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知网

 找回密码
 注册(欢迎注册神知网)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544|回复: 21

举目杂志部分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5 15: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义与宽恕——南非传奇曼德拉

坐了27年的苦牢,然后又摇身一变,成为民选的总统,这对曼德拉(Nelson Mandela, 1920~)而言,不是一个他个人传奇的结束,而是另一个传奇的开始。
正如二次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言:
“这不是结束。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这可能只是开始的结束。”丘吉尔的意思,是英国人民得准备一场艰苦而漫长的战争。第一场胜仗,只是第一个阶段的结束。但紧接着,将还有更多艰难的战役。
超越报复,传播和解的信息
同样的,当1994年曼德拉就职南非总统的时候,他所承接的,是一个黑白种族严重对立多年的国家。虽然南非是非洲最高度开发的国家,但数十年的种族隔离,不但造成严重的贫富悬殊现象,而且种族间的仇恨,以及彼此互不信赖的情势,都极为严峻。
接下这个总统的位子,曼德拉的心情是沉重的。一方面,他得安抚白人精英份子——包括资本家、经理和专业人才。因为没有他们的协助,南非资本将大量外移,失业率剧增,他也无法有效地治理这个国家。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得让黑人群众心服,因为他们企盼这个出头之日已经很久了,所以渴望着立刻就可以享受胜利的果实,同时也希望能对欺压他们多年的白人统治阶级,施予报复。
但是曼德拉在1994年当选总统的时候,就对白人朋友说:“当大选结果刚出炉,很明显地,非洲民族议会(ANC)即将执政时,我已经看见我的使命,将是传播和解的信息,使国家的伤口愈合,并重建信心与信赖。”
所以在曼德拉就任的第一天,他就招集了总统府原有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他们将全部留任。除了引进一位黑人机要秘书之外,他挽留了2位前政府的白人秘书。他甚至还让一位白人少校作他的安全部门主管,而这位少校曾在白人政府时期,奉命炸毁曼德拉执政党——非洲民族议会(ANC)——的总部大楼。
因为他的无私与宽宏,一位曼德拉的白人保镖后来甚至说:“以前我工作是为了钱,现在是为了曼德拉。如果有状况,我将会为他挡子弹。”
在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曼德拉还邀请3位曾经看守他的监狱人员出席典礼。其中一位典狱长曾经苦待他、鞭打他。这位典狱长在典礼上感激涕零,深深为过去的罪过悔恨不已。后来,他更因为曼德拉这种以德报怨的宽容和爱心,也决志信主,成为一位基督徒。
在2009年的电影《无敌者》(Invictus)中,就忠实地描述了曼德拉如何抛除成见,使被视为白人运动的橄榄球运动,成为全民运动。使几乎清一色由白人球员组成的橄榄球队,被南非黑人们所接纳,并夺得1995年世界杯橄榄球冠军。这不但让我们看见曼德拉的领袖气质,也让我们看见他为种族和谐所付出的努力。
在信仰中得以塑造的人格魅力
曼德拉的人格特质,部分来自于他的生长环境,但有更多是他在监狱渡过漫长的27年中,被逐渐雕塑而成的。
曼德拉出生于南非最大的土著民族索沙(Xhosa)的贵族阶级,是少数接受大学教育的黑人精英份子。但是在大学读书期间,也是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刚开始的时期,他就不自觉地被卷入政治运动中去了。法律专业的背景,过人的口才及领导能力,使他在刚成立的ANC组织中,逐渐展露头角,成为骨干人物。
那时,他也深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吸引,有一段时间非常崇拜斯大林。以至于后来一直有人认为他是共产党员,其实他并不是。当时在南非,有许多人像曼德拉一样,都是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可是1961年,曼德拉在为自己辩护时,却明白指出了共产主义与ANC的政策之差异:“共产主义强调阶级斗争,ANC却主张阶级和谐。”
另一方面,塑造曼德拉的人格的重要力量,乃是来自于他的基督教信仰。他自幼就受洗成为循道会(Methodist,又称卫理公会)的信徒。虽然,他认为自己一直都是基督徒,从未改变过,不过在他热心投入各种政治活动的阶段,可能很少参与教会的聚会。然而,当他入狱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独处,信仰就再次成为他主要的支柱与动力。
1970年曼德拉在狱中的电视上,看到美国名布道家葛理翰(Billy Graham,又译为葛培理)的布道,深受感动,就再次委身于基督信仰。从那时开始,曼德拉就成为一个崭新的人了。
美国著名的黑人政治家杰克森牧师(Jesse Jackson),在1990年初次见到刚出狱的曼德拉。曼德拉向杰克森牧师表示,他从入狱那天开始,就感受到祷告的力量,并借此得到心灵的力量。从杰克森牧师的观点来看,正因为曼德拉经过这种心灵之旅,才使他能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心里却没有苦毒,相反地,还能散发出希望。
真相与和解,何者为重?
曼德拉最令人感到敬佩的,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举,乃是他为了弥补过去几十年种族隔离后留下的伤痕,所成立的“真理与和解委员会”(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以下简称为TRC)。
为了使过去南非在种族隔离期间,所曾犯下的种种罪行,能沉冤得雪、伸张正义,许多人主张以二次大战后纽伦堡审讯战犯的方式,来审判南非白人政府的官员。但是曼德拉独排众议,决定以另一种方式——成立TRC。希望既能使沉冤得以大白,正义得以伸张,又同时能借着认罪与饶恕,达到和解的目的。
TRC是在1995年成立的,并由198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南非的圣公会屠图主教(Desmond Tutu)担任主席,并有十几位知名的社会公正人士担任委员。他们要调查1960至1993年间,所有侵犯人权的案子。受害者以证人身分受邀说明事实,犯案者也可以提供证词,并申请特赦,免除民事和刑事起诉。
审判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乃是当一位年老的黑人妇女,与坦白招供并被定罪的白人警官面对面时,法庭问这位丈夫以及独子都死在这位警官手中的老妇,她想要如何处置这位警官时,她回答:“虽然我没有家人,但是我仍有许多爱可以给人。让他定期来看我,使我可以像母亲一样来照顾他。我想拥抱他,让他知道,我是真心地原谅他!”这位警官,差点就因内疚过度而昏厥过去。这种“爱仇敌”的大爱,带来了悔改与和好,使社会得以慢慢重建。
TRC被授权可以宣布特赦,只要是犯罪者在一年内主动坦白供出全部案情,并且是在政治动机驱使下所犯的,他都可以得到特赦。最后,在22,000受害者作证之下,7,112位申请特赦的人中,只有849位得到特赦(12%)。为了公正起见,不是只有白人政权的官员被控诉,连黑人以及后来执政的非洲民族议会(ANC),也同样要被公正地检验。
整个调查过程是透明的,所有的见证过程,都有电台实况转播。连续2年,电视台每周都有特别节目报导。特别轰动的案子,如曼德拉妻子温妮(Winnie)被起诉时,更是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全球都以实况电视方式转播。
温妮与曼德拉在1958年结婚,但是1964年曼德拉就入狱。因此婚后大部分的时间,两个人实际上是分离的。但是随着曼德拉在国际上的声望日隆,温妮成为曼德拉在狱外的“分身”,甚至被视为“国母”。然而与曼德拉的宽恕、自律相反,温妮变得越来越跋扈、苦毒。后来,由于2人理念相距越来越远,加上温妮与年轻助理发生婚外情,曼德拉最后在1992年与她离婚。
温妮被指控,在1988年,因细故要她的保镖将一个14岁的黑人男孩先施以私刑,然后杀死。事后,她又将她的私人医生也杀了,因为他见过那个男孩的尸体,又拒绝与温妮串通作伪证。温妮被要求为她的罪行公开答辩。当她的保镖及所有的证人都认罪时,温妮仍然拒绝认罪。担任主席的屠图主教与温妮有三、四十年的老交情,他当众(也在电视机前)恳求温妮认罪、道歉,温妮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仍然顽强地拒绝认罪。因此,TRC只好将温妮的案件送交法院审理,最后温妮被宣判有罪而入狱。由于TRC能将温妮的罪行暴露,并未袒护她,这赢得所有人(特别是白人)的称许与信任。
南非的TRC被国际公认是相当成功的范例,后来也在其他18个国家被采用,但是效果都未必像南非一样成功。当然,这不是模式本身的问题,而是与执政者是否能像曼德拉一样公正无私,有很大的关联。因此,迄今这种TRC的和解方式,仍然是很有争议性的。其中一个争议的焦点,乃是:在真理与和解之间,何者为重?在公义与宽恕之间,何者为先?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曾对此发表评论,认为批评者误解了TRC的角色:TRC主要是为了发掘真相,而不是取代法庭来控诉罪犯;至于特赦,则是为了发掘真相,鼓励证人说出真话的手段而已。
无论如何,TRC赢得南非白人的信任,使南非由白人少数政府,可以平顺地过渡到黑人多数政府。曼德拉的睿智与宽宏,是TRC在南非能够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对仇敌绝不手软V.S.迈向和谐   
北爱尔兰的英格兰人与爱尔兰人已经争斗了3百年,至今才稍微平息。南斯拉夫解体后,科思沃(Kosvo)与塞族人之间的种族屠杀,必须借着美国及北约组织的介入才得以被制止。20多年前,非洲卢安达的图西族与胡图族的仇杀,造成近百万人死亡,轰动全球。这些都显明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种族和谐往往只是口号,却不容易落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美梦。
因此,南非经过几十年血腥的种族隔离,再加上贫富悬殊、民不聊生,当黑人终于掌权之时,全世界都曾认定,一场种族屠杀的风暴,恐怕是难以避免的。
然而,在曼德拉掌政之下,不但能平稳过渡,而且能达到种族和谐的目标,这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之所以有这种道德的勇气,愿意采取以宽恕代替报复的方式,来化解百年来的种族冲突,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在27年的牢狱生活中,他经历了一个洗髓革心的过程。而这种宽恕的精神,正是基督信仰最注重的美德之一。
“建设和谐社会”虽是中国政府这些年来的施政口号,但是往往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实质效果也未必理想。坦白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这种“爱仇敌”的无私舍己之爱,我们经常听到的,是“对仇敌绝不手软”的威吓口吻。因此,我们能否从曼德拉身上,看到有什么值得效法的人格特质?他的“真理与和解委员会”,又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作者为三一神学院宣教博士,现在波士顿牧会。

参考书目
1. 杨立华,《黑火:南非总统曼德拉传》,(日臻出版社,1994)。
2. 韦玮红,《曼德拉》,(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3.《曼德拉传》,张世国、张洪英,东方出版社,1998。
4. TonyPinchuck,《曼德拉》,王莹译,(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0)。
5. 马平川,“真诚的宽恕者─争取公平公义的曼德拉”, 收录于《不一样的人生》,胡念邦主编,(济南出版社,2008),p.180-206。
6. DavidAikman, Great Souls: Six Who Changed the Century, Chapter 2:“Nelson Mandela-Forgiveness,” (Word Publishing, 199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督徒追求社会公义实际吗?

自2007年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就不断有人在问:华尔街是否需要更多的监管?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是否已经走偏了?已经出轨了?已经忘记中产阶级的重要性了?
这些,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社会问题。不过,对今天的基督徒来说,在这些问题背后,还对应着一些更基本的话题,即:社会公义重要不重要?追求社会公义有用吗?可行吗?实际吗?
下面我们就从4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 社会公义的必要性
上面一连串的问题,看起来并不容易回答。不如我们先换一个方式来问:一个没有公义的社会,能够健康正常地运作吗?
这时答案就显而易见了:2010年12月回教国家发生的“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不正说明了社会不能长久没有公义吗?专制的政府,僵化的体制,贪污腐败的政客,基本人权的被侵犯,国民经济的衰退,失业率的居高不下,人民生活的困苦,这些必定导致平民百姓对政府激烈的抗议和唾弃!
美国的“占领华尔街”(Occupy WallStreet)则是另外一个例子。2011年9月,接近1000名示威者,进入纽约金融中心华尔街示威抗议,反对大银行、大企业的贪婪腐败,因为它们影响政府的财经政策,带来社会贫富极度悬殊的不良后果,产生出所谓“1%的超级富豪”(1% super rich),却造成了成千上万的穷苦百姓。
这种贪婪腐败的社会现象,使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12年11月中共18大开幕式的演讲中,也不得不承认:腐败的社会现象如果不被解决,就会对共产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诚如《箴言》14:34所言:“公义使邦国高举;罪恶是人民的羞辱。”
这样看来,一个没有公义的社会,是不可能健康正常地运作的。换言之,真正的问题不是追求社会公义有用吗?可行吗?实际吗?而是我们不能不追求社会公义!因为没有社会公义,结果只会是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社会大乱。
(二) 社会公义的圣经基础
从圣经的角度看“社会公义”这个议题,就免不了要讲到创造主的公义。因为人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像”造的(参《创》1:27),所以人类社会对公义的需求,根本上源自于创造人类的耶和华上帝。难怪摩西描述上帝时这样说:“我要宣告耶和华的名;你们要将大德归与我们的上帝。祂是磐石,祂的作为完全;祂所行的无不公平,是诚实无伪的上帝,又公义,又正直。”(《申》32:3-4)(注1)
既然上帝是公义的,祂便要求以色列在“各城里,按着各支派设立审判官和官长。他们必按公义的审判判断百姓。不可屈枉正直;不可看人的外貌。也不可受贿赂;因为贿赂能叫智慧人的眼变瞎了,又能颠倒义人的话。你要追求至公至义,好叫你存活,承受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参《申》16:18-19,《赛》11:3-5,58:3-9,《弥》6:8,《太》6:33)
可惜的是,以色列没有理会上帝对他们维护社会公义的要求,以致先知弥迦指责那些有权有势的领袖说:“雅各家的首领、以色列家的官长啊,当听我的话!你们厌恶公平,在一切事上屈枉正直;以人血建立锡安,以罪孽建造耶路撒冷。首领为贿赂行审判;祭司为雇价施训诲;先知为银钱行占卜……”(《弥》3:9-11)
他们中间的大地主,贪图别人的田地房屋,使弥迦不得不责备他们说:“祸哉,那些在床上图谋罪孽、造作奸恶的!天一发亮,因手有能力就行出来了。他们贪图田地就佔据,贪图房屋便夺取;他们欺压人,霸占房屋和产业。”(《弥》2:1-2)
很不幸,旧约先知所说的这些话,使人想到的,不只是古代的以色列,也是今天的东西方社会!今天的首领、官长,还是屈枉正直,以人血建立首都;今天的地主、官员,还是在贪图别人的田地房屋。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政府,就曾被形容为一个黑手党政权;(注2)而中国大陆官吏的贪污腐败,也是眾所周知、举世瞩目。(注3)
(三) 基督徒参与社会公义的动力
面对这么大的挑战时,我们很容易会想:
“当然,我们应当关心社会公义,这个事实不能逃避,但是其拦阻却广大无边。不仅问题太过复杂(我们并非专家),社会又多元化(我们没有独一的权力或特权),而且反对的势力强大(我们没有影响力)。基督徒信仰在社会已落入低潮,我们感到陷入困境、孤立无援。何况,人人都自私,社会又败坏,要期望社会改变,简直太不实际了。”(注4)
斯托得牧师指出以上这种基督徒的悲观论调,既没有历史根据,在神学上也说不过去。(注5)
事实上,历史中充满基督徒影响社会的例子,包括创办主日学的雷克斯(Robert Raikes)、废除奴隶制度的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和创立“救世军”的卜维廉夫妇(William and Catherine Booth)。
而在神学上,我们不要只将注意力放在人类的堕落,而忽视上帝的创造与救赎。
在创造方面,人类并没有因为堕落,而完全失去上帝的形像或良心,不少非基督徒还是婚姻美满、教养儿女有方、敬业乐业、关心社会安危的。
在救赎方面,上帝赐给信徒和教会2个无比丰富的属灵宝库:圣经和圣灵。我们千万不要长撒但志气、灭基督威风,而是要多开发和使用这两个属灵宝库。(注6)我们不要像扫罗王,只知道歌利亚的厉害,而不知道上帝的大能。我们要效法保罗和西拉,藉着圣灵的大能大力,正面地“搅乱天下”(参《徒》17:6)!
(四) 基督徒应如何实际参与社会公义
在《C型观点》一书里,斯托得牧师列出6种基督徒可以正面“搅乱天下”的方法。(注7)
第一,基督徒需要为我们的国家,以及国家领袖恳切祷告。诚如《雅各书》5:16所言:“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斯托得牧师举了 1986 年菲律宾政变、马可仕独裁政府被推翻这件事,作为祷告发挥力量的例子。他挑战我们:如果一个社会“暴力超过和平,压迫多过公义,世俗化大于良善,是否是因基督徒和教会祷告不够的缘故?”(注8)
第二,基督徒需要积极传福音,因为福音是上帝的大能,能够改变人心。当福音被广传时,它“不仅会使个人全然更新,也会产生一种……防腐的气氛,使得褻瀆、自私、贪婪、不诚实、不道德、残酷、不公,较难滋长”。(注9)福音既然能够改变人心,也因此能够改变文化。
第三,基督徒需要对真理有信心,因为上帝的真理比撒但的歪理更有力量。我们不需要为真理担心,以为真理岌岌可危,要知道上帝在看顾真理,不会容许真理完全被压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忍尼辛(Solzhenitsyn)曾经说过:“一句真话的分量胜过全世界。”(注10)当然,我们要很小心,凡事不要太快下结论,免得过于简化事情,以为我们就是真理或社会公义的化身!要常常提醒自己:我们是蒙恩的罪人,还是会常常犯错;与人相处,不但要持守真理,也要待人有恩(参《约》1:14)。(注11)
第四,基督徒需要效法主耶稣,为真理作见证(参《约》18:37)。我们要发展伦理护教学(ethicalapologetic),参与公开的辩论,透过讲坛、电台、电视、写信给报刊、作诗、写剧本、写流行歌曲,为上帝的真理大胆发言。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地抗议愚昧、欺骗与邪恶。历史告诉我们,群眾的抗议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在西方的民主国家。
第五,基督徒需要有生活的见证,活出福音的榜样。第三和第四点强调“说出来的真理”是有力量的,其实“活出来的真理”力量更大。医院的基督徒护士、学校的基督徒老师、办公室的基督徒秘书、商店的基督徒店员、或工厂的基督徒工人,所发挥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他们所佔员工人数的百分比。
在这方面,但以理是我们的好榜样,他有美好的生活见证,以致在适当的时机,他可以对尼布甲尼撒王(他的老板)说:“王啊,求你悦纳我的谏言,以施行公义断绝罪过,以怜悯穷人除掉罪孽,或者你的平安可以延长。”(《但》4:27)之后,他又有胆量,拒绝伯沙撒王的赏赐,并代表上帝责备王“向天上的主自高”(参《但》5:23)。
第六,基督徒需要有集体的见证,教会要活出福音的榜样。地方教会要比个人和家庭更具影响力,“因为上帝的心意,是要教会成为祂救赎的新团体,将祂国度的理想具体表现出来。”(注12)主耶稣和12使徒,就是一个集体见证的好例子。在教会历史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包括卫斯理兄弟和牛津神圣社(Holy Club)、威伯福斯和克拉朋联盟(Clapham Sect)等。
结语
回到本文开头的具体问题:华尔街是否需要更多的监管?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是否已经走偏了?已经出轨了?已经忘记中产阶级的重要性了?
其实,华尔街不一定需要更多地监管,但一定需要更好地监管,包括更高的透明度,更多忠诚信实的财经主管。华尔街的问题,不在银行企业的规模太大(too big to fail),而在银行企业的银码太大,以致对财经主管形成无可抗拒的诱惑(too much money to resist)!银行界、企业界需要有像约瑟和但以理,这种认识上帝、敬畏上帝的人来领导和监管。教会需要培育出更多这样的领袖,成为世上的盐和光,荣耀主名!
而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其实一直都走偏了路,因为过分强调市场自由的运作,而忘记了人类堕落以后的罪性,忘记了上帝赋予人类渴望公义的人性,也忘记了上帝对人类社会公义的要求;换言之,西方的资本主义,忽略了上帝在圣经的啟示、真理,以致在神观和人观上出了问题。
对于这背后更加基本的议题——社会公义重要吗?我们已在文中作出了回答:不但重要,而且必要!
一个没有公义的社会,不可能健康正常地运作!追求社会公义不但有用,而且非常实际。它能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繁荣、进步。诚如《箴言》14:34所言:“公义使邦国高举;罪恶是人民的羞辱。”

注:
1. 华人文化的世界观跟圣经的世界观,在这方面很不一样。华人文化的世界观以人为中心,强调的是人伦(人与人的关系);圣经的世界观以上帝为中心,强调的是宗教(人与上帝的关系)。华人文化基本上是不重视宗教的,诚如《论语‧雍也第六》所言“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同样的,《论语‧述而第七》也有记“子不语:怪、力、乱、神。”在宗教这个议题上,孔子是非常的有智慧,觉察到人的能力在这方面非常的有限。
2参“WikiLeaks cablescondemn Russia as 'mafia state'”
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0/dec/01/wikileaks-cables-russia-mafia- kleptocracy。
3. 有关中国的贪官污吏,参维基百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腐败案件列表”。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最近发表 176 个国家的贪污指数,2012 年最清廉的国家是丹麦,芬兰和纽西兰,第4是瑞典,第5是新加坡,第9是加拿大,第14是香港,第19是美国,第37是台湾,第80是中国。
4. 参 http://www.transparency.org/cpi2012/results。
5. 斯托得,《C 型观点:基督徒改变社会的行动力》(台湾,校园,2009),p.84。5. 同上,p. 84-85。
6. 参拙作,《如明光照耀:突破信仰的瓶颈》(香港,天道)第3章“读经的瓶颈”;北美华神季刊104期“圣灵系列(四):圣灵与灵恩运动”。
(http://www.cesnac.org/v7/download/issue/CES-Fall-2012_web.pdf)。
7.斯托得,p. 90-98。
8. 同上,p. 90。
9. 同上,p. 92。
10. 同上,p. 94。
11. John Stackhouse 的一篇文章(“This (Ambiguous)Political Life”)有很好的讨论。参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12/november/this-ambiguous-political-life. html。
12.斯托得,p. 9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帝的视角看世上公平

在美国,小朋友只要不高兴,就来一句口头禅:“不公平”从成人的角度看,那件事没有什么不公平的,于是大人就得不断解释什么是“公平”。然而下一次,小朋友仍然会脱口而出“不公平”,根本不理会大人向他们解释的公平原则。
其实,在上帝眼中,我们何尝不是一直在高喊不公平的小孩?因此,当我们要在世俗世界里争取公义时,必须先认真思考、恒切祷告,了解上帝所说的公义究竟是什么。
美国人常骄傲地说:美国的体制不是最好的,却是现今世界上最好的。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有透明的规条在规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义得到了伸张。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例如,美国联邦众议员赵美心的侄子Danny Chen,2011年在阿富汗的军中服役时,因种族原因,遭军中白人士兵和军官欺凌,后自杀身亡。事发之后,主要肇事者只被拘留几个月就释放了,原因是,虽然美国有44个州有反欺凌法,有31个州的刑法,将欺凌定为犯罪,然而在军事司法中,欺凌不算是犯罪。因此,陈自杀身亡的肇事者,只因有过犯而受到了最轻的惩罚。
这个结果,让亚裔社区气愤难平,认为公义未得伸张。因此,当今年的海军陆战队针对亚裔,推出招兵广告时,赵美心从国会山庄发出了声明:“一次又一次,军方未能保护我们的子弟兵,使之不受同袍的虐待。无论是军中频繁发生的欺凌事件,或是过去两年剧增35%的骇人听闻的性侵犯案,军方都亏待了我们的英雄。在这些问题上,军方几乎没有改进,现在却试图在我们的社区招募年轻人……”
尤其令人深思的是,这则针对亚太裔美国人发布的招兵广告中,特别找来2名亚太裔的海军上尉做见证,讲述海军生活的点滴,赞扬海军的价值,盛赞美军给他们的平等机会。
可见世俗的公义会因人的视角,有所不同。从军队的管理角度看,不将欺凌定为犯罪,也许是恰当的。然而从人道的角度看,这绝对是不公义!
如此,摆在我们基督徒面前有关公义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在这败坏的世界,追求公义是否有用?而是我们应当追求什么样的公义?上帝的公义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去宣扬上帝的公义?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们认为的公义与上帝的公义混为一谈,把世俗认可的公平原则,当作上帝的公义在推动。因此所受到的挫折,也就可想而知了。
比如,当我们强调个人的平等、自由时,不会想到年轻一代的基督徒,会以此接受同性婚姻。据调查,年轻基督徒中,认可同性婚姻的比例,比成年基督徒大。他们认为,婚姻是个人的选择,我们必须尊重个人的自由及选择。
问题是,圣经中所阐明的公义,并不等同于世俗中所讲的公义。上帝有上帝的原则。
“耶和华啊!你是公义的,你的判词也是正直的。你以公义和至诚,命定了你的法度。”(《诗》137-138) “你的公义是永远的公义,你的律法是可信可靠的。”(《诗》142)。世俗中短暂、狭隘的公平,与上帝永恒、宽广的公义,是不同的。
因此,作为一个基督徒,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不是应否在败坏的世界中,追求公义,而是先要寻求上帝的公义,及上帝对世人的救赎。只有以上帝的视角来看待世上的公平,我们才能为世人赢来真正的公平。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振翅高飞

许多基督徒认为,圣经中的标准高不可攀,不可能达成。“我只是个凡人,怎么可能不犯罪呢?”
Anthony de Mello在《The Song of the Bird》一书中,说过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找到一只鹰蛋,就把它放在后院的鸡窝里。小鹰与小鸡们一起破壳而出,跟小鸡一同长大。
那鹰便一直像后院的鸡一样生活,且自以为是一只鸡。它在泥地上抓挖,寻觅小虫。它咯咯啼叫。它也会拍打着翅膀在空中飞行三数英尺。
年复一年,那鹰愈长愈老了。一天,它抬头看见高高的晴空上,有一只豪迈不凡的大鸟。那大鸟在疾风中优雅庄严地迳自翱翔,偶尔才挥动一下那双强壮的金翼。
地上的老鹰带着敬畏的目光凝神张望。
“那是什么?”
“那是鹰,是万鸟之王。”它身旁的伙伴说,“它是属于天空的。而我们却是属于地上的--我们是鸡。”
于是,那地上的鹰就如同一只鸡似地终老一生,因为它自以为是一只鸡。(注)
每只小鹰都应该知道:你有鹰的生命,你可以不必像鸡一样抓挖泥土!你可以振翅高飞!
因为“凡从上帝生的,就不犯罪,因上帝的道(原文作“种”)存在他心里。他也不能犯罪,因为他是由上帝生的。”(《约翰一书》3:9)

注:这段故事的中文版摘自王志学《奇异恩典在中年》,基道出版社,1996年。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圣经中罪的含意

谈到罪,很多人会理直气壮地问道:“我不偷不抢,没有杀人、放火,从未被判刑,何罪之有?!”从世俗的观点看,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没有触犯社会刑律、或触犯了但未被他人发现、甚至虽然触犯了刑律而出庭受审,却因律师辩护有方而推倒起诉的,都算无罪。人们这里所讲的乃是刑事犯罪(Crime),然而圣经中所讲的罪远较世俗的罪的含义深广。
圣经中讲的罪,按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含义,都是“未中鹄”,或射箭没有射中红心;也就是说,所谓罪,是指人无法完全达到上帝的道德标准。上帝对人在道德上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以色列的伟大先知摩西从上帝那里领受的十条诫命:耶和华是唯一的上帝;不可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当纪念安息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牲畜并他一切所有的(参见《出埃及记》20:2-17)。
新约的作者指出,“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雅》4:17)在这种意义上,应该做的不去做,是消极地在犯罪,即亏欠就是罪。这些作者也指出另一种犯罪的表现,“凡犯罪的,就是违背律法,违背律法就是罪。”(《约一》3:4)这种罪乃是人用言行直接对抗上帝的诫命,是所谓“积极犯罪”,如,不顾许多确据、故意不信上帝,和一切恶行和不义。使徒保罗尖锐地指出,“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他们虽知道上帝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罗》1:28-32)
平心而论,谁能说自己与这些消极和积极的罪不沾边呢?达不到上帝的道德标准的人,虽不一定触犯世间刑律,在上帝眼里仍是罪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辅导未婚同居的男女

辅导未婚同居的男女(Counseling Cohabiting Couples)
遵循这些原则来决定如何且何时为未婚夫妻进行辅导
《箴言》15:31-32
在社会学杂志期刊上所写,同居不是一个抽象的现象;无论教会的大小或地点,它是一个摆在牧师们面前的事实。几乎所有与我谈过的牧师都遇到同居男女要求为他们举办婚礼。无疑地,由于同居风气的流行,和对同居的态度随便,促使牧师们需要一个清楚、一致的方式,向这些同居男女表明立场。在针对同居男女的处理方针上,牧者必须考虑以下的因素:      
清楚表明合乎圣经的婚姻神学
我们必须了解且接受──圣经里婚姻的本质是一份盟约。保证这份结合的誓言,必须被视为神圣且不可违背的,因为上帝自己认证这份结合。盟约也是用来传递祂对我们的爱的媒介,这是视盟约为神圣的更深的理由。
正确的婚姻神学也体会上帝对婚姻的目的──相互帮助、亲爱、以及友谊;生育,以及抚养儿女;社区的发展,始于婚姻,拓展至教会、邻近地区、城市、国家、以及世界。
牧师可以用婚前所有的机会,诸如:首次面谈、婚前辅导、婚礼排练、以及婚礼本身,来教导合宜的婚姻观。在开始几次与准新人的会面时,我们一起研读上帝所说有关婚姻盟约和性纯洁的教导。在婚礼排练前,我也会重述婚姻神学的概要。当然,我一定会在婚礼中再一次讲述婚姻神学。
培育进展中的婚姻关系
由婚姻的盟约所带出的,是圣经中已说明的义务:一生一世的相爱、友谊、尊重、忠诚、恩慈、帮助、关心等等。所以,在婚姻开始的这一刻,牧师们应当注重婚姻的盟约,也注重在婚姻的全程中对盟约的培育。
牢记你身为牧者的角色
牧师是按着圣经的指示担任牧养的工作,就是要教导和牧养灵魂。只要准新人双方愿意接受牧师的教导和指引,牧师就可以履行他的职务。所以,假如没有其他道德或灵性的问题,而准新人俩愿意遵从灵性和道德地指导,那么婚礼手续就可以往前推进。
然而,牧师们永远毋需为了拒绝为一对尚未预备好接受牧者指导的未婚夫妇证婚,而觉得有错。让婚礼隆重和签署结婚文件,并不是牧师的主要工作。那是政府的事。
帮助新人进入教会肢体
那些前来找我但尚未预备好加入基督肢体的准新人们,在我们谈及婚礼之前,必须显示出有加入的意愿。一套健全的教牧婚前作业,包括坚持对参与基督肢体培育的需要。牧师们必须认清,若是没有对那个肢体持续不断的培育,他们满怀好意所做的婚前工作可能会无法发挥效力。倘若准新人无法了解或同意这一点,整个牧养指导的过程就会功亏一篑。
要坚定又有恩典
倘若我们社会真能让同居的行为得到纠正,那这工作就应当是在教会开始。牧师若不对同居伴侣加以纠正,那位牧师很可能已经导致他们未来的纷争和困难。
同居伴侣来找牧师,寻求帮助,牧师唯一当做的是,要求同居伴侣依照上帝的方式行事。我把上帝的心意和计划摊开在准新人的面前,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愿意照上帝的心意行事。这样,准新人决定是否能在教会举行婚礼。倘若他们依照我的指导和辅导,他们就会表现出心意的改变,并且愿意对正确婚姻的认识抱持敞开的心。
为了得到所期望的结果,一位圣灵充满的牧师所能拥有的所有这些机智、技巧、和关顾,都是必要的。在我们教会里,目前也使用了一份初步文件,强调在讨论婚礼事宜和婚礼日期之前,准新人们会被问及有关他们的灵性状况。
了解你的局限
许多牧师在服事同居伴侣上有困难的经验。在这样的牧养工作上看到报偿,并非是不可能的事。因此,牧师们要有智慧,不要因为事情不成功而灰心。在堕落的世界里,许多时候甚至最好的牧养工作也会遇见未达理想的结果。从另一面来说,也有得到荣耀胜利的时候。准新人为了婚礼来找牧师而信主,这样的成功故事很多。不但如此,悔改和生命改变的故事也很多。
当我们遇见同居伴侣时,我们应当爱他们爱到足以达到上帝的最美好为目标──悔改,转向寻求上帝对他们人生的良善且美好的计划。
──杰夫‧凡格森(Jeff VanGoethem);excerpted from Living Together: A Guide to Counseling Unmarried Couples (Kregel, 2005). Used with permission.

讨论
1.你目前为同居男女证婚的处理方针是什么?本文是否让你觉得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变?
2.你们教会是否有正式的婚姻神学?若要制定一份这方面的婚姻神学,你下一步会怎么做?
3.你现在有什么方案或资源来帮助新人加入教会肢体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

亲爱的郑路姐妹:
您好!我自己也是从大陆来美国后信主的(1987年),信主后也曾有过与您相同的困惑。您在信中很尖锐地提出二个重要问题:一个是基督教中“人”的问题;另一个是有关“罪”的问题。我没有读过神学,也不是牧师或传道人,属灵生命也很幼小。所以下面的话不能算是一个答覆,只是个人的分享。
一、超越宗教,见主耶稣
基督信仰与宗教一个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我们不是信一套基督教的宗教教义和形式,而是得到一个属天的新生命。从主耶稣来到这世界上一直至今,这个从天而来的新生命一直就与人的宗教常规发生冲突。
我们信主后,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不知不觉地涉入了宗教。我们被教导如何做一个基督徒,主日去教堂做礼拜,参加查经班、诗班等一些活动,也开始实行十一奉献和在教会内、外做些好人好事,等等,这些也都是初信者必需的经历。但我们中间会有一些人渐渐从内心深处开始不满足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似曾相识”,令我们想起当年盛行中国大陆的一些形式化、教条化的东西。当初心中被上帝吸引的强烈渴慕与所面对的某些僵化的宗教现象生成了日渐增大的反差。
其实,这些必须面对的宗教困惑,甚至提醒我们这些天路客,应将我们的信仰超越错误复杂的“宗教现象”,尽早准确扎实地定位在主自己和主的话语上,从“信教”进入“信主”,从道理进入生命。
宗教就是人找神。人生来就有宗教心理(一种投射本能),人的天性就需要宗教,创建起宗教来满足自己的宗教心理。第一,宗教终止了我们的投射本能向生命源头(神自己)的投射,有其麻痹人心的功能。第二、宗教有一整套规范化的教义和形式,供人学习模仿。第三、宗教也同样需要有一种组织,好让每一个人在人前有表现,无形中形成互相监督、互相挟制,让人的眼光注意在人的评价上,让人的虚荣心互相得到满足,也迫使人“违心”地做一些事和说一些话。
神的灵是自由自主运行的,这是神的主权。但人的本性(罪性)喜欢将自己认为善的东西固定化、规范化、制度化,简言之,偶像化。
对个人而言,宗教是一种无形的控制力量。生命的超越则是对自己的这种宗教意识的超越,是一种灵性的超越。这种超越的基础在于一个重生得救的生命,一个被圣灵开启了的眼睛;而这种向上超越的动力来自主耶稣自己的吸引和圣灵的引导。肢体生活中有不少爱主爱人且圣洁的弟兄姐妹,身在教堂,心在主耶稣。他们已超越了自己的宗教意识,不落在宗教的俗套里,他们在外表看上去与其他“教徒”差不多,但他们脸上的“帕子”已经拿去,他们已进入了“幔子内”。您在信中提出“基督教的道理究竟等不等于圣经的真理?”我自己认为,唯一的基督教的真理就是圣经,任何圣经以外的基督教的道理都是人的吩咐和人的遗传。正是有这本活的圣经,正是主耶稣今天还活着,正是我们活在上帝找人的恩典时代,才让我们有超越宗教、见主耶稣的可能。
二、罪的工价就是死
您所说的第二个问题,是有关罪的问题。您在信中问道,“信徒犯了罪能否进天国。”首先是“信徒”的定义(是否重生得救),其次是他犯罪后的态度。我只能从我自己对主话语的领受上(不是从神学上)间接分享这个问题,直接回答的权柄只能是主自己。
我自己认为,对罪的敏感性,与是否有一个重生的生命有关。因信称义不仅是“信”耶稣是我个人生命的救主。福音最基本的信息,就是主耶稣传道的第一句话,“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太》4:17)主耶稣道成肉身的目的不是来宣告一套至高的道德标准,而是“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1)主复活升天前交待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并且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路》24:47)
我们一开始从生命上(不是知识上)与主创建个人关系,就应当是认罪而悔改。耶稣不仅是一个宗教意义上的救主,更是我个人的救主(personal savior),让我离开罪与死。生命必须是“生”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修”出来的。重生是从圣灵而生,而圣灵临到人的首要标志就是“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16:8)这不仅是笼统地承认所谓“原罪”,而应该是我们认罪悔改(包括具体的罪念罪行)的生命经历。
救恩是相对于罪而来的。在救恩的理解上,过早地强调罪得赦免,有时会让我们低估了救恩的必要性。“罪的工价就是死。”(《罗》6:23)一个不讲罪,不提醒人悔改的福音,是一个不完全的福音。这种“福音”历来就有。“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比你们还加倍。”(《太》23:15)
已故的查麦士弟兄说的好,“罪,是在神所喜悦的属灵大家庭里必须连根拔除的耻辱……神既然这样恨罪,甚至把所有犯罪的人都定了死的刑罚,那么对已经得永生的人,倘若仍然可以让他有罪的话,岂非怪事!现在刑罚已经除掉了,你想那永不改变的神可能不再恨罪,反倒叫那从败坏中救出来的人,依然沉溺于从前要毁灭他的罪中吗……我现在呼吸着从天而来的慈爱的空气,生活在神面前的平安恩典中,难道还可以尝试把两个全然对立的原则联合起来,一面要讨神的喜悦,一面又想要活在罪中吗?基督的十字架既然用大能的、决定性的打击替我们除去了罪的咒诅,也必为我们除去罪的权势和爱罪的心。”〔注〕
神的标准是绝对的,这是神圣洁的本性,从创世到新天新地,这个标准不会因人的软弱而有丝毫的降低。但为着成全这个标准,祂赐给我们一个新生命,并用祂的灵来引领我们进入这个绝对的圣洁标准,这是神本性的另一面--祂的慈爱。至于在具体事件中如何平衡,我自己也在学习中。当前“知易行难”的分享只能是:不要指责但要提醒;不要对罪妥协但要对罪人宽容;不要因爱罪人而姑息罪,也不要因恨恶罪而拒绝罪人。
虽然没见过您的面,但很高兴能有机会与您笔谈。更高兴的是,您能在信主一年左右就看出了一些重要问题,并在进行很有价值的思考。“寻找的必寻见。”相信主耶稣会亲自带领你。

作者来自上海,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博士,现于华盛顿州从事医学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勿用特权

二千年前,人们憎恨耶稣,是因为祂的话语像一把利剑,把一切遮住人丑恶罪性的伪装不留情地剥掉了。但二千年来,人们又打着祂的旗号,歪曲、篡改祂的话为己所用。神学家加尔文所提出的“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原指上帝对真正重生者的保守,但却被一些人做为招募信徒的广告,误用为断章取义的金字招牌,用带着诱惑性的潜台词暧昧地向信徒们暗示:“你在这里可以领取一张犯罪许可证(License)。”“我们代理耶稣保险公司的业务(Insurance)。”就这样,耶稣的宝血,彷佛在一伙街头耍杂的吆喝声中,被廉价出卖了。
救恩的标准也在一些不同称号的教堂里,犹如插在“唐人街”众多水果摊上的牌价互相压价。一大批赶时髦的“教徒”在教会里好像顾客(Customer)一样,他们对“天国之门”的尺寸大小,没概念;更有些人私下暗暗希望圣经的排版方面能出些差错,印刷时把类似于《马太福音》7章21-23节那样的经文统统遗漏掉,福音工作也许就轻松多了。但事实并不那么妙,因为主耶稣对罪从来就没有妥协过。《马太福音》5章29-30节,主有明确指示。尽管主在这里并不是真的要我们把犯过罪的手砍下,或是把眼珠挖出,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祂要我们面对罪时,应有一个非常坚决、彻底、一刀两断的立场。
如果我们只传得救、但不注重悔改;阔谈重生、但免议舍命;高喊爱心、可又不说原则;追求圣灵、但又不敢抵抗撒但;大讲永生、却没有提到要背十字架;就会导致基督徒时常在不知不觉中,轻而易举地、也不大显眼地去犯罪。
滥用救恩特权,这是魔鬼诱导信徒放心去犯罪的“罪根”之一,必须除去。“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也没有了。”(《来》10:26)
主耶稣对一群要用石头砸死一位行淫妇人的文士、法利赛人讲:“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约》8章)是啊!我们中间谁没有罪呢?但请注意主最后对那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约》8:11)可见上帝救恩的宗旨是要人悔改,从罪恶中被拯救出来(《太》1:21)。千万不要把主耶稣用鲜血换来的救赎恩典,白白地得来,又因故意犯罪不知悔改而自己白白地失去。一个真正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的一生,乃是跟随主耶稣的脚步,不断地更新、顺服、得胜、欢欢喜喜走向永生的过程。

作者来自上海,原上海乐团男高音独唱演员,现住纽约,从事歌剧演唱。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带领一个好的讨论?

依照下面的基本原则带领小组
《希伯来书》5:2
     我所带领的第一个小组讨论大概只花了15分钟。之前并没有人告诉我当如何让一个讨论继续下去。而我只是拿到一份问题和需要查考的经文讲义。我当时只想尽快赶完这张讲义,然后我们就可以享用点心和回家。不用说,没有一个人想再回来参加我的小组。
    从那次之后,我学习到了一些如何带领好小组一个小组好的讨论的原则。
问题重于资讯
     任何一个好的讨论都是取决于有好的问题。一个好的学习包括有开放式的问题,不是只得到是或否的回答。当然你也可能有一个极好的问题,赢得各种各样的讨论,但却因提供了答案而在瞬间前功尽弃。
     有时我们作为小组长的,会满怀期望地准备查经,事先就找好答案,如此我们才觉得有资格来带领。这样固然是好,但是如果你过于想要提供答案,而没有允许大家有机会去讨论,你就会抹杀了这个问题的果效。
     另外一个问题是你自认为自己很了解某段经文。假设你的经文是《马太福音》6:14-15“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而你问的问题是:“你认为这节经文是什么意思?”或许你以前学习这段经文时认为:确定在你离开世界的那一刻,没有对任何人怀恨,否则你就会下地狱。但也许你的小组里有人会认为,这节经文更广义的指我们不应该怀恨,否则我们就不懂得、也不能经历上帝在今生对我们的宽恕。如果你强调你的观点而不允许别人发表意见,你不会赢得别人的支持;只会使别人感到气馁,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宁愿有一个全面的讨论,再用其他经文支持你的观点,而不要假设自己知道所有的答案。
     事实上,应尽量避免说出你的观点,除非快到结束前。让上帝的话语和圣灵成为大家终极的导师。鼓励成员进一步学习上帝的话语,并且建议如何再查询更多的信息,而不是给予适时的、简单的答案。
重述一个无从回答的问题
     有时你可能问了一个极好的问题却没有人回答。那就换一个方式再问一次,使这个问题能够深入人心。或许这个问题是:“有组织的宗教团体,在一个国家道德良知的建立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给你的组员一些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等了一下,如果你依然没有得到任何答案,不妨重新措辞再问一遍。你或者可以问:“教会作为一个团体,能影响我们国家的道德规范吗?如果能,如何影响?如果不能,为什么?”
     不要轻易跳过一个无人回答的问题,除非重新措辞也得不到答案。没什么比当大家还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小组长很快地就跳到下一个问题,更令人沮丧。我们大多数人需要在回答之前多思考一下──至少是在提供明智的回答之前。
传达爱,而非论断
     如果你的小组成员提供答案时遭到嘲笑或指责,他们就不会再愿意诚实地回答问题。事实上,他们甚至不会再回来。想办法表现出你更关心的是这个人,而不只是正确的答案。
     如果一个组员用明显的异端学说来回答一个问题,那么你就必须要做出回应。如果这个人不是要在你的组中赢得他的拥护者,那么你应该盼望他能留在这个小组中,并且学到真理。要能做得到这点,你必须学会如何在纠正他的观点的同时,也表现爱。所以不要说:“那是异端。”而应该说:“在教会早期人们也曾有这样的辩论。让我们看看他们做出‘基督是上帝’这个结论所引用的经文。”但如果你像很多人一样,需要时间查到这些经文,请告诉他下周你会将这些经文带来给他。事实上,如果其他成员没有这类问题,你最好安排在小组聚会之外与他会面。那样的话,你既可以让小组继续进行下去,又可显出你关心他和他的意见。
让讨论保持在正题上
     在我带领的第一个查经小组中,我不费吹灰之力就使大家保持在正题上。事实上,我们一点都没有偏离。等到我学习让大家有真正的讨论时,我遇到的困难是使大家保持在主题上。小组长需要寻找平衡点。你必须允许讨论,同时又确定与主题相关。当讨论偏离时,你需要温柔地将讨论拉回主题。
     让我们回到原来的问题上,“有组织的宗教团体,在国家道德良知的建立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假设南希说教会可以在最基层上产生影响,比如说作为基督徒的老师可以在公立学校系统中影响他们的学生。这是一个符合主题的好答案。但是乔说:“你知道么,我可不喜欢这个学校新雇用的那个老师。”这就偏离了主题,并且会导致这个查经学习彻底地解体。作为一个带领者,你需要将这个讨论带回到原来的主题上。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重述这个问题:“还有人能够想到其它宗教组织对道德良知产生影响的方式么?”那样的话,就不会任凭乔占去了整个查经学习,并且大家仍能有所学习。
    最后,将整个过程放在祷告之中。当你让上帝带领你的准备和讨论时间时,你会营造一个环境,圣灵能够在其中通过上帝的话语改变人的生活。

思考问题
1. 怎样的回馈反映出讨论进行得好?或者不好?
2. 当问一个问题遇到全场安静时,小组带领者应该做什么?
3. 当出现两个(或更多的)相反意见时,小组带领者该如何带领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5: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仆人领袖的6大特质!

《马太福音》20:26;《约翰福音》13:3-5
耶稣教导他的门徒避开外邦人和犹太人普遍流行的领袖观念,一种以支配掌控、强制高压、看重头衔以及追求公众赞扬的领导模式;耶稣大声呼吁:“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太》20:26)。
当仆人领导在教会落实时,仆人领袖就会展现出以下特质:
感到安全。唯有当我们接纳自己在上帝面前的价值时,才能自由地注意别人的需要,并使他们能发挥全部的潜能。《约翰福音》13:3-5,我们读到:“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祂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上帝出来的,又要归到上帝那里去,……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 耶稣自在地清洗门徒脚上的尘垢,因为祂知道祂在天父面前的地位。
彼此扶持。仆人领袖促使他人发挥属灵恩赐,而且公开表扬他人的成长和贡献。结果是,会众就会像一个身体般地发挥功用,人人备受重视。
仆人领袖不需为自己的创见居功。有句老话适用于此:“假若人人看自己的功劳是小事,那么上帝的国度就可以成就美好大事。”仆人领袖在上帝国度的拓展里得到荣耀。
看重关系。仆人领袖看重关系,不操控不高压;人们因着真实的关怀及“心灵相通”产生动力,而非恐惧和审判的威吓。
避开地位。仆人领袖清楚认知,在基督面前人人平等,因此避免使用尊卑次序的头衔,而选择功能性词语,描述同工的事奉。
权柄建立在品格上。道德的权柄来自在基督面前的正直和表里一致,因此,真正的领袖展现出吸引人的生命榜样,使跟随者想要向他看齐。

讨论
1.   仆人领袖如何强化团队合作?
2.   在《约翰福音》13:3,耶稣显出自己是谁的自信。身为被上帝领养的儿女,这样的自信如何帮助我们达成使命?
3.   教会的领导团队如何帮助你将属灵恩赐发挥到极致?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神知网 ( 黑ICP备09004198号 )

GMT+8, 2024-4-26 04: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