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知网

 找回密码
 注册(欢迎注册神知网)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属灵光碟

举目杂志部分文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僵尸走上街头

有一天,地狱拥挤到再也装不下死人时,他们将会走上街头…… ——电影Dawnof the Dead
正值美国万圣节期间,附近的住家社区犹如鬼城,到处挂满蜘蛛网,有的门上还喷了血印手掌。我有许多邻居在院子里,大“晒”他们自己“收藏”的骷髅头、墓碑、鬼魅、巫婆、扫帚、人体骸骨;学校、办公室、大卖场则举行变装秀,看谁的恐怖打扮最具创意;孩子们提着南瓜桶,挨家挨户trick or treat讨糖吃……万圣节是美国全民运动,受重视的程度和圣诞节有得一拼。
就在这时候,美国AMC电视频道,开始了第四季的《阴尸路》(The Walking Dead,或译作《行尸走肉》)剧集。根据A. C. Nielsen的统计,2013年初,《阴尸路》第三季完结篇(Season Finale),以1,240万的收视率,创下美国有线电视史“戏剧影集类”的最高记录。
《阴尸路》为什么受欢迎?
《阴尸路》深刻探索人性,蕴含了伦理学和哲学议题,充满创意,张力十足,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剧情发展。过去三季,其导演、编剧实力强大,连3次获奥斯卡提名的FrankDarabont(导演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都招揽来了。
再加上杰出的演员、画妆、场面调度,《阴尸路》获金球奖最佳电视影集,以及美国编剧工会奖,并不令人意外。
21世纪的集体恋尸癖
《阴尸路》大受欢迎,并非偶然。分析当代文化,僵尸(zombie)绝对是21世纪的媒体新宠。走进电影院,打开电视,或翻开小说、漫画,僵尸无处不在。
僵尸主题的电子游戏,俨然自成一类。几款大受年轻人欢迎的游戏,都是以对抗僵尸为主题,如Resident Evil, JudgeDredd vs Zombies,Plants vs Zombies,Zombie Highway,ZombieGunship等等。当代对僵尸主题的迷恋,简直可以用“21世纪的集体恋尸癖”来形容。
不但如此,连神学院都有人开始研究僵尸了。google一下,你可以找到不少僵尸专书和单篇论文。这些著作,光看标题,就让人很好奇:《永生的基督与行走的死人》(The Living Christ and the Walking Dead,从信仰角度分析《阴尸路》影集),《巴特与神学上的僵尸》(Karl Barth and Theological Zombie),《后现代肉身的末世论》(Eschatology of Postmodern Flesh),《僵尸电影里的末世观及其预言功能》(Apocalyptic Images and Prophetic Functionin Zombie Films )……
系统神学里有“神论”、“人论”,容我俏皮地问一句:如果有一天真的发展出“僵尸论”(Zombiology),那会是什么?
我把“新一代”的僵尸特征,归纳了一下,给读者参考:
没有灵魂的肉体
最近几部卖座的僵尸电影和电视剧,如:《阴尸路》,暑假引起轰动的《末日Z战》(World War Z),都把僵尸定调为病毒感染、具有强大的传染性。
僵尸透过噬咬健康、正常的人,把尸毒传给下一个宿主。整个攻击过程,血肉糢糊,十分骇人。僵尸加上可怕的传染病疫情,导致人类面临灭绝的危险,成为好莱坞当前最IN(流行)的题材。
被噬咬的牺牲者,首先会经历“死亡”,然后“复活”,变成骇人的僵尸。复活后的僵尸,会猛烈攻击正常的人类,如此病毒不断蔓延。僵尸遂成为人类的头号敌人。
僵尸的规模,已经从小城镇、小范围,演变成世界末日的格局。末日战争就是人类与僵尸的战争。如此,僵尸引进了属于自己的末世论。Zombie Apocalypse (僵尸启示录)成为一个新词,用来描述这场虚构的末日浩劫。
僵尸无药可救。一旦变成僵尸,就不可能再变回正常人。僵尸的世界里没有救赎。人为求自保,只能毁灭僵尸。
僵尸的故事,很少谈及上帝及宗教。面对僵尸,人类必须团结合作,自求多福。僵尸故事里没有救主,只有英雄。

僵尸的伦理议题
我一直犹豫,在文章里,到底要用“它”或是“他(她)”来称僵尸?
这涉及到一个哲学问题:僵尸到底是不是人?僵尸具有人的肉身,曾经是一个完整的人,有灵魂、有理性、有情感、有意志……但现在只剩下一具残破的躯壳。而奇特的是,它(他)仍是活的,会呼吸,会走路,需要进食(啃食人肉,特别是新鲜人脑),无比凶残。
电影《末日Z战》里,有一段令人震撼的对话——当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员,向男主角Gerry Lane(联合国调查专员,由Brad Pitt饰演)自述遭遇时,提到自己的妻子被僵尸攻击,而后,儿子又被妻子变成的“东西”杀害。他不忍心用“僵尸”来称呼自己的妻子,然而也不能用“我的妻子”来称呼。他用“那个东西”来形容,因为“它(她)”早已不是那个朝夕相处、有情有爱的妻子了。
僵尸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僵尸和我们长得太像,又和我们全然不像。僵尸好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直视自己未来死亡后,那具腐烂、朽坏的驱体。僵尸之所以令人玩味,因为在像与不像之间,它(他)尖锐地挑战我们:到底人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配称为人?
看僵尸的故事,每个人都被逼着问自己:遇见僵尸该不该杀?试想,如果你遇见的僵尸,是一个5岁小女孩,手上还拿着洋娃娃,要不要见面就杀?更进一步,如果扑向你的僵尸是你的父母、妻儿,要不要杀?甚至,如果有那么一天,你被僵尸噬咬,要不要趁着神智还清楚,选择自杀,以防自己成为僵尸,到处害人?
对于僵尸,无论是影视的导演、编剧,还是电子游戏的创作者,他们的道德判断早有定见:僵尸不是人。尽管有人的肉身和外形,但那不过是没有灵魂的驱壳。所以,无论是在电影、电视还是电子游戏中,人类对待僵尸的手段,都是无比残忍的。在电影《末日Z战》里,人类把大批僵尸诱入陷阱,然后引爆强力炸弹。这其实是大规模集体屠杀,手段之残忍,不下于希特勒。人们认为,这些变成僵尸的人已经无药可救,若存怜悯之心,下一个变成僵尸的就是自己。
这使得所有的僵尸故事都异常血腥、暴力、煸情,挑战你我感官的极限。因此,我并不鼓励大家去看僵尸故事。尤其是家有孩童的父母,请特别注意这些影片的暴力程度和分级。
人不只是一团横肉
神学界近年来,在“人论”的范畴里,受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影响,一元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愈来愈受重视。但我想,当极端一元论者或唯物论者面对僵尸时,整个信仰体系大概会崩溃了。因为对其而言,僵尸和人的界限是不应该存在的。特别是从唯物的角度来看,人只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水的组合,人生在机率碰撞下偶然产生的。那么人何异于僵尸?僵尸啃食人肉,只是因为它(他)需要,就像你我需要吃饭。虽然吃的内容大不相同,却都是基于生理上的需求。也许僵尸吃人看起来残忍了些,但不应涉及道德、价值和意义的讨论。
如果带着这样的唯物论的眼镜,僵尸的故事就变得乏味多了。僵尸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唤起人内心最深层的恐惧,是因为人们仍愿相信:在肉身以外,人还有更重要的──说是灵魂也好,精神也好,人性也好,那种作为人不可或缺的,那种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
人不只是一团横肉!圣经告诉我们,人是按着上帝的形象创造的,人应当反映上帝的荣耀,按祂的旨意而生活。这是人的价值、意义和目的。人的身份极其尊贵,和其他受造物有本质上的区别。在血肉之间,我们有灵魂,有理性,有意志,有感情,有道德意识,有爱和被爱的需要,有永恒的观念,可以认识上帝,与祂建立关系。当人失去了这一切,就不再是人。
也许我们都像僵尸
《罗马书》3:23简洁而震撼地指出了人的处境:“……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堕落后的人类,已经失去作为人最宝贵的特质──用生命来荣耀上帝。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都像僵尸,是离弃了生命活水的泉源,不认识上帝的行尸走肉。我们在这世上往来行走,吃喝快乐,犯罪作恶,失去永恒。
然而,“上帝怜悯的心肠,叫清晨的日光从高天临到我们,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把我们的脚引到平安的路上”(参《路》1:78-79)。我们虽死在罪恶之中,基督却叫我们再度活过来(参《弗》2:1,2:5,《西》2:13,《罗》8:11)。
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参《约》11:25-26)
僵尸的诞生,必须经历死亡与复活。死人复活原是值得狂喜的,但复活后成为僵尸,成为一具腐烂、发臭的活尸,却是骇人的灾难。僵尸的世界里没有救赎,僵尸没有重生的机会,僵尸的故事注定是黑色、压抑、悲观、绝望的。
上帝却给信靠祂的人一个满有荣耀的结局——有一天,死去的信徒不仅要复活,还得到荣耀、不朽坏的身体。“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感谢上帝,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林前》15:52-57)。
僵尸的故事不断提醒我们,基督徒的生命是何等有盼望,有福气!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光照之下

▲认罪是得救的开始。……马丁路德
▲若人仍在罪中生活,他就不能说他恨恶罪。悔改使我们看到罪的可恶,并非理论,而是实际--像一个被火灼伤的孩子怕火一样。……司布真
▲我宁可看见一百个彻底悔改、真正重生成为上帝儿女的人,胜于看见一千个声称自己是基督徒,却从未顺从圣灵认罪悔改的人。……慕迪
▲我们不可以告诉一个活在罪中的人说:“你只要站起来表白你的信仰,完全不必恨恶离弃罪恶。”只求主让每个人看见自己心中的败坏,那么才能认罪悔改,所作的工作才会真实、深刻,工程才能经得起烈火的试验。……慕迪
▲如果你发现所爱的人被人刺死了,试问你对那凶器是宝贵它、保存它?还是痛心疾首、发誓永远不再见它?把主耶稣钉在十字架的正是因为你我的罪,如果我们还爱我们的罪,舍不得离开罪,说明我们从未认识上帝。……司布真
▲犯罪是为自己制造地狱,小罪引到大罪,心思的罪更可怕,所有的罪都是从意念开始。……田雅各
▲撒但将两个行囊加诸我们身上:一个装着我们自己的过失,它放在我们的背后;一个满载着别人的过失,放在我们的前面。因此没有人能见到自己背后的行囊。……非德拉斯
▲心眼愈明,见罪愈微;灵觉愈锐,痛罪愈深。……盛足风
▲罪使天使变成魔鬼,你若犯罪要变成谁?……田雅各
▲悔改是对罪彻底的革命。……佚名
▲地狱的火为谁而设呢?还不是为你的罪吗?你现在放纵自己–实在是为你自己积聚更多的地狱火焰的燃料罢了!……但丁《神曲》

▲悔改包括四个因素:知罪、为罪忧伤、认罪、离罪。……佚名
▲人里面有许多层皮遮盖着他内心的最深处,人认识很多不同的事物,惟独不认识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30或40层皮,就像牛皮或熊皮一样,又厚又硬遮盖着灵魂。你要进入你内心的地土,在那里认识自己。……厄克
▲盖恩夫人宁可拣选地狱,而不愿犯罪,并不是怕罪的刑罚而恨罪,而是表明她有上帝那种圣洁,越亲近上帝,越近极亮的光,就越看出前所未曾看见的微尘,就会对自己的罪愈加敏锐,就愈要依赖祂的恩典。……佚名
▲每个信徒最终都向上帝交代。但是一个自称只需向上帝交代,毋须向人交代的信徒,是陷入自我孤立的危机中,很容易自欺欺人,陷在罪中而不自觉,或是不愿被人察觉。……蔡元云
▲“不要自欺,上帝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甚么,收的也是甚么。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加》6:7-8)种下思想,收成行为;种下行为,收成习惯;种下习惯,收成个性;种下个性,收成结局。……斯托得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分享福音的8个原因(8 Reasons People Don't Share Their Faith)

如何胜过这些
《路加福音》8:16-18

原因1  “我没有非基督徒的朋友。”
回应:耶稣是罪人的朋友。我们需要承担风险来跟随祂的榜样。
□我这么认为      □我听过
原因2  “我没有传福音的恩赐。这不是我擅长的事。”
回应:耶稣颁布的大使命是对整个教会的。通过使用符合我们独特个性的传福音方法,我们每个人都能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我这么认为     □我听过
原因3  “我现在没有时间。”
回应:把福音外展与你正在做的事配合起来,邀请不上教会的朋友和你一起做。想想看一顿午餐对撒该的生命所造成的不同。
□我这么认为       □我听过
原因4  “我害怕我的朋友们会怎么看我。”
回应:这是好现象。它表示你不想用使人不悦的方式来与人接近。要和他们互动,然后当你把基督告诉他们时,他们会愿意开放自己。
□我这么认为       □我听过
原因5  “我只要在朋友面前活出我的信仰;他们自然会明白。”
回应:这听来不错,但它其实既不合圣经也不会见效。《罗马书》 10:14的意思就是说,他们不会看明白除非我们也向他们传讲。
□我这么认为       □我听过
原因6  “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启这个话题。”
回应:祈求有智慧与勇气能抓住机会,把一般的话题转向属灵的谈话。
□我这么认为       □我听过
原因7 “我懂得不够多。”
回应:把你懂得的说出来。若有难答的问题,你可以暂延到你有时间查考之后再作答覆。
□我这么认为       □我听过
原因8  “我们教会的传统作风是不谈个人信仰。”
回应:你的朋友需要明白福音的信息,因为它是“上帝拯救的大能”。超越你自己的限制,把福音用你和你朋友都能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一小步一小步地尝试, 渐渐你会更自然地分享你的信仰。
□我这么认为      □我听过

讨论
1. 试描述一位你认识的非基督徒,以及你们相同的地方。
2. 若我们行事像耶稣,人们迟早会问我们这样做的原因。在有关你的信仰方面,列举一些你想告诉他们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欲海沉浮

我是从上海来到纽约的,也就是从中国最繁华的十里洋场来到世界最大的声色之都。飘零海外,形单影只,学业虽顺利,内心却十分空虚寂寞。
许多个漫漫长夜,身为一个20多岁的年轻男人,我苦苦挣扎在欲望的躁动里。我的脑海里常常出现女人的身体,而这些女人会是我的同学、邻居、甚至是别人的太太……我开始看色情书刊、电影和录像带。我怕得爱滋病,不敢有任何实际行动,只好这样画饼充饥。慢慢地,这就成了一种习惯,而且是难以抗拒的习惯。
我信主,是因为我感受到了上帝的爱,但我却从未认真的面对上帝的公义。因此信主后开始受上帝的管教时,就觉得很苦,觉得身为基督徒太受约束。所幸的是,我对上帝的信心救了我,使我不敢离开上帝。但信主后,最让我感到痛苦的,仍然是色情的诱惑。我明知不对,却积习难改,所以我为自己找了很多辩解的理由:我有需要,上帝会谅解我用这种方法解决需要;我只看不做;我这样做是一种休闲娱乐,看完就算完了……
虽然有这些自我辩解的理由,但我心中实际上却很不安。常在听讲道或退修会之后,心中被责备,立志决不再看了。但过了一段时间(有时是几周,最长几个月)便故态复萌。

实际上,看色情书刊、录像带,真是饮鸩止渴。我对异性的欲望,不仅没有被渲泄,而且愈来愈强烈,甚而强烈到每看到一个衣着暴露的女性,我就会生成不可克制的欲望。那种欲望和躁动,像一波接一波的海浪,汹涌而来,要冲垮我的理智的堤岸。
我知道到了非解决这个问题不可的时候了。我用冬天洗冷水澡的办法苦待自己;告诫自己,要将异性视为人(person),而不是性对象(sex object);看到漂亮女性时,要看对方的脸,不要只看对方的身材……
这些方法,虽然暂时有用,或部分有用,却始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苦苦挣扎,天人交战,却屡战屡败。
终于,我彻底地认识到,靠自己奋斗是不能战胜罪的。我开始转向上帝,我学会了每天读经、灵修、求告,亲近主、住在主里面,让主的爱满足我干渴的心。我发现,只要心中有主的爱就不会再有空虚、寂寞;当心灵被主的公义、圣洁充满,有更美更好的生命成长,自然就不再耽于罪中之乐。这就犹如常饱美食之人,不会再对小零食有兴趣了。
我终于体会了战胜情欲的秘诀是:亲近上帝、敬畏上帝、依靠上帝。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墙里,墙外

多年前,我曾参加由柳溪教会(Willow Creek Church)主任牧师海波斯(BillHybels)主持的教牧研讨会。在开场白中,海波斯牧师问全场1,500位牧长同工们∶“你们伺候的顾客是谁?”一个声音从角落传出来∶“执事会!”立时全场哄然大笑。海波斯牧师在笑声止息之后说∶“是的,因为执事们不但决定你的薪水,还决定你的去留。然而,这也正是你的教会不能增长的原因!如果牧师、同工们只关心、服事已经来教会的信徒或执事,对教会之外徘徊的人不闻不问,请问∶他们为何要踏入教会?”
这的确是当今海内外华人教会的共通问题∶牧者们常常为了维持教会的经常聚会,探访生病或无故“人间蒸发”的会友,而忙得焦头烂额;同工们也为了教会内部的各种活动而无暇他顾。也就是说,我们似乎只关心教会围墙内的人,而不关心(或无力关心)围墙之外失丧的人。如此,教会岂不就变成“斗底下的光”、“盐罐里的盐”了?
但是,我们要如何才能走到“墙外”呢?如果贸然走出墙,我们是否会被遍地游行的魔鬼吞吃了?我们是否会浪费教会的人力物力,在一些徒劳无功的活动上?在关心社会与关怀信徒之间,有没有冲突或资源分配的问题?要如何取得平衡?这一箩筐的问题,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回答的问题,也都是需要慎思明辨的议题。
福音的处境化
宣教学上所谓的“福音处境化”,是指不仅福音要在文化上“本土化”,还包括福音要能回应当地经济、社会及政治的情势。然而20世纪初,由于“基要派”与“社会福音派”的路线之争,中国的基要派教会退出了教育界及文化界。迄今,很多教会仍普遍有此“避世”的心理。但现在是我们重新检讨这个策略的时候了。
因此,在现有的处境上,中国教会需要回应的,包括都市化造成的社会问题,及基督信仰如何促成中国道德重整、文化更新等大问题。在海外的华人教会,也需要关注重大的社会议题,并与当地众教会联合行动。在这方面,一些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教会,已经有值得效法的见证。
如何以基督信仰来更新中国文化,一向是我个人较关注的议题之一。中国教会信徒大多数在农村,都市中教育水准越高的人,信主比例越低。因此,中国教会信徒人数虽然大量增加,却未能在中国社会看见明显的影响。这与港台及北美的华人教会恰恰相反,在海外,一向是知识水准越高的人中,信主的比例也越多。
现在由于“海归”学人的大量增加,使国内知识分子中,基督徒的比例也显著地提高,但是这并不代表基督信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有等比例的增加。如果我们确信福音能转化文化,中国教会就应该鼓励更多的基督徒,以文字出版和大众传媒,来传递我们的立场和观点,并以生活及职场的见证,来凸显我们与世俗迥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透过这些途径,我们可以影响中国社会,进而改善日趋堕落的社会道德,并重塑中国的社会文化。
适切的着力点
如果在观念上我们同意∶教会应该回应并关心社会的需要。那么紧接的问题就是∶何时、何处是教会应该介入的?要如何做?也就是说,我们要选择“切入点”,来推动教会发挥盐与光的功能,改变社会。而这些切入点,也必须是教会能发挥力量的“着力点”,否则将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
在这方面, 18、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的“循理会福音运动”,值得借镜。卫斯理一方面在他牧养的基层信徒中,藉着“主日学运动”推动信徒识字与读经,又以小组聚会督促信徒在生活上结出悔改的果子。另一方面,他自己以写书、投稿的方式,唤醒社会里中上阶层基督徒沉睡的良心,造成舆论;又鼓励基督徒官员、国会议员推动立法,使得社会改革能因着制度化而落实。我们应该鉴古知今,效法先贤。
不过,当教会想“进入社会”时,要避免“多角化”这似是而非的“迷思”(Myths)。也就是说,在教会准备参与社会关怀时,要注意“单纯”(Simplicity)的原则,即“专注本业”。许多企业因盲目的多角化策略,导致力量分散而一败涂地。因此,教会领袖必须自问∶什么是教会的“核心本业”?什么是教会的“优势”?
当今有些教会做的一些所谓“社区服务事工”,是有待商榷的。例如,台湾教会普遍存在的“插花班”、“安亲班”、“健身操班”等,虽是琳琅满目,却与光盐的见证无关。海外华人教会则常设有“中文学校”,但是往往造成尾大不掉、喧宾夺主的现象。其实这些事工对传福音、作见证、改正社会风气等都毫无助益,却徒然耗费教会宝贵的资源。所以,我们不应该去做一些力不能及,或与教会形象无关无益的“事工”。
值得教会投入的,是那些需要委身并有长期果效的事工,包括∶孤儿院、贫民义诊、识字班、民工子弟学校、环保资源回收┅┅教会或基督徒们若能长期在某些领域专注地投入,不仅能取得社会的肯定,也将取得发言权并发挥影响力。香港的突破青少年事工,台湾的伊甸残障事工,都是一些非常成功的榜样。
适当的文化介面
当教会想“走出墙外”的时候,如何选择适当的“介面”(Interface),使教会能与整个社会“接轨”,是成败的关键。今天的华人教会,自牧师至信徒,往往缺乏“文化的敏感度”(Cultural Sensitivity),对主流文化未能掌握,使教会外的社会人士,对基督徒产生偏见,令福音的传播障碍重重。但是归根究柢,这些拦阻常常是基督徒自己造成的。
举例而言,今天港台教会的大型布道会,喜欢以神医布道、音乐布道的方式来进行。这种灯光闪烁、万人齐舞的聚会,更加深了人们对基督教是“怪力乱神”的宗教印象。
相反的,慈济或佛教团体的聚会,气氛却极为庄严肃穆,颇合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思想。从近年来佛教教势蒸蒸日上,而基督教却欲振乏力来看,显然这场宗教间的“文化之战”,基督教是落了下风。即便基督教的聚会也的确会吸引一些人,但是所吸引来的人,可能都是一些“求神迹的犹太人”(《林前》1:22),而不是那些愿意走十字架道路的真基督徒。
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强调“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思想,仍是居主导地位的。而这些儒家的德性,也与基督教的属灵美德相呼应。因此,我们必须更凸显基督徒的生命特质,即强调圣灵的果子,而非超自然恩赐;重视属灵生命的厚度,而非肤浅的狂热。聚会活泼却不激情,感情自然流露却不煽情。若能如此,基督教不仅能与中国主流文化接轨,同时也使儒家那似乎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在基督徒身上实现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追求保持“灵性高昂”的危险!

对基督徒的生命保持真实的看法
《提摩太后书》4:9-16
读经
“你要赶紧的到我这里来,因为底马贪爱现今的世界,就离弃我往帖撒罗尼迦去了;革勒士往加拉太去,提多往挞马太去,独有路加在我这里……我初次申诉,没有人前来帮助,竟都离弃我。”(《提后》4:9-16)
思想
最近有人问我:“基督徒领袖如何持续地保持属灵的活力?”
我说:“我不担心那一点。”
他很惊讶,甚至震惊。“对我而言,有件事比持续地保持属灵活力更重要,”我解释说:“那就是保持属灵的真实。”(to stay spiritually authentic)
这两者有所不同。
通常当我听到人们谈到持续保持属灵活力时,他们谈的都是精神饱满、灵性高昂、感觉坚强、保持火热,但那只是属灵生活的一部分。期待灵性始终高昂,就像期待你的配偶夜夜浪漫,很不实际。
基督徒的生命里总有起落,有时候觉得自己高昂又光彩,有时候却觉得低落或沉寂;有些日子你觉得很绝望,但有些日子你恢复活力和喜乐。坚强、活力的确会临到,但不会持续不衰。
当我们期待永远上扬的时候,磨难就到。有些教会,每个礼拜都必须有伟大、荣耀的属灵经历,这个礼拜要比上个礼拜更高昂、更强劲。
然而,说真的,有一天我们的灵枯干了,里面再也挤不出半点活力。面对这种时刻,我们备受试探:要坦诚以对吗?还是要戴上面具,因为我们照理应当是满有“属灵活力”的?
要诚实,对自己真实的属灵状况诚实,这就是我所谓“属灵的真实”之意。这并非易事,但当你真实面对,就会成长,你所带领的人也会成长。

讨论
1. 为什么很多时候人们对保持灵性“高昂不衰”觉得有压力?
2. 我们应该对谁透露自己属灵生命的状态?
3. 帮助彼此在属灵上更诚实的步骤是什么?
4. 为什么只关注保持“属灵活力不衰”,实际上会成为我们“专顾自己”(self-absorption)的指标?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哀哀地球,生我劬劳——谈环保的起步

2013年4月底,我结束了在中国的访学。20多天里,除了与学生活力洋溢的心灵交流,亦站在临江的山岗上,眺望着夕照下蜿蜒的长河,遥想着历史中多少风 流人物,倚栏赋诗,赞叹美景!可惜,千百年后的我,望着山脚下层层起的高楼、熙熙攘攘的人与车,再也无法产生诗意的联想。
车子、高楼、人潮,早已成为现代人生命的一部分。路边、河边、山边的凌乱度增高了,空气里的微粒、气味、声音,变色、走调了。废弃物增加了,但可回收废物未放进废品回收箱,却丢进了垃圾桶。现代生活不仅改变了人的审美观,使人的生活品质与从前大不相同,也使凌乱取代了过去自然环境中的美。
抚我哺我何艰难
基于过去20余年的科研经验,人们愈来愈明白,为我们劬劳、背负我们重担的地球,经历了什么样的艰难!近几年来,有些环境工作者曾整理出地球所受的7项苦 难,他们的结论或许可让我们有些思量的空间。
1.大气层中,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持续增多。尤其是石化燃料释放出大量的CO₂(二氧化碳)与其他有机化学品,改变了自然界里碳循环的均衡,对气候与空气品质 都造成很大的影响。自2009年起,联合国连续召开了多次气候高峰会,期望各国政府订定减碳目标。但几年下来,情况未见改善。(编注)
2.为了提供传统能源,地球正面临重重危机:海域钻油造成多起严重漏油,污染、伤害了海洋生态。在阿拉斯加极区开采原油,又影响北极熊等生物的生存空间。使用燃煤发电,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留下煤渣处理等问题。海啸造成日本核能电厂受损,辐射扩散……
3.人类的“扩张”与“占有”的欲望,造成了资源与环境的许多问题。就算全球人口只有现今的1/3(即100年前的人数),人们只要手中有钱、有权、有势、有科技,就会向山岗、水岸、海岛、大洋推进,竭尽己能,开采资源、开发建设、满足享乐。
人的贪欲,降低了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使人蔑视他人以及其他生物的存在,使社会中抢夺、破坏增多。环境衰败,正是人价值观低落的表现之一。
4.由于欲望的扩张,过度消费(Over-Consumption)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写照。不管生活多丰富,人类总是不满足,需要更多的物质、更高的享受。这 导致分配不均,并制造出过多的废弃物。据EPA统计,自2010年以来,全美固体废弃物总量,每年超过2.5亿吨,几乎是1960年代总量的3倍。50年 来,平均每人每天废弃物产量增加1倍,而回收率仅达1/3。这么多的废弃物,使空气、水源等污染。人类健康的问题更层出不穷。
5.为了满足人们愈来愈大的消费欲,地球所存的资源受到极度的压榨:森林过度砍伐、涸泽而渔……以及为了增产而使用农药化肥等等,使地球日渐丧失自我调节与再生的机能。
6.为了供应人类生活所需,化学品使用愈来愈广泛,造成有毒化学品泛滥。不只是在城市,山间和水域都不能幸免。研究报告指出,在北极与南极的冰山冰原里,都测出了人造有毒化学品。这是因空气中的有毒物质,经由大气流转,使极区成了污染物搜集站。
近年来,又有科研发现,在喜玛拉雅山峰上,也测出有毒重金属。这恐怕都与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以及废物处理不当有关。
7.目前,全球已有1/3的人口,缺乏清洁的水源,且此情况继续恶化。据联合国水资源组织估计,到2030年,可能有50%的人口无法取得清洁的用水。
难怪有人质疑:人不就像细菌、癌细胞一样,盲目地蔓延,摧残着地球的健康?
作为有信仰的人,我们该有何回应?是继续吃喝快乐?或等著太空船接我们升天?

有没有圣经依据?
圣经《希伯来书》告诉我们:“上帝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祂儿子晓谕我们……”(《来》1:1)众先知告诉我们什么?也许《弥迦书》6章是最佳的总结:“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 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6:8)
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现今的享受生活,造成地球的种种伤害。这能称得上“善”么?
耶稣基督在世传道时,有人问祂,那么多的律法,哪一条是最重要的?祂极为简洁地点出:“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可》12:30-31)想想我们的占有、破坏,哪一点符合主耶稣基督“爱”的原则?
也许有基督徒担心,如果参与环保活动,会不会变得像社会中的狂热分子一样,成天搅和在“政治”活动中,或与嬉皮士为伍,生活陷入反叛的漩涡里?
不可否认,的确有这种可能。“过”与“不及”,同样是不智的。然而,这正显示了,教会在教导“如何落实信仰”上,明显不足。教会通常着重查经、分享、敬拜,与团契生活,对社会议题却避重就轻,甚至避而不谈。因此,信徒(尤其是年轻人)面对环保等社会议题,容易陷入迷茫。
上帝的智慧远高过人的智慧。祂给人类先祖的原则,“善”与“爱”,历久弥新。爱人的人,不会为一己之私利伤害他人;爱上帝的人,不会亏缺上帝的荣耀,弃公义而不顾。教会应当教导、培育“善”与“爱”,把“公义、怜悯、谦卑”的品德深化,且落实到生活中。
有“善”与“爱”在人心里,环保就不难。参与社区推动的“回收”、“减废”、“省电”、“节水”,是最容易入手的。不论是个人、组织、团体,还是家中、办公室,都当力行。这对己、对人、对环境,都有益处。教会对此应当鼓励。
教会更可支持户外、田野的生态教导,使人称颂、敬畏造物主的伟大,珍爱祂的恩赏。找个周末,约几个契友,找个环境好的野外,就可以在自然中礼赞。13世纪的圣徒法兰西斯(St. Francis),不正是这样?
有一位神父朋友,几年前开始在亚洲推动“森林大学”生态福传。笔者参与过几次。在红木森林的雪地里敬拜主,身心灵受益良多。
几年来,这个行动在台湾、香港初见成效,现正推往中国。笔者相信,在海外也同样可行。
重拾美善再起步
有科研人员指出,因为气候异常、过度消费、废物污染、物种濒危等问题,地球这颗蓝色星球,前景很不乐观。可笔者心中仍存盼望,因为深知:上帝一直要我们重建天人和谐关系,只要我们能再出发,就有可为。
美国前副总统Al Gore如是说:
“我愈来愈相信,要维持世界生态环境平衡,并不只是平衡现代文明对物质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更在于如何重建我们的内在平衡……全球环境危机,实是我们的内在危机,也就是‘灵命’的危机。”
我们若要反击物欲的侵害,就必须采取勇敢、果断的行动,也就是“不要效法这世界”(Richard J. Foster Freedom of Simplicity,中译本:《简朴生活真谛》)。
“你要嘱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无定的钱财;只要倚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上帝。又要嘱咐他们行善,在好事上富足……”(《提前》6:17-18)
我喜欢一首以《诗篇》第8篇创作的圣诗《人算什么?》,韵律委婉,发人深省:“耶和华我们的主,你的名在地何美!你将荣耀彰显于天,将荣耀彰显于天!观看你所造的天,所摆设月亮星宿……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却赐他荣耀冠冕……”
的确,人算不得什么!微小的我们,经过这地,留下脚印,岂不该尊重创造这地的主,使祂的名仍在这地何其美?
由心做起,与主偕行,生活简约,美善重拾,这,或许就是实践环保的起步吧?

编注:读者亦可参考潘柏滔写的《21世纪全球人类的挑战(之四)──温室效应(Global Warming)》。原载于《举目》44期,网址:http://behold.oc.org/?p=3763

作者现在北加州Lawrence BerkeleyNational Laboratory,从事环境工程与管理工作。有兴趣读者欢迎上作者的网站www.EternalGreen.org,浏览其他环保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爱里无惧

爱的分享
每逢周五,我们夫妻二人都到儿子读书的小学,和他共进午餐。
很有趣的是,这种时候最高兴的是儿子的同学。因为学校规定,家长来学校与孩子共进午餐时,孩子可以邀请2名同学一起进餐。在小孩子的意识中,能应邀与其他 同学的家长一同吃午饭,是一种荣誉(honor)。因此,每次我们到学校,小孩子都争先恐后,要与我们一起坐。当然,决定权在儿子手中。他通常会选他的好朋友,其他小朋友则只能失望地走开。
经过一段时间,我们了解到,有几个小朋友的家长,从来没有来过学校。也从未有其他家长邀请这几个小朋友一同进餐。于是,我们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教导儿子分享爱。
按照校方规定,家长与被邀请的同学,在隔开的小间(booth)中吃饭。经过与老师商谈,我们获准使用大桌子。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邀请更多的小朋友。我们特意叮嘱儿子,多邀请那些平时比较孤独的同学。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我们的心里也多了一份欢乐和安慰。
分享爱并不难,就看你愿不愿意。
不要惧怕
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常常在小区内散步,一同享受夜晚的宁静。一次,我问同行的幼子:“天黑了,你害怕吗?”
“不怕。”幼子回答。
“为什么呢?”我继续问道。
“嗯,因为你在我身边啊!”
“那么,我为什么不害怕呢?”我试探性地问。
“因为上帝跟你在一起啊!”幼子毫不犹豫地答。
小孩子的单纯,使他们可以毫无保留地信任父母。这种信任,给了他们在黑暗中行走的勇气。我们何不试着像小孩子那样,毫无保留地相信我们在天上的父,相信祂的怜悯与恩典,一定能帮助我们走过生活的困境,丰富我们的人生!

一起变老
最近读到一篇感人的报导。
美国有一对夫妻相濡以沫62载,同一天内辞世。就在数月前,85岁的丈夫与80岁的妻子,在庆祝他们结婚62周年庆上,丈夫对妻子演唱了《你是我的阳光》。他们的女儿告诉美国福斯新闻网,父亲一贯知道如何打动女人的心,但母亲是他唯一想打动的那一人;而母亲,父亲是她亲吻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男人,“他们从未与他人约会”。
读到这样生死相随的美丽爱情,网友纷纷献上祝福——
网友A:如果天下的夫妇都能像他们一样相爱,世界将是多美好!
网友B:长厮守,灵魂都长在一起了。
网友C:你不在了,这世界对我就没了意义。
网友D:希望有来生,他们仍能在一起。
网友E:真幸福,相濡以沫一生。
从众网友的回应中,不难看出人人渴望真挚的爱情。只不过,不是每一个人都学会了爱人,或懂得珍惜别人对自己的爱。如果我们能够学会爱与被爱,那么我们也能成为“一起变老”的一对。

作者来自辽宁,现居美国北卡州,从事脑功能方面的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除去匆忙——一种伤害灵魂的疾病!

匆忙的疾病(Hurried Sick)
何以我们必须坚决从自己生活中除去匆忙
《传道书》8:3
我们这时代最大的错觉之一是,以为匆忙赶时间可以换取更多的时间。教会必定要准时结束崇拜。手机和随身传呼器,比躁闹不安的婴儿还更会搅扰讲道。每位传道人都晓得,正点时闹表铃声的交响乐会此起彼落,充满了会堂(可没有两只闹表会精确地同时发出铃声)。
可笑又可悲的是,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并没有结出我们所追求的果子──时间充裕感。事实上,我们反倒会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是一件危险的事。危险之处并不是我们会因而放弃信仰,而是我们会分心、行事匆匆,和安于被那些平庸的事所占据。我们会从表面飞快掠过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真正活出自己的生命。
一个老问题
尽管我们的社会就是“匆忙疾病”的例示,但它不是个新问题。至少从耶稣在世的时代,在事工中服事的人,就犯上这个毛病。在一个令人兴奋、忙乱的服事季节,马可就记载了门徒们“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连吃饭也没有工夫。”
有许多在事工中服事的人,把以上这句经文当作是一生奉行的金句──彷佛上帝有一天会嘉奖这份忙乱一样,“你活得真精彩!来往的人多,你连吃饭也没有工夫。行得好!”真的吗?不见得。耶稣察觉这个问题,并且祂经常撤离人群和活动。
倘若你要跟随某人,你绝对不能走得比领导你的人快。跟随耶稣不可能靠一次性全力冲刺就可完成。耶稣常常很繁忙,但祂从来不匆忙。繁忙是外在的情况,而匆忙是灵魂的疾病。耶稣从未任凭繁忙的事奉,来中断祂自己与祂的父亲之间维持生命的联结。祂从来没有让自己陷入匆忙,以致妨碍祂施爱的能力。祂持守从活动中撤离、进入独处和祷告的规律性韵律中。祂坚决地从自己的生活中除去匆忙。
在慢速道上的生活
我们毋须这样过日子。行事匆忙可以变成从容不迫。单是靠着尝试,是不可能改变的,并且也不可能立即改变。你必须进入操练的生活。一项实用的操练是“慢下来”。这包括透过有意地选择把自己放在必须等候的处境上,来培养自己的耐性。举个例,在接下来的一、两天或一星期,试试看﹕
1. 故意驾驶在高速公路的慢速车道上。驾驶时不再频繁地换道,虽然会让你晚5分钟到达。但是,你将会发现自己不再会为了其他驾驶员而动怒。不但不想办法超车,而且当别人越过你的时候,做个简短的祷告,求上帝祝福他们。
2. 慢慢地吃。强迫自己每一口食物,至少嚼15下才吞咽。
3. 在超级市场排队结账时,找最长的等候行列。然后,让后面一个人比你先算账。
4. 重温一本书。
5. 花一小时的时间,单是与上帝在一起。不要把这段时间用在预备讲章或作策略性规划。一点也不要使用这段时间。单单与上帝在一起。
简而言之,想法子找出让自己无法匆忙的方式。当你操练时,告诉上帝,你相信祂会给你能力,完成所有你必须完成的事。

讨论
1. 一般而言,我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我必须完成的事?
2. 前述5项“慢下来”的操练听起来很吸引人,还是令人觉得无趣?原因何在?
3. 我是否造成自己同工的生活,患上“匆忙疾病”?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功面对失败的3大步骤!

为坏决定找最好的结果
《彼得前书》 5:8-10;《约翰一书》1:5-10
1. 觉察失败
在杨腓力(Philip Yancey)写的《有话问苍天》(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 ),他提到麻疯病患者一个特别的缺憾,就是他的患处完全没有痛的感觉。即便他们把手摆在火上面烧,或被老鼠把脚趾头咬掉,都没有任何感觉。小伤口可以恶化到化脓,损伤成为致命,只因痲疯病人没有痛的感觉。他们面容变形不是因为疾病造成的,而是没有痛感。因此,疼痛是一种祝福。
同样的道理可用在小瑕疵上,若不处理,很快会变成大错。因此,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敏感去感受失败的痛苦,这反而保护我们蒙福。我们应为失败引起的痛苦而喜乐,那是对健康生命的保障,但我们对痛的信号会采取什么行动,是另一回事。
2. 声言失败
园林社区教会(Garden Grove Community Church)的哈罗德‧英格伦(Harold Englund)说了一句妙语,“我下一个蛋,一定会签上自己的名字,并高高地举起让大家看见。”这做法一举两得,是个好忠告。
首先,这样做是让我们不说模棱两可的话。说 “我搞砸了!”比起含糊其词地遮掩自己所留下的痕迹更有建设性。认错是得医治过程的第一步;若我想逃避担当所犯的错,就不可能得医治。
其次,凸显自己的错误让人知道是一个绝妙的策略。害怕失误,是人之常情:谁都不想让别人发现自己有错。有时, 怕被人发现而受控告的焦虑,超过了实际的经历。当我们公开自己的愚蠢, 也会化解敌意。柔道的秘密就在于用攻击者的力道借力使力;不正面抵挡,而顺势迎战。认错亦然;当我不遮掩我所做的, 我就是清白磊落的。
有趣的是,我发现这样做通常更为安全,会众中有牧者心怀的人就会拦阻住攻击者。一旦我自承愚昧,就不容易受到攻击。这不但是有益的,更是对的。如果我错了,认错比竭力躲避,让我在道德上更能站得住脚。诚实地认错会受到尊重;即使因此而受责备,也能去补救我造成的损害。
3. 承认失败
若我们的错误是犯罪性的,又该如何行?一种习惯性的犯罪太难对付了。一位有同性恋癖的教会领袖, 他面对自己深陷的罪悪, 咬牙发愤戒掉了这恶习,不再犯了。现在他失去了一切,孑然一身, 留下的却是信仰和决心支撑着他, 他定意做对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他放弃了犯罪, 这决定让他走上恢复得平安的路。
最关键的是:知道我需要负责,直到我了解并陈述了我当负的责任,否则我会一错再错。但当我觉察(recognize)、确认(admit),并公开承认(confess)我犯的错,我就可以从中学习并成长。

问题:作为教会领袖,你是如何面对失败的?我们该如何抗拒自己那想掩盖错失、罪恶和失败的倾向?在教会中,我们该如何鼓励这种坦然和成熟面对失败(相对于掩盖)的文化?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神知网 ( 黑ICP备09004198号 )

GMT+8, 2024-5-6 01: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