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知网

 找回密码
 注册(欢迎注册神知网)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mark

教会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教会的不可毁灭性

  从外表上来看,基督教会无法与世上各个国家的光荣相比,但是从教会的本质来看,她却有无比的荣耀,其中之一就是她的恒久性。世上的国度此起彼落,最伟大的列强成立不久后就消失了,但是主的教会虽历经世代却永远长存,主的教会是不可能毁灭的。

  不可毁灭性的意义

  假设在某一个教会中有了难题,正面临着被消灭的危机。某主日早晨,牧师宣读了他所要讲的经文:马太福音十六章18节——「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她。」他根据神儿子的宣告,来安慰会众,说主的教会是不能被毁灭的。再假设有一个宗派,正面临着分裂的危机,在大会席上,议长用以赛亚书五十四章10节来安慰与会的代表:「大山可以挪开,小山可以迁移;但我的慈爱必不离开你;我平安的约也不迁移。这是怜恤你的耶和华说的。」他确信此宗派的前途是可靠的,正如神的应许是可靠的一样。

  以上所说的几位牧师,他们误解又误用了神的话,圣经并没有保证过某一个教会的永久性,基督自己曾警戒以弗所的教会面临毁灭的可能,他叫使徒约翰写信给以弗所的教会说:「……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启二5),历史显示,任何一宗派在世界上销声匿迹,均是司空见惯的事。

  那么以赛亚书五十四章10节与马太福音十六章18节的真意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明显的。整个基督教会永远不会消灭,基督的身体永远不能被破坏,到世界的末了,将有真信徒之间的交通。对主所发的问题:「……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么?」答案是主再来的时候,在世上找不到几个有信德的人,但不能说他一个都没找到。

  耶稣说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的教会,这段经文的解释有相当大的争议,而傅斯博士解释为:「阴间的权柄似乎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比喻,因为没有人能够打破阴间的门。而耶稣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世界上再大的能力也无法摧毁教会的能力。这比喻更进一步的说明了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的含意。」由于教会具有这种强大无比的能力,所以显然是无敌的。

  有时人问,教会的不可毁灭性是指着无形教会,还是也包括有形教会呢?换言之,圣经是不是仅仅的教导,在世上总是有信的人?或者说要有一信者的组织?只要看这个应许的上下文:「阴间的权势不能胜过他。」问题就有答案了。基督说教会好像一栋房子,也说到建造者及其根基,因为他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他提到这房子的钥匙,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他又论到教会惩戒的权柄:「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十六19)。显然,当基督说到教会的不可毁灭性时,他了解教会是国度「外部的组织」,或「外部的具体表现」。有形的教会是一直不断地存在,经历许多世代。

  教会蒙保守的方式

  教会之所以继续不断地存在,并不是自发使然,教会之所以没有被毁灭,是因为神的保守,因此思想一下神保守教会的方法,是非常值得的。

  其一是神保守教会脱离外在的攻击,论到神的教会,以赛亚说:「凡为攻击你造成的器械,必不利用」(赛五十四17)。教会屡次受到世界残酷的攻击,初代教会受到罗马皇帝的逼迫就是一显著的例证。他们将基督徒丢在狮子坑中,据说尼禄还将基督徒捆绑起来,在他们身上倒上松脂油,点火焚烧,以照亮花园,供他们饮酒作乐。教会的生存时常遭受到危机,但是全能者的干预却适时的出现,保守了他的教会;不但如此,还用他全智的护理,控制世界的攻击,反而使教会增长。信徒四面受敌,东奔西跑,反而将福音远远的传开了。他门冷静的信仰,与面临死亡时所显露的沉静及喜乐,赢得了仇敌的称赞与敬佩,殉道者所流的血,的确成为教会的种子。

  其二是教会内在的仇敌。教会内的异端是非常猖撅的,中古世纪所倡靠行为得救的错谬,普遍地被接受;在今日也是如此,靠品格得救的严重错谬与中古世纪不相上下;几乎现今的各大宗派,都已经被新神学派侵入,此新神学否认圣经是神的话、否认基督为神的儿子、否认超自然的重生为救恩的本质。当我们考虑到异端历史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稀奇,为什么教会没有完全被错谬所胜。教会没有被错谬所胜,的确是一件令人惊异的事。这乃是因为教会的元首基督,在神的右边为教会祈求,藉着真理的灵引导教会明白真理(约十六13)。虽然大多数的教会背叛真理,但是神仍然使教会成为真理的护卫者,这看来令人难以相信,其实神确实在领导教会逐渐地明白真理。

  神用以保守教会的第三个方法是恩典之约。在神所预定的计划中,被拣选得永生的人,在历史的每一阶段中都有,他在预定的计划中是以家庭的连系为主,将救恩分给人,因此他对亚伯拉罕说:「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上帝」(创十七7),这并不是说敬虔的父母,一定无例外的会有敬虔的儿女,更不是说救恩好像是父母留传给儿女的遗产,因为只有当基督徒的父母殷勤地在主内教导儿女们,才能期待他们长大成人时,能爱神、敬畏神。重点是,神在各世代中都有盟约的百姓,那就是教会,此盟约恩典的传流,是一直绵延下来,永远不会被阻挠。

  神使教会继续存留的第四个方法,就是教会对外传扬福音。我们现今的世代变化非常快速,信实的神已经应许要保守他余剩的选民,余剩的选民要将救恩传扬给失丧的人,这一点是肯定的事实。神知道,他的道绝不徒然返回,罪人要藉着他的道,继续不断的从黑暗的权势中,被迁到神爱子的国度里(西一13)。神要继续地将人数加给教会,直等到从世界各国来的选民被带进天国。

  研读回应

1.圣经是否保证过某个教会的永久性?

2.你要如何向人解释教会的不可毁灭性?

3.是否可举一全能者干预、保守教会的圣经实例?

4.根据创世记十七章7节,基督徒父母对自己的儿女该存什么态度?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教会荣耀的元首

  基督与教会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很难说得完全,兹提数点如下。基督是教会的创立者,也是教会的根基;是救主也是教会的主人;是保守者也是教会的希望;他爱教会,教会是他所爱的;他是公义、圣洁的,他也是教会的公义与圣洁;他是教会的元首,也是教会的主。

  基督是盟约的元首

  在最初的人类历史中,神禁止亚当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并且警告他,如果他吃了,那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二17)。这警告中有一清楚的含意,假如他顺服神,神就会应许他吃生命树上的果子,他也会得到永生。神学家了解这个事实,他们说神与亚当立了工作之约,而这个约并不只是神与亚当一人所立,在此约中,亚当乃是盟约之首,代表着全人类,因此他的犯罪就影响到全人类,神就把亚当所犯的罪债归给所有的人。「如此说来,因一次的过犯,众人都被定罪……」(罗五18)。

  在人犯罪以前,甚至在创立世界以前,满有恩典的神就为人预备了救恩,在永世里订定了恩典之约,在此约中他另立了一位代表者、盟约的元首来作成选民得赎的一切必要事项,这第二个亚当不但为人的罪完成了救赎,他也履行了头一个亚当应该履行,而未能履行的一切事。藉着他完全顺服神的律法,为神所赐给他的人赚得了永生,神就将他的义归给了那些人,由于一人的顺从,众人就都成为义了(罗五19)。

  第二个亚当比头一个亚当的荣耀更大。头一个亚当是出于地,乃属土,第二个亚当乃属天(林前十五47)。头一个亚当虽然是按着神的形象所造且甚好,但仍有犯罪的可能性,而第二亚当虽经过严厉的试探,却没有犯罪。头一个亚当犯了罪,且将罪带给全人类;第二个亚当因顺服而死,且死在十字架上,为新人类,即神的教会,确保了永生。头一个亚当被造,成了一个有灵的活人;第二个亚当却是成了叫人活的灵(林前十五45)。可以说为了这些理由,圣经说救主是末后的亚当,而不是第二亚当。他完成了头一个亚当所不能做的事,他成就了完全的义与永生。

  基督是教会的元首

  圣经屡次告诉我们,基督是教会的元首,教会是基督的肢体。使徒保罗提醒人有关他们为基督肢体的本份,教会当「凡事长进,联于元首基督」(弗四15);保罗在对歌罗西教会说他们是基督的肢体之后,就警告他们不可「不持定元首,全身既然靠着他筋节得以相助联络,就因神大得长进」(西二19)。这几段经文的要旨在说为元首的基督与肢体的教会间的关系。

  主用另一个比喻说到同一个真理,他说他自己像一棵「葡萄树」,他教会的肢体如同「枝子」(约十五5)。这葡萄树与枝子之间的关系,不用说也是有机性的。

  基督与其教会有机性的联合是非常奥秘的,因此想要描述这种联合的人,必须特别留意。一方面他必须留意这联合的亲密性;另一方面他也必须注意,免得把基督完全当做了教会。

  那么基督与教会间的有机性关系又是什么意义呢?即教会离开基督就没有生命,因教会所领受的生命,都是从基督来的。教会不但是由基督而来,也是靠他维系生命,若是离开了基督,那么教会连一分钟也存活不下去。也就是说,有神的灵住在基督与教会中,亦即基督分赐给教会的生命,且继续不断所赐的生命,是基督自己的生命,这是教会莫大的光荣。

  基督是治理教会的元首

  圣经清楚地教训,说到基督是教会的头,乃在于他治理教会。保罗说:「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他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弗五23,24)。为这个缘故,圣经称基督为教会的主。论到基督与教会,神说:「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诗二6),保罗把教会描述为神爱子的国度(西一13)。

  基督如何治理他的教会

  他藉着人为助力来治理教会,其中牧师、长老、执事分别代表基督为先知、君王与祭司。基督特别把教会的治理交给治理的长老,可是他虽然把权柄交托他们,却没有将此权柄让与他们,只不过是委托教会的职员来治理罢了。到底治理教会的是基督自己,因此那些职员无权擅专,为教会私自立法,他们唯一的使命是宣扬、应用基督的律法,而无所加添。

  基督藉着他的道和圣灵来治理教会,这并不是说教会中的人不去违反神的话、抗拒神的灵,可悲的是,这些事却常发生在教会中。可是基督却继续藉着神的道与圣灵不可抗拒的恩惠,将人数加给教会。信徒当中虽然有许多弱点,但是他仍能藉着他的道来约束教会中有生命的肢体。按照他们里面的人,他们是喜欢神的律,并且顺服他,这也是真的。

  基督不但是教会的头,他也是凡事的元首。神「又将万有服在他的脚下,使他为教会作万有之首」(弗一22),这样他能保护教会,免受世界的攻击,也正应验他自己的应许,阴间的门不能胜过教会,甚至使仇敌的愤怒成为教会最后的胜利。若没有基督的许可,撒但也无法兴风作浪,并且他要看见撒但一切的诡计无法得逞,反而成为教会的荣耀。

  圣经描述这位荣耀的教会元首,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来一3)。使徒约翰在拔摩岛上看见了行走在七个金灯台中间的那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长衣,直垂到脚,胸间束着金带。他的头与发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焰:脚好像在炉中锻链光明的铜;声音如同众水的声音。他右手拿着七星;从他口中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面貌如同烈日放光」(启一13~16),何等荣耀的元首!作为他肢体的又是何等荣耀!

  研读回应

1.如何证明耶稣是教会盟约的元首?

2.基督透过什么方式来治理他的教会?

3.圣经如何描述这位荣耀的教会元首?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2: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章 教会肢体的和谐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他是教会的头,凡信他的,都是教会的肢体。教会所以是光荣的,乃因为她的头是光荣尊严的;教会所以是荣耀的,乃因为各肢体间美妙的和谐。

  和谐的必要

  从表面来看,教会呈现出来的并非是和谐,而是分裂、意见不合等种种冲突,事实上,每个时代的有形教会中,都有很严重的分歧。

  为了这个缘故,圣经屡次劝勉信徒当以温柔谦卑的心,来彰显主里面的合一:「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力一的心」(弗四2,3)。为了同一理由,当保罗知道哥林多教会有分党的事,就写信给教会说:「弟兄们,我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一10)。

  教会中有分争,到底原因何在呢?有两个特别的原因,第一个是在教会中常常有未重生得救的人,不可避免的,他们就会制造分裂,论到这些人,保罗写信给加拉太人说:「恨不得那搅乱你们的人,把自己割绝了」(加五12)。在教会中为了和谐起见,必要忠实的执行惩戒;而那些真正属于教会的人,也都是很可悲的基督徒,教会信徒对基督所表现的背道,也使教会分裂。

  另一个明显的理由,人的身体之所以能保持和谐的关系,乃是因为百体随头的缘故,如果基督身体的各肢体都顺服基督,教会自然是和谐!因为基督极力劝勉肢体们要彼此相爱,正如主爱他们一样。相反地,教会肢体却常常见了骄傲嫉妒的罪,很少信徒学习到「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圣经多次劝勉信徒要除去「一切恶毒、诡诈、并假善、嫉妒,和一切毁谤的话」(彼前二1),他们也要记念主对门徒所说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太十八3),因为那些门徒争论将来在天国谁为大,那些不能为争权夺势而悔改的人,是不配进天国。

  和谐的外观

  教会的和谐往往只是外表的,而非实际的,所谓的和谐只是虚有其表,什么时候如此呢?就是教会忘记了与其中的罪恶对抗。比方说,在某个教会中,某地位显赫的教友犯了大罪,若真要抵制这个罪,必然会扰乱教会中的「和平」,在此情况下,或许会有人表示:「那有什么关系,有谁不犯罪呢!」但是这样做无形中就包庇了罪,虽然是保持了「和平」,一场风暴是被压制下了,但却给教务一个致命的打击。

  再假设,教会中为了一个道理而起争论,产生了两个意见相反的团体,但实际上所得到的结论,就是多数人以不采取立场,以息事宁人,保持中庸之道的态度为光荣。虽然所讨论的真理非常重要,攸关基督教的存废,可是他们的态度都显出这个道理没有什么了不起;虽然有一方是根本的正确,而有一方是根本的错误,可是他们却坚持这双方都可能有错。他们定两方面的罪,批评两方面都过于挑剔,以致影响了两方面的辩论。他们所说的固然是有些道理,却犯了一个对教义漠不关心的大罪,他们以对教会的和平大发热心而引以为傲,可悲的是,他们更加快了教会毁灭的速度。在重要的教义争论上,走中间路线的和平主义者已经毁灭了许多教会。

  先知撒迦利亚劝勉当日的犹太人说:「……你们要喜爱诚实与和平」(亚八19),但他并不是劝勉他们以牺牲真理来寻求和平,因为他知道,出卖真理而得到的和平,根本不是真正的和平;他认为,真理乃是真正和平的绝对条件;他也知道,唯有真理之路是引到和平之路的确切途径。

  和谐的实际

  在教会中有许多不和谐,也有许多虚假的和谐,这些都是可悲的事实,但这些现象并不能更改基督教会是真正和谐的教会。

  使徒行传将耶路撒冷的古代教会描写的相当完全:「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徒二44~47)。虽然新约中没有教导其他教会也要效法耶路撒冷教会实行「共产制度」,可是每一个真正的基督教会都有此和谐的特性,因为同一位和谐的圣灵住在他们中间。

  不久以后,耶路撒冷的教会有了难题,希利尼人埋怨希伯来人,因为他们认为在每日的供应上他们的寡归被忽略了(徒六1)。那时在使徒的指导之下,在教会中设立了新的职份,即执事的慈善职份,这也是一种永远的职份。在整个教会历史中,在教会肢体彼此相爱上,特别是在那些贫穷无助的人身上,此职份被明明的表显出来。

  使徒保罗在同一封书信中,责备哥林多教会彼此分门别派,他不但劝勉他们要表显彼此都是同一个身体的肢体;他也大胆的说,在教会肢体的基本和谐上,正好像人身体各部分的合作一样。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信徒则是那个身体的肢体,各肢体都受一个头的支配,所以各肢体当有和谐的行动,「……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林前十二13),这一切都清楚地包含在此节经文之内。

  基督身体各肢体间的和谐,在各个不同的肢体中益发表显出来,因为有种种不同,才有和谐。如果大家都唱同一调,就没有所谓的和谐,但当不同的声音唱不同的调时,就产生和谐。若构成身体的各部分,大小形式都一样,那么也就谈不上和谐,因为人的身体包括许多不同的肢体,都彼此帮助,这就明显看出彼此间的和谐。在基督教会中有各种不同的肢体,有些才干大、有些才干小,有些人善于接待、有些人生性木讷,有些人适于作领袖、有些人则甘愿随和,有些人富足、有些人贫穷,有些人受过高深教育、有些人目不识丁,有些人信心坚固、有些人信心软弱,因此,大家都需要彼此辅助、互相合作。就整体而言,他们是一个身体,都为爱所维系,因为爱是联络全德的。

  这才真是和谐,这样的和谐才是教会的本质。何处没有和谐,何处就没有基督教会。和谐存在于每个真教会中,不可否认的,教会乃是基督的身体。

  研读回应

1.通常造成教会分争的原因是什么?

2.请评估教会惩戒与教会和谐之间的平衡?

3.基于什么大前提之下肢体间可以取得和谐?

4.如何能在教会肢体间的不同中,却取得和谐?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2: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章 教会与真理

  加尔文在他的《基督教要义》中教导说,真教会的首要标记就是对神的话忠实。改革宗信仰人士,始终采取此同一立场,假如这个立场是正确的,那么教会与神所启示特殊真理的关系,必定是极其密切,兹提数点如下:

  教会是经由真理而产生

  教会的产生是由于真理的启示。当人在伊甸园堕落罪中的时候,神就立刻到来,他不但定了蛇的罪,同时也定了亚当和夏娃的罪;但是他也给堕落的人类一个应许,那就是福音的最初宣布。神对蛇说:「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三15),这个应许是指着基督钉死十字架胜过了撒但、罪与世界,我们可以说,亚当与夏娃在其信仰中接受了这个事实,他们也形成了第一个教会,因为教会包括了历代所有的信者。

  亚伯拉罕的时代,神不但用较具形式的方法设立了教会,并且他以真理的启示来建立教会。神多次多方的向亚伯拉罕显现,同时也赐给他应许:「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为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上帝」(创十七7)。亚伯拉罕因着信,就成为旧约、新约一切相信之人的父(罗四11)。就集体方面说,他们已经构成了神的教会。

  新约时代,五旬节圣灵降临,成立了新约的教会,从当时的世界各处,许多人加入了教会,乃因为真理而建立了教会,特别是经由使徒彼得的讲道。

  从人类堕落到世界的末了,神都在建立他自己的教会,他所用的方法是藉着真理的道与真理的灵。诚然,教会是由真理而产生的。

  教会是真理的传达者

  神很少差派天使将他的真理传给人,天使除了首次传扬救主的诞生与复活外,神将传扬真理的殊荣,保留给人。

  在旧约中,神用以传达真理的人,通常称之为先知,其实先知并非是先知先觉,乃是神首先对他们说话,然后他们再将所听到的传给人,换句话说,先知是神的传言使者,因此他们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只能权威的宣告:「耶和华如此说」,这种说法或类似的表达,在先知书中不断出现。彼得也告诉我们:「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彼后一21)。

  在新约时代,使徒成为神真理的传达者,当他们与主在世上传道的时候,亲自从主领受了真理的教训,当他要离世的时候,他应许门徒说:「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就是真理的圣灵……」(约十四16,17)。他们受到真理圣灵的约束、管制,不传自己的智慧,乃是传神的智慧。当使徒保罗出现的时候,他好像未到产期而生的,他也见证说他所传的福音,不是从人领受的,不是人教导的,乃是从耶稣基督的启示来的(加一12)。新约所有的书卷,都是经由使徒与受使徒影响的人所写的。

  圣经中的先知、使徒,并非都是属神的儿女,像旧约中的巴兰、加略人犹大都不是;虽然如此,大部份的先知、使徒都与神的教会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构成了教会的根基,而此根基乃是建筑物最基要的部份,由于他们的职份,他们就代表了教会,因此我们能毫不迟疑的说,神喜悦以他的教会来传达他特殊的启示。

  教会是真理的受托者

  神将地的圣言交托给旧约时代的教会(罗三2),而旧约教会的使命,就是保守此特殊的启示。照样,这也是新约教会的使命。保罗很清楚的说到,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柱石的功能是支持建筑物,而根基最重要的功能,是能承当许多的事;如果地球塌陷了,那么地上一切的事物都将毁灭;同样的,作为真理柱石和根基的教会,她的功能就是支持真理。

  在教会历史中,有的时候教会将支持真理的这项工作看得很重要,如初世纪和宗教改革时期,教会对于真理的关切,强过教会自身的安乐和繁荣;此时期,真理在人们心中的份量,比他们的财产、生命,甚至妻子儿女还重要。相形之下,今日教会的光景是何等可悲呢?信徒对教义的漠下关心,好像毒瘤侵入人的心脏,例如普遍的要求教会联合,以及强调教会的合一,在在显示病情的征兆。那些拒绝承认基督教伟大真理,如三位一体、基督神性、以及代赎之功的人,教会不但不把他们赶出去,反而给予最高的尊荣。这样,教会不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争辩,就已经不再是教会了。

  教会能否从地上被消灭而使真理失败呢!绝对不会,因为真理将存到永远,真理的圣灵永远与教会同在(约十四16)。一个宗派又一个宗派成立假教会,但不要担心,总有神所拣选的余民存在。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是无法毁坏的,即便阴间的权势再大也不能胜过,全能的神要保守教会,持续到世界的末了,成为真理的受托者。

  教会是真理的解释者

  天主教坚持特殊启示在圣经中尚未完全,所以教会要做加添补足的工作,因此天主教把教会的教训与圣经并驾齐驱,有时还更超过圣经,例如他们将童女马利亚无罪成胎以及圣母升天,与耶稣童贞生以及他的升天视为同等,其实圣经根本没有记载他们所谓的这些教义,可以说是出于他们的捏造。改教者坚决反对这种启示观,认为是极严重的异端,并坚持圣经的充足性;同时他们也强调,教会的本分是解释神的话,神将真理的圣灵赐给他的教会,就是为了使教会能按正义分解他的道。

  有些宗教改革时期的人士,特别强调信徒个人解经的权利,可是如此却与教会解释圣经的功能相抵触;虽然大多数的改教者坚持私自解经的权利,但是却也特别主张,教会被神指定为圣经的解释者,乃是教会最大的荣耀。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会如何完成这项事工呢?乃是透过许多信经和要理问答的出版,这些都是在解释圣经方面是杰出的著作。

  今天有少数的基督徒认为信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既不敢加,也不敢减,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神真理的解释者,即历代以来的教会,必定是继续活跃的,因为即便将所有基督教界的信经放在一起,也无法道尽圣经中的真理,且这些信经并非毫无错谬。可是那些藐视信经的,也大有人在,大多数新派人士都揶揄信经是陈腐的,是科学时代以前的产物;而许多基要派人士的口头禅是:「不要信条,只要基督」,这也是不对的。以上的两种说法,不但轻视教会,也是藐视圣灵活教会完成极具意义的工作。

  教会是真理的传扬者

  教会的工作没有比传扬神的道更重要的了。有些人认为个人传道比教会传道更好,从古至今许多所谓的「传道人」未受按立和差遣就出来传道,多少带着不健全的个人主义色彩。虽然没有一个人有权利说神不使用这个人,可是我们能确定的是,他们的立场不够标准。所有的基督徒都有为主作见证的责任,但是传扬特殊启示的真理,是教会的圣工。保罗与巴拿巴经过安提阿教会按手之礼,被差派出去传道,即是最好的证据,他们被差派出去,岂不是受圣灵的嘱托吗?(使十三1~3)。

  传道是何等伟大的工作!传道并不仅是传讲圣经一部份的真理,乃是宣扬神「全备的旨意」(使廿27)。传道包括解释并且应用神的话,神的话一定要应用在人的身上,例如一切与宗教有关的社会难题等,都要用神的话来解决,而不仅是为满足听者的需要,所以神的道必须向每一个人传扬,基督已将此伟大的工作托负给他的教会,故世人的得救与教会如何完成她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的。

  可悲的是现今的教会逐渐对真理漠不关心,而教会却容忍那些否认基本真理的人在教会中,这样的否认就是犯罪,而这样的教会也根本不是真教会。

  一个教会纵使有人数众多的信徒、宏伟的礼拜堂、隆重庄严的礼拜仪式与有效率的组织,但是却没有真理,就称不上是教会。另一方面,一个教会虽然没有几个人,在一个小地方聚会,崇拜的仪式也很简单,维持着起码的组织,但是只要忠于真理,这就是耶稣基督的教会。

  从起初到现在,这个世界就是在欺骗、虚伪的谎言、摆布中,只有一个机构,唯一关注的事就是高擎神特殊启示的火把,这个机构就是基督的教会。

  研读回应

1.教会对真理负有什么样的责任?

2.做为真理的解释者,天主教会出了什么差错?

3.信徒个人究竟是否有私自解经的权利?

4.传道人为什么要经过教会的差派?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2: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 教会与救恩

  基督教会往往被称为「圣徒相通」,意思是那些得救的人是教会有生命的肢体。

  基督教界多半公认有关教会的这种观点,但是论到教会与得救间之关系,则众说纷云,莫衷一是,例如教会能将救恩分给人吗?换句话说,想得救就必须进入教会或想得救一定要做教会的会友吗?那唯独因信称义的教训,在暗示做教友是无关重要的事吗?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各有千秋。

  两个极端的看法

  关于这一点,罗马天主教的看法太过于武断,他们说基督藉着他的死完成了救恩,但他将分配救恩的工作托付给教会,就好像蓄电的机器将电传送给各家一般;换句话说,教会就好比基督(救恩的创始者)与罪人(救恩的领受者)之间的中间人一般,而罪人只能靠此中间人才能得救。换句话说,他们宣称,教会对人的得救,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特别是藉着教会圣礼成为得救的工具。因此,没有一个人(包括婴儿在内)是不经水礼,死后还能得救的;成年人不领圣餐,也是不能得救的。

  为求公平起见,在这里需要一提的是,天主教的此项教训并非意谓:一个人的名字未登记在教会名册上,就不能得救。特别是在这近几十年来,著名的天主教神学家在解释天主教古代教条「教会之外无救恩」上,有很大的让步,例如他们说一个人可能属于教会的精神体,而不属于教会的实质体。

  关于这点,天主教的历史教训只有在教会的基本错误观念上(教会是属神的)才能了解。无可否认的,教会是由人所组成,天主教将属人的中保(神父),放在神与罪人中间,否认基督为唯一中保,使罪人落在会犯罪之人的手中,而不放在满有恩典之神的手中。

  与天主教这项祭司主义教训相对立的,是福音主义。用最简单的话说,神直接将救恩的好处赐给人,并不需要教会从中调停。

  天主教的立场是大过极端,但是许多保守派的教会又走了相反的极端,他们教训人说,一个人只要相信基督就好了,至于是否在教会中做不做教友却无关紧要;当他们传福音给人时,并不鼓励得救的人加入教会。

  两项圣经真理

  教会与救恩之关系,圣经是怎么说的?有两项很明显的真理。

  第一,圣经清楚教导说,所有得救的人都应当加入教会,或者说与教会联合。至于不加入教会就不能得救,则是一点圣经根据也没有的说法。当腓立比的禁卒问保罗,当做什么才可以得救的时候,保罗只是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并没有说要他加入教会,但是当禁卒信主后立刻就受了洗(徒十六31~33);埃提阿怕的太监,一承认耶稣基督为主,就受了洗(徒八36~38)。洗礼就是代表被教会接纳,在使徒时代,接纳信徒进入有形教会,接受洗礼是一个很普遍的习俗,这点是非常清楚的记载。

  综合以上所说,信基督的人就是与基督联合,信将他与基督联合在一起,他就成为基督身体(有形的教会)的肢体。但有形的教会只是基督身体外在的表显,无形教会的每一个肢体才应该是有形教会的肢体,但是有形教会的会友,未必是无形教会的肢体。非常有意义的一段相关经文使徒行传二章47节:「……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主基督不单要求得救的人加入教会,他自己也把他们与教会联合起来,无疑这里所指的是无形的教会。

  是否在有形教会之外的人,一定是在基督之外呢?当然不是。一个真信徒可能因为某种特殊情况而未加入教会,例如一个人信了基督,但未受洗之前就死了,这是想像得到的。圣经的原则是,虽然加入教会成为会友不是得救的先决条件,但却是得救的必然程序;韦敏斯德公认信条上也说,在有形教会之外,「一般说来没有救恩的可能性」。

  第二,圣经教训说,分配蒙恩之道(圣道与圣礼)是神特别指派给教会的工作。

  天主教最严重的错误,是宣称教会能将救恩本身分配给人,另一方面则是忽略了教会将蒙恩之道分配给人的事实。

  神只用一个方法将信心分赐给人,那就是神的话,「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十17)。传扬圣道是教会的神圣职责,当教会传扬圣道,圣灵用有效的恩召呼召人的时候,就有了信徒。因为教会有产生信徒的重要职责,所以教会被称为信徒之母。信徒是藉着教会由神而生的人。关于这项真理,使徒保罗说:「那在上的……是我们的母」(加四26)。

  一个母亲的职责是喂养她的孩子;教会则是藉着传道并执行圣礼来培养她的会众,并坚固他们的信心,这也是他们得救的必要部分。而教会想要达到此任务,必须完全倚靠圣灵的恩典;只有当神祝福蒙恩之道的时候,此蒙恩之道才被证明为有效的。神已经将教会属灵成长之道交给了教会,这仍然是个事实。

  最后的结论,人得救的一切荣耀都是属于神,没有一样是属于教会的;但神将蒙恩之道交给教会,是神尊荣教会。教会栽种、浇灌了,但使之生长的却是神。一方面,不在乎栽种的、浇灌的,乃在乎使之生长的神;另一方面,教会负有与神同工,叫人得救的托付(林前二6~9)。

  研读回应

1.加入教会与救恩之间的关系如何?

2.如果有人接受耶稣后表示只要信耶稣就好,并不一定要加入教会,你怎么回答他?

3.接受洗礼才表示人真正的相信耶稣吗?

4.神是否将救恩分配子人的职责赋予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2: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教会为一机体与组织

  根据字典的解释,机体就是:「身体是由不同器官所构成,各器官之间彼此依赖,目的在完成一项特殊的任务。」组织的意思乃是:「一个团体各部份有系统的联合,它的职责、代理人以及会员,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彼此合作。」一机体好像一棵树、一只动物、一个人一样,是活的;而一个组织虽然包括了人在内,但它本身却是死的。

  那么我们要问,基督教会是什么?是一个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吗?抑或是一个组织而非一个机体?或者二者皆是呢?

  圣经的教训

  圣经清楚的指出,教会是一个机体也是一个组织。使徒保罗对罗马的教会宣称:「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连络作肢体,也是如此」(罗十二5):他也对哥林多教会说:「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十二13)。这两处经文均将教会比做活人的身体,明明指出教会为一机体。

  然而圣经也同样清楚的说到教会是一个组织,圣经屡次的说到教会是一建筑物:而建筑物与身体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一个是死的,一个是活的,耶稣说:「我要将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太十六18)。他这话,意谓着教会就是这样拥有外在的组织;说到他的教会为一多元化的组织。在此之前,他的教训中暗含着教会是内在无形的国度。使徒们的惯例,则是根据信者的所在,来成立教会组织,例如当保罗和巴拿巴在他们第一次旅行布道结束前,曾拜访各个传过福音的地方,「在各教会中选立了长老……」(徒十四23)。

  圣经中并没有详细将教会区分为一机体或一组织,论及教会时,往往是将此二特性合并论述,譬如论到教会的会友时说:「你们是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彼前二5),论到教会为一磐石,即是一组织;论到教会为一灵宫(包括所有活石在内),即是一机体。圣经无一处论到一个无组织的基督徒团体为一教会,因此,若说一群信徒聚集为一有机体的教会,或说一群信徒聚集成为一有组织的教会,这两种说法都不恰当。譬如一群基督徒甘心自愿的成立一所基督教学校,组织一个基督徒劳工协会,成立一所基督徒娱乐中心,但若称这些团体是有机体的教会,就非常的不正确,因为没有圣经的根据。严格来说,这种协会根本不是一个教会。因此,这个真理是指同一信徒的团体,必需是一有机体的教会,也是一有组织的教会,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极端的见解

  综观基督教历史,许多的个人与教派都强调「教会为一机体」的真理,实际上就是排除教会是一组织的真理。这种说法强调不是外在的组织能使弟兄姊妹团结一体,而是共同在基督里的信仰,因此他们没有受按立的牧师或其他的职员,也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教会行政;所以也反对用教会二字。

  此种一面倒的教会观,就是所谓的纯洁教会观。既然只有重生得救的人才是基督身体中有生命的肢体,那么那些没有重生得救的人,势必要从他们的团契中被赶出。实际上这是行不通的。虽然如此,还是无法使这种想法的人改弦易辙,结果只有让他们固执的坚持,他们有能力断定谁已重生,谁未重生。

  此种偏激见解的必然结果,就是完全忽视了教会有组织上的合一理想,因为教会是一个整体。圣经教训说,世界上所有的信徒在基督里是一体的,他们构成了一个身体。理想上,这种合一性应当在组织上表显出来;换言之,有形的教会应当表显无形教会的合一。这项重要的真理,被那些只着重教会为一机体的人忽略了。他们认为,既然所有的信徒在灵里合一,那么信徒属于这一个教会、属于那一个教会,或不属于任何教会都无关紧要了。可是一个非宗派的教会是不可能存在的,诚然这些宗派本身的存在并没有罪。他们主张,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就是所有真信徒的属灵合一,因为这才构成有机体的教会。

  还有些人所主张的极端见解较为温和,他们认为一个特殊的教会才可能是机体的,也是组织的;至于一般的教会,都应当被认为是机体的教会。这种观念即所谓的独立制。他们认为每一群会众都是独立的,并不受其他教会的控制;若有何事发生,他们可以与其他教会商议,但却不受其他教会职权上的管辖。简言之,此种较为温和的极端见解,对于基督教会在组织上的合一,仍然是个拦阻。

  相反极端的见解

  有些人强调,教会乃是一个组织,但他们却忽略教会也是一机体的事实。此种见解在今日教会中非常盛行,造成了非常大的错误。这些教会中的牧师,特别注意教会人数方面的增长,至于教会的纯洁性反倒漠不关心,因此,他们双手欢迎任何自称是基督徒的人进入教会。因为教会无法测透人信仰的真实,所以牧师就疏于确定慕道友是否已重生,对教会惩戒犯罪会友之事也十分懈怠,因为他只关心教会人数的增长,对于神的道自然就马虎、掉以轻心了。对这样的牧师,或许还称的上是个干才,却一点也称不上是位忠心的牧师。

  不仅几个教会是如此,大多数的宗派都走上只顾外表,而否认纯正信仰的道路;而大多数的会友,也都以忠于自己的教会或教派自豪,但却不过问自己的教会或教派是否忠于神的道。教会联合之所以盛行,乃因他们想要获得更坚强、更大而有力的组织,因而遭到只在教会人数多寡上担忧的试探,根据证据显示,许多教会己在这项试探上跌倒。例如某些教会,只知道联络世界上的教会合一,但却忽略、谬解了真理。至于那些人数极少的小教会,却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争辩,他们的行为是强过前者万倍。后者确实是基督身体的表现,而前看则否。

  平衡的见解

  只有主张圣经教训的人相信,教会是一个机体又是一个组织,这才是平衡的教会观。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教会纯洁与合一,才能在判断人心与惩戒上谨慎而无偏差。教会积极的执行惩戒工作,目的在尽可能的保守教会纯洁。

  从教会是一机体与一组织的事实来看,一方面我们能说,属灵的合一已是个事实,但在组织上的联合,则有待加倍的努力。教会为一机体与一组织的真理,要求教会在组织上合一,不仅只在教会与教会间,就是在宗派与宗派间也是这样要求。因为教会是一个机体也是一个组织,所以是自然的也是超自然的,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是属天的,但不属世界,只是目前却仍存在于世界中。

  研读回应

1.什么样的教会观才能使教会纯洁与合一?


2.若称一所由基督徒所组成的医院为「教会」是否恰当?

3.请举出一节经文证明教会是有机体?

4.若极力强调教会是一个组织,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2: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章 牧师的职份

  基督教会的荣耀在于信徒普遍的职份,与教会特殊的职份。教会中每一位信徒就是一个先知、祭司、君王;而牧师、长老、执事在教会行政上则代表基督。我们讨论每一特殊职份的功能,就是要更显出基督教会的荣耀。故我们最好先考察牧师的职能。

  牧职的特别尊严

  教会中的三个职份:牧师、长老、执事,都当受到尊敬,但其中牧师当受到特别的尊敬,为什么呢?

  第一、牧师所以与长老、执事不同,在于这是一个全时间的事奉。而长老、执事只是拿出一部份的时间服事神,但牧师却是将其全部时间、精力投入教会中。有些牧师拥有副业,会令人难以分辨何者为其正业,何者为其副业:还有些牧师因为对自己的嗜好特别感兴趣,而忽略了本身当作的工作。虽说牧师应当有休闲时间,但却不当有这种情形,若是牧师忠心,即使是最小的教会,也有许多够他忙碌的工作。

  第二,牧师占了两个职份,既是教导的长老,代表基督为先知;也是治理的长老,代表基督为君王。这个见解在圣经中有很清楚的证据,保罗劝勉说:「那善于管理教会的长老,当以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更当如此」(提前五17),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使徒时代有两种长老,但两者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相反地,两者都是治理的长老,只是有些长老较少参与教会的治理工作,而有些则治理、教导兼备。

  在使徒时代的教会,各种不同的职份都是相辅相成的,长老、执事对会众传讲神的道是很平常的事,保罗就曾吩咐过以弗所的治理长老,要「畏养神的教会」(徒廿28)。他们为会众所摆上的,就是神的道。耶路撒冷教会所选的七个执事,是要照顾贫困者,但其中之一的司提反却传讲神的道(徒六、七章)。关于这种相辅相成的现象,在使徒时代是司空贝惯的。若说基督持有一个三重的职份,而不是说他有三个各别的职份,这就对了。教会的特殊职份是以信徒普遍的职份为根基,因为每一个教会的信徒,都应当是一个先知、祭司与君王;这些职份都是重叠的。

  此种互相重叠的功能,与身兼数职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牧师不在时,治理长老可以对会众诵读一篇讲章,或是传诵他自己从神领受的道理,这只能称之为劝勉,不能称之为讲道。照样,执事所代理的工作,只是使那些受苦的人想起圣经中的安慰,却不能因此而成为牧师。唯有牧师拥有两项职份,不仅是教导的长老,同时也是治理的长老。

  牧职的主要事工

  虽说牧师是位治理的长老,也是位教导的长老,但是我们往往只称他为教导的长老。他主要的工作,是将神的话教导人。他不但教导教会中的人,也教导教会外的人,目的在领他们进入教会;他不单只在讲台上教导神的话,也在私下做辅导的工作;他不单讲抽象的理论,也讲与实际生活有具体关系的;他不仅把神的道用在个人的难题上,也应用在社会的难题上;他必须用建设性的话来教导神的道,也必须用积极、严厉的话来教导神的道,亦即他必须主动的阐明真理,当社会中有错谬发生时,他必须抵抗这些错谬;他必须传扬神「全备的真理」(徒二27);他必须勤读圣经,充分研究了解人性、时事、近代思想与社会难题,不然就无法传扬真道。

  一,位牧师大部份的时间都应该用在教导长老的职份上,事实上牧师若是认真的履行这些责任,就再难找出时间做其他的事了,因此,若他是智慧的人,就当将他治理的职份归在教导的职份中,使他虽不直接执行事工,透过教导却于所执行的事上仍然有份,使他自己,以及其他治理长老获悉有关治理教会的圣经教训。

  教会三个特殊职份中,牧师的职份是首要的,不仅值得尊重,也是不可或缺的。牧师所以那么重要、受敬重,不仅因为他要完成两项任务,并且将全部时间精力投入,还有一个最有意义的理由,也是牧师最重要的工作,即传扬神的道,而基督教会最高的使命是传扬神的道,教会中其他的工作都是在辅佐这项工作。亦即牧师的工作与教会最高的使命是相同的。若说牧师的职份能说明教会存在的理由,应该不算夸张,故此,再没有比牧师更有价值的职份了。

  牧职特殊的危机

  从牧师所受的尊荣与重要性而言,很容易面临一种特别的危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牧师有这样的尊荣和重要性,却还会受到试探,由于人性的败坏,事情往往不如人心所愿的那样好,常常看似完美的事,到头来却是一团糟。

  许多牧师了解自己职份的重要,但却忘了自己与其他弟兄有相同的性情,而骄傲自恃。一位相当有幽默感又有恩赐的人,提到他两位当牧师的弟兄说:「一个是牧师,一个还是人(差牧师职称太远)。」更严重的是,自我的罪在牧师中间竟是那么普遍,此事诚属可悲。

  由于牧师身兼教导与治理的职份,所以许多牧师对信徒就采取支配的态度,独断独行,往往自认为是教会的总司令,坚持自己的话必须被绝对的遵从,正如从前某位君王所说的:「我即国家。」照样,牧师有时候也会说:「我就是教会。」

  牧师因为责任多,有一个大危机,若不能将当办的事情先办,以致于他想办许多事情,但却没有一样事情办成。或许他想做一个行政管理人,而不愿当一个牧师;或许他对教会财政管理发生兴趣,于是就忽略了神话语的教导;他所关心的是教会人数的增加,却把教会信徒属灵的长进置诸脑后;他不注重牧职的主要工作,反而将建立新堂作为首要的野心,因为他想做的事太多了,所以一事无成。

  如何避免这些危机呢?答案很简单。一位牧师必须时常牢记,自己传道职份的尊荣,不在乎他个人,乃在乎这个职份的本身;人并没有什么重要,重要的乃是神所托付的使命。因此牧师当特别看重他的工作,但不可高抬自己,应当谦卑,无论得时不得时,务要传道。当单单的想起神的荣耀,不将自己计算在内,日夜思念的是耶稣基督的兴旺。切记!「牧师」就是仆人的意思,他应当谦卑又热情的服事主基督的教会。使徒保罗所说的:「我所属所事奉的神」(徒廿七23),如果每位属神的仆人,都能有这样的心志,神的教会就必得荣耀。

  研读回应

1.长老是否有喂养神教会的责任?

2.牧师以什么方式来参与治理的工作,是最省时省力?

3.牧师可能有什么不自知的盲点?

4.教会对牧师的教导工作可提供什么协助?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2: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章 长老的职份

  教会三个特殊职份中,治理的长老代表基督为主,而一个有王的国家,属下多称他为「陛下」。熟悉圣经的人都知道,王是有尊严与荣耀的,无疑的,由于治理长老的职份,也反映了基督教会的荣耀。

  长老的重大责任

  治理的长老在新约中有两个名称,有时称为长老,意思不过是长者的意思;有时称为监督,有看管的意思。同一个人有两个名称,是颇具意义的,目前监督一词,往往用以指称在尊荣与权威方面高过牧师。当保罗在完成他第三次旅行布道的时候,到达了米利都,他招聚以弗所教会的长老来(徒廿17),当他们来的时候,他对他们说:「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徒廿28),圣经清楚说,长老就是监督,也就是说,长老的工作就是监督教会。

  教会信徒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长老的地位是低于牧师,牧师的职份当然应受特别的尊重,因为他的职份是全时间的,又是教导的长老,又是治理的长老:但是若因此低估了治理长老的职份,这是相当危险的。

  治理长老的工作与牧师的工作,往往是互相重叠的。治理的长老或许并不是将安慰心灵受创的信徒,和矫正犯错信徒的责任全部交给了牧师,因为他本身也是位牧者,保罗劝勉以弗所教会的长老,要他们照顾群羊,就明明说到教会信徒是羊,长老是牧者,所以一个治理的长老就是一位牧者。他也是位牧师,在同节圣经中,保罗也劝勉以弗所的长老,要「牧养」教会,保罗在这里所说的,无疑是指着用神的话来喂养,只有神自己预备属灵的粮食,才能够喂养他的信徒,所以当牧师有事外出时,长老在公共崇拜时能颂读讲章,或劝勉会众。

  其实治理长老的职位高过教导的长老,他最严肃的责任之一就是监督牧师的生活与工作,如果牧师不能过一个有榜样的生活,那么教会治理的长老必要矫正他;如果牧师在工作上疏忽懈怠,长老就要驱策他;如果牧师的讲道缺乏热心,长老就得想法帮助他胜过这些弱点;如果牧师的讲道,没有根据圣经来讲,那磨长老们必须予以纠正。

  因此,治理长老的工作,不但是困难,也是艰钜的。长老另外一个重要的责任,是考核新加入的慕道朋友,惩戒犯错的会友。

  当一个人表示他愿意作教会会友时,教会的接纳或拒绝,都责任重大,必须以谨慎战兢的态度从事。有些人说的头头是道,敬虔非常,但内心却是假冒为善;有的虽拙口笨舌,却是神真正的儿女,若因穷于分辨而随意的相信信徒所言,是极严重的事。一个慕道友要被纳为会友,应当按着下列三点接受质询:第一,长老必须知道慕道友是否具有教义的知识,因为此知识是得救信心的前题,例如一个人若不清楚耶稣基督是神,教会就不能接受他。第二,长老需考察此慕道友是否有得救的信心,例如一个人若说他的得救是靠自己的品德与行为,那么教会一定不能接纳他。第三,教会必须确定,慕道友的生活是否结果子。换言之,必须确定慕道友是否尊荣基督是救主,也是他的主宰,长老必须竭尽所能的了解他是否是位真基督徒。

  论到执行惩戒的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而长老在这件事上也不敢说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许多长老在这方面忽略了应尽的责任,甚至引用稗子与麦子的比喻来安抚自己的良心。其实他们根本不明白此比喻的真意,这比喻的真意并非要劝阻长老不去执行惩戒,乃是警告他们在惩戒信徒方面不要太过度。圣经特别教导,信徒在信仰与生活上有错,必须受到惩戒,这是一件不讨好的工作。一个会友受攻击、被控告犯了罪,他是否就真犯了罪?如果真犯了罪,由谁来决定他犯罪的程度呢?谁又有资格去选择惩戒犯罪者的适当方法呢?有时长老们采取除教一途,他们不仅将犯罪者从教会或宗派中赶除,而且还声明他们不是属神的儿女。长老采取这些行动,不能说没有丝毫错误,除非他们像天主教一样,相信教会是无谬的。每一次他们采取这些行动的时候,内心都感到十分伤痛。

  有人说长老既然对属灵的事这样忙碌,那么他们当然没有时间和精烽来管理教会物质方面的事,为了这个理由,一些教会就委托董事会处理有关财政方面的事;或许为了同样的理由,一些教会就请执事不但看顾贫困的,也管理教会的财政。后者是错误的,不要忘记,董事会处理财政是要向长老负责的。长老在教会中所担当属灵的与属物质的事是不能分开的,当然,教会中的财务需用商业上的方法来处理,但是也必须用属灵的方法来处理属灵的事。所以在这一方面,圣经吩咐长老要监督教会,就是财政方面也要监督。难怪治理的长老要感概说:「这事谁能当得起呢?」(林后二16)。

  长老的资格

  治理长老的资格,要与所担当的职份责任相称,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长老的职份、责任是重大的,那么他的资格也就要更加严格,现在我们就提长老的资格。

  教会中有一大错处,就是一个人若在事业上成功,或是他有钱,就很容易被选为长老,却很少有穷人担当这个职份。

  长老职份的首要条件是敬虔,这美德常被人忽略,一般只看他的名望,却不管他敬虔与否。保罗在写给提摩太与提多的信中,曾提到长老的资格,综观这些资格,多半与敬虔有关,他说:「作监督的,必须无可指责,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有节制、自守、端正、乐意接待远人、善于教导;不因酒滋事、不打人、只要温和,不争竞,不贪财……」(提前三2~3),其中「不打人」这句话,是指着脾气暴躁、稍有意见出入就发火的人说的。关于「只做一个妇人的丈夫」一词的意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似乎使徒教会容忍了一些晚近从异教信仰中悔改加入教会之人的多妻事例,但教会却向来未许可此制度存在,因此保罗说这样的人绝不可在教会中当长老。

  圣经特别提出谦卑为作长老的资格,因为这个职份是高尚、光荣的,只有谦卑的人方能称职;为此,保罗劝提摩太,初入教者不可作长老,「恐怕他自高自大,就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罚里」(提前三6)。彼得在他头一封书信中,劝勉长老,他们的工作不是管辖所托付他们的(彼前五3)。有句古话说,教会中有两种长老,治理的长老与被治理的长老(教会中的牧师),虽然这只是一句笑谈,但在某些时候却是一个事实。在许多教会当中,治理长老都非常跋扈,常管辖牧师,所以往往成为牧师的拦阻与教会的损害。

  每一位教导的长老,必定是位神学家,而每位治理的长老也应当是位神学家。如果每位治理的长老不能精通神学,他们何能够鉴察牧师的讲道纯正与否?如果他不熟悉圣经,又如何能将纯正的教训教化人?又怎能将反对者驳倒呢?所以每位治理的长老应当勤读圣经,并熟悉本教会的教义准则,常常阅读有关基督的各种书籍。问题是符合这样条件的人到底有多少呢?

  「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雅一5),因为很多人都缺乏智慧,所以治理的长老要更加倍重视智慧。智慧是以知识为前题,可是比知识更重要,适当的运用知识与为达目的而运用最佳的方法,都是一种干才,这是从神来的恩赐,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因为智慧是从经验中累积而得的,所以老年人往往比青年人更有智慧,这也是教会举荐年长者治理教会的原因。比方在待人方面,老年人就有较青年人更适当的判断。所以一个治理长老「要好好管理自己的家」,并且「也必须在教外有好的名声」(提前三4,7)。但不仅止于此,有时教会信徒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在教外也没有什么好名声,基本原因乃在于缺乏敬虔的态度,「敬民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箴九10)。敬虔乃是智慧的本质,治理长老务必具有高度的智慧。

  研读回应

1.治理长老既然有监督牧师的责任,是否意谓着他在教会中拥有最高权柄?

2.请说明在牧师之外另兴起长老,并赋予长老监督之责的原因?

3.慕道友应按何种标准被接纳为教会的会友?

4.初信者为何不合适做长老?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2: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章 执事的职份

  在基督教会特殊的职份当中,执事的职份往往不太受人尊重,一般信徒都认为,长老的地位低于牧师,执事的地位又低于长老;有些教会甚至没有执事,他们认为,没有执事,工作也可以照常进行。

  这种对执事不健全、不适当的态度,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从执事的看顾贫穷人来说,明显看出执事的职份是顺乎自然的,若将顺乎自然的事低估了,是非常错误的事。另一方面就是往往忽视了执事属灵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想到这执事的职份有自然与属灵方面的意义,就不应当轻视之。

  自然方面

  教会历史中,就实质方面来说,执事可说是最早设立的。使徒行传第六章即提到教会设立执事的根源。

  在耶路撒冷教会的信徒凡物公用,这种共产制度与现令的共产制度截然不同,自不待言,因那仅仅是在基督徒中的共产制度,它的范围是地方性的,新约圣经并没有在耶路撒冷以外的教会也实行此种制度,就是在耶路撒冷的共产制度证明也是临时的措施,其中没有任何强迫,从亚拿尼亚、撒非喇的事件,彼得所说的话,「……田地还没有卖,不是你自己的么:既卖了,价银不是你作主么?……」(徒五:4)可以看出,这种共产制度背后的精神。

  在耶路撒冷教会中,起初物质的分配是根据信徒的个别需要,因为有许多的穷人,所以这工作就特别的沉重。当门徒人数增多时,使徒要忙于讲道,对于物质的分配,就无法适当的照应,其中一些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发出不平之鸣,说他们的寡妇在每日的物质分配上受到忽略,于是使徒就召开了会友大会,说:「我们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徒六2~4)。门徒听了心中都甚欢喜,于是七位执事被选出,他们来到使徒面前,藉着祷告、按手被按立为执事(徒六5~6)。

  综观整个教会历史,许多敬虔之士对于属灵之事与自然之事抱着极不健全的看法,他们高举属灵而忽视自然。这是教会显著的特性之一,也就是天主教基本的错误之一,天主教因坚持马利亚永久的童贞性,坚持起誓守独身,一生过贫困生活的特殊功德教训等。

  故有关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是神所造的,其价值与属灵的事物应是平等的,所以当受基督徒的重视。圣经也教训我们,自然事物构成属灵事物的背景。神在与亚伯拉罕立恩典之约以前就与挪亚立了自然之约,他先保证人类的延续,而后保证教会的延续。所以,神应许对亚伯拉罕及其后裔属灵的祝福,与进入迦南地自然的祝福是不可分的。耶稣向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而后将话题转到生命之水上:那生来瞎眼的,耶稣先开了他的肉眼,然后开他的心眼;耶稣讲道多半是用比喻,而这些比喻也都是用自然界的事来描述属灵的意义。自然的事物是以属灵的事物为范型,而非属灵之事物以自然为范型,虽然如此,在今世属灵之事还是需要自然的。

  属灵方面

  我们不要以为,教会中的执事将别人馈赠之物再分配给穷人,就算尽了责任。执事的职份也该注重属灵方面的事,如与有难处的人一同祷告,帮助受苦的人想起圣经中的安慰。执事在他慈善的职份上代表基督,使在苦难中受苦的人得安慰,若慈善人士带着冷醋骄傲的态度,那么原本慈善之事就变的不慈善了。多少次耶稣自己将安慰之言与仁慈的行动连在一起,当他使拿因城寡妇的儿子复活之前,他看着这伤心的妇人,很有情感的说:「不要哭!」(路七13);他也对患血漏的女人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可五34)。

  有人说牧师与治理的长老拥有特别的权柄,而执事没有权柄,只是服事的人而已。这种说法是对执事职份的一种藐视,也是不正确的说法。执事有他的权威,他是代表基督提醒教会信徒,应当帮助贫穷的人。执事要奉基督的名,给予那些需要的人援助,而接受援助的人应该谦卑感恩。就服事方面言,此乃职份中最明显的部份。在希腊文中,执事一词是从仆人一字来的,仆人这个字在新约中屡次出现,多半与教会中的职份无关,但执事的职份却不因此而减损它的尊严,反而增加了它的尊荣,耶稣岂不是对十二个门徒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廿25~28)。

  神的道德律可以用一个「爱」字归纳起来,「爱就成全了律法」(罗十三10)。当耶稣要离世到父那里去时,他吩咐他的门徒,务必要彼此相爱,他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十三34)。在保罗的讲道中,最高潮的论点就是爱:「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十三13);实际上,执事的职份,乃是爱的职份,爱是德行中最伟大的,但这并不是说,在教会其他职份上爱不重要,只是基督徒的爱,在执事的职份中具有最明确的表显。从始至终,很显然的,这个职份就是爱的职份。

  在教会与世界之间,因为执事职份的属灵性格,而划分了一条清晰的分界线,显明两者的对立。由于神的一般恩典,世界也想从事慈善事业,甚至许多慈善家都是属世的人,许多慈善机关根本不是基督教的,乃是属世的。政府也常常帮助有需要的人,但却不是因着基督的名。基督教会本身,也具有仁慈的胸怀,这种仁慈的胸怀,在本质上,与世界的慈善是截然不同的。基督教会是本着基督的名,出于基督的爱,经由执事的职份,对属基督的人施行爱心的实际行动。

  假如一个教会内没有贫穷的会友,就应当由执事,以物资援助其他有贫穷会友的教会;因此,执事职份,就有联络教会桥梁的功能了。

  是否执事不能将此帮助施予教会以外的人呢?不是的。满有怜悯慈悲的基督岂不是医治了一个叙利亚腓尼基族归人的女儿,也允许外邦人吃神选民桌上掉下来的碎渣吗(可七24~30)?根据这个例证,执事有时候也参与传福音的工作。圣经清楚说到,耶路撒冷教会所选出的七个执事,有两位在传福音的事上非常活跃——司提反与腓力。

  研读回应

1.馈赠物质以补不足是自然方面的供应,那么属灵上的供应又如何表示?


2.执事在教会中拥有什么样的权柄?

3.你认为教会若要帮助教会以外的有需要者,有什么具体可行之道?

4.教会的慈善事业与慈善机构所做的慈善事业有何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2: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廿章 教会的双重责任

  一般人很容易认为事情都是相对的,但这是错误的观念,偶而基督徒在谈论关于宗教方面的时候,很容易犯这种错误。例如有些人说,旧约中神的百姓是活在律法之下,而今天我们基督徒乃是活在恩典之下,并且说律法与恩典是互相排斥的,势如水火;但事实上,旧约的信徒是与我们一样靠恩典得教,而我们也像旧约时代的人一样要遵守道德律。还有就是在圣徒与罪人之间有所区分,说圣徒就是圣徒,罪人就是罪人,但真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圣徒,而地上所有的圣徒都是罪人。

  这种说法导致的问题是,教会的工作是在信心上建立信徒呢?还是将福音传给教会以外的人呢?有些人选择其一,而排除其二,但教会必须二者兼顾,否则明显的会造成失衡。

  对内的责任

  有的教会团体,除了对本教会的人传道以外,什么都不做;有的主张教会唯一的工作,就是对外传福音。

  这两种看法,同样的不平衡,而且是有害的,其中至少有两项严重的错误。教会中持这样见解的人,一是并未考虑到,盟约的子女也是有形教会的肢体,无疑需要教会的栽培,教会必需在真道上教导他们。二是教会忽视了得救不单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而且也是继续不断的过程。一个重生得救的人确知自己蒙神保守直到世界的末了;但是在世的每一天,仍然需要救恩,直到离世为止。成圣是得救极其重要的一面,是一个单调、乏味的过程,唯独在死的时候才真正完成。因此,教会必须将神的真理传给她的信徒,因为神藉着真理,使他自己的子民成圣。

  强调对教会以外的人传福音,而忽略教会内信徒造就的人,就好比一个人看到邻居孩子贫弱,就动了慈心,但却忽略了照顾自己家中的人,忘记了使徒保罗的警告:「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提前五8)。

  又好比一个带兵的官长,到国外去打仗,却忽略了本国国防的防卫及训练,将来,他势将面临无可用之兵的危机。同样忽略将神的道教导信徒的教会,无法拥有热心、合乎圣经的宣教机构;不负起教导青年的教会,也一定无人会愿意献身成为宣教士,既没有宣教士,也就沦落到无人传福音了。

  对外的责任

  圣经特别强调教会向外传福音的责任,但有人却说旧约中缺乏传福音的意味,这并不真确。当神呼召亚伯拉罕的时候,就是要他成为以色列人的父,神对他说:「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十二3)。旧约里记载了许多有关万民都要归向主的预言(诗八六9);神也要约拿到尼尼微城向恶人传悔改的道,旧约时代有不少的外邦人加入了神的教会。而新约时代,向外宣教的命令更为清楚,基督复活后向门徒显现,他们谈话的主要内容就是向外传福音,马太福音廿八章18~20节的大使命,就是在这个期间产生的;主耶稣升夭前对门徒最后所说的话:「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一8)。

  五旬节时,教会热心地从事宣教工作,他们并没有等到耶路撒冷和安提阿的母会人数众多、经济巩固后才向国外传道,他们乃是,在教会一开始成立。还幼小的时候就差派宣教士出去了。神差派受过高深教育的使徒保罗到异邦世界传福音,他是历代以来最伟大的宣教士,无数的人都步其后尘成为宣教士,而这件事将继往开来的持续下去,直到认识耶和华的知识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赛十一9)。

  有一个古老的比喻,就是有关加利利海与死海的比喻,对于信徒忠实的传福音,有很大的帮助。加利利海是一个流通的淡水湖,它与约旦河相通,每天湖水在其中流进流出,生命也在其间生生不息;但是死海却因四围封闭,每天只承受从加利利海流入的水源,日积月累的只流进不流出,成了一个盐份极重的咸水湖,生命无法在里面生存。这就好比一个只重内部训练,不重向外传福音的教会,到头来就成了一个死的教会。圣经也有这样的话:「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箴十一25)。

  教会在对内对外的工作上必须维持适当的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每顶工作只稍稍作一点就够了,乃是在两方面都尽力而为。

  研读回应

1.一个教会若没有人肯献身做传道,很可能是教会的什么责任出了问题?

2.圣经中传福音的观念是由耶稣才开始有的?

3.请比较使徒时代的耶路撒冷教会与安提阿教会最大的分别在那里?

4.加利利海与死海的比喻给了我们什么提醒?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神知网 ( 黑ICP备09004198号 )

GMT+8, 2025-4-30 22: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