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知网

 找回密码
 注册(欢迎注册神知网)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79|回复: 0

诗班在教会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9 17: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班在教会的重要性
2007/12 04
    已有 0 条评论
  • 文章分类: 圣乐文萃,含诗歌掌故等


一、引言
细察香港教会的实况,出现了一个古怪的趋势----诗班渐渐变成大教会专有的奢侈品,这可能与教会渐趋小型的现况有关。出席的人数少了,在人手分配上自然失调,在这种拉力之下,教会自然要调整众多的事奉,或减缩一些事工类别,而大多数教会都选择了向圣乐事工开刀,此举正显示出教会对音乐的态度。她们宰割音乐事工的原因,是它无论在布道和教导事工上都不及直接口传(以说话作媒介,而非以歌唱或音乐)来得快捷有效和明显了当。既然有其它较容易、快捷、节省的方法可以完成教会的义务,又何苦花如此多的人力物力以达到相同目标呢?
齐克果(Sören Kierkegaard)在其著作Purify Your Hearts里指出诗班于崇拜中的角色,既不是上帝向信徒宣讲的代言人,亦不是代替信徒向上帝献上敬拜。相反地,齐克果以[推动者](齐氏借用舞台术语[Prompter]题场一词)等同于诗班的身分,并以其身分提醒及帮助每一位敬拜者敬拜上帝(Mitchell 1978,51)。教会若明白诗班这个存在价值,就应慎思其减缩行动之不智,更何况诗班的价值不止于此,下文笔者将从圣经找出诗班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今教会不可或缺的地位,希望藉此让教会再思诗班对教会整体的帮助,并且纠正一直以来的错误观念----诗班是大教会的奢侈品。
二、圣经及历史上的诗班
圣经首次记载诗班行列是在历代志上十五章,那时大卫于宫殿建成后,又为约柜支搭了帐幕。当他准备把约柜搬往帐幕时,他吩咐从利未人中挑选一些人负责歌唱和器乐,在歌唱者当中又分为女高音和男低音,这些精于歌唱的共288人之多(代上二十五7)。除此以外,更出现家庭式诗班,为数十七人,全部成员皆为希幔的儿女,而希幔就是圣殿音乐事工的负责人之一(参代上二十五1-31)。他们可被称为诗班,因他们全部都受过特别的训练(代上二十五7),有固定的事奉岗位,又有完整周密的事奉时间编排,其规模和组织比香港任何一间教会都完善。
在整个过程里,扛抬约柜和献祭等工作均由利未人及祭司承担,而所有歌颂赞美之职,大卫都全交与利未族中负责音乐的人。他们各按其位地歌颂赞美,这强烈表示了诗班其中一个主要的职事是歌颂赞美。同样的情况也出现于所罗门王建殿完毕,约柜入圣殿之时,所罗门吩咐负责歌唱的利未人于祭坛的东边赞美感谢耶和华,并以各种乐器扬声赞美,他们以尊贵的身分,穿着细麻布衣服事奉耶和华(代下五章)。
比较和归纳以上两件历史事实,我们可以发现两次都牵涉到上帝的临格,和人对上帝的歌颂、感恩、赞美。在所罗门那次的赞美中,上帝的荣耀充满了衪的殿(代下五14),足以证明上帝悦纳诗班的职事。除此以外,大卫更在百姓面前吩咐亚萨的弟兄以诗歌称谢耶和华,求告衪的名,及在万民中传扬衪的作为,要向上帝唱诗,歌颂、述说衪一切奇妙的作为。明显地,大卫为他初次成立的诗班定下了事奉的路向----以诗歌感谢、颂扬、赞美和述说上帝及衪一切的作为,此路向直到以赛亚时仍保持不变(参赛十二章)。在亡国以后,虽然诗班职事被迫停止,但当以色列人归回故土,在圣殿的根基奠立后,诗班便立即再向耶和华歌颂,重拾当年的职事(参拉三8-13)。
新约时期,圣经里没有提及任何与诗班有关的记载,而唯一可能有关的经文是启示录十四章1至3节对颂唱新歌的描写,当中十四万四千人颂唱新歌,可说是阵容非常庞大的诗班。虽然新约圣经并没有提及诗班,但以当时希腊及罗马之重视音乐,及对合唱要求之高,必定影响着当时的教会(详见(Robinson 1976,6-10)。犹大历史学家认为,新约时期的教会合唱有浓厚的希伯来音乐色彩,其中有对唱(Antiphonal)及应答唱(Responsorial)诗篇。公元五世纪的教宗利奥一世(Pope leo I)及公元十三世纪的圣多马士·亚奎诺(St.Thomas Aquinas),都曾指出音乐和合唱于教会的重要性。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教会诗班音乐更发展至最高峰。整体而言,由十二世纪始至十九世纪初,教会诗班音乐不单非常重要,还影响着当时整个社会对合唱音乐的态度(Robinson 1976,10-14)。
从圣经我们可知道诗班存在的目的,从历史也看出其重要性。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合唱音乐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不少合唱歌曲都是为了敬拜而编写,而且当中的演唱者已不再是以往那些学院里的学生或教会里的信徒,而是一些受过专业训练的教会诗班,或天主教学校的男童诗班(Robinson 1976,22)。此时德国路得宗教会亦已把诗班献唱作为教会礼仪的一部分,更安排他们与会众合唱,成为大型的合唱项目(Hammar 1984,11)。但在英国方面,教会的态度较为保守,崇拜里的献唱必须由专业者负责,所以诗班的发展较为缓慢。美国到了十九世纪初才受欧洲国家影响,开始更广泛地研究圣乐。而当时在德国的海顿,以他的Creation和The Seasons在国内产生对合唱曲的具大影响力。整体而言,圣乐合唱曲的编写和教会对诗班的态度,都在在表达他们对敬拜和赞美创造主的重视和深情。再加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梵帝岗会议确立了音乐在崇拜礼仪上的重要性(罗炳良1978,156),刺激教会重新重视诗班的角色。教会一再深入探究诗班的祭司角色,他们不单以音乐为祭献给上帝,更藉此证明他们对上帝的信心。无论从神学或实用的角度而言,诗班的存在价值是无庸置疑的。
三、诗班在教会里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每提及诗班,总使人联想到崇拜或其它特别聚会的献唱情况,或许这正显出诗班在崇拜和其它需要献唱的聚会里的重要性。因此在未谈及诗班对整体教会的重要性之前,宜先探讨她对崇拜的重要性。
如旧约的记载,大卫设立诗班之目的是感谢、颂扬、赞美和述说上帝及衪的一切作为。昔日的诗班是以祭司的身份供职,如今到了教会时代,信徒皆祭司,亦即是每个人都可以诗班为其职事。然而如大卫所言,以诗歌赞美上帝的祭司应受过特别训练,亦是特别被选上的。因此这批代替会众向上帝献上最美祭物的祭司,基本上拥有三个特殊的素质。
第一,诗班员既为祭司也为祭物。祭司必须清楚一切献祭的要求,他们知道何物可献何物不可献,正如诗班应知道什么才是无残缺之祭物,百姓也许不会分辨,但祭司绝不能如此。因此,诗班员必须有适当的训练,因他们所作的是会众不能作的(Mitchell 1978,53)。除了拥有祭司之职,过滤当献之物以外,诗班也是代替人到上帝面前献祭的,因此上帝要求诗班员跟祭司一样,无论是献祭时或在平常的日子,都要有严谨、忠心的态度。
第二,诗班员也是祭物。昔日祭司所献的是百姓带来的祭物,今天诗班员所献的是自己的声音和心愿,甚至自己的生命(罗十二1-2)。诗班员必须受训,因为他们不应献上有残疾的祭物(当然,神会按着人的能力所及悦纳祭物)。因此散慢而又不思长进的诗班员,就如一个衣冠不整又拖着残缺的祭性走向祭坛的祭司,上帝的震怒必然降临。
第三,供音乐职事的祭司,是被特别选召出来的;同样,诗班员也应有同样的要求。被特别选召,并不单因他们有音乐的才能,只因为要透过他们完成某一目标。为此,诗班员本身也应清楚被选召的目的。他们必须不为满足已好、不为炫耀才能,只为完成使命和托付。
崇拜是献祭的重要时刻,期间祭司之职非常重要。可惜近代的教会都过分重视讲道,相对地轻忽了崇拜的真正意义(黎本正1991,14)。把崇拜看成讲道会,只是在述说上帝的作为,侧重以理性认识衪。耶稣要求我们以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而敬拜亦是与上帝相遇的一刻,敬拜者应以感谢、颂扬和赞美回应上帝、接触上帝。既然诗班在崇拜具有如此重要的平衡作用,其存在甚达必然之境。
除了在敬拜的内涵和神学上如此重要外,诗班在崇拜里更有其实际的功用。她可以协助会众唱诗,不单使会众所唱的诗歌变得生气勃勃,更能让会众也直接参与献祭的过程,与上帝相遇。而且诗班的献唱更易使人领会上帝的丰富,和奇妙的创造(Mitchell 1978,50,54)。
接着是探讨诗班于教会整体的重要性。既然教会是以人为重点,因此讨论的范围亦会以此为中心。对诗班员而言,在诗班的事奉主要有两方面的学习:第一是真正相交生活之领悟及体验,第二是事奉心志的培养和磨练。
首先,诗班成员要能明白保罗于哥林多前书十二章所述,肢体互相配搭的真理。诗歌的和谐、协调、活力、情感、精确等特质,都有赖诗班员整体的配搭,任何一部分过强或过弱,都足以导致整体的失败。在整个事奉过程里,须互相迁就、包容、补足和润饰,这在在都让人体会互相依靠的肢体关系,有助建立信徒之间的安全感,和对教会的归属感,使他们清楚个人和整体都同样重要。
其次,在一同事奉的过程里,互相的切磋和鼓励必能带来进步。就正如约翰生(Calvin M.Johansson)指出作为管家的两个原则是:(1)尽已所长;(2)不断成长(Johansson 1990,79),此两原则之目的是让上帝藉其智慧给予人的音乐、合作、互助等潜能得以发挥,更使所献呈的一切渐趋完美(Johansson 1990,116)。对于尽已所长,白斯(HaroldM.Best)以之等同基督徒的见证,他认为如果基督徒未能全然发挥上帝给予的恩赐或才能,使未完成见证衪的使命(Best 1974,16[1194])。
另外一个需要培养的事奉心志,是体验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过程;把一切抽象的感觉、思想等化为具体、可明白和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是一个需要耐性和毅力的过程。诗班需要贯通每个新作品理性和感性的要素,在长时间且不畏辛劳的练习下,体味作品的菁粹。他们要经历疑惑(包括对自己和作品)、失败、无奈……而且需要每一位诗班员付出固定,甚至额外的时间,长期私下练习和集体排练,逐步提升的要求,这对每一位诗班员都是体力和心力的磨练。而且,在过程中还要学习信任和顺服,他们要相信指挥的能力和见解,顺服其指示和安排。这种道成肉身式的彻底献上,无疑是既艰苦而又尊荣的事奉。
从以上多方面的探讨,不难发现诗班无论对于崇拜和信徒,以至教会的整体都有极深远广大的影响,这些可算是诗班的内涵特质。当然,以上的讨论还未包括音乐与诗班结构本身如何彰显上帝的本质,例如衪的创造性及衪的形象。只可惜现今大部分教会都轻视了诗班对他们的重要性,以致盲目地缩减甚至解散诗班。
四、诗班被开刀之原因
回应文章开首所指出的现象----认为诗班是大教会的奢侈品,就这问题,白斯有非常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常人不是看艺术为目标,就是看为工具。其实音乐对于敬拜而言,既非目标,也非工具。把它看成目标,结果是趋向敬拜偶像的过失;而以此为工具,则沦为律法主义。其实它只是祭物,而上帝本身才既是目标亦是工具(Best 1977,13[861])。白斯这番论述,正好揭示现今教会对诗班的错误态度。首先,现今的教会非常着重完成大使命,就是把福音传遍万民,于是便尽量藉着任何可能的方法或工具达成目标,而音乐(诗班献唱)便成为其中一法。
假如今日教会略为了解诗班在教会里的重要性,她们可能真的变成诗班的律法主义。只可惜,她们一方面把诗班看为工具,但又不了解其内涵素质,以致当发现诗班在传福音的效益上未能达致预期目标时,便另寻更佳之法以取代。一般而言,教会认为诗班是最花人力物力的职事,诗班员每星期的固定练习,占了参与者不少的时间,而且乐谱的花费也很大,因为乐谱用过一次以后,需要隔一段很长的时间才会再被采用。如果动员个人布道,同样的时间和人力,必然有更大的收获。在小型教会,问题更严重,因为人手分配的问题,一位信徒可能身兼数职,在大使命的要求下,惟有放弃一些对福音工作效果不佳的职事,于是诗班便首当其冲。
无疑,大使命是现今教会的重点所在,但缺乏内在的操练,便很易落入耗尽(Burn out)的光景。在教会内操练集体敬拜和事奉心志,以及相交生活等,都是信徒赖以平衡个人及整体成长的要素。把圣经的教导予以割裂地遵守,只着重外在的见证,而忘却教会内在的操练,就如一队没有后防的军兵,后果不难想象。
其实忽视诗班职事,就等于藐视上帝的丰盛、秩序、目标、创造,甚至其形象。上帝赐予人的创造力和完美的潜能因此被扼杀,衪授予人的管家职分和成为祭司的尊荣亦一扫而空。这群盲目缩减甚或解散诗班,而又声称是依循圣经行事的人,他们是否自知正忘却,甚至违背了耶稣的最大诫命----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
合上帝心意的信徒需要有卓越的事奉,而卓越的事奉需要有内外的平衡。诗班以祭司、祭物及蒙召的身分完成了当尽的内在操练,同时亦能协助外在见证得以成就,盼望教会明白此理之后,还诗班于教会中应有的地位,亦把屠刀收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神知网 ( 黑ICP备09004198号 )

GMT+8, 2025-5-1 08: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