,更不用说预备救恩。如此一来,基督教的核心信仰,都给他们连根拔起。

为了说明人不值得耶稣为之上十字架,也为了免去耶稣冤枉死在木头上,他们几百年来,一直为耶稣找条生路而努力。他们不介意,“耶稣没死在十架上”有多种互相矛盾的说法。为达到目的,手段是次要的。

4.赐下独生子

我没有看到一位回教徒,听到“独生子”而不生气的。道成肉身的道理太深奥了。回教徒以为基督徒相信圣父、圣子、圣母为三位一体,他们以为基督徒相信圣父与圣母有了关系而生耶稣。即使他们知道非圣母,乃是圣灵,才是三位一体,他们还是拒绝接纳耶稣是神的儿子。

“神的儿子”就表明儿子也是神。那么,他们会问,基督徒信几位神?另一方面,神怎么可能有儿子?这犯了回教中最大的罪:阿拉是独一无二的,凡为阿拉立同伴,便犯不赦之罪。

请问,你怎么向回教徒解释:

耶稣是神的儿子?

耶稣是神又是人?

耶稣的道成肉身?

耶稣为完成救恩而上十架受苦、复活?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基督徒信什么,回教徒就不信什么。

5.叫一切信他的

一般回教徒都说:“我相信耶稣!”

但“信”的意义及内容是什么?真正的信产生什么结果?

我想,回教徒只是相信,而非信靠,且这个相信也是歪曲了内容的。他们用上大部份圣经中的词句,却歪曲意义。不明者还以为回教与基督教甚接近,有很多共同话题。

6.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回教的地狱很可怕,因此所有的回教徒都想逃避灭亡,而进乐园。

你有否想过,当一位回教徒与一位基督徒一起走向“天堂”,一个向南走,另一个却向北走?为什么

?因为回教的“天堂”,不是圣经中的“天堂”呀!

回教的天堂或乐园只有一小溪水,无数美女及美食,阿拉不与之同在。这种地方竟然是亿万回教徒的梦。更可悲的是,连这么个贫乏、可怜的地方,阿拉也拒绝指示一条路。可怜,可叹!

四、结语:

公元2002426日,近百位属主的人在大漠边,一个以回教徒为主的小镇上,举行献堂礼。有不下五十位的回教徒出席此盛会。场面令人感动。但想到甚多交情很深的回教徒朋友,远离基督救恩之门,世上有十亿回教徒的灵魂,正走向灭亡,蒙主大恩的中国信徒,让我们不忘同胞,也记念这十亿神所爱的灵魂。让我们预备自己,跨步向西走!

作业:第七课 为朋友请命--如何向回教徒传福音


思考题(答案请见本课内容,并加上你个人或小组的思考心得)

1. 为什么作者以“朋友”称他在非洲所接触的回教徒?作者为朋友请命什么?

2. 回教徒归主的拦阻为何?

3. 要帮助回教徒归主的切入点为何?


第八课 “回宣”:新千年的最大挑战
雷恒

一、引言

穆斯林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约有十二万万人。除了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东正教)外,伊斯兰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因此若谈“普世宣教”(“普宣”,World Mission),不能不谈“回宣”(Muslim Evangelism)。凡是胸怀“大使命”的机构或团体,都不得不关注“回宣”。何况在新的世纪和千年,在世界各地区,包括欧美国家,伊斯兰将堀起成为基督教的最大劲敌!甚至在目前,它已经是基督教的最大挑战!历史上它曾吞掉基督教的大半江山!

笔者提述以下血泪故事,不是要长别人威风,削自己锐气。我们要面对历史,面对事实,并且痛定思痛,从历史汲取血泪功课,才能有“翻身”的机会,才能有“突破”。

二、东西罗马基督教国的血泪教训

中古时期(大约公元500-1500年)的基督教国,可分为两大版图,即以罗马城为主的西罗马帝国,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中东、小亚细亚、北非等地区;西罗马帝国则盖括西欧和中欧等地。面对伊斯兰教的挑战,东罗马和西罗马的基督教国都显出亏欠如下:

1.公元第七世纪,伊斯兰教堀起,可惜新旧约圣经还未被翻译为阿拉伯文,以至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无从亲身从圣经受教。阿拉伯半岛所拥有的第一本阿拉伯文经书似乎就是《可兰经》。若圣经提早被翻译为阿拉伯文,局势可能大大的不同。可惜蒙政权恩宠的教会,不是把握时机翻经宣教,而是把资源精力消耗在神学派系的斗争。

2.第七世纪的基督教会,已分裂为数个彼此纷争逼害的教派。较早发生过的正统与亚流派之争不谈;在东罗马帝国,有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卡西敦”派(因他们持守卡西敦Chalcedonian信条,可称之为神人合性派),也称为“皇家派”(Melkites),因东罗马皇帝支持这派系。

卡西敦派曾向“神人一性”派(Monophysites,也称为Jacobites-领导人Jacob Baradaeus)和“涅斯托利”派(Nestorians-领导人Nestorius,可称为神人分性派)施压,定他们为异端,并仗着皇家的势力向他们抽重税。这两个被欺压的派系在叙利亚(即巴勒斯坦)和埃及有许多支持者。

当伊斯兰的军队前来攻打叙利亚和埃及,被欺压的基督徒,不惜向伊斯兰军投降,有的甚至把他们当“解放军”看待!在这趋势下,大马色(635 A.D.)、耶路撒冷(638 A.D.)和亚历山大城(642 A.D.)等地区都轻易沦陷。

3.《可兰经》5:116节意思显示,穆罕默德对基督信仰有个误会。经文说:“彼时,安拉说:‘马尔焉之子尔撒!你对众人说过,在阿拉以外,你们把我和我母亲也当成两个主么?’……”。在穆氏眼中,基督徒似乎除了阿拉,也敬奉耶稣和马利亚。恐怕他以为这就是基督教的三位一体。

这问题的产生,显示当代基督教的一个堕落,即崇尊,其至敬拜圣像;又特别高举马利亚,称她为“上帝之母”。在穆斯林眼中,对圣像、十字架、圣物(指古代圣徒的遗骨或遗物)的崇尊,几乎是拜偶像!在伊斯兰堀起时期,这风气已相当兴盛。这是基督教会的一笔大败绩,须深切省悟。

4.第五世纪时,埃及以西北非一带,约有七百个教区。当伊斯兰军占领了有关地带,约公元700年,教区的数目已削减到三、四十个;再过三百年,余留的已屈指可数。整个北非教会可说已被连根拔起。学者研究发涀,北非的教会,很少向当地土著柏柏人(Berbers)传福音,也没有把圣经翻译为当地语文。教会着重在城市地区外来移民如罗马人和希腊人等中间发展。及至战乱来临,外来移民都纷纷逃离他乡。此外,多那底派(Donatists)与罗马公教(Catholics)之间的内斗,早已削弱了许多教会。加上新兴伊斯兰的压力,教会于是崩溃。

5.在伊斯兰的统治之下,中东一带的教会,似乎并不奋发图强,振兴会务,反而继续的分裂,彼此争权夺利。例如:涅斯托利派的一位教长Catholicus Timothy780-819 A.D.),利用不正手法赢得高位。在第十世纪上半叶,卡西敦派差遣一位主教,到巴格达(Bagdad)牧养该教派的信徒,涅斯托利派的教长,认为对方侵犯地盘,告到穆斯林首长那儿,不准对方驻堂,只能派人巡回探访!甚至有不许不同教派信徒之间,彼此通婚的记载。有些教会领袖彼此诉讼,告到穆斯林首长当局。这一切都羞辱主名。

6.基督教会间在信仰上的分歧,特别是在三一论和基督论方面的争执,穆罕默德多少有些听闻。《可兰经》19:37有话说:“但他们之中有几个派别,彼此不同……。”第十三世纪,一位知名的穆斯林学者Ibn Taymiyya批判说:“若你召集十位基督徒,他们将分裂出十一个意见。”笔者读了觉得羞愧汗颜,无论谁是谁非,基督教给人的印象是诉说不尽的内乱。这如何能带领穆斯林归主呢?

7.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罗马基督教国,和以罗马为首的西罗马基督教国,长期来彼此嫉妒、纷争。两者之间,在语文、文化上有些不同。在信仰上,必定是大同小异,主里一家。罗马教派施圣餐时用无酵饼,君士坦丁教派则用有酵饼。可惜在公元1054年,两者为了“和子”两个字,在拉丁文只有“Filioque”(and the Son),而彼此咒诅,并开除对方的教籍。

罗马教派相信,圣灵从父“和子”而出,君士坦丁教派坚持,圣灵从父“藉子”而出。在该年七月十六日,罗马教皇利奥九世(Leo IX)的代表,在君士坦丁堡,圣苏非亚大教堂的祭坛上,宣布其大教长为异端;四日后,大教长瑟拉留(Celularius)以牙还牙咒诅对方。东西方罗马帝国教会的大分裂终于告成。其实真正的因素,还是两者之间的权力之争,都要争著作基督教的“老大”。到了公元1965年,罗马教皇才癈除有关开除令。主的话“不要含怒到日落”应当何解?

8.公元1204年,发生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第四次的十字军,本来要到中东向伊斯兰国进行“圣战”,却被一些威尼斯的商人唆使,去攻占和抢夺君士坦丁堡,更加深了双方的仇恨!这事件大大损伤了君士坦丁堡的元气,是导致它于公元1453年被伊斯兰土耳其帝国攻占的一个因素。东罗马帝国于是灭亡!

9.公元1095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 II),发动十字军东征。但是谁给了教皇发动十字军的吩咐和权利?教皇图谋从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地,以方便基督教徒去朝圣。接下来约两百年,一系列的基回争战,加深了基督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仇恨,结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带来更大的福音拦阻。伊斯兰可以为宗教而进行“圣战”,但基督徒绝对不容许为宗教原因而杀人。虽然是先有伊斯兰军的“北伐”,才引起十字军的“东征”,但从信仰的立场,我们不得不承认,十字军东征是个错误和悲剧!

回顾历史,面对伊斯兰的崛起和挑战,东西罗马基督教国,实在有太多的亏欠和失败。中东一带教会的没落,不是偶然。我们应当从中学习一些血泪的教训。当年失去的版图,几乎占了基督教国的一半,是当年文明最发达的地区。至今,在中东和北非一带的基督徒人数,仍在不住的减少中,而东西罗马基督教国,早已成为历史遗迹。 “宣教的伟大世纪”(指十九世纪),带动了好些回宣事工,但失去的都无法挽回。主啊,难道这地区的群体是永远的失落么?

三、“回宣”事工有待突破:给华人教会的挑战

伊斯兰教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因素,在于当年基督教不先得到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蒙古人,也未尽快带领波斯人归主。身为福音教会的教牧和信徒,我们对穆斯林传福音、见证主的任务,是无可推诿的。

面对新的千年,除非亚洲教会站立起来,承当起这新千年的挑战,“回宣”事工将无从突破。单靠欧美信徒向穆斯林宣教的时机似乎已过去了,当代的东西方教会必须在此事工上紧密合作。然而若亚洲教会,特别是华人教会,不站起来承当这责任,“回宣”的前景将是暗淡。

穆斯林对欧洲人一向都没有好感。中古时期的穆斯林如何看待欧洲人呢?按第十世纪的一位伊斯兰地理学家所描绘,欧洲这地方既冷又暗,欧洲人是既丑又粗又笨,越是北上越是野蛮。

第十一世纪在西班牙Toledo的一位伊斯兰法官曾描述他所知道的一些国家和民族,包括印度、波斯、希腊、罗马、迦勒底等。他特别提到中国人和土耳其人,称他们是“尊贵的民族”。至于欧洲人,他们是无知蠢笨。Ibn Khaldun是中古时代最知名的地理和历史学家,他写道:“听说地中海以北之地区哲学(philosophical sciences)发达,有许多学者,但只有阿拉知道他们拥有的是些什么东西。”

本来印象就不好,加上日后的十字军东征、彼此之间的许多冲突,加上近代出自西方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物质主义、无神主义、世俗主义等,导致穆斯林越发仇视欧美人士。他们特别批判欧美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放纵行为和世俗主义,更把他们的自由主义和世俗主义看为痲疯!在此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对他们传福音呢?911、阿富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事件,引发更多的新仇旧恨。

在基督教与伊斯兰关系的历史中,曾出了一些高瞻远嘱的学者和领袖。例如:亚奎那(Thomas Aquinas)就曾主张不能以压力逼迫异教徒归主;培根(Roger Bacon)反对十字军,提倡以爱心、宽容、和平的方式传道,并鼓励人学好语文为主作见证。教皇Honorius IV也提倡学习阿拉伯语文,并首先在巴黎大学开课。十四世纪时,欧洲数处大学开办了东方语言学系。圣芳济(Francis of Assisi),曾远赴埃及向穆斯林大教长作个人谈道。卢雷门(Raymond Lull),是十三世纪的“回宣”英雄,曾多次到北非布道,并在那儿殉道。

恒利马廷(1781-1812),是近代最知名的一位“回宣”勇士,把新约圣经翻译为优美的波斯文等语文,也在穆斯林中为主作见证。兹运理(Samuel Zwemer)则是廿世纪最特出的人物,被称为“伊斯兰的使徒”。从领人归主的角度来看,历代以来,这些伟人所成就的甚少。但从学术研究与见证的角度来看,他们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印度尼西亚的处境有些特殊。在那儿,许多穆斯林有机会接触福音并归信基督。特别在1965-1975年间,许多人加入教会。可惜这几年来,局势逐渐敏感和紧张。然而若信徒积极的、低调的为主作见证,仍有敞开的门。在其它地区,零星的有些穆斯林信主,但都不能算“突破”。总的来说,整个伊斯兰世界,是我们面对的大挑战。

华人信徒在这方面的潜能和前景如何?其实华人在先天上已占了些优势。穆罕默德对中国有相当的尊敬。他曾说:“为了追求知识甚至可以去中国。”中国人被看为是“尊贵的民族”。马来西亚的政界领袖,赞扬郑和在五百年前下南洋时,不是带着枪炮,乃是带着礼物,而当年的马六甲王朝,也乐于向中国俯顺。

许多学者认为,马来人乃是在二千年前,从中国云南移民而来。印度尼西亚苏北的亚济人,自认他们的血统中,也渗有中国人的血液。但愿华人基督徒,无论是在中国或是海外,都能有这方面的看见和负担。据说被派到非洲等地区服务的中国人,一般都得到当地人士包括穆斯林的敬重。是华人和其它新兴教会信徒,兴起从事“回宣”的时候了。

四、结论

面对伊斯兰,若只看过去千年来的历史,肯定令人沮丧。教会需要有“新千年”的视野和志向,并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有人说,共产政权跨了,接下来伊斯兰也会跨台;这是不认识历史,不知道伊斯兰本色者的浅论。

那么,应该如何具体和积极的面对挑战?此绝非三言两语所能阐明。它需要有心人集思广益,从历史、神学、文化、语文、宣教策略等有关层面,加以深入地探讨。更重要的,应当具备献身殉道的志向。

可慰的是:父上帝已叫主耶稣从死里复活,设立祂为全人类独一的救主和君王,而这真理待时机成熟时,必然显明。因此,至终主耶稣必定得胜。但蒙恩的教会,在所托付的使命上表现如何,那就要看你我这些蒙恩的人如何迎向这大挑战了。

作业:第八课 “回宣”:新千年的最大挑战


思考题(答案请见本课内容,并加上你个人或小组的思考心得)

1. 伊斯兰教的主要信仰内容是什么?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比较时,有哪些主要不同点?

2. 带领伊斯兰教徒(穆斯林)归信基督的拦阻是什么?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神知网 ( 黑ICP备09004198号 )

GMT+8, 2024-5-6 19: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