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知网

 找回密码
 注册(欢迎注册神知网)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21|回复: 0

复活观对基督徒的人生观有何影响-快手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7 20: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所罗门说:“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传道书7:2、4)是的,当我们经常思想人生结束如何见神面这个问题时,我们会认真对待今天所作的每件事。复活观对人生观的影响就在于此。本文将与大家探讨我们应该如何来建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好使我们能过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基督徒复活不是得到一个像耶稣复活那样荣耀的身体就完事了,复活实际上还包括在永世里的状况,包括荣耀、赏赐这些问题。如果复活后每个人都一样,天堂里也是大锅饭,属灵工作做多做少都一样,那上帝就太不公平了。复活以后每个人的荣耀和赏赐都有所不同,上帝会很公正地对待各人,而上帝的根据就是我们今生如何对待上帝和别人。
  当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复活观念后,我们就会有一种全新的人生观,我们就不会再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我们也不会说等到退休以后再信或等到临死再受洗,我们也不会把所有一切都据为已有独自享受了。我们就会为来生过好今生,就会产生一种管家意识,因为今生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帝让我们管理的,复活后要到基督台前接受工作的审判,要把一切都交代清楚——包括时间、金钱、恩赐(才干)、儿女等等。这种管家意识对我们今生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知道自己不再拥有自主权,而成了基督的管家,我们只有管理权,必须管好、用好上帝托付我们的一切,否则就无法交帐。今生决定了永生时的状况,我们怎么会不注意自己今生的所作所为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到底管家意识有无圣经根据。基督讲的“算帐”比喻(见马太福音25:14-30)里告诉我们将来他要和我们每个信他的人算帐。家主和仆人算帐,这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我们在地上工作完成之后尚且要交帐,何况人生结束以后,岂不更要在上帝面前把一生的情况向上帝交代清楚呢?
  基督也曾在“不义管家”的比喻里讲过:“倘若你们在别人的东西上不忠心,谁还把你们自己的东西给你们呢?”(路加福音16:12)这节经文很明白地告诉我们,我们今生的钱财(包括其他一切的资源)是上帝交给我们代管的,是“别人的东西”,将来的钱财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如果我们今生不能管理好,浪费了,给自己独享了,为富而不仁,那将来到了基督台前受审判时,我们就会受到他的责备,就会失去那存在天上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富。
  我们来看看使徒保罗,他的一生完全是管家的一生,他把自己所有一切都奉献给基督的福音事业,甚至他的生命。从他归信那天起,他就开始传道,边织帐棚边传道(使徒行传18:3、4),他的这双手常供给自己和同人的需用(使徒行传20:34)。他把上帝给他的属灵恩赐全部用来服事人,且不靠福音养生(哥林多前书9:14、15)。他说自己是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他的一生为什么会这样彻底地摆在奉献的祭坛上呢?除了报答神的恩典、得天国荣耀奖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管家意识。这种意识使他知道,如果不把一切用在神的事业上,将来离开世界时就后悔莫及了,而到了审判时就更是无法交帐了。
  剑桥七杰之一的施达德离开英国到中国传道以前,他将可以继承父亲的一笔巨额遗产。他却遵照神的话语,把这些遗产奉献给神。对他来说,这样的决定并不是仓促草率的,因为他必须等两年以后才能继承这笔遗产。他把他财产的一部分赠给慕迪,慕迪用这笔钱建立了芝加哥慕迪圣经学院;另一部分给了乔治·慕勒,是为了他在英国Bristol孤儿院使用的;再一部分给了内地会,是为了他们差遣新的工人使用的;还有一部分给了救世军,是为着在印度的工作以及伦敦的穷人使用的。在他结婚之前,他又一次听从妻子的要求把剩下的财产全部献出来,给了救世军。他们在写给救世军的布斯(Booth)将军的信上说:“从今以后,我们的银行是在天上。”有一次他说:“我曾经仔细地察验我的生活,但我还没有发现我有任何一个东西,是我还没有奉献给主的。”他在非洲的同工博克斯顿说:“施达德的一生为要来的世代立了一个记号,那就是我们值得丢弃一切属世的事物,而在来世赢得一切属灵的丰富。”
  这种人生观完全不同于不信者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被那些“聪明人”所嗤笑的。在这“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世代里,这样的基督徒可以说是另类。
  但这种人生观却是更正确、更有益的。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首先我们看一下它对本人的影响。基督在“交帐”比喻(参马太福音25:14-30)中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尽量去发挥自己的才干,去赚更多的银子(即资源增值),他责备那些懒惰的人,并且他把将来的赏赐和今生的努力工作挂起钩来,所以一个有将来复活盼望的人他必然会努力去经营上帝给自己的一切资源,让其尽量产生更大的效益。这种资源既可以指财富,又可以指属灵的恩赐,都是越运用越丰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这可以促进人的积极性,使人发挥最大的能动性。而且一个人若能正确运用自己的资源来帮助别人,他就会感觉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就会有一种“施比受更有福”的喜乐,因为将来都会得到上帝的回报。人生如果能够常有这种体验,比拥有无数资源却独自享用更感到幸福。还有,它会使人不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得失,因为知道不在乎自己拥有多少,而是看运用得如何,得到的越多,责任越重,必须更多地分享,而得到的少,责任就轻,即所谓“能者多劳”。基督说过:“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路加福音12:48)。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就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实在是一种很好的心态。
  同时对生活中的困难也会有积极的心态。中国一位作家在纽约街头看见一个老妇人在卖花,她虽然又贫穷又有病,但却非常喜乐。作家对她说:“你看上去很开心啊。”她笑着说:“为什么不呢?基督星期五钉十字架,那是最黑暗的时候,但三天后他复活了。过三天就都好了。”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都会过去的,这就是基督复活对人生的影响。
  其次对后代而言,基督徒会视儿女为上帝要他代管的,自己是替上帝来监管来培养孩子的,即监护人,这样就不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会只生不教了,他会有责任心。这种意识对后代成为一个合神心意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也不会把所有财产留给儿女,这对儿女培养自立意识、创业精神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每个人都对儿女有这样的态度,那么国家就会大有前途。美国爱德华滋家族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爱德华滋是清教徒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人跟踪研究他的后代,发现“他们当中有8位大学校长,大约100名大学教授,100多名律师,60名医生,30名法官,80人在重要的政府部门任职,25人在军中担任要职,还有几乎无法计数的神职人员及宣教士。”
  最后我们看一下它对社会的影响。前面讲到有这种人生观的基督徒必然是一个很好的公民、父母,也就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利益,会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道德高尚。我们对比东西方时会发现在西方基督教国家有两件事是东方社会很少有的(或至少以前很少有),那就是捐款和义工。西方国家许多富人死前(甚至年轻时就这样)都会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捐献给社会,捐献给慈善机构,这种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生不带来死亦不留的做法就是受基督徒管家意识影响的,它的根据就是基督说的“要藉着那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到了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可以接你们到永存的帐幕里去。”(路加福音16:9)而它对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是极为有效的。而没有复活观的东方人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很少的,正如诗人说:“耶和华啊,求你用手救我脱离世人,脱离那只在今生有福分的世人。你把你的财宝充满他们的肚腹,他们因有儿女就心满意足,将其余的财物留给他们的婴孩。”(诗篇17:14)一个人如果只在今生有福分,他就只会将财物留给自己的子孙,他决不会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白白给那些穷人的。这里我说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卫斯理·约翰时代英国社会的一个变化过程。当时英国社会(乃至整个欧洲)贫富悬殊,这样就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拿今天的流行话语来说就是有着一种“仇富”现象,但由于卫斯理·约翰复兴了当时的英国教会,他提倡施舍,他们见面的时候就说:“施比受更有福。”这句话就成了他们的口号,也成了他们的行动,结果,贫富差距缩小了,社会和谐了,海峡对岸的法国爆发大革命,血流成河,英国却平安无事,看过狄更斯写的《双城记》的人就有这种明显的感觉,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法国历史学家哈爱理对此提出经典式的说明:“英国成为最不革命、没有严重危机和突然变革的国家,不在于英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而在其宗教中,尤其是卫斯理·约翰所领导的福音派复兴运动,对潜在的革命者具有主导性的影响。”这个论点就是著名的“哈爱理命题”,成为解释18、19世纪英国历史最持久、最吸引人、最有用的学说。
  同样义工也是西方首倡的,而这种做法的根据也是基督徒的管家意识,因为才干、时间都是上帝给我管理的,我必须运用好,让它对他人产生利益,而分享是一种最佳途径,所以在西方国家义工是非常普遍的,而它对社会的益处也是众所周知的,不需我在此多说。
  我还是以清教徒对美国的建立及发展的作用再做一次说明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复活观念给一个国家带来何等大的影响力。
  1607年,第一批深受英国国教迫害的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从英国的一个港口出发,到达美国普利茅斯寻找宗教自由并在那里定居。经过100多年经济和政治上的努力,于1776年7月4日,在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独立宣言》草案,宣告美国的独立。今天的美国,已是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是什么使美国从无到有,只用了短短的四百年就后来居上呢?美国发展如此之快的秘决又是什么呢?我认为这和美国人民的信仰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当初清教徒的复活观产生的巨大动力更是功不可没。
  由清教徒的复活观产生的人生观,进而形成了一种清教徒精神,而正是这种清教徒精神成就了美国这一超级大国,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美国发展背后的伟大精神力量。约翰·卫斯理那句名言“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可以说是这种清教徒精神的一个概括。
拼命地挣钱,就是前面所说的资源增值,要把上帝给我的银子五千两再赚五千两,二千两再赚二千两,而不是埋在地里;清教徒到了新大陆就投入到艰苦创业中去,而在西部开发中,更是这种精神起到了巨大的动力作用。这种态度使美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
  拼命地省钱,就是财富不能让自己浪费在奢侈的生活中,而是要节约开支。清教徒认为创业必须要禁欲和俭省节约。他们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将消费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产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上,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过一个简单俭朴的生活,因为所拥有的一切本不属于自己,滥用物资就是犯罪。“韦伯与唐尼理论”(Weber-Tawney Thesis)认为更正教对勤劳的强调、管家意识的提倡,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我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
  拼命地捐钱,就是要与人分享,回报社会。清教徒企业家大都具有对社会的回馈意识,担当社会责任,承担公共事业义务,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可以说,正是这种态度使美国人能够不断实现财富增值,社会慈善事业高度发展,从而实现国富民安,社会稳定和谐。
  人生观是很重要的,它既影响一个人,也会影响一个社会。如果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建立起一种好的人生观,那实在是我们国家的福气。而每个中国基督徒都应该像当年的清教徒一样,来影响我们这个世代。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神知网 ( 黑ICP备09004198号 )

GMT+8, 2024-5-18 12: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