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知网

 找回密码
 注册(欢迎注册神知网)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451|回复: 2

宣教系列课程 七套全集-----M701 宣教知多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8 21: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701 宣教知多少?
李秀全、林静芝
本册材料从基本观念着手,起自对大使命全面的认识,到中国与福音的关系,探讨信徒参与的途径、教会整体配搭的方式,介绍宣教词汇的定义及运用,思考在普世宣教中灵命、观念与制度的重要,期盼唤醒华人信徒担起普世宣教的使命。
教材内容正文 前言  
第一课 “大使命”--我岂可推诿?  
作业:第一课 “大使命”-我岂可推诿?
第二课 福音进中国?福音出中国  
作业:第二课 福音进中国.福音出中国
第三课 中国人与普世宣教
作业:第三课 中国人与普世宣教
第四课 “立足本地、胸怀普世”的教会  
作业:第四课 “立足本地、胸怀普世”的教会
第五课 宣教词汇(一)  
作业:第五课 宣教词汇(一)
第六课 宣教词汇(二)  
作业:第六课 宣教词汇(二)
第七课 普世宣教三要素(一)  
作业:第七课 普世宣教三要素(一)
第八课 普世宣教三要素(二)  
作业:第八课 普世宣教三要素(二)

前言
1807 年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只身来华宣教,工作了二十七年,为近代中国的宣教奠立了深远的的根基。
二百年来,海内外华人信徒已是数以千万计,许多认真的基督徒不仅希望“福音进中国”,也希望“福音出中国”,使“苦难的中国”变成“宣教的中国”。
本册材料便是从基本观念着手,起自对大使命全面的认识,到中国与福音的关系,探讨信徒参与的途径、教会整体配搭的方式,介绍宣教词汇的定义及运用,思考在普世宣教中灵命、观念与制度的重要,期盼唤醒华人信徒担起普世宣教的使命。
作者行文深入浅出,并适时配以实例,结合多年在学生工作、牧会工作、宣教工场上的经验,使理论与实际能相辅相成,最适合用来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整全的宣教基本概念。

第一课 “大使命”——我岂可推诿?
主啊,我当做什么?
第一世纪的保罗,是个大有学问的人,也是个热心的犹太教徒。当时,他不但不认识拿撒勒人耶稣是谁,他甚至憎恶信耶稣的人,以赶尽杀绝的心态,把基督徒无论男女都锁拿下监,非将他们置于死地不肯罢休。未料,在赴大马色捉人的路上,复活的基督向他显现,从天上发大光,四面照着他,当他仆倒在地时,听见神向他呼唤的声音,实时,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主啊,你是谁?”当他认识这位“主”,就是他所逼迫的“拿撒勒人耶稣”时,立刻,他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主啊,我当做什么?”从此以后,保罗献上他余下的人生,到处传扬福音,甚至为传福音忍受苦难、献上生命,也甘之若饴,成为第一世纪最伟大的宣教士。
“主啊,我当做什么?”是每个“认真的”基督徒必问的问题,而它的正确答案,就是遵行主的“大使命”,因为这是复活的基督,在升天之前,向门徒所交待的最后一段话,语重心长,却完整地昭示了神全盘的心意。
身为神所拣选的儿女,若要蒙神喜悦、为主而活,就要认真地遵行祂的“大使命”,二千年教会历史就是历世历代神的儿女遵命去完成“大使命”的成功与失败的记录。
然而,到底什么是“大使命”(The Great Commission)?是基督教的响亮口号?还是每个基督徒的委身?
新约圣经中有五处经文记载主的“大使命”:
太廿八18-20“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可十六15-16“祂又对他们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路廿四45-49“耶稣……又对他们说,照经上所写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并且人要奉祂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我要将我父所应许的降在你们身上,你们要在城里等候,直到你们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
约廿21“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
徒一8“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大使命”的内容
综合以上五段经文,“大使命”的内容包括复活的主对门徒的“宣告”、“差派”与“应许”:
一、           宣告:
“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这句话是主基督在差派门徒出去工作前的宣告。透过这句宣告,说明复活的主已经得着宇宙天地所有的统治权,祂的大能遍及天上和地下,没有一处不在祂的管理、掌权之下。而门徒奉差出去为主工作是面对属灵的争战,绝非软弱的人所能胜任的,感谢神,这位颁布“大使命”的主,也是拥有天上地下所有权柄的主,有这样一位全能、全权的主与门徒同在、同行、同工,是门徒们何等的保障和安慰。
二、           差派:
主耶稣说:“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约廿21)“大使命”的工作内容就是“主的差派”。从以上五段经文中的几个重要“字”与“词”,可以列出主差派门徒出去作的事,也就是“大使命”的事奉内容:
1、.“去”(太廿八19)
华人教会传统的做法,往往是邀请人“来”,但主的使命是要门徒们“去”,正如创世记十二章一至三节神对亚伯拉罕的呼召:“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赐福给你,你也要叫别人得福……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所以,顺服大使命的第一步是“肯去”。可惜今天许多信徒连在本地都不愿“去”到有需要的人群中,更不必谈“去”到偏远地方的万族万民。
2、“传福音”(可十六15)
要使人作主的门徒必需让他听到福音。而传福音的对象涵盖全世界的万民万邦,传福音的地点先是从本地(耶路撒冷)开始,一直传到地极。世界上没有一个比这更大的工作,然而主却将这样庞大的任务交给一批又少又软弱的门徒。传福音与主耶稣的再来有密切关联,因为:“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太廿四14)二十世纪末,全球各地地震频传,许多人认为主来的日子近了,其实,真正末期的来到是在福音遍传天下之时。
神的心意是要每个信徒都传福音,这不但是主的命令,也是信徒的本份。
3、“施洗”(太廿八19)
听见福音,接受耶稣基督的人,借着洗礼表明他对主的信靠与跟从,于是就加入了属灵的家(教会),成为家中的一份子,因此大使命的行动,除了“去”、“传福音”,也要“建立教会”。遵行“大使命”若没有“建立教会”,就没有全然完成“大使命”。
4、“教训”(太廿八20)
“大使命”的事奉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忠心地“教导”新归主的肢体,将“所有”主曾吩咐过门徒的话,都教训他们遵守,这是“全面的”教导,也是“平衡的”教导,使新归主的信徒在灵命上、生活上成长、成熟,以致成为能继续去教导别人的人。
请特别注意主的话,说:“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这句话里面有三个代名词:“我”、“你们”、“他们”,“我”是指主耶稣自己,是世世代代永不改变的祟高之主,而“你们”和“他们”却不断轮替,“你们”借着教导,栽培了“他们”,于是“他们”成为教导别人的“你们”。一年过一年,一代接一代,薪火相传,两千年来“基督教会”因此得以继续成长扩大,这就是当时主交给门徒的伟大使命。
5、“见证”(路廿四48;徒一8)
路加医生记载主的大使命时,特别使用“见证”这个名词:“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见证”在希腊文与“殉道”同字根,意味着门徒不但要用“生活的见证”传福音,也必需用“生命的代价”去传福音,向世人见证这一位又真又活的神。两千年教会历史证明:“殉道者的血就是教会的种子。”
今日,我们属神的儿女是否有“生活的见证”,而且愿付上“生命的代价”去传福音,直到地极呢?
听起来似乎相当困难,但不用担心,因为“大使命”的内容,除了“宣告”、“差派”、还有“应许”!
三、           应许:
我们的主是最周到的主,祂并没有差派了门徒就不再关心他们的景况;祂深知这些门徒是被差进一个“不信的”世界中,如同羊进入狼群,他们会遇到苦难、感到孤单,也会灰心软弱,因此,在颁布大使命时,祂周到地加上宝贵的“应许”,世界上没有任何应许比主耶稣颁布“大使命”的应许更能满足门徒的需要。
1、主能力的供应(徒一8):
主耶稣并没有要门徒靠自己的力量去传福音,当主向门徒宣布工作内容的同时,祂也应许赐下作工的力量,乃是要他们靠着圣灵的大能去完成祂所吩咐的“大使命”。为此,祂要门徒在耶路撒冷等候,直到领受从上面来的能力。(路廿四49)
2、主亲自的同在(太廿八20):
马太福音是强调“神同在”的一本福音书,第一章以“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太一23)开始,最后一章以“我就常与你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20)结束。因此,当门徒顺服主的命令出去传福音时,不论是在喧嚣大城或是在荒山野地,他们都不必惧怕,因为有主同在就有了一切,主的同在使他们在挫折中得胜,主的同在使他们在苦难中喜乐,这是何等宝贵的应许!
1853年9月19日,二十一岁的戴德生 (Hudson Taylor) 顺服神的呼召,离开成长的英国,远渡重洋到中国宣教。他搭乘一艘不超过五百吨的三桅货船,全船二十三名船员,戴德生是唯一的乘客。启航七天就遇到大风浪,巨浪如同高塔在船的两边压下来,似乎要将它吞噬。船长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大的海浪,除非有神帮助,否则我们这次难逃大劫。”这时,船被大浪冲击,一会儿在浪峰顶上,一会儿又像跌入海底,船身倾斜,海水倒灌,帆桅断裂,眼看性命难保。船长问戴德生:“现在你还要因上帝的呼召去中国宣教吗?”戴德生回答说:“我仍然别无所求,我仍希望到中国去……”,在危难之中,他想到神的应许,便恳切祷告求主保守他们的性命,结果神奇妙地带他们渡过险象环生的航程。接下来六个月漫长的海上行船,他多次经历这位又真又活的神与他同在,赐他们平安。神又照着祂的应许赐戴德生力量,让他能面对往后数十年在中国宣教的重重困难。使他在1865年成立中国内地会 (China Inland Mission),差派数千位宣教士进入中国内陆宣教,在中国教会历史中写下不可磨灭的伟大篇章。
戴德生宣教士的一生,就是遵行“大使命”而经验主的应许的活生生的写照。
“大使命”不是高调、口号,“大使命”是神的心意——神爱世人的心意,祂愿意万人得救,不愿有一人沉沦(提前二4;彼后三9)。
“大使命”不是可有、可无,“大使命”是神的命令——神给祂儿女最重要的托付: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
我既是神的儿女,一个认真的基督徒,岂可推诿主的“大使命”?
作业:第一课 “大使命”-我岂可推诿?  
1 、“大使命”的主要工作是传福音,福音的内容是什么?
2 、为什么没有“建立教会”,就没有全然完成“大使命”?
3 、“以马内利”对一个基督徒或宣教士的意义是什么?
4 、为什么基督徒不可推诿主的“大使命”?

第二课 福音进中国.福音出中国
掌管历史的主
1973年,当笔者第一次赴美时,读到一本小册,深受感动和激励;书名是“When China Opens”(当中国的门开启时),作者带着信心的远见,强调说:不是“如果”中国的门开启,而是“当”中国这扇巨门打开时,许多在海外的基督徒,有否预备好自己,去面对这一片广大的福音禾田?
谁都没有料到,十四年后,不可能变成可能、信心的远见变成事实,这扇紧闭将近四十年的庞然巨门竟然于1987年对外开启。于是,每年数百万人次进出中国大陆:借着探亲、学习、经商、寻根,同时也可以把福音带给在中国的亲友,这全然是掌管历史的主奇妙的作为,因为祂顾念中国。
福音进中国
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清楚地说明了神爱“全人类”的心意,为了这无比的爱,祂不惜将独生爱子耶稣基督赐给世人,为世人预备了全备的救恩,使人因信耶稣基督可以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也正因为“神爱世人”,祂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所以复活的主在升天之前向门徒颁布了“大使命”,要他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使人人有机会听见福音,得着救恩。
在万民之中,中国人的人数最多。根据廿一世纪初的普查显示,中国人口已超过十三亿。身为中国基督徒,向中国同胞传福音是我们的第一职责,正如保罗的心态,虽然他所领受的托付是作外邦的使徒,他却时时心系祖国,为了犹太人、他的骨肉之亲,得以认识基督领受救恩,他心里忧愁、时常伤痛,宁愿牺牲自己、成全他们。
回顾二千年教会历史,我们发现西方宣教士曾有四次将福音带进中国,虽然前三次福音行动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如同昙花一现,第四次则于1807年借着英国的马礼逊宣教士再度带来中国。这一次,福音不但进入中国,而且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使中国人可以白白享受福音的好处,将近二百年之久。
身为中国基督徒,当跨进廿一世纪的门坎、当眺望中国浩翰的福音禾田、念及十三亿骨肉同胞的属灵饥渴、关怀五十五族少数民族的心灵需要时,怎能不从心底吶喊:“中国,中国,你何日才归向基督?”西方宣教士已在中国的福音工场上劬劳了将近两百年,今天,身为中国基督徒,岂能继续袖手旁观?这是我们该当兴起,与西方宣教士一同配搭、齐心协力,把福音遍传中国的时候了。
身为中国基督徒,“福音进中国,人人有责!”
福音出中国
综览过去二百年中国近代历史时,发现中国在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伤害下,国家支离破碎、人民疾苦流离,可以用“苦难的中国”来描述中国,然而,在苦难与压力的背后,再再彰显历史的主奇妙的作为:十九世纪初,西方宣教士把福音带来中国,虽然工作艰辛,推展不易,但经过“生命”、“祷告”、“金钱”的献上,以及“流汗”、“流泪”、“流血”的见证,终于在中国的土壤上结出了扎实的果子,到十九世纪末期,神已经在中国本土兴起一些传道人;进入廿世纪,更多神重用的仆人在各地兴起,领导中国教会继续往前。
廿世纪40年代,中国的大学生自沿海迁往内地,在圣灵奇妙的动工下,许多知识分子归信基督。1945年,一百五十三位来自各地的大学生聚集在重庆参加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夏令营;1947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夏令营在南京举行,四百位大学生前往参加;圣灵在两次营会中大大动工,选召了好多位被神重用的近代中国教会领袖,他们分别在海外、在国内带领教会、影响信徒,并在40年代末期,成立遍传福音团、西北灵工团等宣教团体,把福音带到中国偏远的地区。60年代,基督教会受到文革冲击,圣经被烧、教堂被毁、信徒被捕,表面上看来,教会似乎没有前途,然而,掌管历史的主再度证明祂的权柄超越时间空间,更远超过地上一切的权势;今天在中国,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千万基督徒,“苦难的中国教会”不但没有因打击而萎缩,反倒因神大能的保守更茁壮。
根据白戴维 (David Barrett) 和锺泰德 (Todd Johnson) 所发表的普世宣教统计报导:
公元二千年全球人口共有六十亿五千五百万人,基督徒人数(包括天主教与东正教)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三,约有二十亿人;这意味着:全世界尚有四十亿人等待我们去传福音、使他们成为主的门徒。这份报导又指出:公元二千年时,全世界的宣教士共有四十二万人。要以四十二万人的力量去面对四十亿人的需要,何等不成比例!诚如主耶稣所说的:“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
中国有五千万基督徒,透过全能真神的许可,其中大部份经历过火炼的考验,因为神有更高的旨意,要藉“苦难的洗礼”训练并装备一批“会吃苦”、“肯顺服”、“合主用”的工人。保守地说,如果一千人支持一位宣教士,中国就可以差派五万个“优质宣教士”投入在“普世宣教”的工场上,这是一支何等庞大的军队,也是一股何等强大的力量!宣教学者预测:到公元2025年时,全世界差派宣教士最多的国家是中国,显然这是确定会应验的。
福音不但要进中国,福音也要出中国。二百年来,西方教会历经艰辛、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地把福音传入中国,中国教会因“接受”福音而成为“蒙恩的教会”。然而,“施比受更为有福”,当中国教会也学会主动去关怀其它地区及民族的需要、将福音传出去给他们时,无论是在同文化、近文化、异文化中,中国教会就成为“给”的教会,也就是由“蒙恩”进入“蒙福”的教会。
身为中国基督徒,又是认真的基督徒,必然引颈企盼、等候基督的再临。然而,主耶稣说:“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纔来到。”(太廿四14)可见,耶稣基督的再来与福音的“普世遍传”有密切关联。既然“等候主再来”,就要“积极传福音”!
在普世宣教工场上,西方宣教士已经投注了无法估计的代价,当这末世时代,是中国基督徒回馈的机会,若中国人不再“自我中心”、不再“一盘散沙”,若中国基督徒能“立足本地、胸怀普世”,自然就能“福音出中国”,而且能使“苦难的中国”变成“宣教的中国”。
宣教士的基本装备
无论是“福音进中国”或“福音出中国”,最大的需要是真正“肯付诸行动”的宣教士。因此,“宣教士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成为当今的课题。

感谢神,赐给笔者夫妇有机会在一间“立足本地、胸怀普世”的教会事奉将近二十年;教会不但看重“本地福音工作”,也积极投入“普世宣教事工”。经过数次短期宣教体验后,我们回应神的呼召,再度向神委身,离开住惯的地方,到东南亚地区宣教。六年多在宣教工场的经验,清楚看见:宣教士在进工场前的装备极其重要,没有充份装备就上工场的宣教士,往往一到第一线就成为敌人炮火下的牺牲品。正如作战的军人,绝不可以没有装备、未经训练,就冒然上阵;传福音是“非同小可”的属灵争战,理当更加看重装备与训练,本课特别列出宣教士四方面基本装备:
1、灵命的装备──
神看重“工人”过于“工作”,要使摩西成为被神用的工人,神必须先藉环境雕塑他、装备他,整整忍耐地等候他八十年,神才用他。
今日,一个有心将自己奉献给神用的人,最重要的装备是灵命上的装备,也就是他与神在生命上的关系。是否一生让神管理?是否在凡事上让神居首位?是否每天借着“聆听神的话”(读经)和“与神的倾谈”(祷告),保持与神亲密的关系?是否清楚神的呼召?是否顺服神的旨意?……都属于灵命的装备。
2、生活的装备──
神的工人需要“成为圣洁,合乎主用”(提后二21);“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前一15-17)
成功的宣教士除了要有丰盛的灵命,也需要有发光的生活见证。生活的装备包括:言谈举止、待人处事、家庭婚姻、人际关系、生活型态……每一项都有许多要学习的内容,也绝非一蹴可及,需要靠着圣灵的大能,逐日进步,越来越有神圣洁的荣光,在生活中流露,吸引人渴慕亲近我们所传扬的基督耶稣。
3、个性的装备──
宣教士需要有“刚强的个性”,才能在遥远的异乡宣教,但宣教事工不是单打独斗、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乃是“团队的事奉”。然而,“刚强的个性”往往是团队不和的诱因,甚至导致团队的解体、工作的摧毁。
除非,每一位宣教士愿意学习主耶稣的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让圣灵的九种果子(加五22-23)在自己的个性上结实,让“更像基督”成为个性的装备。
4、体魄的装备──
几次到落后地区短期宣教的经验,深深体会“健康是宣教的本钱”。一个有心宣教的基督徒必须“有计划地”、“有恒地”锻练身体,为了身体的健康,必需每天过“有纪律”的生活、吃“有节制”的饮食;身体有了耐力,才可以承担落后地区的艰苦,才不致“满腔热血、献身工场”却因“体弱不支、打道回府”,何等遗憾!
“福音进中国”、“福音出中国”需要许许多多中国宣教士,您预备好了吗?
作业:第二课 福音进中国.福音出中国  
1、 为什么“福音进中国”是中国基督徒的责任?
2、 按照目前情况,“福音进中国”容易吗?有哪些管道可以将福音带进中国?
3、 为什么“福音要出中国”?
4、 中国基督徒为什么可以成为“优质宣教士”?
5、 要成为宣教士除了本课所提“基本装备”外,尚需哪些装备?

第三课 中国人与普世宣教
身为“中国人”,这不是一件“小可”的事:五千年悠悠历史、浩浩疆土、加上芸芸十三亿人民。单以这些时间、空间、人口的数字就足以傲视全球了。
面对这样一个“巨人傲立”,两千年来,基督福音曾数度进入它紧闭的门坎:第一次是借着唐朝的景教,第二次则透过元朝的也里可温及天主教,第三次是明末清初的天主教,虽然每一次进入,都得到不少信徒,但至终却如花凋谢,福音在中国仍然无根。第四次,于公元1807年,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时年25岁)终以坚毅不挠的决心、历经重重的艰难,再度把福音传到中国。这一次,福音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结实而且开花。一转眼,中国人享受福音的好处快满二百年。
中国人,你在那里?
“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可十六15)是复活的主耶稣在升天前向祂的门徒所颁布的大使命,因此,“普世宣教”是每个基督徒的责任。
两千年来,历世历代均有基督徒愿意起来,顺服主的命令出去宣教。从近代西方教会历史中,可以看到宣教的趋势:十八世纪是德国人海外宣教的世纪,十九世纪是英国人宣教的世纪,廿世纪则为美国人海外宣教的世纪。这些西方宣教士为了福音的缘故,离乡背井,远渡重洋,历经艰险,把福音带给远在异邦,素昧平生的异族,以致,到今天,全世界最大的宗教信仰族群是基督信徒,约占全球六十亿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三。
主耶稣又说:“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太廿四14)可见,当福音传到地极、当“大使命”完成,基督就要第二次再来。然而,据宣教学者的统计报导,今天全世界,尚有二十三亿人,从未听过福音,他们是所谓的“福音未及之民”(Unreached People),是谁该去向这些人传福音?难道还是西方信徒的责任?难道中国人对异邦异族的失丧无动于衷?难道在“普世宣教工场”上,中国人仍然缺席?
三十年前,一位从美国到台湾宣教的牧师,深深感到“中国人”应当起来接手这“传福音”的棒子。于是,他写了“中国人,你在哪里?”一文,大声疾呼中国人起来献身事主,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中国人羞愧,这位宣教士就是内地会创办人戴德生的曾孙--戴绍曾牧师 (Rev. James Hudson Taylor Ⅲ)。
快二百年了,西方宣教士把福音带给我们中国人,中国人白白得到福音的好处,白白享受成为神儿女的福份,然而在普世宣教的工场上,中国教会只是“蒙恩的教会”,只有“接受”没有“施与”;什么时候中国教会才能成为“有福的教会”?能从“接受福音”进入“施与福音”?因为“施”比“受”更为有福!(徒十六31)
中国人,得天独厚
有人问:“为什么全世界中国人最多?”回答说:“因为神最爱中国人。”基督徒说:“因为神要用中国人。”
在神永恒的计划中,我们深信中国人是完成大使命的最佳人选。因为,中国人得天独厚:中国人不但有聪明的头脑、语言的能力、还有吃苦耐劳的天性。往往为了谋求生存,或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质量,中国人可以在最困难的环境中刻苦奋斗、自立更生、白手起家、开创事业。中国人在南洋各地的成功,可见一斑。因此,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全世界只要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
试想想,一百年前,当1900年时,中国人带着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飘洋过海到北美奋斗,当时的中国人所扮演的角色,是铁路工人、矿坑工人、洗衣工人,他们辛辛苦苦、挥汗流泪为后代积攒钱财。而今,一百年以后,进入廿一世纪,大部份中国人在海外,成为被人刮目相看的科学家、工程师、医师、教授、计算机专家、商界巨子、行号老板。这一百年来,中国人身份的转换,岂是偶然?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旧约圣经中的以斯帖:一个犹太弱女子,摇身变成古波斯帝国的王后,岂是偶然?原来,这一切都在“历史的主”手中,诚如以斯帖的养父所说的:“焉知妳得了王后的位份,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得天独厚的中国人哪!
难道我们今天的成就没有更高的意义?
难道我们今天成为基督徒,仅是偶然?
中国人,现今机会
1998年7月,我们夫妇去南非参加“华人非洲事工咨询会议”,登上这片全球人口增加最快速的土地上,听到黑人牧师向我们中国代表们发出的挑战,心中的震撼难以言喻;他们呼吁:“请你们中国人派宣教士过来帮助我们,因为一般非洲人不欢迎有优越身份的白人宣教士,而我们非洲人可以与黄皮肤的中国人认同,我们都是曾受欺压、曾被侵略的民族,所以你们可以了解我们,而且,你们看重家庭伦理、敬老尊贤,也与我们非洲文化相近,过去,你们中国人来非洲为我们修桥铺路,希望你们也能来为我们修属灵的桥、铺属灵的路。”
在非洲十二亿人口中,将近一半是儿童;根据1999年的统计:“非洲每年有九千五百万的儿童得疟疾﹔六个非洲儿童中,只有一个能活到五岁……”在非洲,至少有十八个国家,以英文为官方语言;而廿一世纪的中国人,正拼命在学英文,为了什么?难道没有更高的目的?
此外,二十三亿“福音未及之民”中,最大、最难传福音的族群是十三亿回教徒﹔至今回教世界仍对外封闭,这些“不可能进入”的地区,却可以透过“专业”、借着“带职”的方式进入;虽然在回教地区不可以公开传福音,但可以用“生活见证”、“友谊影响”的方式,将福音“潜入”回教徒的心中。
廿一世纪,学有专长的中国基督徒,比比皆是,岂是偶然?岂能不把握“现今的机会”,把福音带到远方?
中国人,该起来了
以基督徒人数而言,今天全世界基督徒人数最多的地方是在中国,据估计中国大陆至少有五千万基督徒。近数百年来,西方宣教士在普世宣教工场上,舍己牺牲、奋力耕耘、前仆后继,用他们的生命写下辉煌的宣教历史。进入廿一世纪,该是我们中国人回馈的时候了;最近,一位退休的美国宣教士,魏德凯牧师 (Rev. Dick Webster),写了一本书:《起来,接棒》(Seize the Baton),提醒我们中国基督徒,不要再自我中心,只忙于个人今生短暂的计划,应当起来顺服主的大使命,接下这“福音的棒”,投入普世宣教工场。
但愿中国人如同主葡萄园中最后进去工作的仆人。虽然在后,却因忠心竭力、迎头赶上,与最早进去作工的仆人一样,满足主的心意,得到主人同样的报偿(太廿1-16)。
西方宣教学者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宣教的世纪,他们预计到公元2025年,全世界差派宣教士最多的国家,将会是中国。事实上,如果五千万中国基督徒中,每一千人有一位肯降服基督、遵守衪的大使命,中国便有五万位宣教士人选,它将会是何等庞大的神国军队!
中国人,该起来了!因为中国人得天独厚,又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宣教人才库。
作业:第三课 中国人与普世宣教  
1、 为什么中国人是完成“大使命”的最佳人选?
2、 在普世宣教事工上,中国人的“现今的机会”是什么?
3、 什么是“福音未及之民”( The Unreached People )?全世界有多少“福音未及之民”?
4、 有哪些管道可以帮助我们更认识全世界的“福音未及之民”,进一步看见我们能参与的角色?
5、 中国人献身“普世宣教”,有些什么难处或拦阻?

第四课 “立足本地、胸怀普世”的教会
教会是什么
教会是什么?简而言之:
1、教会是神的家(提前三15上)
2、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下)
3、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弗一23)
4、教会是属于神的(徒廿28上)
5、教会是基督用自己的宝血所买赎的(徒廿28下)
神设立教会在地上,要教会发挥三方面的功用:
一、向上方面——教会是敬拜真神的殿
信徒来到教会,与众弟兄姊妹一同以心灵和诚实敬拜至高圣洁的神,不但向坐宝座的神献上敬拜赞美,也以虔诚顺服的心接受神发自宝座的心意和命令。
二、向内方面——教会是神儿女属灵的家
神的儿女在教会中,享受到“家”的温暖、肢体的相顾、团契的相交,又得到灵粮的供应、灵命的造就,并学习在神家中彼此配搭服事的艺术。
三、向外方面——教会是基督精兵的基地
神存留祂的儿女在地上的目的是要他们成为世上的盐和光、是基督的见证人、是为主得人的基督精兵;因此,教会是见证的灯台,也是精兵的基地。所以,教会必需负起“训练”、“装备”、“差派”精兵的责任,透过“本地布道”及“普世宣教”双重管道,遵行主的“大使命”,放眼“普世福音禾田”,把福音从“本地”传到“普世”。
怎样才能成为“立足本地、胸怀普世”的教会
既然神设立教会在地上,是要教会成为使“万族”得福的管道,今天我们教会是否合神心意?我们教会是否有“普世宣教”的异象?是否“立足本地、胸怀普世”?抑或只是“空有枝叶”、“白占地土”呢?
要成为“立足本地、胸怀普世”的教会,至少需要在以下六方面努力:
一、           教会领袖的职责
神把“领袖的恩赐”赐给教会,每个教会都有领导者,不管这领导者是主任牧师、传道同工、长老、执事或信徒,对教会的方向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若要教会成为“立足本地、胸怀普世”的教会,第一个条件就是“教会领袖”要有“普世宣教”的异象。
今天许多教会的问题往往“卡”在领袖身上,一位好领袖如同好牧人,引导羊群走在神心意的路上。因此,教会领袖是关键人物,他或她若能摸到神爱世人的心意,必会将教会带向“普世宣教”之路。
教会领袖为了更了解普世宣教的现况、开阔自己的属灵视野,可以透过中、英文宣教书籍、宣教期刊及网络信息等,得到帮助。
二、           成立差传委员会
教会若要实质地参与“普世宣教”事工,就必需从组织差传委员会开始(以下简称差委会)。差委会可以有七位委员加上主任牧师组成,主任牧师可以担任差委会顾问,一方面关心差委会同工,一方面也可以对差委会提供意见。
差传委员的资格(以下所列标准,仅为建议,若能符合,对教会差传事工有帮助):
1、必须受洗五年以上、是成熟的基督徒。
2、若教会有会员制,差委们应当是教会正式会员。
3、上过“宣教课程”(如:成人主日学的宣教教育课、Perspective on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 等宣教课程)。
4、参加过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宣教大会”。
5、去过第一线宣教工场、有过短期宣教体验。
差传委员的任期:
视每个教会的情况而异,原则上第一次担任差委的同工最好以两年为限,如此,则于发现不适合时,可以在两年任期届满时,很自然地退下,至于有负担、有神的呼召者,则可以继续留任,以七年为一任可以有机会发挥恩赐与呼召。
差委会的职责:
1、差委会一个月最多开一次会,每个差传委员都被分配有他该负责关心的宣教士或宣教机构,他代表教会与宣教机构及在宣教工场的宣教士联络,不但知道他们的近况及需要,也负责将他们的代祷事项向全教会弟兄姊妹报导。
2、差委会也鼓励教会的分区、团契、小组认领他们要关怀的宣教士,为他们建立代祷网。
3、当差委会更成长时,他们需要为教会订立“差传原则”(The Mission Policy),可以面对教会在做差传事工时各方面的问题,如:“教会要支持怎样的差传机构?”“教会要差派的宣教士当符合哪些条件?”等。
4、负责在全教会推动“宣教教育”。
5、负责筹备并推动“宣教年会”。
三、           全面推动“宣教教育”
由于“普世宣教人人有责”,而且应当“普世宣教人人参与”,(宣教事工绝非主任牧师或一小部份人的事),因此,在实质参与宣教前,必须先有“全民教育”。
1、成人主日学、青少年主日学,儿童主日学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的课程是讲宣教,传递“普世宣教”异象。
2、透过“宣教走廊”或“宣教展示架”」,把世界地图、宣教士照片及信件等张贴出来,藉此引发全教会弟兄姊妹的关怀。
3、教会全年事工的高潮应放在“宣教年会” (或称“差传年会”),让全教会弟兄姊妹摸到神的心意,并愿献身宣教。
四、           强化祷告生活(包括教会祷告会、家庭祷告祭坛及个人私祷):
一个真正看重普世宣教的教会必然会成为「祷告的教会」,因为宣教士在第一线,最需要的是祷告的支持。因此,教会应当有计划地在教会每周代祷单中,列出宣教代祷事项。
宣教代祷事项包括:
为本教会所差派的宣教士祷告
为本教会所支持的宣教机构祷告
为全球不同国家、民族、地区在传福音事工上各种需要祷告
不但在教会祷告会中为普世宣教祷告,也鼓励信徒在家中,全家一起为宣教士祷告。
五、           推动“短期宣教”体验活动:
教会每年应策划“短宣”活动,可以为成年人及青年人分别举办不同地点,不同对象的短宣之旅,因为不同年龄层的人可以更有效地去向自己年龄层的人传福音,年轻的一代可以在宣教工场透过举办暑期圣经学校,带领宣教工场的孩子们归主。
近年甚至有教会推动“父母与儿女”一同去短宣的活动,为了准备短宣队在宣教工场传福音的节目如:诗歌、圣经故事、短剧等,至少在上路前半年,两代之间便开始了同工配搭及同心祷告;上路后,在宣教地区更学习团队配搭及经历主的同在,因此,每次去短宣都有丰富收获,不但更了解宣教的实况,也有人因此蒙召,把余下的人生献在宣教的工场上。
六、           实行“信心应许奉献”:
为普世宣教的奉献,是在“什一奉献”之外的奉献,它不是什一奉献,而是“信心应许奉献”。
一般奉献是将已收到的金钱的十分之一献上,而所谓“信心应许奉献”(Faith Pledge) 是在没有拿到钱之前,先凭着信心把自己所应许奉献的数目,填在奉献单上。这种“认献”的确不容易,需要真正的负担与信心,奇妙的是有不少的弟兄姊妹,在填写认献单以后,经历到神出乎意料的供应,竟能适时地得到自己所应许的款额,而能以金钱奉献参与在普世宣教事工上。
当教会收到弟兄姊妹为宣教的信心应许认献单后,差传委员们就要开会审慎地决定教会要支持的对象(包括个人及机构),及金额,并由差委们分别、按月将支持的金钱寄给他们。
学习安提阿教会──一个“立足本地、胸怀普世”的教会
使徒行传十三章记载教会历史中第一间注重差传的教会,虽立足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城,却胸怀远方、福音未及之地。他们按手差派了教会中最优秀的两位同工:保罗与巴拿巴到远方去宣教,以至福音从亚洲传到欧洲,甚至传到当日的“地极”。
安提阿教会有几个特点,是今日华人教会学习的榜样:
1、注重祷告的教会:
从使徒行传十三章一至三节的记载:看见安提阿教会是看重祷告的教会。那一天,他们在禁食祷告的时候,听见圣灵的声音,要教会差派保罗和巴拿巴出去做神召他们去做的工,教会立刻顺服,按手在这两位神选召的工人身上,然后打发他们出去。
2、本地宣教的教会:
安提阿教会看重本地宣教,以致“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徒十一26)。“门徒”就是“学生”,代表知识的传递;“基督徒”就是“小基督”,乃是生命的翻版。“门徒”被称为“基督徒”,意味着他们不仅有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并且在生命上更像主耶稣,这是今日成人主日学应该有的目标。
3、装备训练的教会:
教会的根基与教会发展有密切关系,教会根基是否稳固对将来风吹、雨淋、水冲临到时有直接影响。使徒行传十一章廿五至廿六节记载,巴拿巴发现教会发展到某个阶段后,人数越来越多,他个人无法满足教会所有的需要。他的恩赐也许是带领人认识主,但接下来还有跟进、栽培、扶持、建造等事工,他需要有同工来配搭。当教会不断增长时,团队事奉变成一条别无选择的路。于是巴拿巴往大数去找扫罗,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这是圣经里第一个有成人主日学的教会。
4、爱心关怀的教会:
从使徒行传十一章廿七至三十节看见,安提阿教会看重爱心关怀的工作,他们注意到耶路撒冷教会有需要,就把爱心化作行动,以金钱奉献来帮助他们。
5、普世宣教的教会:
安提阿教会做到以上四个特点后,才成为普世宣教的教会,第一世纪最伟大的宣教士保罗就是这间教会所差派的。
一个注重祷告、看重本地宣教、又装备训练信徒,且将信仰化成爱心实际行动的教会,才能被神验中,成为神所重用的教会。教会是普世宣教所需要的人才、金钱、祷告的资源库,愿今日的华人教会,不浪费神的资源,不空占地土,愿意谦卑学习,甘心献上──人力、财力、灵力。
作业:第四课 “立足本地、胸怀普世”的教会  
1、 神存留教会在地上的目的是什么?
2、 今天有些华人教会不热心推动“普世宣教”的原因是什么?
3、 若教会领袖没有“普世宣教”异象,信徒当如何帮助他(她)?
4、 如何在教会组织“差传委员会”?
5、 “信心应许奉献”有哪些“利”与“弊”?
6、 “宣教工作,从祷告开始”,怎样鼓励弟兄姊妹多祷告?如何带动教会的祷告会?

第五课 宣教词汇(一)
近年来,我们看到“沉睡的中国”渐渐苏醒,将要成为主所使用的“宣教的中国”。各地华人教会,在普世宣教事工上开始起步,不仅纷纷成立差传委员会,差传宣教年会也如雨后春笋般的举行。但是,华人教会要挑起普世宣教的重责大任,需要有整体的规划,而且全面性的运作,一定要从“基点”开始。以下是我们对宣教的基础词汇的一些认识,盼望借着对基本词汇的了解,进而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宣教。
              (一)差传 (Missions)
《牛津字典》1598年首次在字典中加入此词。现代一般对此字的非宗教定义为:打发人去完成一项特殊的目的 (Sending someone forth with a specific purpose)。
在宣教学的范畴里,“差传”与“宣教”在意义上稍有不同;“宣教”(Mission) 指广义、整体性的福音行动。而“差传”多从狭义与专业的角度,意指“被差派去传扬”。在超地域、超种族、超语言、超宗教或超文化等前题下的“宣教”(Mission),就可称之为“差传”(Missions)。
              (二)宣教士 (Missionary)
从英文顾名思义,应为带着使命的人 (A Person with a Mission)。所以,广义地说,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是顺服主耶稣基督大使命的“宣教士”。但从狭义的角度说,“宣教士”乃是指被差派参与跨越地域、文化、种族、宗教与语言的福音传人。
“宣教士”可大略分为六类:
(1) 全职宣教士(亦称Full-time Missionary为长期宣教士):
被“母会”差派,加入一个“差会”,在宣教工场至少参与为期一任以上之宣教士(一般差会以四年为一个任期)。
(2) 带职宣教士(亦称Tent Maker织帐篷的人):
意即像保罗一样,一面有织帐棚的职业,一面在各地宣教。参见徒十八3
此词源自1946年第一届学生宣教大会(Urbana青宣大会之前身)后,有几位与会者以英语教师身分远赴阿富汗宣教。其中一位Christy Wilson写了一本书,名为“Today's Tentmakers”。以后Tent Maker即成为“带职宣教士”的同义词。
(3) 短期宣教士(Short Term Missionary简称“短宣”):
短期在宣教工场观摩、学习、体验并分担部份当地事工之宣教士。
不同差会对“短期宣教士”安排的时间长短不同,有两年、一年与六个月不等。“短宣”往往是进入“长宣”的第一步。
(4) 协力宣教士 (Associate Missionary):
以个人某种专业的身份参与一个差会之基督徒,与该差会并无生活供应的隶属关系,只在事工上与该差会之宣教士配合,并接受该差会之安排、指挥与督导。
(5) 后援宣教士 (Supportive Missionary):
如同军队中的后勤部队,是差会在本国或工场办公室的同工。负责照顾前线宣教士的福利与一切差会的事宜。
(6) 实习宣教士 (Intern Missionary):
短期在工场参与事奉,为进一步寻求神的引导,并确定是否加入某一个差会成为全职宣教士的基督徒。
              (三)差会 (Mission Agency)
差派宣教士的机构,负责甄选、装备、照顾宣教士、以及开拓推展宣教。“教会(母会)是差传的主体,“差会”是教会差传的手,伸到教会不能到的地方。”(见林安国牧师《攀上高峰》p.8)
目前华人教会有两种“差会”:一为以宗派为主之“差会”,一为超宗派之“差会”。
              (四)母会 (Mother Church)
差派宣教士的教会,也是宣教士隶属之教会。“母会”负责宣教士的后援与关怀;是忠心为宣教士代祷,也在经费上供应宣教士的后盾。“母会”要与宣教士所参与的差会保持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五)第三世界 (The Third World)
指非洲、亚洲、南美洲以及大洋洲地区的经济不发达国家。二十世纪40年代首先在法国知识分子圈内流传。1955年全球不结盟国家会议于印度尼西亚举行,“第三世界”为参加该次会议之国家的自称。
后来,这些国家逐渐成为区别于经济发达国家(第一世界),以及经济较发达国家(第二世界)的第三势力。“第三世界”人口约四十亿(占全球人口之三分之二),故又称为三分之二世界 (The Two-Third World)。
              (六)10/40之窗 (10/40 Window)
由西非至亚洲,北纬十至四十度长方形的地区。此狭长的地区有六十个国家,包括中国,约有超过卅亿的人口。
1974年在瑞士洛桑会议,Ralph Winter 以此区域之“Unreached People(福音未及之民)”向与会之福音派领袖,提出严肃的挑战。1989年在菲律宾马尼拉第二届洛桑会议上,Luise Bush 首次以“10/40之窗”,向大会提出宣教的新策略;以“种族”来划分未及之民的传统理论,改为以“地区”来划分。
宣教学者认为,“10/40之窗”有三个特点:
(1) 全世界最广大之“非基督教地区”。(十亿回教徒,十亿印度教徒及超过十亿的佛教徒、民间宗教信徒及无神论者等住在此区。)
(2) 赤贫地区。(全世界八成以上最穷的人住在此区,约有廿余亿人口,每日所得低于一点四美元。)
(3) 基督教宣教士最少的地区。(全球只有极小比例的宣教士在这个地区宣教)。
读者若有兴趣,可在WWW.AD2000.ORG/1040OVR.HTM等网站得到更详尽的数据。
              (七)同文化 (M1)、近文化 (M2)、异(跨)文化宣教 (M3)
(1) 指三个阶段的宣教事工;由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同文化)开始,经过撒玛利亚(近文化),把福音再传到地极(异文化)。
(2) 指不同对象的宣教事工:宣教士与宣教对象,文化相同的为“同文化宣教”,文化相似就是“近文化宣教”,文化完全不同的为“异文化宣教”。
              (八)原住民 (Indigenous People)
比宣教士先进入宣教工埸的当(本)地百姓。在美洲,白人对殖民地的印地安人,称为“原住民”。今天,华人大量迁居北美或西欧,从宣教的意义上来看,白人也可被称为“原住民”,也应是华人教会宣教的对象。
              (九)移民宣教 (Emigrant Mission)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某系统之家庭教会,向全国各地差派福音宣教使者,开始“移民宣教”,对象为少数民族。他们对国外宣教也已有初步的计划,特别是中国的邻近国家(缅甸、印度、北韩及阿拉伯国家)。
作业:第五课 宣教词汇(一)  
1、 Mission 、 Missions 、 Missionary 三个字,个别的意义是什么?
2、 M1 、 M2 、 M3 三个词,个别的意义是什么?
3、 宣教士分为几类?除了本文所提的六类外,还有什么其它类别?
4、 怎样做个称职的“带职宣教士”?
5、 什么是 10/40 之窗?它有什么特点?

第六课 宣教词汇(二)
              (十)信心差会 (Faith Missions)
十八世纪末,西方教会兴起不同型态的差传机构(差会)。十九世纪初,基督教各大宗派与公会也纷纷成立差传单位。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神兴起独立、超宗派的“信心差会”。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戴德生 (Hudson Taylor) 于1865年,所创立的中国内地会 (China Inland Mission);1887年宣信 (A.B. Simpson) 在美国成立的宣道会 (C&MA);1893年由两位加拿大与一位美国宣教士成立的苏丹内地会 (Sudan Interior Mission,后改名为Society for International Ministries);以及1895年史考特 (P.C. Scott) 开始的非洲内地会 (Africa Inland Mission)。
“信心差会”有几个特点:(1)“信心差会”异于其它“宗派差会”,不在沿海地区发展福音事工,大胆地向内陆进军。(2)十九世纪中,许多“宗派差会”信仰偏向于社会福音,看重社会关怀、忽略直接领人归向基督。“信心差会”则绝大多数属于基要派,看重圣经权威与直接布道。(3)“信心差会”相信上帝是丰富信实的,必然会供应差会与宣教士之所需。
另有一类的“信心差会”,是为特别事工而设。如宣教飞行团契 (Mission Aviation Fellowship),远东广播公司 (Far Eastern Broadcasting Company),以及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 (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十一)回国述职 (Home Assignment or Furlough)
宣教士在工场事奉一段时间之后,回到本国休息与事奉,80年代之前称之为休假(Furlough),后改为“回国述职”(Home Assignment)。传统差会以四对一之比例安排回国时间的长短(如:四年在工场、一年回国述职)。然因现在交通发达,已有不少差会采弹性安排。
宣教士全家返国期间,除休息身心,并照顾陪伴家中长辈之外,也应接受新知与灵命的更新。同时,对母会与差会也要负起传递异象与鼓励后进之责。
              (十二)福音预工 (Pre-Evangelism)
顾名思义,“福音预工”就是传福音的预备工作,是宣教的先头部队,为信仰开路,预备人心(除去成见),建立关系,得到对方的信任,再清楚、系统地讲解福音,诚恳邀请对方接受福音。
“福音预工”是传福音不可或少的策略。主耶稣曾讲过撒种的比喻,“福音预工”就是预备好土的工作。应雅各布牧师 (James Engel) 把一个人从对福音毫无认识、毫不关心,经过有人向他介绍福音而接受主耶稣,到有心跟随事奉主,形容成一条从负值到正值的直线,这恰能说明“福音预工”的重要。
过去两百年宣教历史里,特别在第三世界,“福音预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宣教士进入新的工场之后,办学校和育幼院,开医院与农场,成为福音的“施洗约翰”:预备主的道,修直祂的路(太三3)。
除了这些传统的社会关怀之外,还有另一类的“福音预工”是我们常常忽略的:基督徒的“生活见证”和教会的“合一见证”(腓立比书的主题)。而这些,却正是最有力的福音预工。
              (十三)宣教年会 (Church Missions Conference)
地方堂会(或宣教士的母会)在近代普世宣教的事工里,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地方堂会除了推动祷告与金钱的支持以外,还要安排短期探访队,关怀在第一线的宣教士。这一切宣教事工的推展,需要教会长期整体的规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多伦多的民众教会 (The People's Church),以及美国波士顿的公园街教会 (Park Street Church) 相继举办“宣教年会”,对美加福音派的教会影响甚巨。
“宣教年会” (或称“差传年会”)是教会一年一度宣教事工的最高潮。利用一个特定的周末,或一整个月,举办“宣教年会”,安排回国述职的宣教士分享他们的见证与负担,邀请不同讲员传递宣教信息,或带领与宣教有关的工作坊 (Workshop)。
“宣教年会”至少有两个主要的目的:(1) 举目向田观看(收集教育性的信息与教导:Be Informed)。(2) 定睛向心察看(培灵性的挑战与参与:Be Involved)。
              (十四)教会增长 (Church Growth)
“教会增长”是一个以马太福音廿八章十八至二十节为根据,以主耶稣大使命(使万民做主门徒)为前题,由马盖文牧师 (Donald McGavran) 带领的、探讨教会有效成长与植堂的福音宣教运动。
马盖文牧师曾在印度宣教三十年,他发现在1950年代,差会投入十二万五千美元,只带了五十二位印度信徒加入教会。他从此致力于收集、分析、检讨并归纳各地教会发展的资料。
1955年马牧师完成他第一本着作,《上帝的桥梁》(The Bridges of God)。此书被称为教会增长运动的“大宪章”(Magna Charta)。1970年他又完成另一本教会增长的经典大着:《认识教会增长》(Understanding Church Growth)。三十多年以来,此书一直是研究教会增长学的标准教本。
1961年,马牧师创办了“教会增长学院”。1965年,他应邀担任南加州富乐神学院世界宣教及教会增长学院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School of World Mission and Institute of Church Growth) 的首任院长。数十年来马牧师的学生早已桃李满天下,除了培养学院事工人才之外,也为全世界各地投入了大量装备齐全的宣教新力军。
              (十五)创启国家 (Creative Access Nations)
从宣教的角度来看,全世界可以分成两种地区:“开放地区”与“关闭地区”。在开放地区,宣教士可以自由传扬福音;在关闭地区,政府严格限制传福音的行动,若公开向当地人传福音,可能被政府逮捕、下监或被驱逐出境,如:在马来西亚向马来人传福音。同时,这些国家也不欢迎宣教士入境及长期居留,因此不发给宣教士签证,如印度尼西亚等回教国家便是如此。
“向福音关闭的国家”,在宣教学上被称为Restricted Access Nations (RAN)。根据1990年的资料,全世界有一百一十九个国家是向福音关闭的国家,总人数约有三十九亿人,而且逐年增加。难道宣教事工对这些国家只有“望门兴叹”?何况今天全世界更有十三亿回教徒,如何去向他们传福音?
感谢上帝的帮助,多年来宣教士前仆后继地努力,藉用各种“创意的管道”及“创意的传福音方式”,默默地进入这些国家传福音。虽然艰辛,成绩也不斐然,却将福音一点一滴地渗入这些国家的土壤中。因此,宣教学者改称这些国家为“创启国家”(Creative Access Nations)(CAN)。
              (十六)文化冲击 (Culture Shock)
“文化冲击”是指宣教士正式进入新的工场,在适应新环境时的一种心理状况。“文化冲击”首次出现于《实用人类学》(Practical Anthropology) 期刊中,欧伯 (K. Oberg) 的一篇文章:〈文化冲击──新文化环境的适应〉(Cultural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文化冲击”几乎是每一个涉足新环境、“失去社交平衡”、“无法预期对方会如何响应”的宣教士的必经之途,是要学习的一门功课。亦有许多宣教学者以“文化压力 (Culture Stress)”取代“文化冲击”。
新上任的宣教士在走过“文化冲击”的历程时,一般有四个不同阶段的过程:(1) 蜜月期(“什么都可爱!”):这是学习新语言的黄金时段。(2) 失落期(我好恨!):这段时间宣教士很容易变得挑剔,觉得无助,有失落感和失去安全感。(3) 接纳期:学习到“自我解嘲”,可以化解许多困境,渐渐也学会“尊重”、甚至“激赏”新环境与新文化。(4) 稳定再出发期:渐渐与新文化认同,也产生新的“归属感”。总而言之,“文化冲击”对宣教士有正面的意义和建设性的帮助。
              结语:
宣教词汇还有很多,本文摘选的仅为其中一小部份。盼能藉此短文,帮助华人信徒对普世宣教有初步认识,进而挑起宣教的担子,积极投身宣教,使中国成为“宣教的中国”。
作业:第六课 宣教词汇(二)  
1、 什么是“福音预工”?它与“福音本工”的关系是什么?最有力的“福音预工”
是什么?
2、 “宣教年会”是什么?它的内容有些什么?对教会有何重要性?
3、 什么是“创启国家”?如何在“创启国家”传福音?
4、 宣教词汇还有许多,您认为本课还需要增加那些词汇?

第七课 普世宣教三要(一)
一般而言,各地华人教会对“普世宣教”是冷漠的。究其原因,不外是“钱”与“人”的两大因素:教会牧师及长执们生怕过度推动海外宣教,会引起金钱和人才的“大量外流”,以至教会本身会受很大的“亏损”。教会的本地事工已自顾不暇,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关心远方的需要?很明显的,大使命普世宣教的工作就这样卡在“教会领袖”的身上。
当我们严肃地面对普世宣教急迫的需要,再环顾华人教会“立志宣教由得我,行出来由不得我”的困境和矛盾时,我们深感华人教会在进入跨越文化的宣教事工之前,有三项基本条件是不可或缺的:
一、灵命的更新
“什么样的工人带出什么样的工作”,“工人”的“灵命”与“灵工”有直接因果的关系。
在主耶稣用西门彼得打开一个崭新的使徒时代局面之前,必须先与彼得有一段相处与对话的“灵修”时间,给彼得在“开拓新疆域”出征前,一番耳提面命,给他带来一次属灵的更新。因此,在约翰福音廿一章十五至十七节的记载中,主耶稣必需严肃地三次问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直到西门彼得肯定他对主的爱以后,主耶稣才将牧养和喂养群羊的责任托付给他。在这里,主耶稣提醒我们,要事奉(牧养、喂养衪的群羊)以先,必需先肯定我们对衪的爱。只有我们“爱主”,才能“爱主所爱”。过去我们常常只注意强调五旬节对初期教会领袖们的影响,却忽略了提比哩亚海边使徒们的经历;“奉差遣”必需在我们“灵命被更新”之后。
乔舒亚从摩西手中接下了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的重责大任,他们才刚过约但河,就要面对强敌。要攻克耶利哥大城谈何容易,但他不胆怯不害怕,知道耶和华会与他同在,一定会与他并肩作战。原因是:在进入战场之前,乔舒亚已先与耶和华“对面站立”,他已认定耶和华是统领军队的元帅,以致以色列人在耶利哥城之役,全面获胜(书五13-15)。藉这段记载,主再次提醒我们,若要与上帝“并肩而战”,必须先与祂“对面而立”,让祂居首位。在事奉工场上,我们需要事奉的热诚、工作的策略和稳操的胜券,但更重要的就是不断与庄稼的主保持正常而亲密的关系。
就各地教会参与普世宣教的角度来看,教会普遍有两个灵性的破口与漏洞:第一,信徒在灵命上“麻木冰凉”,对周遭失丧同胞骨肉的需要视若无睹。第二,许多教会领袖的灵命已被“污染”。在这种情况之下,事奉往往成为“打肿脸充胖子”,在教会例行的事工中,只维持一个门面,内心却早已冰凉。今天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乃是对自己的“漠不关心”已经“漠不关心”了。更叫人痛心的是:我们不但没有心意更新而变化,反而效法这个世界,被世俗所腐化。圣经明说:“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十二14;太五8),要“成为圣洁”,才能“合乎主用”(提后二21)。今天华人教会要推动大使命、把天国的福音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太廿四14),“灵命的死角”是我们第一个要跨越、胜过的拦阻。
总而言之,在普世宣教的事工上,天父上帝绝不会使用一个在灵命上没有准备妥善的器皿来完成祂的大使命。主耶稣自己尚且常常专一尽力的祷告,所以衪能轻松不费力的工作。(我们却刚好相反;我们费力的工作,是因为我们的祷告太过于“轻松”。)
       二、观念的突破
西门彼得在约翰福音二十一章与复活的主耶稣处理了他灵命的“疲软症”之后,又在主耶稣升天之前,与其它同工上了主耶稣四十天的“专题讲座”。复活的主耶稣亲自“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神国的事”(徒一3)。结果,门徒们最后还是执迷于只关心:“什么时候才是以色列国复兴的日子”,很明显的,主耶稣正面的以超越地上国界的“先见”,来挑战他们狭窄偏激的“成见”,然而,要改变人的“观念”和“成见”何等不易。
“国度的胸襟”是主耶稣升天前,不厌其烦在门徒当中建立的基本“观念”和“心态”。
到了使徒行传第十章,主耶稣要差派西门彼得去向一个外邦人哥尼流全家传福音,对当时耶路撒冷的教会而言,这是一件不可思议、无法接受的事。为了改变彼得的“观念”,神让他看见天开了,有一块大布系着四角从天上垂下来,里面有地上各样四足的走兽、和昆虫、并天上的飞鸟,神又让他听到有声音对他说:“彼得,起来,宰了吃。”他说“主啊,这是不可的,……我从来没有吃过。”(徒十13-14)可见当时彼得是这样地被捆绑、限制在“从来没有”的“传统成见”之中。我们发现,在这段熟悉的经文中,主耶稣不是要在“灵命上”复兴彼得,而是要在“观念上”调整他。
常常听到有弟兄姊妹善意的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骨肉之亲有十三亿之众,绝大部分还不是基督徒,甚至有人一辈子从来没有听过耶稣的名字,我们现在谈远方跨文化宣教,不是有点好高骛远吗?”很明显的,这个诚恳的关切绝不是“灵性”的问题,而是一个“观念”的心结。是的,我们对自己同胞的灵魂责无旁贷,但不要忘记,当年马礼逊、戴德生、马偕医生如果都要等到全英国、加拿大福音都传遍之后,再来关心到中国灵魂的需要,中国人不知又要晚了多少年才真正得着福音的救恩?同样的,我们海内外华人教会已蒙恩将近整两百年,我们恳求主给我们一个灵里炽热的负担,也赐给我们一个宣教“观念的突破”,同心把福音带“进中国”﹔更要有信心的准备把福音带“出中国”。
新约圣经从不同的角度,挑战历代教会投入宣教事工﹔与“大使命”、“作门徒”、“传福音”、“作见证”的相关名词是﹕“万民”、“普世”、“世人”和”地极“。可见,天父对众教会有一个深切的“普世”传福音的期许、盼望和计划。
甚愿今日海内外华人教会,亦能“顺服主旨”、“破除成见”,成为神重用的器皿。
作业:第七课 普世宣教三要素(一)  
1、 在普世宣教事工上,如何使主的儿女化“冰凉”为“火热”?
2、 为什么庄稼的主在普世宣教事工上“看重工人过于工作”?
3、 宣教士怎样可以在忙碌的事奉中,保持灵命不断的更新与成长?
4、 如果有人自认属灵爱主,在教会热心事奉,在宣教的“观念”上还会有什么可能的偏差?你有什么经历和建议?
5、 要改变“观念”容易吗?要突破我自己在“观念”上的死角,需要什么条件?

第八课 普世宣教三要(二)
三、制度的建立
初期教会的领袖与信徒经历了五旬节的复兴,我们又看见西门彼得根深蒂固的成见被异象扭转。在教会事工蓬勃的拓植、信徒质量并进的扩展之中,初期教会还是有瑕疵与漏洞。使徒行传第六章在教会热闹奋兴之后,还是有怨言、有忽略(徒六1),给成长中的教会带来新的阴影与危机。 感谢主,当时使徒们面对挑战,当机立断把教会赋予“制度化”﹕谨慎地甄选同工、建立分层负责的关系。两千年的教会历史有许多组织和制度的建立,给每一个时代的教会带来事奉的方便和进展。华人教会要投入普世宣教的行列,除了要注意灵命、观念的因素,也要严肃地思想在整体的宣教事工上“系统化”、“制度化”的课题。
几年前,在美国ABC电视新闻里听到一则有关美国教育制度的报导:美国的教育制度面临一个很严重的危机和挑战,其根本的症结和问题乃在于“师资”。在主播语重心长的分析报导里,他提出三方面的省思和检讨:资格、培训和待遇。其实华人教会的宣教事工,也正面对这三方面的挑战。如果我们同意教会的事工,是“工人比工作重要”。那么,在宣教的事工上,“宣教士”就是最重要的关键。因此,宣教事工除了在灵命、观念需要突破与调整外,更需要在“制度”上,有以下三方面的反省:我们要有异象的去发掘、装备并照顾宣教的人才。
一、 我们要有完整的“甄选制度”﹕
“他们事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作我召他们所作的工。’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徒十三2–3)在教会历史里被公认为宣教典范的安提阿教会,在差遣宣教士的工作上是采取主动的“分派”和“打发”,不是等弟兄姊妹来“申请”或“请求支持”。教会只有在主动关怀、辅导和鼓励之下,才可能带出保罗和巴拿巴那么优秀、灵命成熟的宣教士。
一个“宣教士候选人”至少应有以下几项先决的条件:
1. 清楚的蒙召:
神透过圣经在宣教方面,有明显的引导和感动。而且曾经对这个感动有清楚的响应。
2. 持续的负担:
是一种经得起时空考验的“感动”。不是所谓的“五分钟热度”的“冲动”。献身的“激情”经久不衰。(特别是对“失丧灵魂”的负担。)
3. 事奉的恩赐:
对圣经里的“恩赐”,有客观的认知,也有主观的经历。
4. 环境的印证:
特别是在所参与归属的教会里,有弟兄姊妹同工与属灵长辈的认同与鼓励。同时也看见一扇扇向着“普世宣教”打开的门。
5. 体魄的健康:
“东亚病夫”型的宣教士,常常成为差会和宣教工场的重担。今天宣教工场需要能有健康的身体来适应新环境的宣教士。
二、 我们要有全方位的“装备计划”﹕
当我们为主发掘了宣教的人才,教会还要负责为他们准备整套的训练计划。除了加强圣经的基础,还要帮助这些“准宣教士”发掘并发挥他(她)属灵的恩赐、语言的潜力,先在“母会”安排“团队事奉”的操练,同时也鼓励他们有纪律的锻炼体魄。如果“母会”没有这么多的资源,又缺乏经验,可以建议他们去接受各地差传联会所举办的“跨文化宣教训练”课程,或参加教会的特别宣教讲座。
一个“准宣教士”在考虑正式申请加入一个差会之前,至少应有下列的“基本训练”。
1. 圣经的基础:
圣经是宣教士事奉的“本钱”。一般差会不可能提供基础与完整的神学训练,有心宣教的弟兄姊妹应在加入差会之前,在母会或神学院接受较完整与系统的圣经装备。
2. 恩赐的操练:
恩赐是宣教士事奉的“工具”。神赋与每一个“准宣教士”有不同的恩赐。保罗也教导罗马教会有心献身者要“专一”的运用恩赐。因此,一个宣教士不能缺少有纪律的操练。
3. 团队的事奉:
华人教会最大的垢病就是--“一盘散沙、不能团结”。在宣教士正式走上工场之前,需要学习团队事奉的艺术。
4. 体魄的训练:
养成长期锻练体能的纪律,培育经得起风雨考验的耐力。定期的游泳、慢跑疾走、爬山踏青,甚至在公寓以楼梯代电梯都是很好的长期训练。
5. 宣教的理念:
自修或选修神学院宣教课程,收集并阅读宣教士传略。认识圣经的宣教观和两千年教会历史的宣教轨迹。
6. 语言的能力:
加入西方的国际差会之前,要先熟练他们的共同语言(一般为英语)。若要投入跨文化宣教,尚需三、四年在工场学习当地的语言。所以,加强语言能力是必需的。
7. 差会的认识:
公元两千年的统计,全世界基督教至少有四千个差会。每一个差会的工作地区,对象、策略各有不同,应尽可能多收集差会信息。
8. 专业的强化:
现代宣教是教会动员的宣教。许多地区对传统宣教士是关闭的,带职宣教士几乎是唯一的宣教管道。所以带职宣教士要在自己的专业上多下工夫。
9. 短宣的配合:
短期的宣教体验常常是长宣的先头部队,参与一个周详计划的短宣,对准宣教士是十分需要的。
三、 我们要有周全的“福利照顾”﹕
宣教士正式上工场之后,差会有工场主任(宣教士的牧者)来牧养关怀宣教士和他们的儿女。宣教士的母会也应该责无旁贷地与差会一同在后方关心宣教士的父母。除了医药健保的预备之外,宣教士的告老退休安排也绝不能忽略。返国述职也不可掉以轻心,除了给宣教士休闲与陪伴父母的时间安排外,也应鼓励宣教士参加短期的进修。
曾经有一华人教会传出“一张(赴宣教工场)单程火车票的见证”。如果这是一位宣教士的见证,我们看到一个为福音、为宣教破斧沉舟感人的见证。但如果这是差遣这位宣教士的母会的“见证”,那就是一个典型不负责任的“反见证”。
对宣教士的照顾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全人的关怀:
包括宣教士的灵修生活;生理与心理的健康(要有合宜的医药保险和定期体检)。注意宣教士的情绪与人际关系的运作。
2. 家庭的照顾:
包括夫妻的关系;儿女的教育;父母的照顾。
3. 事奉的鼓励:
母会、差会和工场的事奉要有密切的互动。母会要主动与宣教士保持紧密的联络。差会的工场主任(宣教士的牧者)负责监督、检讨与关怀宣教士的士气和事奉的成效。
4. 休闲的安排(其实这应包含在全人的关怀之内):
差会对宣教士应有认真执行的休假制度。每次“返国述职”应达到休息、探亲、进修与在母会差会事奉妥善安排的目的。
5. 退休的制度:
差会与母会配合,一同关心宣教士退休后的生活起居、医药保险。甚至也要预备宣教士去世后的丧葬事宜。
总之,华人教会若要参与这个“普世宣教的行列”,必须让宣教士没有后顾之忧,专一向前,把主耶稣的福音传到地极,把见证带到万邦。
跨入廿一世纪,华人教会已白白领受两百年福音的好处,现在是时候了,华人教会应当起来,不要再裹足不前,同心顺服主的大使命,积极投入普世宣教之工场。
作业:第八课 普世宣教三要素(二)  
1、 保罗劝勉哥林多教会“凡事都要规规矩矩的按着次序行”(林前十四 40 ),你认为宣教事工有什么“规矩和次序”?
2、 有关宣教士的资格问题,你对本课所提之“甄选制度”有什么补充和建议?
3、 有关宣教士的培训问题,你对本课所提之“装备计划”有什么补充和建议?
4、 有关宣教士的待遇问题,你对本课所提之“福利照顾”有什么补充和建议?
5、 “灵命”、“观念”、“制度”是华人推动“普世宣教”不可或缺的三要项外,你还想到别的什么呢?

答案
第一课 “大使命”--我岂可推诿?
1. “福音”就是好消息:传福音就是向人讲述上帝为人类预备救恩的故事。
福音主要的内容是:人类叛离创造他们的上帝,全然堕落,无法自救,然而上帝爱世人,差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来到世上,为罪人死在十字架上,凡相信、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及生命之主的人,就成为上帝的儿女,罪得赦免,享有今生的平安喜乐,并永生的盼望。(参考经文:可一 1 ,约一 12 ;三 16 ,罗一 16 )
2. “大使命”的事奉内容除了传福音引领人相信基督,也要为信主的人施洗,归入基督的教会,使他们在教会中享受神家中肢体的相爱,接受神话语的造就,使灵命逐步成长,并学习配搭事奉,成为一个遵行大使命的“福音传人”。教会既然是每个信徒属灵的家,学习真理及事奉的学校,又是传福音的基地,因此,在遵行大使命的过程中,必需建立教会。(参考经文:约十三 34-35 ,彼前二 2 、 9 ,西三 12-17 ,路一 74-75 )
3. “以马内利”就是神与我们同在。对一个基督徒或宣教士而言,神的同在是随时的帮助,是安慰,也是激励;但当一个基督徒或宣教士犯罪、跌倒时,神的同在可以成为他(她)们的警惕和警告,把他(她)从失败、软弱中带回。(参考经文:太一 23 ,诗一三九 7-12 ,约壹一 9 )
4. 主的“大使命”是主对每个信徒的命令。既然是命令,就没有推诿的余地。再者,只要是认真的基督徒,必然乐意寻求神的心意,遵行祂的命令。
第二课 中国人与普世宣教
1. (a) “传福音”是每个基督徒的职责,身为中国基督徒,传福音给自己的骨肉同胞是首要责任,因为主耶稣清楚昭示门徒去作祂的见证人,并以本地(耶路撒冷)为见证的起点,直到地极。
(b) 神爱世人,愿意万民得救,在万民中,中国人的人数最多。
(c) 两百年来西方宣教士献身普世宣教工场,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把福音带到中国,现在是中国基督徒回馈的时候。
2. 由于中国到目前仍是对福音关闭的国家,若以“传福音”的名义,无法获得入境签证,因此,“福音进中国”仍然不易。但若有心,仍可利用探亲、学术交流、工作、定居、寄赠书刊、或在海外向中国人传福音、设立福音网站……等等,都可以成为福音进中国的管道。
3. 请参看本课课文第三段“福音出中国”。
4. 神给中国人的民族性特别适合跨文化普世宣教的需要: (a) 头脑聪颖 (b) 吃苦耐劳 (c) 喜爱和平 (d) 尊师重道等,若善加利用并配上爱主爱人的属灵素质,就可以成为“优质宣教士”。
5. 符合禾场需要的专业素养、领袖训练、语言能力、文化认识、实际的生活技能与独立性、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与较低的物质要求……等等。
第三课 中国人与普世宣教
1. 请参看本课第三段:中国人得天独厚
2. 请参看本课第四段:中国人现今机会
3. 宣教学所谓“福音未及之民”( The Unreached People )乃指福音尚未传到,或自己没有能力,需靠外来援助才能将福音传给自己同胞的族群,根据宣教学者白戴维( David Barrett )的统计,公元 2000 年全世界尚有二十三亿“福音未及之民”。
4. (a) 透过宣教特会、宣教刊物、宣教书籍及计算机网络等,先了解、认知全世界“福音未及之民”的现况。
(b) 参加教会的各项宣教活动及宣教教育课程。
(c) 主动联系。
(d) 支持宣教机构。
5. (a) 中国人“独善其身”的观念。
(b) 中国人“自我中心”、“一盘散沙” …… 等习性,皆成为献身“普世宣教”的拦阻。
第四课 “立足本地、胸怀普世”的教会
1. 神存留教会及每个基督徒在地上的目的,是要我们做祂复活的见证人(路廿四 48 )、成为世上的光和盐(太五 13 、 15 )、宣扬神的美德(彼前二 9 ),以引领世人认识真神。
2. 每个教会的原因不同,但主要原因是“没有异象”。
3. 为教会领袖祷告、与他们交通,鼓励他们参加宣教机构举办的宣教特会或宣教营。
4. 请参看课文第二大段里的“成立差传委员会”。
5. 为宣教筹募的“信心应许奉献”是每个信徒“什一奉献”之外的奉献,在“利”的方面:帮助信徒在奉献上忠心、透过奉献蒙福,而且常因经历神信实的供应而在“信心”上更增长。至于“弊”的方面:可能有些信徒会因此不实行“什一奉献”。
6. 祷告是一切事奉的起点,宣教工作的第一项就是膝盖的事奉。然而,祷告需要有负担、祷告也需要同心,因此,“负担的传递”、“信息的收集”、“祷告会时间、地点”的安排,都是推动祷告不可忽视的事项。
第五课 宣教词汇(一)
1. 请参看课文第(一)及(二)项
2. 请参看课文第(七)项
3. 进入廿一世纪,是普世宣教“总动员”的时代。因此,在不同种族、不同差会中,可以按不同目的,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宣教士,仅举例一、二:有差会提供飞行宣教士,专飞小飞机进入偏远、蛮荒地区宣教;也有所谓访问宣教士,主要是访问、安慰、鼓励、支持宣教工场,同时也带回异象激励母会肢体,并拓展个人的属灵眼光,以身历其境的经验加强对宣教的支持并调整个人的价值观。
4. 其实“带职宣教士”不容易做,因为一方面要宣教,一方面要顾到他的专业,必需面对双重压力。要做个称职的带职宣教士需要格外紧紧靠主,求主在专业上赐下才干,使自己在专业上有卓越表现、荣神益人,并求主在宣教事工上赐给智慧和灵力,能引领人归向基督。
5. 请看课文第(六)项。
第六课 宣教词汇(二)
1. 请参看课文第(十二)项。
“福音预工”与“福音本工”有密切关系,“福音预工”为“福音本工”铺路,在人的心田中作“松土”的工作,使人容易接受福音。最有力的福音预工是基督徒的生活见证与教会的“合一见证”。
2. 请参看课文第(十三)项。
3. 请参看课文第(十五)项。
4. 请列出一些需要增加的重要词汇,并解释它的意义。
第七课 普世宣教三要素(一)
1. 在灵命上冷淡退后的基督徒,对主的心意漠不关心,因此对“普世宣教”无动于衷;惟有带领他们在灵命上受造就,使他们借着天天亲近主,摸着神爱世人的心意,甘心顺服献上生命、投入宣教。
2. “什么工人带出什么工作”,工人的“灵命”与工作有直接因果关系。
3. (a) 设定灵修为第一优先 (b) 属灵同伴 (c) 属灵导师 (d) 代祷群体 (e) 进修计划
4. 人的“观念”往往被“成长背景”、“文化传统”、“社会习俗”所影响及局限,在教会或基督徒圈也不例外,请分享您的个人经历和建议。
5. “观念”往往根深蒂固,要改变实不容易。若要突破自己在“观念”上的死角,至少需要: (a.) 谦卑的心胸 (b) 开通的头脑。
第八课 普世宣教三要素(二)
1. 例如在甄选制度、装备计划、福利照顾等方面都应有周详的规划。
2. 请尽量发挥您对“宣教士资格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3. 请尽量发挥您对“宣教士培训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4. 请尽量发挥您对“宣教士待遇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5. 宣教士的性向与性格问题,宣教士与同工、差会、母会沟通的意愿与技巧问题 …… 等。
 楼主| 发表于 2009-3-20 15: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6课在返回宣教专栏后可以看到标题,打开就可以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3-21 20: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课程由属灵光碟弟兄提供来源。感谢主,也感谢他。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神知网 ( 黑ICP备09004198号 )

GMT+8, 2024-5-7 11: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