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知网

 找回密码
 注册(欢迎注册神知网)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96|回复: 0

M702 从圣经看宣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8 21: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702 从圣经看宣教 李秀全、林静芝
在短短八课培训材料中,作者分别从旧约与新约中挑选查考经文,目的是要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神“普世宣教”的心意,同时也从新、旧约中挑出几位神所差派的宣教士,从他们有血有肉的事奉经历中,帮助查经者学习做个合神心意的“福音传人”。
教材内容正文 前言 资源
第一课 诗篇中的“普世宣教之诗” 资源
作业:第一课 诗篇中的“普世宣教之诗”
第二课 亚伯拉罕──使万族蒙福的宣教士 资源
作业:第二课 亚伯拉罕——使万族蒙福的宣教士
第三课 约拿──一位不甘心的宣教士 资源
作业:第三课 约拿——一位不甘心的宣教士
第四课 彼得──一位被更新的宣教士 资源
作业:第四课 彼得──一位被更新的宣教士
第五课 保罗──一位得胜的宣教士 资源
作业:第五课 保罗——一位得胜的宣教士
第六课 巴拿巴──宣教士的楷模 资源
作业:第六课 巴拿巴──宣教士的楷模
第七课 安提阿──一个差传的教会 资源
作业:第七课 安提阿教会──一个差传的教会
第八课 大使命──神给每位信徒的职责 资源
作业:第八课 大使命──神给每位信徒的职责

前言
“普世宣教”的基础是建立在神自己的话语上。除了马太福音廿八章十八至廿节,主的大使命吩咐信徒要“去”,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外;全本圣经,从创世记到启示录,都充满“普世宣教”的信息。为此,“从圣经看宣教”是每位信徒的必修课,也因此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已有不少。
本书的特点,是以“小组查经”及“个人灵修”的方式,借着“经文查考”,透过每个“思考问题”,以及小组查经时的讨论、切磋,帮助每位查经者摸到神“普世宣教”的心意,并实际地“应用”在个人的生活中。
在短短八课培训材料中,作者分别从旧约与新约中挑选查考经文,目的是要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神“普世宣教”的心意,同时也从新、旧约中挑出几位神所差派的宣教士,从他们有血有肉的事奉经历中,帮助查经者学习做个合神心意的“福音传人”。
有些“思考问题”在讨论时可以得到相当广、相当深、也相当多元的答案,请带领查经者不要以一个答案为满足。此外,作者所提供的“答案”,仅为提示及参考用,盼查经时,不被这些“提示”所局限。
愿神借着祂的话,亲自动工在我们身上!

第一课 诗篇中的“普世宣教之诗”
查考经文:诗篇第六十七篇
一、经文背景
旧约圣经中的诗篇,一向是信徒所偏爱的一卷书。写诗的人透过圣灵的感动,敞开他们的心,向神抒发满怀的颂赞、感恩、呼求、甚至遭受不平待遇时的吶喊。因此,许多信徒借着诗篇,学习如何祷告、如何投靠神。但很少人注意到:诗篇中也包括了耶和华神至高的心意:祂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二4);祂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三9)。诗篇第六十七篇就是这样一篇诗篇。
本诗原是旧约时代以色列民在收割时,所献上的感恩之诗。然而,在短短七节经文中,诗人透过感恩,摸到“神爱世人”的心怀,而为全世界祷告;他恳切地求神借着他们这些“蒙福”的以色列人,让神的救恩临到万国、万民。
以色列民本来轻视外邦人,认为只有他们才是神的选民;但诗人却超越了这种狭隘的宗教与种族的观念,他看清以色列人是神所拣选祭司的国度,应当对全世界归向真神负起神圣的使命,这实在是一篇伟大的祷告。
因此,这篇充满“普世眼光”的诗篇,也被圣经学者称为“普世宣教之诗”。
二、经文分析
这七节经文可分成三段:
诗六十七1-2            诗人为自己及祖国的祷告与动机
诗六十七3-5            诗人为全世界的祷告与负担
诗六十七6-7            诗人对神的信心与异象
三、思考问题
1. 诗人一开始就为自己及自己的同胞向神求些什么?以第一节来对照民数记六章廿四至廿六节时,我们发现什么?
2. 既然第一节的祈求是学效“祭司的祝福祷告”,可见它的重要性;请问“神的怜悯”、“神的赐福”与“神的脸光照”各包含什么意义?这几方面,对当日以色列民及今日信徒有什么重要性?
3. 诗人在祷告中求神恩泽的对象,从第一节的“我们”,进入第二节以后的“世界”、“万国”、“列邦”、“万民”,直到最后一节的“地的四极”,显出这个祷告的特点是什么?教我们学到什么关于祷告的功课?
4. 第二节披露出诗人祷告求神赐福的真正动机是什么?这个动机与一般人祷告的动机有何不同?当对照创世记十二章一至三节时,我们发现诗人的祷告与神对亚伯拉罕的呼召有什么关联?因此,这个祷告的特点是什么?对今日信徒有什么严肃的提醒?
5. 第二节中,从“神的道路”与“神的救恩”来看,可见“普世宣教”的至终目的是什么?再者,当我们继续思想“道路”与“救恩”之间的关系时,给今日信徒在“领受福音”与“生活见证”上,学到什么重要的功课?
6. 第三、五两节完全相同,是诗歌中的“副歌”,当诗班吟唱诗篇时,会众可以在唱到副歌时,同声唱和,以加强诗词中信息的内容。从这两节重复的诗句中,我们发现诗人真正关心的是什么?请问,从我们日常的祷告中,显示今天你我所关心的又是些什么事?
7. 第四节描述神对万国、万民所做的两件事是什么?诗人指出“万国都快乐欢呼”的原因是什么?然而,今天全世界不但没有快乐欢呼,反而充满灾难、愁苦、恐惧,问题出在哪里?请讨论:我们今天可以实际做些什么事,来帮助这个“不快乐的世界”?
8. 第六、七节传达了诗人对神的信心,经文中有哪几个“字”可以证明他有信心?请分析他的信心从何而来?给我们什么学习?
9. 最后一句(第七节下半)是本诗的结论,也是这首“普世宣教之诗”的高潮,请讨论:“地的四极”代表什么?(参徒一8,诗七十二8)“敬畏神”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敬畏神的人”有何实际表现?
10. 请在查经小组中,分享每个人今天查经的收获,并请背诵全篇经文。
四、宣教应用
经过深入查考及思想后,我们对诗篇六十七篇自然地更加激赏,也情不自禁地对这位隐名诗人肃然起敬。因为,他是如此不简单地突破了以色列人传统的自义感、狭窄的宗教观、以及民族的优越感,使他关心到神所关心的万国、万民。
为什么他是如此与众不同?因为他的眼睛“看”对了地方:他首先举目向上看,看到宝座上崇高至圣的主,他俯伏敬拜,摸到主的心意,使他“胸怀普世”,他不但看到普世的需要,他也看到以色列人所蒙受的特殊恩宠。他的眼光带出他的异象,他的异象带出他的使命,他的使命带出他的负担,他的负担使他屈膝祷告……
主耶稣在世时,祂“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太九36)。今天,我“看”到什么?愿下面这首圣诗,成为我们的祷告:
“求主使用我身,爱怜伤痛世人,
主曾爱人舍命,今求使用我身,
灵魂绝望哀声,使我听闻动心,
使人人见我,如见主荣形,
主爱世求用我,用我,
用我爱怜世人。”
(Love This World Through Me, Lord!)
校园诗歌第一集290首,张明哲先生译
作业:第一课 诗篇中的“普世宣教之诗”  
思考问题
1. 诗人一开始就为自己及自己的同胞向神求些什么?以第一节来对照民数记六章廿四至廿六节时,我们发现什么?
2. 既然第一节的祈求是学效“祭司的祝福祷告”,可见它的重要性;请问“神的怜悯”、“神的赐福”与“神的脸光照”各包含什么意义?这几方面,对当日以色列民及今日信徒有什么重要性?
3. 诗人在祷告中求神恩泽的对象,从第一节的“我们”,进入第二节以后的“世界”、“万国”、“列邦”、“万民”,直到最后一节的“地的四极”,显出这个祷告的特点是什么?教我们学到什么关于祷告的功课?
4. 第二节披露出诗人祷告求神赐福的真正动机是什么?这个动机与一般人祷告的动机有何不同?当对照创世记十二章一至三节时,我们发现诗人的祷告与神对亚伯拉罕的呼召有什么关联?因此,这个祷告的特点是什么?对今日信徒有什么严肃的提醒?
5. 第二节中,从“神的道路”与“神的救恩”来看,可见“普世宣教”的至终目的是什么?再者,当我们继续思想“道路”与“救恩”之间的关系时,给今日信徒在“领受福音”与“生活见证”上,学到什么重要的功课?
6. 第三、五两节完全相同,是诗歌中的“副歌”,当诗班吟唱诗篇时,会众可以在唱到副歌时,同声唱和,以加强诗词中信息的内容。从这两节重复的诗句中,我们发现诗人真正关心的是什么?请问,从我们日常的祷告中,显示今天你我所关心的又是些什么事?
7. 第四节描述神对万国、万民所做的两件事是什么?诗人指出“万国都快乐欢呼”的原因是什么?然而,今天全世界不但没有快乐欢呼,反而充满灾难、愁苦、恐惧,问题出在哪里?请讨论:我们今天可以实际做些什么事,来帮助这个“不快乐的世界”?
8. 第六、七节传达了诗人对神的信心,经文中有哪几个“字”可以证明他有信心?请分析他的信心从何而来?给我们什么学习?
9. 最后一句(第七节下半)是本诗的结论,也是这首“普世宣教之诗”的高潮,请讨论:“地的四极”代表什么?(参徒一 8 ,诗七十二 8 )“敬畏神”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敬畏神的人”有何实际表现?
10. 请在查经小组中,分享每个人今天查经的收获,并请背诵全篇经文。

第二课 亚伯拉罕——使万族蒙福的宣教士
查考经文:创世记十二章一至十节,十三章一至十八节,廿二章一至十九节
一、经文背景
约于四千年前,创造宇宙万物的真神呼召埃布尔兰(后来神给他改名为亚伯拉罕,意即“多国的父”),因为神要使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以色列民族),成为神对全人类救赎计划的管道。
根据考古学者的考证:亚伯拉罕第一次蒙召的原住地吾珥,是一个已经有相当发展的大城,不但有市集、房屋,也有城墙及坚固的根基(徒七2-4)。要离开繁华的地区,走向未知的前程,真不是简单的事;然而亚伯拉罕凭着对神单纯的信心,踏上了宣教之路。
由于“他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神”(罗四17);他“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来十一8);“亚伯拉罕因着信……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来十一17),使他在救恩历史中,被誉为“信心之父”。
二、经文要旨
创十二1-10              神对亚伯拉罕的呼召及他的回应
创十三1-18              亚伯拉罕与罗得分离及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
创廿二1-19              神对亚伯拉罕的试验及神向他的显现
三、思考问题
A. 创世记十二章一至十节
1. 请细读第一至三节:找出神对亚伯拉罕呼召的内容是什么?要遵行这样的呼召时,会有些什么难处?
2. 神的命令向来都带着应许,神在这里给亚伯拉罕哪几方面的应许?请分析这些应许的重要性。
3. 亚伯拉罕遵命出去时,根本不知道往哪里去(参来十一8-9),当时他几岁?有谁同行?他的脚踪经过哪些地方?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做什么事?这代表了什么意义?他这一切行动使今日我们这些信徒学习到什么?
4. 第十节记载亚伯拉罕在顺从神呼召的路上,所遭遇到的“外在的考验”是什么?这给我们愿意顺服主的人什么认知?
B. 创世记十三章一至十八节
5. 在第十三章中,亚伯拉罕又经历到什么“内在的考验”?这对于一个顺服主的人又有什么学习?
6. 第一次考验,亚伯拉罕失败了,这次考验,他得胜了,试分析他是如何得胜的?
7. 从第十至十八节,试比较罗得的选择(10-13节),以及神为亚伯拉罕所做的选择(14-18节)?从“属世眼光”及“属灵眼光”来分析,谁的选择更上算?
8. 从“做人”的角度及“对神”的角度两方面来看,请分析为什么亚伯拉罕这次会得胜?教我们学到什么深刻的功课?
C. 创世记廿二章一至十九节
9. 这段经文所记载的经历,何等不可思议,真可谓人生的最高考验,亚伯拉罕是怎么通过这次考试的?(请参:来十一17-19;罗四17)
10. 试想,在走向摩利亚山,即将把心爱的独生子献上给神的三天路程,对亚伯拉罕而言是何等不易。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是我,我会有什么挣扎?请分享。
11. 在考试过程中,亚伯拉罕三次以“我在这里”来响应神及儿子的呼唤;这段经文中又两次以“二人同行”,来描述亚伯拉罕与儿子艾萨克的关系。这些给我们什么在生活上的学习?
12. 在试验亚伯拉罕的过程中,神怎样显出祂的信实?“耶和华以勒”已成为我们今天在奉献金钱时常用的句子,然而从它的原出处,这句话真正的含意是什么?
13. 请思想,耶和华神究竟为甚么要如此严格地试验亚伯拉罕?对于我们人生所遭逢的考验,我学到什么?
14. 通过考验后,神这次给亚伯拉罕的应许是什么?请比较创世记中,神五次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十二2-3,十三14-17,十五4-18,十七1-22,廿二16-18),在信心的功课上,我有什么学习?请分享。
四、宣教应用
从亚伯拉罕一生的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因着信所带出来的顺服与坚持,这种信心几乎是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令人折服。
提到亚伯拉罕由于信神,因而“被算为义”,且得称为“神的朋友”(雅二23),这又是何等令人羡慕。
反观我们自己的光景,所看到的却是令人羞赧的、既不足又可怜的信心;亚伯拉罕和我们所信的是同一位真神,但亚伯拉罕的神极其伟大,而我们的神却很渺小,正如J. B. Philips所写的书名“Your God Is Too Small”。
求主怜悯我们,让我们今天就学习马可福音九章廿四节那位父亲的祷告:“主啊,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使我们在“信心的学校”可以不断学习,逐日成长。
“踏上宣教之路”,需要信心,因为这不是一条易路,又根本不知道明天将会如何。唯一使我们可以勇敢迈向征途的,是对这位呼召我们的神,存着完全信靠的心,确知祂会牵着我们的手领我们前行。
“进入宣教工场”,在异地、异族、异文化中事奉,更需要信心。有些宣教士埋在“福音硬土”地区事奉,经过十几年生命、血汗、眼泪的投资,所得的回收竟只有寥寥几个信徒。若没有坚毅的信心,何能尽忠走毕这条宣教的艰难窄路?
深愿亚伯拉罕的信心,成为今日宣教斗士的榜样和激励。
作业:第二课 亚伯拉罕——使万族蒙福的宣教士  
思考问题
A. 创世记十二章一至十节
1. 请细读第一至三节:找出神对亚伯拉罕呼召的内容是什么?要遵行这样的呼召时,会有些什么难处?
2. 神的命令向来都带着应许,神在这里给亚伯拉罕哪几方面的应许?请分析这些应许的重要性。
3. 亚伯拉罕遵命出去时,根本不知道往哪里去(参来十一 8-9 ),当时他几岁?有谁同行?他的脚踪经过哪些地方?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做什么事?这代表了什么意义?他这一切行动使今日我们这些信徒学习到什么?
4. 第十节记载亚伯拉罕在顺从神呼召的路上,所遭遇到的“外在的考验”是什么?这给我们愿意顺服主的人什么认知?
B. 创世记十三章一至十八节
5. 在第十三章中,亚伯拉罕又经历到什么“内在的考验”?这对于一个顺服主的人又有什么学习?
6. 第一次考验,亚伯拉罕失败了,这次考验,他得胜了,试分析他是如何得胜的?
7. 从第十至十八节,试比较罗得的选择( 10-13 节),以及神为亚伯拉罕所做的选择( 14-18 节)?从“属世眼光”及“属灵眼光”来分析,谁的选择更上算?
8. 从“做人”的角度及“对神”的角度两方面来看,请分析为什么亚伯拉罕这次会得胜?教我们学到什么深刻的功课?
C. 创世记廿二章一至十九节
9. 这段经文所记载的经历,何等不可思议,真可谓人生的最高考验,亚伯拉罕是怎么通过这次考试的?(请参:来十一 17-19 ;罗四 17 )
10. 试想,在走向摩利亚山,即将把心爱的独生子献上给神的三天路程,对亚伯拉罕而言是何等不易。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是我,我会有什么挣扎?请分享。
11. 在考试过程中,亚伯拉罕三次以“我在这里”来响应神及儿子的呼唤;这段经文中又两次以“二人同行”,来描述亚伯拉罕与儿子艾萨克的关系。这些给我们什么在生活上的学习?
12. 在试验亚伯拉罕的过程中,神怎样显出祂的信实?“耶和华以勒”已成为我们今天在奉献金钱时常用的句子,然而从它的原出处,这句话真正的含意是什么?
13. 请思想,耶和华神究竟为甚么要如此严格地试验亚伯拉罕?对于我们人生所遭逢的考验,我学到什么?
14. 通过考验后,神这次给亚伯拉罕的应许是什么?请比较创世记中,神五次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十二 2-3 ,十三 14-17 ,十五 4-18 ,十七 1-22 ,廿二 16-18 ),在信心的功课上,我有什么学习?请分享。

第三课 约拿——一位不甘心的宣教士
查考经文:约拿书一至四章
一、经文背景
约拿的年代约为公元前八世纪,根据列王纪下十四章廿五节,他是迦特希弗人亚米太的儿子。那时以色列国的强敌是北方的亚述帝国,亚述的首都是尼尼微,为当日最大之城,人口约一百万,是一个充满罪恶之城(参:拿鸿书)。尼尼微是外邦之城,所以约拿成为第一位被神差往国外宣教的宣教士,但是,他却非常不甘心。
二、经文要旨
第一章        约拿逃避神的呼召
第二章        约拿在鱼腹中祷告
第三章        约拿赴尼尼微宣教
第四章        约拿认识神的心意
三、思考问题
1. 约拿是谁?耶和华神给他什么呼召?他的回应是什么?请描述他逃避神的过程。试想,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有没有和约拿类似的情况?请分享。
2. 他施在哪里?当约拿违背神的呼召而逃时,试分析他心中的感觉如何?
3. 在第一章中,有哪些事,说明人依靠自己期盼得救的劳力是枉然的?为什么?请分享你个人的经历。
4. 经过三日三夜在深海鱼腹中,约拿怎样向神祷告?他的祷告包括哪几方面?从他的祷词来看,他怎样描写自己的景况?
5. 从约拿的祷告中,说明了他对神的认识如何?他对神的信心又如何?
6. 您有没有因祷告而脱困境的经验?请分享。
7. 经过神强烈管教后,神怜悯约拿,还给他第二次机会(拿3:1)。请比较一章三节及三章三节,发现约拿有什么改变?
8. 当约拿顺服神的呼召到敌国宣教之后,带来什么后果?请详述。
9. 尼尼微人因约拿的宣教而全城悔改,这是宣教士何等的成就!但是为什么约拿反而非常生气?请分析。
10. 从第四章中,请列出神与约拿的各次对话,以及发生的各项事件,说明神如何“忍耐地”教导约拿,使他认识神的心意?
11. 查完全书后,请分享:
(1)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约拿成为不甘心的宣教士?
(2) 我们所信靠、事奉的耶和华神是怎样的一位神?
四、宣教应用
约拿书是第一本提到国外宣教的书,约拿是第一位被差往敌国传神心意的宣教士。他充满戏剧性的宣教经历,正可以成为今天在宣教工场事奉者的借镜。
许多时候,当神呼召我们踏上宣教之路时,我们充满豪情地唱着:“主啊,任领何往,我必前往”的诗歌,却未料到,当神一步步的引导,似乎是指向我们最不想去的地区,而且是要进入自己一向最不喜欢的一种人群中去事奉时,我愿意去吗?
一位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军炸成残障的美国青年,战后,他蒙召献身,进入神学院装备,当神学院毕业时,神竟呼召他去向日本人传福音,试想,他当日所面对的是何等的挣扎?何等的不情愿?感谢主,他至终降服,前往日本宣教。
约拿虽然如此地不甘心,还经历神的怜悯,给他第二次机会;如果我们今天不肯顺服神的旨意,我们有把握也还能有第二次机会吗?
求主的灵借着这课查经,不断向我们的心说话,显明我们心中不肯顺服的地方,甚至那隐而未现的角落,直到我们甘心降服。
作业:第三课 约拿——一位不甘心的宣教士  
思考问题
1. 约拿是谁?耶和华神给他什么呼召?他的回应是什么?请描述他逃避神的过程。试想,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有没有和约拿类似的情况?请分享。
2. 他施在哪里?当约拿违背神的呼召而逃时,试分析他心中的感觉如何?
3. 在第一章中,有哪些事,说明人依靠自己期盼得救的劳力是枉然的?为什么?请分享你个人的经历。
4. 经过三日三夜在深海鱼腹中,约拿怎样向神祷告?他的祷告包括哪几方面?从他的祷词来看,他怎样描写自己的景况?
5. 从约拿的祷告中,说明了他对神的认识如何?他对神的信心又如何?
6. 您有没有因祷告而脱困境的经验?请分享。
7. 经过神强烈管教后,神怜悯约拿,还给他第二次机会(拿 3 : 1 )。请比较一章三节及三章三节,发现约拿有什么改变?
8. 当约拿顺服神的呼召到敌国宣教之后,带来什么后果?请详述。
9. 尼尼微人因约拿的宣教而全城悔改,这是宣教士何等的成就!但是为什么约拿反而非常生气?请分析。
10. 从第四章中,请列出神与约拿的各次对话,以及发生的各项事件,说明神如何“忍耐地”教导约拿,使他认识神的心意?
11. 查完全书后,请分享:
(1)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约拿成为不甘心的宣教士?
(2) 我们所信靠、事奉的耶和华神是怎样的一位神?

第四课 彼得──一位被更新的宣教士
查考经文:约翰福音廿一章一至廿三节,使徒行传十章一至四十八节
一、前言
彼得是一位被神重用的仆人,许多人因他的讲道而悔改信主(徒二37-42,四4),他也在耶稣的门徒中扮演领袖的角色。然而他的经历是充满戏剧性的:他曾“大起”──在众门徒中公开宣告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而被耶稣夸赞(太十六17);他也曾“大落”──因冲动发言,被耶稣责备(太十六23);更糟的是他曾热血沸腾,愿意为主而死,后来竟然软弱、跌倒到三次不承认主。
主耶稣为了陶造一个“能”被祂使用的器皿,在彼得身上一直不停止祂的作为。本课特选二段经文,帮助我们学习一个神的工人,尤其是蒙神拣选做跨文化宣教的宣教士,如何在灵命上及观念上被神更新的功课。
二、经文要旨
约廿一1-23       彼得在灵命上被神更新
徒十1-48           彼得在观念上被神更新
三、思考问题
A. 约翰福音廿一章一至廿三节
对一般信徒而言,这是一段相当熟悉的经文,记载复活的主,专程来到提比哩亚海边向门徒显现的经过。然而更重要的是:这整个事件,在彼得的心里,刻划下了一生都不会磨灭的印象;因为此次显现,复活的主是刻意地为着祂所拣选、祂要重用的器皿──彼得而来。
当时,这位重操旧业的彼得,正为着自己三次否认主,面对着内心痛苦的谴责。没想到复活的主亲自来到他们中间,并且面对面地与彼得对话,将彼得从跌倒、失败的愧疚中挽回,更新彼得的灵命,并肯定彼得的事奉。
1. 请一位组员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整个过程仔细讲述给大家听。
从经文的分段要旨中,我们发现复活的主从三方面更新彼得的灵命:
约廿一4-14              认识主
约廿一15-17            爱主
约廿一18-23            跟从主
2. 请讨论:第四至十四节中,彼得认识主的哪些方面?今天我们是否也认识这样一位主?
3. 请分享第十五至十七节:
(1) 为什么复活的主改口称彼得为约翰的儿子西门?
(2) 为什么复活的主要三次问彼得同样的问题:“你爱我吗?”第一次问话中的“这些”是指什么?
(3) 为什么主把羊群托付彼得之前,要查验他爱主的心?这给我们什么教导?
(4) 从主的托付中,给我们看到一个事奉主的人该如何“忠于主所托”?“牧养”与“喂养”在事奉中包括些什么事?
4. 请思想第十八至廿三节:
(1) 主耶稣对彼得的未来,有什么预言?
(2) 当彼得去关心约翰的未来时,主耶稣对彼得的劝勉是什么?
(3) 今天,一般信徒如何跟从主?在跟从主的道路上,会有哪些分心的事,使我们不能专一跟从?请分享,并彼此代祷。
B. 使徒行传十章一至四十八节
虽然保罗是神特别选召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使徒,但根据使徒行传的记载,彼得却是第一位打开外邦宣教之门的人。
当初神将这样的使命托付在彼得身上时,对彼得以及耶路撒冷教会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犹太人一向视外邦人为不洁净,所以根本不愿与他们来往,怎么可能向他们传讲福音?
这段经文记述神如何改变彼得那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扭转他坚持的“看法”;当彼得的观念被神更新后,他终于愿意踏进外邦人的家,带领哥尼流全家信主。
“哥尼流的信主”是宣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路加在使徒行传中三次提及(徒十、十一、十五章),因为借着这件事,神打开了犹太信徒向外邦人传福音的门,也使初期教会的“普世宣教事工”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5. 默读经文后,请一位将整个事件“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给大家听。
6. 请描述哥尼流是一个怎样的人?神在他身上有什么作为?
7. 请描述当时的彼得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要更重用他,神还要在他身上动些什么“陶造”的工程?神如何在他身上进行这项工程?
8. 将心比心,如果是我,我愿意顺服地接受神如此“挖根式”的修改、陶造吗?请诚实地面对自己,到底我们还有些什么可能的“盲点”或“成见”,需要被神光照、修正、更新?请分享。
9. 以一个犹太人踏进外邦人的家,试揣摩当时彼得会有什么感受?当他听见哥尼流的见证后,他对神有什么认识?
10. 第卅四至四十三节是彼得的讲道内容,仔细阅读后,我们发现这就是福音的核心信息,请分项列出他怎样介绍救恩之主──耶稣基督?对于我们今后向人传福音有什么帮助?
11. 彼得的讲道尚未结束时,在听道的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带给在场的犹太信徒有什么感受及结论?
12. 使徒行传中,共有三次“圣灵充满说方言”的记载(二4,十44、46,十九6),本段是其中的第二次,请思想为什么神在这三次要特别赐下这恩赐?
四、宣教应用
从旧约时代耶和华神和众先知的口,到新约时代主耶稣及使徒的教训,神再三地指出祂的心意:“救赎之恩是为全人类预备的”(约三16)。可惜,犹太人狭隘的偏见,拦阻了神的心意,以致神必须大刀阔斧地,以相当戏剧性的方式,作工在彼得这位教会领袖身上。
今天,在宣教事工上,我们也可能犯同样的毛病,在不知不觉中,或在潜意识里,轻看某些种族或文化。求主藉彼得所学习的功课,赐我们警觉的心,并光照我们的“盲点”,帮助我们谦卑顺服,甘心接受陶匠的更新、修正与塑造。
神早已定意要大大使用他的仆人──彼得;然而,在神可以真正用他之前,神必须在他身上作修剪、更新的动作。
根据教会历史的记载,彼得确确实实成为初期教会时代被神重用的仆人,他忠心事奉,成绩斐然,最后,在罗马帝国尼罗王大逼迫时期,为主倒钉十架而死。他有血有肉的一生,是今日信徒何等的激励与榜样。
当我们有心宣教时,请自问:我的“灵命”有否不断成长、更新?我的“观念”是否合神心意?
作业:第四课 彼得──一位被更新的宣教士  
思考问题
A. 约翰福音廿一章一至廿三节
对一般信徒而言,这是一段相当熟悉的经文,记载复活的主,专程来到提比哩亚海边向门徒显现的经过。然而更重要的是:这整个事件,在彼得的心里,刻划下了一生都不会磨灭的印象;因为此次显现,复活的主是刻意地为着祂所拣选、祂要重用的器皿──彼得而来。
当时,这位重操旧业的彼得,正为着自己三次否认主,面对着内心痛苦的谴责。没想到复活的主亲自来到他们中间,并且面对面地与彼得对话,将彼得从跌倒、失败的愧疚中挽回,更新彼得的灵命,并肯定彼得的事奉。
1. 请一位组员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整个过程仔细讲述给大家听。
从经文的分段要旨中,我们发现复活的主从三方面更新彼得的灵命:
约廿一 4-14 认识主
约廿一 15-17 爱主
约廿一 18-23 跟从主
2. 请讨论:第四至十四节中,彼得认识主的哪些方面?今天我们是否也认识这样一位主?
3. 请分享第十五至十七节:
(1) 为什么复活的主改口称彼得为约翰的儿子西门?
(2) 为什么复活的主要三次问彼得同样的问题:“你爱我吗?”第一次问话中的“这些”是指什么?
(3) 为什么主把羊群托付彼得之前,要查验他爱主的心?这给我们什么教导?
(4) 从主的托付中,给我们看到一个事奉主的人该如何“忠于主所托”?“牧养”与“喂养”在事奉中包括些什么事?
4. 请思想第十八至廿三节:
(1) 主耶稣对彼得的未来,有什么预言?
(2) 当彼得去关心约翰的未来时,主耶稣对彼得的劝勉是什么?
(3) 今天,一般信徒如何跟从主?在跟从主的道路上,会有哪些分心的事,使我们不能专一跟从?请分享,并彼此代祷。
B. 使徒行传十章一至四十八节
虽然保罗是神特别选召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使徒,但根据使徒行传的记载,彼得却是第一位打开外邦宣教之门的人。
当初神将这样的使命托付在彼得身上时,对彼得以及耶路撒冷教会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犹太人一向视外邦人为不洁净,所以根本不愿与他们来往,怎么可能向他们传讲福音?
这段经文记述神如何改变彼得那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扭转他坚持的“看法”;当彼得的观念被神更新后,他终于愿意踏进外邦人的家,带领哥尼流全家信主。
“哥尼流的信主”是宣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路加在使徒行传中三次提及(徒十、十一、十五章),因为借着这件事,神打开了犹太信徒向外邦人传福音的门,也使初期教会的“普世宣教事工”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5. 默读经文后,请一位将整个事件“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给大家听。
6. 请描述哥尼流是一个怎样的人?神在他身上有什么作为?
7. 请描述当时的彼得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要更重用他,神还要在他身上动些什么“陶造”的工程?神如何在他身上进行这项工程?
8. 将心比心,如果是我,我愿意顺服地接受神如此“挖根式”的修改、陶造吗?请诚实地面对自己,到底我们还有些什么可能的“盲点”或“成见”,需要被神光照、修正、更新?请分享。
9. 以一个犹太人踏进外邦人的家,试揣摩当时彼得会有什么感受?当他听见哥尼流的见证后,他对神有什么认识?
10. 第卅四至四十三节是彼得的讲道内容,仔细阅读后,我们发现这就是福音的核心信息,请分项列出他怎样介绍救恩之主──耶稣基督?对于我们今后向人传福音有什么帮助?
11. 彼得的讲道尚未结束时,在听道的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带给在场的犹太信徒有什么感受及结论?
12. 使徒行传中,共有三次“圣灵充满说方言”的记载(二 4 ,十 44 、 46 ,十九 6 ),本段是其中的第二次,请思想为什么神在这三次要特别赐下这恩赐?

第五课 保罗——一位得胜的宣教士
查考经文:使徒行传廿章十七至卅八节,十五章卅六至四十一节,哥林多前书九章十六至廿七节,哥林多后书四章七至十八节
一、经文背景
保罗是第一世纪被神选召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宣教士,他一生轰轰烈烈的宣教事迹,是廿一世纪宣教士们宝贵的学习课本。在他为主殉道之前(约于主后六十六年),他写了最后一封信给他属灵的儿子提摩太,信中除了诸多的勉励与交代外,面对自己的去世,他写道:“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提后四6-8)。这是一位宣教士临终前所唱出的凯旋之歌,何等雄伟、何等高昂、令人敬佩。
保罗的一生有高山、有低谷;有刚强、有软弱;被赞扬、被攻击;……但他生命的结束是以“奏凯”的方式划下句点,证明他是一位得胜的宣教士。
本课试从几段经文的查考,找到这位宣教士得胜的条件与秘诀。
二、经文要旨
徒廿17-38         保罗的宣教事奉
徒十五36-41            保罗的团队事奉
林前九16-27            保罗有定向的事奉
林后四7-18              保罗有能力的事奉
三、思考问题
A. 使徒行传廿章十七至卅八节
使徒行传也可称为保罗行传,因为超过一半篇幅是在记述保罗的宣教事工。这段经文记载保罗在赴耶路撒泠的途中,从米利都把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请过来,给他们感人的临别赠言。
1. 使徒行传廿章十七至廿七节及卅一节中,保罗如何描述他过去三年之久在以弗所的工作?试从他的讲道、为人、事奉的态度,及对苦难与前途的看法等,列出保罗给今日宣教士哪些事奉的榜样?
2. 使徒行传廿章廿八至卅五节中,保罗对以弗所长老语重心长的劝勉,有哪些重点?给今日教会事奉同工哪几方面的提醒?
B. 使徒行传十五章卅六至四十一节
保罗是一位有灵命、有学问、又有才干的人,但他不做“独行侠”式的宣教士。自从被安提阿教会差派出去宣教起,他一直是以团队事奉的模式到各地宣教。然而,每个宣教士都不可能没有缺点,个性也各不相同,在团队配搭中,难免产生摩擦。这段经文记载了“保罗团队”一次不愉快的事件。
3. 请描述这支宣教团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起争论?最后如何解决?我们在教会或机构的团队事奉中,可曾发生过类似事件?有何后果?请分享。
4. 从宣教的角度而言,这次的分道扬镖带来什么影响?争论的导火线人物马可,日后情形如何?保罗后来对马可的态度有何改变?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分别从巴拿巴、保罗、马可身上学到什么功课?(参提后四11)
C. 哥林多前书九章十六至廿七节
保罗成为得胜的宣教士,除了有“谦卑服事”的宣教模式,及同工配搭的“团队事奉”外,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保罗的成功是在于“事奉方向的确定”(参:徒廿六19-20)。
5. 林前九章十六至廿三节显示,保罗清楚知道:他是受神“托付”,作个“福音的传人”,这既是不可逃避的责任,他怎样面对“传福音”的工作呢?
6. 为了最后能得奖赏,保罗以哪两种运动选手为比喻,说明他如何做个“有定向”的宣教士?从这两个比喻中,在“付代价事奉”的功课上给我们什么提醒?
D. 哥林多后书四章七至十八节
从保罗书信中,可以清楚看见:腓立比教会使保罗欢笑,哥林多教会使保罗哭泣。哥林多后书是神的仆人保罗,写给教会的一封“推心置腹”的信,他真情流露的讲述,成为今日事奉主的工人的范本。
这段经文中,保罗揭露他得胜的真正秘诀:原来使他得胜的能力不是出于他自己,乃是出于神,因为他全然信靠神。
7. 第七节中的“宝贝”和“瓦器”各指什么?你和保罗有同样的经历吗?
8. 第八至十一节记述了保罗宣教生涯的真实经历,请以你自己的话和身历其境的方式描写他所处的景况,并说明神“莫大的能力”如何在“环境”中显出祂奇妙的作为。
9. 根据第七至十五节,请说明神“莫大的能力”如何在“宣教工作”中彰显出来?
10. 请列出第十六至十八节中所有的“对比”,这些“对比”都是神“莫大的能力”在保罗的“生命”中所带出的结果,使保罗这位宣教士可以在最磨难的环境中“不丧胆”(林后四1、16),使他不仅得胜,而且“得胜有余”(参林前八37)。你有类似的经历吗?请分享。
四、宣教应用
近年来,在宣教工场常听到的一个用语,是“宣教士的伤亡”或“宣教士的流失”。曾经听到一份报告:有一个西差会,一年中差派了一百廿五位宣教士到亚洲宣教,然而,经过一任(四年)后,只剩下二十三位宣教士继续进入第二任宣教,这意味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流失率,何等惊人!宣教士纷纷离职,背后的因素相当复杂,是当今普世宣教事工不能不思考的问题,但其中有一项因素,是宣教士本身在呼召、灵命及同工配搭方面的软弱与失败。
保罗本是逼迫基督徒的狂热犹太教徒,竟成为积极宣教、甚至为主殉道的得胜的宣教士,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奉经历。难怪保罗最伟大的表白是:“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并且他所赐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与我同在。”(林前十五9-10)因为他经历了“恩上加恩”的人生。
透过本课查经,将一位得胜的宣教士,他如何胜过环境、胜过软弱、尽心竭力、与人同工、与神同工,有血有肉的各项经历,赤露敝开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盼望对今日有心宣教的同工们带来帮助与启发。
作业:第五课 保罗——一位得胜的宣教士  
思考问题
A. 使徒行传廿章十七至卅八节
使徒行传也可称为保罗行传,因为超过一半篇幅是在记述保罗的宣教事工。这段经文记载保罗在赴耶路撒泠的途中,从米利都把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请过来,给他们感人的临别赠言。
1. 使徒行传廿章十七至廿七节及卅一节中,保罗如何描述他过去三年之久在以弗所的工作?试从他的讲道、为人、事奉的态度,及对苦难与前途的看法等,列出保罗给今日宣教士哪些事奉的榜样?
2. 使徒行传廿章廿八至卅五节中,保罗对以弗所长老语重心长的劝勉,有哪些重点?给今日教会事奉同工哪几方面的提醒?
B. 使徒行传十五章卅六至四十一节
保罗是一位有灵命、有学问、又有才干的人,但他不做“独行侠”式的宣教士。自从被安提阿教会差派出去宣教起,他一直是以团队事奉的模式到各地宣教。然而,每个宣教士都不可能没有缺点,个性也各不相同,在团队配搭中,难免产生摩擦。这段经文记载了“保罗团队”一次不愉快的事件。
3. 请描述这支宣教团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起争论?最后如何解决?我们在教会或机构的团队事奉中,可曾发生过类似事件?有何后果?请分享。
4. 从宣教的角度而言,这次的分道扬镖带来什么影响?争论的导火线人物马可,日后情形如何?保罗后来对马可的态度有何改变?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分别从巴拿巴、保罗、马可身上学到什么功课?(参提后四 11 )
C. 哥林多前书九章十六至廿七节
保罗成为得胜的宣教士,除了有“谦卑服事”的宣教模式,及同工配搭的“团队事奉”外,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保罗的成功是在于“事奉方向的确定”(参:徒廿六 19-20 )。
5. 林前九章十六至廿三节显示,保罗清楚知道:他是受神“托付”,作个“福音的传人”,这既是不可逃避的责任,他怎样面对“传福音”的工作呢?
6. 为了最后能得奖赏,保罗以哪两种运动选手为比喻,说明他如何做个“有定向”的宣教士?从这两个比喻中,在“付代价事奉”的功课上给我们什么提醒?
D. 哥林多后书四章七至十八节
从保罗书信中,可以清楚看见:腓立比教会使保罗欢笑,哥林多教会使保罗哭泣。哥林多后书是神的仆人保罗,写给教会的一封“推心置腹”的信,他真情流露的讲述,成为今日事奉主的工人的范本。
这段经文中,保罗揭露他得胜的真正秘诀:原来使他得胜的能力不是出于他自己,乃是出于神,因为他全然信靠神。
7. 第七节中的“宝贝”和“瓦器”各指什么?你和保罗有同样的经历吗?
8. 第八至十一节记述了保罗宣教生涯的真实经历,请以你自己的话和身历其境的方式描写他所处的景况,并说明神“莫大的能力”如何在“环境”中显出祂奇妙的作为。
9. 根据第七至十五节,请说明神“莫大的能力”如何在“宣教工作”中彰显出来?
10. 请列出第十六至十八节中所有的“对比”,这些“对比”都是神“莫大的能力”在保罗的“生命”中所带出的结果,使保罗这位宣教士可以在最磨难的环境中“不丧胆”(林后四 1 、 16 ),使他不仅得胜,而且“得胜有余”(参林前八 37 )。你有类似的经历吗?请分享。

第六课 巴拿巴──宣教士的楷模
查考经文:使徒行传四章卅六至卅七节,九章廿六至廿七节,十一章廿二至廿六节,十三章一至三节,十三章四节至十四章廿八节,十五章卅六至四十一节
一、前言
本课我们将以不同的方式来查经。本书其它课是以经文为主,从查考一段经文,进入灵命造就与生活应用;本课则是以题目为主,按照该专题的纲要,查考相关经文,因此,查考的经文会比较多,也可能比较分散。
几乎每个基督徒都有一、二位心仪的圣经人物,在未正式进入本课查经内容前,请分享你心目中所佩服、并以他为学习对象的圣经人物是哪一位?原因是什么?
从宣教的角度,我们都承认保罗是第一世纪最伟大的宣教士,他开创了初期教会宣教的丰功伟业,令人折服。但那位默默帮助保罗进入事奉、又与保罗一同被教会差派、与保罗同行第一次宣教行程的同工──巴拿巴,却是我们极其钦佩、堪称“宣教士楷模”的圣徒。
本课特以巴拿巴为主题,查考多段经文,期盼借着本课的学习,使我们不但认识巴拿巴,也能因圣灵的动工,在华人宣教团队中,兴起许许多多现代“巴拿巴”!
二、经文背景
巴拿巴在使徒行传中被提及二十五次之多,书信中也有五次提到他。从圣经的描述中,我们发现他拥有一份罕有的气质:就是他会在别人身上发掘到“可取之处”,而去接纳人、鼓励人、帮助人。例如:当耶路撒冷的门徒听说那曾大大逼迫信徒的扫罗,在大马色归向了主,又在各会堂传扬耶稣基督,现在来到耶路撒冷时,大家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这时候“惟有”巴拿巴“接待”他,把他“领”去见使徒,于是打开了扫罗日后人生的事奉之途(徒九26-27)。又例如:巴拿巴的表弟马可,在宣教工场灰心软弱时,别人对他已经失望,巴拿巴却能了解、信任,至终挽回了马可,使他成为在神国度中被神重用的工人。
请一起思考以下经文,让我们更多认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格:
三、思考问题
A. 巴拿巴的出生及背景──使徒行传四章卅六至卅七节,九章廿六至廿七节
1. (先别打开圣经)请问“巴拿巴”这个名字的意义是什么?是谁给他的?可见他有什么独特的品格?既然“巴拿巴”只是个“绰号”,他原来叫什么名字?
2. 他是犹太人中哪一支派的人?这个支派的特点是什么?他的出生地在哪里?是今日什么地方?显然他是从海外搬来耶路撒冷的,因此,他的语言和文化很可能会有什么特点?(参徒六1a)
3. 当时他在教会做了怎样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使得路加会特别记载下来?这件事显示出他对神、对人、对物质的态度如何?
B. 巴拿巴成为教会领袖──使徒行传十一章廿二至廿六节
4. 当许多外邦人归主的风声从安提阿传到耶路撒冷教会后,教会做了什么事?(参徒八14)巴拿巴被耶路撒冷教会差派的条件是什么?
5. 巴拿巴来到新兴的安提阿教会,所看到的情景,一定与传统的耶路撒冷教会有很大的不同,他的表现和心态如何?他立刻做了些什么事?为什么他能如此?结果如何?
6. 圣经上用哪些词句描写巴拿巴?请一一思考:
(1) 什么叫“好人”?“好人”的心思、言行如何?
(2) 什么叫“被圣灵充满”?“被圣灵充满”的人有什么表现?
(3) 什么叫“大有信心”?在哪些方面可以认出一个人“大有信心”?
7. 大数在哪里?十一章廿五节的“找”,在原文是指“费工夫的找寻”,巴拿巴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去找扫罗?证明他对教会事工发展的独具眼光是什么?
8. 从何证明巴拿巴与扫罗在安提阿教会中,有美好的团队配搭及有果效的事奉?
9. 综合廿二至廿六节,我们发现巴拿巴是怎样一位教会领袖?今日华人教会领袖如何?有什么是我们当学习的?
C. 巴拿巴踏上宣教征途──使徒行传十三章一至三节,十三章四节至十四章廿八节,十五章卅六至四十一节
10. 巴拿巴的“蒙神选召”(徒十三1-3)
(1) 巴拿巴和保罗一同在安提阿教会事奉,果效丰硕、有目共睹,本应继续下去;但是神却对安提阿教会有进一步的引导:要他们将最好的同工差出去外地宣教。这一点对教会及对巴拿巴、保罗容易吗?他们怎样响应?如果有一天神也呼召我们到海外宣教,请诚实分享,你会怎样回答主?
(2) 巴拿巴和保罗并未向教会“申请”出去宣教,而是安提阿教会“主动差派”他们出去,关于这一点,今日华人教会的差传事工有什么应当学习的地方?
(3) 请讨论“神的感动”、“教会差派”、“海外宣教”三方面有何关系?彼此间的相系有何重要性?如果你是宣教士,你有从神来的呼召及母会忠心的支持吗?
11. 巴拿巴的“宣教事工”(徒十三4-十四28)
(1) 这两章经文记述巴拿巴与保罗的第一次宣教行程(约于公元48-49年间),请以速读方式,找到他们这两位宣教士所走过的地方,包括哪几个城市?
(2) 根据这些史实的记录,我们发现他们宣教的“策略”是什么?他们传讲的“信息重点”是什么?宣教的“动力”是什么?给今日宣教士什么学习?
(3) 请叙述:他们在各地宣教的结果如何?(包括正面及负面的结果。)第一次出去宣教就受到这么大的逼迫?试想想,如果是你,会怎样?还愿意再去吗?
(4) 对于他们在各城带领信主的“初信门徒”,他们如何建立与牧养?这给今日宣教事工什么学习的榜样?
12. 巴拿巴的“同工关系”(徒十五36-41)
(1) 从本课所列的经文中,我们发现一件事:使徒行传十三章七节之前,巴拿巴的名字都放在保罗/扫罗之前,但自十三章十三节之后,他们两人排名的位置对调了,显然从离开居比路后,保罗就成了这个宣教团队的领袖(参十四12)。单就这一点,你看出巴拿巴在同工关系上有什么“品格”?这种品格在今天还常见吗?为什么?请分享。
(2) 这样“谦让”的巴拿巴,竟然有一天会与保罗起了争论,甚至严重到“彼此分手”的地步(十五39),到底是为了什么?从这个历史事件中,请讨论:当同工之间意见不合时,该怎么处理?“同工拆伙,分道扬镳”好吗?
(3) 巴拿巴以他“劝慰之子”的性格,为了挽回一个灰心的宣教士,坚持给马可第二次机会,让他重回宣教之路,你知道结果如何吗?连保罗都有了什么改变呢?这件事给我们学到什么功课?(参西四10,提后四11)
四、宣教应用
从本课的查经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具有高尚品格的圣徒。他给人的感觉不是高高在上、光芒四射,相反地,他是谦卑可亲、默然忠心,他好像我们的“朋友”,随时愿意分享我们的快乐、分担我们的重担……他的品格是我们所喜欢的,也是可以让神善用的。
在普世宣教工场上,需要许多这种圣徒的投入,让我们一同在神前屈膝:求主呼召许多“巴拿巴”出来献身,也求主帮助我们学习巴拿巴。
作业:第六课 巴拿巴──宣教士的楷模  
思考问题
A. 巴拿巴的出生及背景──使徒行传四章卅六至卅七节,九章廿六至廿七节
1. (先别打开圣经)请问“巴拿巴”这个名字的意义是什么?是谁给他的?可见他有什么独特的品格?既然“巴拿巴”只是个“绰号”,他原来叫什么名字?
2. 他是犹太人中哪一支派的人?这个支派的特点是什么?他的出生地在哪里?是今日什么地方?显然他是从海外搬来耶路撒冷的,因此,他的语言和文化很可能会有什么特点?(参徒六 1a )
3. 当时他在教会做了怎样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使得路加会特别记载下来?这件事显示出他对神、对人、对物质的态度如何?
B. 巴拿巴成为教会领袖──使徒行传十一章廿二至廿六节
4. 当许多外邦人归主的风声从安提阿传到耶路撒冷教会后,教会做了什么事?(参徒八 14 )巴拿巴被耶路撒冷教会差派的条件是什么?
5. 巴拿巴来到新兴的安提阿教会,所看到的情景,一定与传统的耶路撒冷教会有很大的不同,他的表现和心态如何?他立刻做了些什么事?为什么他能如此?结果如何?
6. 圣经上用哪些词句描写巴拿巴?请一一思考:
(1) 什么叫“好人”?“好人”的心思、言行如何?
(2) 什么叫“被圣灵充满”?“被圣灵充满”的人有什么表现?
(3) 什么叫“大有信心”?在哪些方面可以认出一个人“大有信心”?
7. 大数在哪里?十一章廿五节的“找”,在原文是指“费工夫的找寻”,巴拿巴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去找扫罗?证明他对教会事工发展的独具眼光是什么?
8. 从何证明巴拿巴与扫罗在安提阿教会中,有美好的团队配搭及有果效的事奉?
9. 综合廿二至廿六节,我们发现巴拿巴是怎样一位教会领袖?今日华人教会领袖如何?有什么是我们当学习的?
C. 巴拿巴踏上宣教征途──使徒行传十三章一至三节,十三章四节至十四章廿八节,十五章卅六至四十一节
10. 巴拿巴的“蒙神选召”(徒十三 1-3 )
(1) 巴拿巴和保罗一同在安提阿教会事奉,果效丰硕、有目共睹,本应继续下去;但是神却对安提阿教会有进一步的引导:要他们将最好的同工差出去外地宣教。这一点对教会及对巴拿巴、保罗容易吗?他们怎样响应?如果有一天神也呼召我们到海外宣教,请诚实分享,你会怎样回答主?
(2) 巴拿巴和保罗并未向教会“申请”出去宣教,而是安提阿教会“主动差派”他们出去,关于这一点,今日华人教会的差传事工有什么应当学习的地方?
(3) 请讨论“神的感动”、“教会差派”、“海外宣教”三方面有何关系?彼此间的相系有何重要性?如果你是宣教士,你有从神来的呼召及母会忠心的支持吗?
11. 巴拿巴的“宣教事工”(徒十三 4- 十四 28 )
(1) 这两章经文记述巴拿巴与保罗的第一次宣教行程(约于公元 48-49 年间),请以速读方式,找到他们这两位宣教士所走过的地方,包括哪几个城市?
(2) 根据这些史实的记录,我们发现他们宣教的“策略”是什么?他们传讲的“信息重点”是什么?宣教的“动力”是什么?给今日宣教士什么学习?
(3) 请叙述:他们在各地宣教的结果如何?(包括正面及负面的结果。)第一次出去宣教就受到这么大的逼迫?试想想,如果是你,会怎样?还愿意再去吗?
(4) 对于他们在各城带领信主的“初信门徒”,他们如何建立与牧养?这给今日宣教事工什么学习的榜样?
12. 巴拿巴的“同工关系”(徒十五 36-41 )
(1) 从本课所列的经文中,我们发现一件事:使徒行传十三章七节之前,巴拿巴的名字都放在保罗/扫罗之前,但自十三章十三节之后,他们两人排名的位置对调了,显然从离开居比路后,保罗就成了这个宣教团队的领袖(参十四 12 )。单就这一点,你看出巴拿巴在同工关系上有什么“品格”?这种品格在今天还常见吗?为什么?请分享。
(2) 这样“谦让”的巴拿巴,竟然有一天会与保罗起了争论,甚至严重到“彼此分手”的地步(十五 39 ),到底是为了什么?从这个历史事件中,请讨论:当同工之间意见不合时,该怎么处理?“同工拆伙,分道扬镖”好吗?
(3) 巴拿巴以他“劝慰之子”的性格,为了挽回一个灰心的宣教士,坚持给马可第二次机会,让他重回宣教之路,你知道结果如何吗?连保罗都有了什么改变呢?这件事给我们学到什么功课?(参西四 10 ,提后四 11 )

第七课 安提阿教会──一个差传的教会
查考经文:使徒行传十一章十九至卅节,十三章一至三节1-3
一、经文背景
使徒行传是两千年教会历史中的第一部,记载教会自主后30年至63年间的发展过程。起初,耶路撒冷教会是基督教的中心,但自十一章以后,安提阿教会兴起,日趋重要,渐渐取代耶路撒冷教会的地位,成为教会历史中第二个基督教中心,成为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基地。
安提阿城在耶路撒冷之北约三百哩,是罗马帝国第三大城(仅次于罗马城及亚力山大城),号称有八十万人,大部份是叙利亚人,也有相当大的犹太人小区,但在语言及文化上是属希腊的。安提阿城不但是大城,而且也是有名的富裕、奢侈之城。
安提阿教会是透过信徒受逼迫、遭患难而结出的果子,虽然是个年轻、幼嫩的外邦教会,神却重用这个教会,使她在初期教会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课特选这两段经文查考,为了激励今日华人教会认识神的心意,学习安提阿教会,成为差传的教会──一个装备宣教士、差派宣教士的基地。
二、经文要旨
徒十一19-30       蓬勃成长的教会
徒十三1-3         差派工人的教会
三、思考问题
A. 使徒行传十一章十九至卅节
1. 请打开地图,找到耶路撒冷、撒玛利亚、安提阿、居比路、古利奈、亚力山大的所在,单从它们的地理位置,让我们对第一世纪福音的传布有什么看见?同时,当读到使徒行传八章一、四节及十一章十九至廿一节时,使我们对人生所遭遇的“患难”有何更深层的看见?
2. 从哪些经文的描述,我们发现安提阿教会是个蓬勃成长的教会?从十一章廿至廿六节中,请分析:安提阿教会兴旺的各项因素是什么?
3. 安提阿教会的领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是怎样一位领袖?请分享:他的哪一个特质最令你佩服?
4. 当巴拿巴看到教会的需要,专程往大数去找扫罗时,当时扫罗已悔改归主约十年。请思想:扫罗在安提阿教会的事奉是什么?成效如何?是今日教会中,哪一部门的工作?请分享:你的教会在主日学(包括成人、青少年、儿童)教导上的现况如何?有什么榜样及鉴戒可以彼此勉励?
5. 巴拿巴与扫罗在教会努力教导、栽培的结果是:“门徒”被公开称为“基督徒”。请问“门徒”和“基督徒”的意义是什么?坦白而言,从你我今天的信仰与生活表现中,我像什么?“门徒”抑或“基督徒”?
6. 使徒行传十一章廿七至卅节记录了教会历史中第一次“救灾捐款”事件,根据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的记述,“大饥荒”约发生于公元46年。请描述此次“赠送捐款”(由年轻的安提阿教会,捐输金钱供应老资格的耶路撒冷教会)的过程:思想捐款的钱从何而来?捐款如何转达?捐款的动机为何?安提阿教会此举给今日教会什么榜样?请分享:你的教会有没有这类“爱心行动”?为什么有?为什么没有?
B. 使徒行传十三章一至三节
这短短三节经文的记载,让我们惊讶地发现:这间刚成立不久的教会,竟然发展成一个差派宣教士的教会。请仔细阅读,并一步步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7. 从这三节经文中,说明安提阿教会具有哪些条件成为差传的教会?
8. 第一节记载了安提阿教会的领导团队,他们是谁?他们在教会中的事奉是什么?巴拿巴名列榜首,这意味着什么?“尼结”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对西面有什么认识?“古利奈”在哪里?我们对路求有什么认识?马念和扫罗的背景是什么?可见,这个教会的“同工团”,在背景、种族、地位各方面有相当大的差异,你的教会也有这种情形吗?
9. “先知”的事奉和“教师”的事奉各为什么?各需怎样的恩赐与个性?
10. 圣灵在什么时候向他们说话?说些什么?他们的响应是什么?这点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11. 从十三章四节以后,就开始了教会历史中第一次海外宣教的行程(十三4-十四28),而且一直继续到今天,关键全在一至三节,请分享你的感受。
四、宣教应用
从今天所查考的两段经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差传的教会:从她的开始,到她的成长,直到她成为历世历代普世教会学习的对象。安提阿教会虽然是一间新兴的教会,但她一开始就有传福音的热忱、强调信徒的培育、对肢体爱心的关怀、有谦卑的领袖巴拿巴、有伟大的教师保罗,并有超越种族、超越地位、超越恩赐、配搭和谐的同工团队,她是注重祷告的教会、顺服神旨的教会…… 透过这种种因素,使她成为初期教会史中被神重用的教会。
既然安提阿教会是教会的楷模,我们教会要从哪里开始学习?如何将她的榜样落实在我们教会中,乃是当今的课题。
今天,当神的众儿女正引颈等候荣耀基督再来之际,深深期盼普世华人教会,都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安提阿教会”。
作业:第七课 安提阿教会──一个差传的教会  
思考问题
A. 使徒行传十一章十九至卅节
1. 请打开地图,找到耶路撒冷、撒玛利亚、安提阿、居比路、古利奈、亚力山大的所在,单从它们的地理位置,让我们对第一世纪福音的传布有什么看见?同时,当读到使徒行传八章一、四节及十一章十九至廿一节时,使我们对人生所遭遇的“患难”有何更深层的看见?
2. 从哪些经文的描述,我们发现安提阿教会是个蓬勃成长的教会?从十一章廿至廿六节中,请分析:安提阿教会兴旺的各项因素是什么?
3. 安提阿教会的领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是怎样一位领袖?请分享:他的哪一个特质最令你佩服?
4. 当巴拿巴看到教会的需要,专程往大数去找扫罗时,当时扫罗已悔改归主约十年。请思想:扫罗在安提阿教会的事奉是什么?成效如何?是今日教会中,哪一部门的工作?请分享:你的教会在主日学(包括成人、青少年、儿童)教导上的现况如何?有什么榜样及鉴戒可以彼此勉励?
5. 巴拿巴与扫罗在教会努力教导、栽培的结果是:“门徒”被公开称为“基督徒”。请问“门徒”和“基督徒”的意义是什么?坦白而言,从你我今天的信仰与生活表现中,我像什么?“门徒”抑或“基督徒”?
6. 使徒行传十一章廿七至卅节记录了教会历史中第一次“救灾捐款”事件,根据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 Josephus )的记述,“大饥荒”约发生于公元 46 年。请描述此次“赠送捐款”(由年轻的安提阿教会,捐输金钱供应老资格的耶路撒冷教会)的过程:思想捐款的钱从何而来?捐款如何转达?捐款的动机为何?安提阿教会此举给今日教会什么榜样?请分享:你的教会有没有这类“爱心行动”?为什么有?为什么没有?
B. 使徒行传十三章一至三节
这短短三节经文的记载,让我们惊讶地发现:这间刚成立不久的教会,竟然发展成一个差派宣教士的教会。请仔细阅读,并一步步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7. 从这三节经文中,说明安提阿教会具有哪些条件成为差传的教会?
8. 第一节记载了安提阿教会的领导团队,他们是谁?他们在教会中的事奉是什么?巴拿巴名列榜首,这意味着什么?“尼结”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对西面有什么认识?“古利奈”在哪里?我们对路求有什么认识?马念和扫罗的背景是什么?可见,这个教会的“同工团”,在背景、种族、地位各方面有相当大的差异,你的教会也有这种情形吗?
9. “先知”的事奉和“教师”的事奉各为什么?各需怎样的恩赐与个性?
10. 圣灵在什么时候向他们说话?说些什么?他们的响应是什么?这点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11. 从十三章四节以后,就开始了教会历史中第一次海外宣教的行程(十三 4- 十四 28 ),而且一直继续到今天,关键全在一至三节,请分享你的感受。

第八课 大使命──神给每位信徒的职责
查考经文:马太福音廿八章一至廿节
一、经文背景
马太从“君王”的角度描述耶稣基督的一生,他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是神所立的“永恒之君”。然而,犹太领袖出于嫉妒,亟欲置耶稣于死地;马太福音第廿六、廿七章记录了耶稣如何在他们的计谋中被卖、被捉,经历不合法的审问,在罗马巡抚彼拉多无奈的处理下,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被埋葬在坟墓里三天之久;到此光景,似乎耶稣这位君王,已经全然失败。然而,马太福音第廿八章,却带读者进入崭新的一页,因为,耶稣已从死里复活,不但证明祂是神的儿子,更以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身份,带着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吩咐祂的门徒遵行祂所颁布的“大使命”。
二、经文纲要
太廿八1-10             妇女们看见空墓
太廿八11-15            祭司长捏造谎言
太廿八16-20            门徒们承接使命
三、思考问题
A. 马太福音廿八章一至十节
1. “耶稣从死里复活”是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这“复活”的大信息最先让谁知道?为什么是对这么不起眼的弱女子,而非有名望的使徒们?马太在此处所提的两个马利亚是谁?她们给我们什么榜样?
2. 主的使者如何使惊慌、害怕的两位妇女相信耶稣确已复活了?(参廿八6)“主的话”和“空墓”,在我们的信仰中扮演什么重要的角色?
3. 有关“自己将受死并复活”的事,耶稣早已多次告诉门徒。可惜,门徒们并没有认真记住。今天我们对“主所说的话”记住多少?请讨论:如何有效的牢记主的话?
4. 妇女们遇见天使、看见空墓、又遇见复活主,她们领受了什么使命?并得到什么安慰和应许?她们遵命而行了吗?对于“教会历史中第一个奉差出去传扬‘主复活好消息’的人是姊妹”时,你的感想是什么?请分享。
B. 马太福音廿八章十一至十五节
5. “耶稣并未复活,祂的身体是被门徒偷走的”,这个谎言,从何而来?为什么能流传到马太福音写成的日子?可见“银钱”的力量有多大?
6. 守墓的罗马兵丁,看到主的使者将墓石辊开,他们为何不去秉报自己的长官,却进城去,将所经历的事报给祭司长?
7. 请分析:“耶稣的身体绝对不可能是被耶稣的门徒偷走,也一定不是被耶稣的仇敌偷走”的理由为何?那么,耶稣的坟墓为什么是空的呢?
C. 马太福音廿八章十六至廿节
8. 虽然其它经卷也提到“大使命”,但一般人都以马太福音最后两节经文(太廿八19-20),作为“大使命”的内容。然而,让我们先思想:到底当时接受大使命的“人”(听众),是些怎样的人(参廿八16、17节)?他们当时在哪里?在做什么?他们怎么会见到耶稣?他们当时的光景如何?显然他们不是一个“完全”的团队,为什么神还要用他们?给我们什么提醒?
9. “大使命”的基础是什么(参廿八18、20)?这个基础的重要性在哪里?
10. “大使命”的主要行动是什么?达到这个行动的两件不可或缺的事是什么?
11. 为什么要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信徒)施洗?这个“名”的重要性是什么?受洗的意义又是什么?
12. 为什么在“带领人做主门徒”的过程中,“教导”(teaching)是重要的一环?主吩咐他们该教导些什么呢?今天华人教会在“教导”方面,有什么需要进步的地方?
13. “大使命”包含的“大应许”是什么?马太福音以“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开始(一23),又以“以马内利”结束(廿八20),请思想:这个应许对每位宣教士以及信徒的一生有什么重要性?
14. 请分享:今天查经的收获:
a. 有什么对主的认识?
b. 有什么个人感恩的事?
c. 有什么我当学习的榜样?
d. 有什么我该付诸行动的事?
四、宣教应用
“大使命”是耶稣基督在加利利的一座山上颁布的,揭示了神对“普世”的心意;因为神爱“世人”,愿意人人蒙恩得救。所以,祂命令门徒们“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过不久,复活主再回到耶路撒冷,在升天之前,祂留给门徒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有关遵行“大使命”的能力与方向(徒一8)。可见“大使命”是神给祂众儿女最重要、最深切的托付。
两千年来,凡摸着神心意的信徒,就认真回应主的呼召,纷纷踏上宣教之路。无论是“走过对街”或“远渡重洋”,宣教士们前仆后继,为了“去、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因此,教会历史就成为主门徒遵行“大使命”的成功与失败的记录。
今天,我们都在写历史,既然“遵行大使命”不是我们人生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神已交托、无可推诿的职责,诚如保罗的心灵剖白:“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我若甘心做这事,就有赏赐,若不甘心,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林前九16-17)
使徒行传也记载了“合神心意”的仆人——戴维的榜样:“戴维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徒十三36)。求主帮助我们这些属神的人,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中,全力以赴,忠心作成主给我们的托付,好在我们生命的历史中,留下“合神心意”的一页。
作业:第八课 大使命──神给每位信徒的职责  
思考问题
A. 马太福音廿八章一至十节
1. “耶稣从死里复活”是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这“复活”的大信息最先让谁知道?为什么是对这么不起眼的弱女子,而非有名望的使徒们?马太在此处所提的两个马利亚是谁?她们给我们什么榜样?
2. 主的使者如何使惊慌、害怕的两位妇女相信耶稣确已复活了?(参廿八 6 )“主的话”和“空墓”,在我们的信仰中扮演什么重要的角色?
3. 有关“自己将受死并复活”的事,耶稣早已多次告诉门徒。可惜,门徒们并没有认真记住。今天我们对“主所说的话”记住多少?请讨论:如何有效的牢记主的话?
4. 妇女们遇见天使、看见空墓、又遇见复活主,她们领受了什么使命?并得到什么安慰和应许?她们遵命而行了吗?对于“教会历史中第一个奉差出去传扬‘主复活好消息’的人是姊妹”时,你的感想是什么?请分享。
B. 马太福音廿八章十一至十五节
5. “耶稣并未复活,祂的身体是被门徒偷走的”,这个谎言,从何而来?为什么能流传到马太福音写成的日子?可见“银钱”的力量有多大?
6. 守墓的罗马兵丁,看到主的使者将墓石辊开,他们为何不去秉报自己的长官,却进城去,将所经历的事报给祭司长?
7. 请分析:“耶稣的身体绝对不可能是被耶稣的门徒偷走,也一定不是被耶稣的仇敌偷走”的理由为何?那么,耶稣的坟墓为什么是空的呢?
C. 马太福音廿八章十六至廿节
8. 虽然其它经卷也提到“大使命”,但一般人都以马太福音最后两节经文(太廿八 19-20 ),作为“大使命”的内容。然而,让我们先思想:到底当时接受大使命的“人”(听众),是些怎样的人(参廿八 16 、 17 节)?他们当时在哪里?在做什么?他们怎么会见到耶稣?他们当时的光景如何?显然他们不是一个“完全”的团队,为什么神还要用他们?给我们什么提醒?
9. “大使命”的基础是什么(参廿八 18 、 20 )?这个基础的重要性在哪里?
10. “大使命”的主要行动是什么?达到这个行动的两件不可或缺的事是什么?
11. 为什么要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信徒)施洗?这个“名”的重要性是什么?受洗的意义又是什么?
12. 为什么在“带领人做主门徒”的过程中,“教导”( teaching )是重要的一环?主吩咐他们该教导些什么呢?今天华人教会在“教导”方面,有什么需要进步的地方?
13. “大使命”包含的“大应许”是什么?马太福音以“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开始(一 23 ),又以“以马内利”结束(廿八 20 ),请思想:这个应许对每位宣教士以及信徒的一生有什么重要性?
14. 请分享:今天查经的收获:
a. 有什么对主的认识?
b. 有什么个人感恩的事?
c. 有什么我当学习的榜样?
d. 有什么我该付诸行动的事?

思考问题提示
本提示仅供参考,不应当作标准答案,因为小组查经需组员们自己深入思考,集思广益,分享领受,一同享受查经的乐趣。
第一课 诗篇中的“普世宣教之诗”
1. (1) 诗人向神求三件事:神的怜悯、赐福与光照,因为诗人深信以色列人所信仰、所高举的真神是“万福之源”。
(2) 民数记六章廿四至廿六节是耶和华神要摩西转告亚伦,如何为以色列人祝福的话。当我们把这段祭司的“祝福”与本篇第一节比照时,清楚看见诗篇六十七篇一节,其实就是民数记六章廿四至廿六节的“缩本”。
2. (1) 有人说,“恩典”是我们不配也不该得的好处,而神在基督里赐给了我们的;“怜悯”是指神免除了我们原来该受的刑罚。可见“神的怜悯”是指神在“过去”给我们的经历,“神的赐福”是神“现在”给我们的地位,“神的光照”是神“未来”所给的引导。
(2) 领受神的赐福、怜悯、光照,固然重要,但是保罗提醒我们:“施比受更为有福”(徒廿 35 ),主耶稣也说:“你们白白的得来,也要白白的舍去”(太十 8 )。因此,当日的以色列民与今日的信徒都不能只“领受”,而忘记“施与”。
3. (1) 诗人从第一节进入第二节的祷告,是提醒我们“父神的匠心”,神不只作工在我们身上,祂更要透过我们作工在“普世”。
(2) 我们要学习照着父神“爱世人”的心意来祷告。从“为自己”的祷告,进入“为普世”的祷告,正如主耶稣所教导的祷告:“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六 9-13 )
4. (1) 第二节的“好叫”一词,清楚看见与第一节有“因果”的关联,诗人祷告的动机明显地是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真神对普世的爱。
(2) 一般人的祷告常是“自我中心”式的祷告,诗人的祷告以“关怀普世”为动机,乃是“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的祷告。
(3) 创世记十二章一至三节说出神赐福亚伯拉罕的目的是:“叫别人得福”(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所以,创世记十二章一至三节与诗篇六十七篇一至二节有“异曲同工”的关联。
(4)(5) 这个祷告提醒我们,“施”与“受”的因果关系是真神的心意。
5. (1) 英文圣经“道路”译为“ ways ”,“救恩”为“ salvation ”。由本节可见,普世宣教的信息是独一的,遍传福音的管道是多元的,道路与救恩是彼此呼应,缺一不可。
(2) “领受福音”(救恩)是根,“生活见证”(道路)是果(赛三十七 31 )
6. (1) 诗人关心“列邦”、“万民”与真神之间“称赞”的关系,而“对真神的‘称赞’”,原因在于“对真神‘荣耀’的认识”,惟有“认识真神的荣耀”,才能带出“真敬拜”。
(2) 我们日常的祷告免不了为自己祷告,因为这是我们所关心的。在主耶稣教导我们的“主祷文”中,虽然提到“我们日用的饮食”、“我们的债”,但最后主耶稣以神的“国度、权柄、荣耀”总结。在祷告中“为自己祈求”实无可厚非,但诗篇六十七篇与主祷文都提醒我们:祷告应当与真神的尊荣、旨意有密切的关联。
7. (1) (2) 神给万国带来两件事:“快乐”( be glad )和“欢呼”( sing for joy )。因为神按公正“审判”万民,祂也亲自“引导”万国。
(3) 圣经不断提醒我们,所有人与人横面关系的好坏,是决定于我们和神纵面的关系上,世上的灾难、愁苦、恐惧,都源自于我们不承认真神为“主”,也不顺服祂的“引导”。
8. (1) 其实只有一个字“要”( will )显明诗人的信心,在第六、七两节中,诗人三次用“要”这个字,表明他对上帝坚定的信心。
(2) 诗人的信心乃是源自于他对真神的认识。
9. (1) “地的四极”乃是指“离我们最遥远地方”,也就是指“全世界”。
(2) “敬畏神”就是“尊主为主”,也就是“把神放在第一位”。
(3) “敬畏神”应用在与神的关系上,就带出“敬拜”(参启十四 7 )。“敬畏神”应用在与人的关系上,就带出“敬虔”(参弗五 21 )。
第二课 亚伯拉罕——使万族蒙福的宣教士
1. (1) 神呼召亚伯拉罕(埃布尔兰):
a. 离开:本地、本族、父家。
b. 去:神所要指示的地方。
(2) 遵行这个呼召的难度极高:
a. 要他离开的,是他所熟悉、住惯的地方,以及所爱的亲人、朋友……这是连根拔起的搬迁,是痛苦的割舍,是安全感的失落……谁肯顺服?
b. 再加上,要去的地方是完全陌生,是未知的明天,是惶恐与不安……谁愿意走上这条没有把握的前程?
2. 神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包括五方面:
a. 神要使他成为大“国”。
b. 神必赐“福”给他。
c. 神要使他的“名”为大。
d. 神要使他成为别人、甚至地上万族蒙福的管道。
e. 神要一路保护他,因为神应许他说:“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
3. 那时亚伯拉罕已七十五岁。同行的人包括妻子撒拉(撒莱)与侄子罗得。他们从哈兰出发到迦南地,先到示剑,后又迁到伯特利东边。每到一个地方,亚伯拉罕就做两件事: a. 支搭帐棚 , b. 为耶和华筑坛。帐棚代表“客旅的人生”,祭坛是为求告耶和华神,代表“让神居首位的人生”。
4. 在顺服神的道路上,亚伯拉罕遭遇到的外在考验,是“饥荒、缺乏”的临到。为了解决饥荒问题,亚伯拉罕选择“下埃及”;为了使自己活命,亚伯拉罕选择“撒谎”。从物质的角度来看,亚伯拉罕的难题解决了;但从属灵的角度来看,亚伯拉罕失败了。
5. “外在的考验”过后,接着又来了“内在的考验”,因为这次的考验是发生在“家里”。为了“财物甚多”,亚伯拉罕和他侄子罗得之间产生了不愉快的“人际问题”。这是每一个跟随主的人必需学习、又不容易学好的课题。
6. 面对这次更严峻的考验,亚伯拉罕选择以“谦让”来解决问题。从物质的角度来看,亚伯拉罕大大吃亏;但从属灵的角度来看,亚伯拉罕大大得胜。的确,“谦让”是解决“人际问题”的秘诀。
7. 罗得虽然是晚辈,却毫不客气地、贪婪地选择了最滋润、肥沃的平原,往“东”迁移。罗得离开后,留下可怜的老人亚伯拉罕,但这位一路与他同行的耶和华神,却将“东、西、南、北”一切的地赐给他,并赐他不计其数的后裔。罗得只得到一个方向(东);亚伯拉罕却得到四个方向(东、西、南、北)。罗得只得到一时之利,最后他几乎与罪恶之城所多玛一同被灭(创十九章);而亚伯拉罕虽然一时吃亏,至终却福泽世世代代、万族、万民。
8. “做人”方面──亚伯拉罕的“谦”与“让”,“对神”方面──亚伯拉罕的“全然信靠”与“完全交托”,这些是他得胜的秘诀,也是今日信徒需要不断学习的功课。
11. 当儿子艾萨克呼唤父亲亚伯拉罕时,亚伯拉罕的响应是:“我在这里”,因为他“先”向神以“我在这里”来响应神的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奠基在“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上,两代之间是如此,夫妻之间亦然。一百多岁的老父亲要与十多岁的年轻儿子“二人同行”,并非易事,试想需要有多少条件?阿摩司书三章三节告诉我们:“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因此,亚伯拉罕与艾萨克可以“二人同行”,至少需要: a. 同样的行走方向, b. 一致的步行速度, c. 相同的道路层面。这对于今日家庭及教会中的“两代关系”,实在是宝贵而且重要的学习。
12. 在当时,“火”(圣灵的感动、火热的心)与“柴”(物质的供应)这两样都有了,并不需要神的预备(创廿二 7 );因此,“耶和华以勒”真正所指的,是“作燔祭的羊羔”(献身者)。今天,在普世宣教工场上最需要的,仍然是甘心将自己献在祭坛上的“人”。
14. 细读这五次应许内容时,我们发现,神不但没有改变他第一次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反而是一次次更肯定,也更具体地强调他对亚伯拉罕的应许。这让我们认识到一位“信实”的神、“守约”的神、“不改变”的神,因此帮助我们学习亚伯拉罕:一生坚心信靠这位永恒的真神。
第三课 约拿——一位不甘心的宣教士
1. 根据约拿书一章一节及列王纪下十四章廿五节,他是迦特西弗人;迦特西弗是在西布伦支派边境上的一个小镇,位于耶稣的故乡拿撒勒东北约七里处。他是一位先知,一位蒙神拣选的仆人。他宣教的经历非常曲折,一般圣经学者均认为约拿书是约拿所写,因此,他伟大的地方是:勇敢地将自己的失败、软弱,赤裸裸地公诸于世,作为后人的鉴戒。
2. 他施是挪亚的重孙他施及其后代居住之地(创十 1-5 ),确切地点不详。有些圣经学者认为,他施在今天西班牙靠近地中海的一个港口。当神呼召约拿往东方的尼尼微城宣教时,约拿不肯顺服,竟从约帕搭船,往西逃到极远的他施去躲避神。
3. a. 哀求他们所信的假神,期望假神来拯救。 b. 把货物抛入海里,减轻船重,盼望能免于灭亡。 c. 竭力荡桨,把船拢岸,盼能得救。
4. 在深海鱼腹中,顽梗固执的约拿终于降服;他谦卑地向神祷告,他的祷告包括三方面: a, 感恩(二 1-6 ); b. 悔改(二 7-8 ); c. 许愿(二 9 )。
5. (1) 他认识到:
a. 神是听祷告的神,即或一个犯罪远离神的人,只要肯回头,神仍然应允他的祷告(二 1 )。
b. 神虽高高在天,但仍“俯听”大海深处的呼求(二 2 )。
c. 神是拯救的神(二 6 , 9 )。
d. 神是怜爱世人的主(二 8 )。
(2) 约拿虽然逃避神的旨意和使命,但是他对神的信心没有改变,他深信神听他的祷告,他深信神必拯救他。
9. 根据历史记载,亚述是当日以色列国北方的强敌,经常侵犯以色列国。约拿出于爱国情操,巴不得看见亚述首都尼尼微城被神毁灭。因此从一开始,他便抗拒神的使命;现在,经过神的管教,约拿只得顺服地前往宣教。没想到,尼尼微人听见他所传的信息后,全城悔改,以致神收回刑罚的手,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约拿除了因为看不到尼尼微人受灾而生气,同时也为自己的预言“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未能应验,感到丢脸而生气。
10. 神的心意是爱惜尼尼微城的人,尤其是其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十二万多小孩及许多牲畜。面对一个发大脾气,又不讲理的宣教士──约拿,神大可不理睬他,或直接向他说明心意,或严严地责备他无理取闹 …… ,然而,神却耐心地安排蓖麻、虫子、热风、日晒,又以温柔的口吻与约拿对话,为了说服约拿,使约拿认识神爱世人的心意。
第四课 彼得──一位被更新的宣教士
2. a. 主耶稣是亲自来就近门徒的主(约廿一 4 )。
b. 主耶稣是关心他们人生需要的主(约廿一 5 )。
c. 主耶稣是有大能、行神迹的主(约廿一 6-7 )。
d. 主耶稣是体恤的主、供应的主(复活的主早已在岸上为他们预备好炭火、鱼和饼,因他知道他们的需要)(约廿一 9 )。
e. 主耶稣是谦卑服事的主(约廿一 12-13 )。
3. (1) “西门”是彼得的原名,当西门的兄弟安得烈第一次领哥哥西门去见耶稣时,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矶法是希伯来名,翻成希腊名就是彼得,彼得是盘石的意思)。可见“彼得”是耶稣亲自给他的名字。然而,在此处,复活的主一连三次以彼得的原名“西门”称呼他,因为彼得曾三次否认主,主耶稣藉此使他想起自己“名实不符”的软弱,并借着后面的对话来挽回他、肯定他。
(2) 主耶稣三次问彼得同样的问题,有人说是因他三次否认主,但我们相信主耶稣不会如此“斤斤计较”;祂乃是给彼得机会,再度表明并肯定他对主的爱,让他三次说:“主啊,你知道我爱你。”在希腊文,第一及第二次问话中,耶稣所用的“爱”( Agape )是高尚的爱、真诚的爱,而彼得都以“朋友的爱”( Phileo )回答耶稣。到第三次耶稣再问彼得:“你爱我吗?”时,耶稣也将“爱”字改成“朋友的爱”。这显明主对彼得的体贴;也显明跌倒、失败过的彼得,已经改变成谦逊、卑微的彼得,他不敢再为自己“夸下海口”了(参太廿六 33 ;可十四 29 、 31 ;路廿二 31-34 ;约十三 37 )。“这些”可指这些东西,包括鱼、船、打鱼的器具等,但更可能是指“这些门徒”。主问彼得:“你爱我比这些门徒爱我更深吗?”提醒彼得曾夸口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太廿六 33 )
(3) 只有真正“爱主”,才会“爱主所爱的”。今天我爱主的心有多深呢?
(4) 主三次将“羊”托付给彼得时,都用“我的”( My )这个字(“我的”小羊、“我的”羊)。这些羊既然是属于主的,我们就要对这位主“忠心”,并以“爱”主的心事奉祂,因为爱主的人就必遵守主的命令(约十四 15 )。“牧养”与“喂养”都是牧人为“羊”所做的事,“牧养”是指“爱心的关怀”,喂养是指“灵粮的供应”。一个好牧人必然带着爱主、爱人的心做到这两方面。
4. (1) 主预言彼得未来将“为主受苦”,甚至“为主殉道”。
(2) “你跟从我罢”,因为 a. 别人未来如何与你无干。 b. 跟从主要“专心”,不要因别人而“分心”。
6. 哥尼流住在该撒利亚,此城位于彼得当时所在的城──约帕的北方约五十公里,罗马占领军的总部就设于此。在社会上,哥尼流是一个罗马的百夫长,统御一百人的部队。对神方面:他是个虔诚人,常常祷告神,全家敬畏神。对人方面:他爱老百姓,多多赒济人。神垂听他的祷告,纪念他的赒济,并藉异象向他说话,引导他的人生。
7. 当时的彼得是一位被神重用的使徒: a. 他讲道大有能力,数千人因听他讲道而信主(徒二 41 ,四 4 )。 b. 他也行神迹,医好病人(徒三 6-8 )、使死人复活(徒九 40-41 )。 C. 他灵命好,多多亲近主,连午正时刻,饥肠辘辘,仍不停止祷告(徒十 9-10 )。这样一个“神的好仆人”,神还要“陶造”他,因为他的“观念”有问题,他被传统犹太人对俗物和不洁之物的观念所捆绑,所以神不能进一步用他。于是神三次藉奇特的异象和严厉的命令,在他身上动了“扭转观念”的大工程。
9. 相信彼得会感到很不适应、很不自在,但他仍因“顺服”主而做到这个“破例”的事(参十 28 )。他在哥尼流家真正认识到他所信、所事奉的神,是一位“不偏待人”的神。
11. 圣灵降临,赐下圣灵的恩赐,使这些外邦信徒以方言称赞神为大。在场的犹太信徒,成为圣灵确曾降在外邦人身上的见证人,因为他们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外邦人领受了和犹太信徒同样的圣灵恩赐,这是一个明显的证据,证明天国之门不但向犹太人,也向外邦人开启。于是,他们便奉耶稣基督的名给这些外邦信徒施洗。
12. “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徒二 4 )
“彼得还说这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听见他们说方言,称赞神为大。”(徒十 44 、 46 )
“保罗按手在他们头上,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说方言,又说预言。”(徒十九 6 )
全本使徒行传只有这三次记载“圣灵充满说方言”,圣经学者的分析是:因为这三次代表了宣教史上三个决定性的时刻。
a. 第二章是门徒在耶路撒冷传讲福音、宣告耶稣基督救恩的开始。
b. 第十章是福音传给外邦人的开始。
c. 第十九章是以弗所成为“外邦宣教工作”新的中心地的开始。
第五课 保罗——一位得胜的宣教士
1. 保罗在以弗所三年的事奉榜样:
a. 在讲道教导方面──凡是神的旨意及对信徒有益的话,他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不论是在众人聚会之时,或在各人家里,都是如此。
b. 在传福音方面──“传讲”神国之道,并“证明”应当向神悔改,信靠主耶稣基督。
c. 为人方面──光明磊落,始终如一。
d. 事奉态度方面──凡事谦卑,流泪劝勉。
e. 对于前程与苦难──只要是主所命定的前程,他就全力以赴,患难、捆锁、甚至性命的安危,都不能拦阻他。
2. 保罗勉励以弗所长老:
a. “肯定”他们的角色──他们是神所立的,肩负起监督全教会的职责(监督的条件请参提前三 1-7 )。
b. “警戒”将有的难处──凶暴的豺狼必来,引诱信徒跟从他们。
c. “劝勉”他们当儆醒 ―― 以爱来“牧养”神的教会。
d. 将他们“交托”给神和祂恩惠的道──因这道能“建立”他们,使他们成长,作个“施比受更为有福”的人。
3. 巴拿巴和保罗被安提阿教会差派之后,这支宣教团队也包括了一位年轻人约翰(即马可)与他们同行,作他们的帮手。他们自安提阿出发到西流基,搭船往居比路(今塞浦路斯岛),先到撒拉米,在犹太人各会堂传道,然后穿过全岛,抵达帕弗。在帕弗,保罗被圣灵充满,使行法术的以吕马瞎眼。接着他们从帕弗开船,抵达旁非利亚的别加,这时,约翰就脱离宣教团队,径自回耶路撒冷去了。为了这件事,日后当保罗和巴拿巴决定要回到从前宣传主道之各城,看望弟兄姊妹的景况时,两人之间就为了是否要再次带着称呼马可的约翰同行,而大起争论,甚至彼此分道扬镖。结果,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保罗则同西拉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于是,变成了两个宣教团队。
4. 从宣教的角度而言,这次团队的分裂表面虽“不美”,却因同工们都有成熟的灵命,及对神的信心,结果不但未使宣教事工停顿,反而更拓展了事奉疆界。
同工间发生问题是常有的事,“如何面对问题及处理人事”,是神的工人的“必修课”。在这个事件中,巴拿巴的谦让与爱心,马可的长进,以及保罗因马可的长进肯改变态度,转为对他接纳与肯定,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榜样。
5. “甘心”与“忠心”是保罗这个“福音传人”的写照,经文中提到保罗在好几方面“甘心”。将心比心,今天我们作个海外宣教士,也能如此甘心吗?
6. 运动选手要赢得奖赏,“‘有定向’的努力”及“‘付代价’的锻炼”,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在属灵的事奉上,何尝不是如此!
7. “宝贝”是指荣耀的基督,“瓦器”是指卑微的、软弱的人。保罗的经历是:当他传福音时,不是靠自己,乃是神透过他这个卑微的瓦器,彰显祂福音的大能。
9. “宣教工作”是要将人从撒旦的权势下带进基督永恒的国度,这是属灵的争战,绝非靠宣教士的才干和经验可以达成的工作,因此,任何一点宣教的成果,都是神“莫大的能力”的彰显。
10. 外体──内心
毁坏──更新
至暂──永远
至轻──极重
苦楚──荣耀
所见的──所不见的
第六课 巴拿巴──宣教士的楷模
1. 许多已经是多年基督徒的弟兄姊妹,对这位堪称“宣教士楷模”的圣徒,一点都不陌生,但很少人知道巴拿巴不过是他的“绰号”,就更少人知道他原来的本名了。看使徒行传四章卅六至卅七节,谜底就自然揭晓,原来我们在神旨意里所参与的事奉,要远比我们的名字更来得被神看重。“无名的传道者”将来在神的国度里,也许比众所周知的传道者,还要得到神的称许。
2. 巴拿巴是属于以色列十二支派中,专任事奉神的利未支派。他的先人移居东地中海的居比路(现今之塞浦路斯),相信巴拿巴在“侨居海外”时,对于不同文化或相近文化的邻居必有许多的接触,日后当他蒙召回归祖国在耶路撒冷学习事奉,又在安提阿带领牧养,这必然帮助他有不同的属灵观和世界观。只有“楷模的宣教士”,才会带出“楷模的宣教教会”。
3. 每一个基督徒的“爱主”都是对主爱的回应,巴拿巴卖了田地,热心捐输,乃是“报恩”的行动,没有什么可夸的(徒四 34 “人人”都一样的摆上一切);但是在使徒行传九章廿六至廿七节,巴拿巴就显出十分不寻常的勇气和信心(请注意 27 节的“惟有”)。巴拿巴被使徒称为“劝慰子”绝非偶然,因大家有目共睹,看见他那一份爱心关怀的特质,的确是神工作的见证。巴拿巴接待扫罗、推介扫罗、对扫罗有信心,正是他对神信心的延伸。
4. 当耶路撒冷教会听见撒玛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他们就打发使徒彼得和约翰去帮助他们(徒八 14 )。接着,当安提阿教会兴旺的风声传到耶路撒冷后,他们没有再打发其它使徒,而是差派巴拿巴前往,这证明巴拿巴在母会的事奉已得到高度的认同和肯定。使徒行传十一章廿四节路加所记载的,相信是耶路撒冷教会差派巴拿巴的原因,请特别思想其中一项不被人注意的描述:“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请在第六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5. 安提阿教会是圣灵新兴的教会,除了犹太人,也有“外邦人”信主,而且数目不少。巴拿巴以广大的心胸、欢喜的态度,接纳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教会,并且以“谆谆的劝勉”造就信徒,帮助他们在灵命上扎根。
7. 安提阿教会信主的人越来越多(徒十一 21 、 24 ),巴拿巴虽然心中欢喜(徒十一 23 ),但他独具慧眼,看到这么多“新信徒”若缺乏教导、栽培,教会的根基就不稳固。因此他不辞辛劳地前往大数,去把扫罗“找”到,并且“带”来安提阿,与他一起配搭同工。足足一年的工夫,他们教训( teach )了许多人。透过他们扎实的“教导”,造就信徒,终于栽培出名符其实的“基督徒”(徒十一 26 )。
8. 巴拿巴看见教会在“量”上成长时,他对“质”有很强的负担,他在安提阿教会做了以下几件事: a. “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灵命的栽培。 b. 带出恩赐配搭的团队事奉──找扫罗与他同工。 c. 巴拿巴着重“劝勉”( encourage ),扫罗负责“教训”( teach )。
9. “领袖”有两个基本条件 a. 要会“领导”; b. 要有人“跟从”。就以上这两个条件而言,巴拿巴也堪称“领袖的楷模”。请再深入思想:巴拿巴领导的特质和原则是什么?请花几分钟为今日华人教会的领袖祷告。
10. 我们要谨记主的话:施比受更为有福(徒廿 35 ),也不要忘记神的心意是“爱世人”的心意(约三 16 )。一个信徒蒙恩、一个教会被建造,本身都是神终极心意的“过程”,并不是“目的”。祂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路十二 48 )。安提阿教会是历代教会的“楷模”,因为她是一个有“进”也有“出”的教会。巴拿巴和保罗被安提阿教会差派,说出两个重点: a. 敏锐于“圣灵的感动”; b. 以“顺服的行动”响应神。
11. 从本段经文的宣教记录中,我们发现巴拿巴与保罗的
a. 宣教“策略”:
(a) 以“城市”为宣教地点,
(b) 先在犹太人的会堂证明耶稣是救主,
(c) 再向外邦人传福音,
(d) 坚固信徒的信心(十四 21 、 22 ),
(e) 选立长老,并将他们交托给主(十四 23 );
b. 宣教“信息”:
传讲“耶稣基督的死、埋葬与复活”,证明“耶稣是救主”的好消息,劝外邦人“离弃虚妄,归向创造天地、海、万物的永生神”(十三 23 、 29-32 ,十四 15 )。
c. 宣教“动力”:圣灵(十三 4 )。
12. 在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前,建议弟兄姊妹再详读今天所有的查考经文(徒四 36-37 ;九 26-27 ;十一 22-26 ;十三 1- 十四 28 ;十五 36-41 )
“同工分道”(同工分手)与“分道同工”(分开仍同工)是两回事,巴拿巴与保罗应该不是“分道扬镖”,因为从整个事件最后的发展来看,是一个两全其美的结果。然而,就过程来看,其中有许多属灵的功课,可作今日华人同工的借镜。约翰福音一章十四节提到道成肉身之“恩典”与“真理”的平衡性,就保罗和巴拿巴的分手事件中,的确给我们明显的提示。
第七课 安提阿教会──一个差传的教会
1. (1) 从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我们发现:第一世纪时,福音已自耶路撒冷传到撒玛利亚(以色列人与异族通婚所生的后代),而且也传到外邦城市,如:安提阿、居比路,甚至传到非洲的古利奈及亚力山大等地。第一世纪信徒传福音的努力及成效,令我们钦佩,也看到圣灵奇妙的作为。
(2) 从使徒行传八章一、四节及十一章十九至廿一节,给我们看见:人生所遭遇的逼迫、患难,竟能成就神在历史上的心意,而带出神国度的扩展。诚然,苦难可以是神“化妆的祝福”。
2. 十一章廿一节: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
十一章廿四节: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
十一章廿六节:教训了“许多”人。
以上各节明显地说明了安提阿教会蓬勃成长的情况。
安提阿教会兴旺的因素:
a. 有热心传福音的信徒(十一 20 、 21 )。
b. 有好领袖作信徒的榜样(十一 23 、 24 )。
c. 有优秀的老师教导信徒(十一 25 、 26 )。
3. 巴拿巴。他来自耶路撒冷,是耶路撒冷教会所差派,到安提阿城了解教会情况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谦卑的领袖,有宽大的胸襟。
4. 扫罗在安提阿教会足足花一年工夫,教训了许多人,成效斐然。扫罗所做的是教导的工作,相当于今日教会成人主日学的事工。
5. “门徒”原意是“学生”或“学徒”,是在知识上的传授与学习。“基督徒”原意是“小基督”,是基督生命的传承与翻版。
6. 此次“救灾捐款”的过程:
a. 先听到耶路撒冷教会的需要。
b. 安提阿教会弟兄姊妹有“爱的意愿”,要以金钱去帮助耶路撒冷肢体的需要。
c. 全教会将爱心付诸行动,收集捐款,交托给巴拿巴和保罗。
d. 巴拿巴和保罗将捐款专程送到耶路撒冷教会众长老手中。
捐款的钱是安提阿教会信徒照各人的力量捐出来的,因此,没有 “ 勉强 ” 。“爱心、关怀”是此次捐款的基本动机。
7. a. 有同心配搭的领袖团队。
b. 注重祷告,甚至禁食祷告。
c. 聆听神藉圣灵向教会所说的话。
d. 顺服神旨,遵主为主。
8. “尼结”在拉丁文是“黑”的意思,有人认为西面是非洲人。“古利奈”在北非。“马念”是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意即和希律王从小在一起被抚养长大的,所以,马念在社会地位上有优越背景。“扫罗”则在宗教及学问方面都有“优越的背景 ” (参腓三 4-6 ,徒廿六 24 )
9. 先知的功用是讲道、劝戒、解释或说预言;教师的功用是教导。有圣经学者认为:先知是在各地巡回事奉,教师则在固定教会中忠心教导。因此,先知需有勇敢、积极的个性。教师需有温柔忍耐、谆谆教诲的个性。这段经文说明,安提阿教会的领袖团队是由不同背景、不同恩赐与个性的信徒组成,但他们在神的引导下,同心合意配搭事奉。
10. (1) 当领袖团队在敬拜主(“事奉”原文为“敬拜”)、禁食、祷告时,圣灵向他们说话。
(2) 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作我召他们所作的工”。
(3) 他们的响应是:“全然顺服”,按手在巴拿巴和扫罗头上,差派他们到海外宣教。
(4) 这个差派的行动,对教会而言,非常不容易做到,因为派出去的是教会最优秀、最重要的两位同工。然而,教会还是响应神的呼召,顺服地将这两位最宝贵的同工献在神的“普世宣教工场”中。
第八课 大使命──神给每位信徒的职责
1. 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大信息,最先传给姊妹们(在当日社会中没有地位的人),因为她们爱主、思念主,在主日清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带着预备好的香膏,前往埋葬耶稣的坟墓,要去膏耶稣的身体,因此,她们成了第一批得知“主复活”信息的人。
两个马利亚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及雅各布的母亲马利亚,他们“爱主”的榜样,永远是我们该学习的(参可十六 1 ,路廿四 5-10 )。
2. 天使让她们看到“空墓”,并提醒她们主曾说过的话(参路廿四 6-8 )。我们的信仰是根据圣经(主的话),以及主的复活(空墓),缺一不可。
3. 主耶稣在被钉十架之前,曾多次清楚地预告“祂将被杀,过三天祂要复活”(太十六 21 ,十七 22-23 ,廿 18-19 ;可八 31 ,九 31 ;路九 22 ,廿四 6-8 )。可惜跟随祂三年、最亲近祂的门徒们,忘记了耶稣的话,反而是爱耶稣的马利亚(可十四 8 ),和嫉恨耶稣的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太廿七 63 ),记住了耶稣的话。
4. 妇女当时所受的使命是去告诉主的门徒(请注意:复活主称门徒们为“我的弟兄”),叫他们往加利利去会见复活主。她们听见主安慰的话说:“不要害怕”。主又应许她们:回到加利利去,“必”要见到祂。
虽然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往往被贬抑,她们的角色也不被看重(尤其在第一世纪的时代背景);然而,在神的国度中,神重视姊妹的角色,差派她们成为第一批出去传“主复活的好信息”的使女们(诗六十八 11 )。
5. 从太廿八 13 清楚看见:这谎言是祭司长和长老们所捏造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正是这谎言得以流传的写照。
6. 若禀报自己长官,他们可能会被判以“失职”罪名;告诉祭司长,不但没有失职罪名,反而有利可图。因为他们知道真正要将耶稣置于死地的人,就是以祭司长为首的这批宗教领袖。
7. (1) 耶稣的身体不可能是被门徒偷走的理由: a. 在罗马兵严严的把守下,哪里可能偷取尸体? b. 若真的是门徒偷走,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完成推开墓石、搬运尸体、藏尸于某个隐密处的一系列行动,必需没有别人看到,也没有一人泄密,这可能吗? b. 本来是非常害怕、将门紧闭、躲藏起来的门徒(约廿 19 ),短时间内变成了勇敢传扬基督复活信息的人,甚至还为他们所制造的“谎言”殉道,这可能吗?
(2) 耶稣的身体也不是被耶稣的仇敌偷走的理由:这点很简单,因为耶稣复活后,门徒们到处传扬“主已复活”的信息,那时,耶稣的仇敌可以立刻将偷走的身体搬出来,证明耶稣没有复活,但他们拿不出耶稣的身体来。所以,空墓的唯一解释就是天使所说的:“祂不在这里,照祂所说的,已经复活了。”
8. 当时接受“大使命”的人是: a. 顺服主、按照与主的约定前往加利利的人(太廿八 16 )。 b. 见到复活主、俯伏敬拜在主跟前的人。 c. 还有心存疑惑的人。可见当时接受大使命的人,是顺服主、敬拜主,但并不完全的一批人。然而,神还要把最重要的责任托付给他们,这是神何等的恩典与怜悯!今天亦然,只要我们肯顺服地把自己献在神的手中并遵主为主,神仍然愿意使用我们这卑微而不完全的个人及团队。
9. “复活主的权柄”与“复活主的同在”是“大使命”的基础。有这样的基础,宣教士才敢踏上征途,并且靠赖主的大能,宣教士才能在宣教工场为主争战。
10. “大使命”的主要行动是:“去使万民作主的门徒”( Go and make disciples of all nations )。两件不可或缺的事是:“施洗”与“教导”。
11. 信主的人借着“施洗”归于三位一体的真神,公开表明与祂联合、跟随祂、顺服祂。“名”代表声誉、位格、属性。真神的“名”极其重要,初期教会使徒们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行神迹,奉这“名”向人传福音,又公开宣告:“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四 8-12 )
12. “受洗”只有一次,“教导”需要持续不断。“教导”帮助初信者成长、成熟、成为基督精兵,为主得人,又能薪火相传,去“教导”新的门徒。
“教导”必需是“全方位”的,包括凡主三年半所有的教导,包括灵命成长、生活见证、事奉的道路。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神知网 ( 黑ICP备09004198号 )

GMT+8, 2024-5-19 19: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