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知网

 找回密码
 注册(欢迎注册神知网)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079|回复: 37

教会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1 10: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神的荣耀离开了吗?

  圣经告诉我们,基督的教会是一个荣耀的教会,她的荣耀有许多方面。若仅仅以人数多寡来定夺教会的荣耀,实在是危险且不够稳妥。主后三百二十二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承认基督教后,教会被送上宝座,置于最高的地位,导致加入教会者与日俱增:在当时成为教友是一件非常光荣、时髦的事。或许历史会重演,事实上也可能,因为作一位教友会成为时尚、受人尊敬,且能得到许多好处,因此有许多人加入教会,成为挂名的基督徒。

  作一个基督徒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似乎很少人理解,藉着耶稣基督的宝血,是内心得平安的唯一方法。从一个人成为基督徒起,他的生活即是一个战斗的生活;从他与神和好开始,与撒但、肉体的争战就永无止息了。

  我们要强调,那里有神的真理,那里就有教会。真教会的标记,即是传扬神的真理。大部份的人到教会,只是想到教会中求安静,并未想过要从圣经中学习有关神的事,只是想到教会中求平安,他们根本没想到,神的荣耀才是整个教会崇拜的重心。

  这世界向来是反对教会的,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女人的后裔与蛇的后裔彼此间的争斗也将永久的继续下去。从世界来的逼迫,对教会而言是一项荣誉,耶稣岂不是说那为义受苦的是有福的吗?而这福不也是指那些跟随基督的人所得的福吗?(太五10~12)可是今日的教会,大多数已经失去这项荣誉,并且丧失了这些祝福,也可以说,教会最大的危机是在自己家里。从教会内来的危机有:(1)教会的世俗化,(2)不合乎圣经的信仰,(3)不关心圣经的教义。

第一章 教会的由来

  教会的诞生

  基督教会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教会从起初就在神的计划中,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历史;问题是,教会在人类历史中有多久了?这个问题可以有两个答案:一般都认为,在人类犯罪以后,当神应许给人一位救主,而人也接受的时候,教会就产生了;另一种说法是,约两千年以前,在五旬节圣灵浇灌下来的时候,就是教会的诞生日。

  这两种说法,到底那一个对呢?决定的方法,在于教会的定义,因为如果我们能先了解教会是什么,就可以确定教会是否在五旬节以前即存在。根据使徒信经的解说,教会为「圣徒相通」,若说成信徒与信徒之间彼此的相交也是正确的,在旧约的时候,有没有信徒的交通呢?答案是肯定的。自从人类堕落以来,只有一位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只有一个救法,就是藉着相信他而得救。旧约的圣徒也与新约的圣徒一样,是藉着相信耶稣基督而得救,只是新约时代相信的是历史上的基督,而旧约时代相信的是预言中的基督,当然预言中的基督与历史中的基督是同一位基督。因此,以赛亚、大卫、亚伯拉罕、亚伯等无数的人,可以说是同一位基督的肢体,就是他的教会。我们假设,亚当与夏娃当时相信了神的应许,女人的后裔要伤蛇的头,蛇的后裔要伤女人后裔的脚跟(创三15),也可以说他们两个人就构成了基督教会。

  教会的成熟

  教会并不是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成熟了。在圣灵尚未浇灌下来之前,教会还没有成熟,因此五旬节就成为历史上教会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也可以解说为,新约时代教会的荣耀大过旧约时代教会的荣耀。

  旧约的圣徒只是以未来之事的影儿为满足,而新约时代的教会,获有较圆满的启示。在神儿子所赐的亮光中行走,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象(来一3),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一29)。他也是在五旬节向他的教会赐下应许,叫真理的灵引导他们明白真理的那一位(约十六13)。

  新约时代的教会,有比较大的自由,教会不再像个小孩子,事事要听大人的指挥,已经到达了成熟的阶殷(加四1~7)。从前以色列人崇拜时所用的礼仪,现在都已废除了,可是新约教会仍然要守神的道德律(即十诫)。新约信徒守十诫是本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因为道德律是基督徒自由的本质:对旧约圣徒而言,他们也知道基督徒的自由,因为诗篇的作者发现,神的诫命律例比蜂房的蜜更甜(诗十九10),可是新约教会蒙受圣灵的浇灌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他们比旧约圣徒享有更大的自由,保罗说过:「……主的灵在那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三17)。

  新约时代的教会,本身就有一个可见的形态,而在这之前,教会与列祖如亚伯拉罕的家族是息息相关的,继之则与以色列国密切相关。等到五旬节以后,教会才有一可见的组织。

  新约时代的教会是普遍性的。旧约时期的教会,通常仅限于以色列国,外邦人若被接纳到教会中,是非常偶然的事,如摩押人路得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但是在五旬节的时候,有舌头如火焰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用别国的话语宣扬神的大作为,从地中海的世界,有许多犹太人和外邦人悔改、受洗加入了教会,他们是这一次大丰收中所得的初熟果子。

  教会的延续

  新约时代的教会是旧约时代教会的延续,这两个时期中的教会,都是荣耀的教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会的延续形成了她更大的荣耀。

  使徒保罗论到这一点时,用生动的话写给在以弗所的外邦信徒,提醒他们那时他们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他接着说:「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已经得亲近了。因他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藉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因为我们两下藉着他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弗二13~21)。教会在伊甸园时就已存在,且要继续下去一直到永远。

  基督的教会要延续下去,直达到最荣耀的地步。教会包括人类历史的各世代,一直到永远:教会不是临时性的,乃是神永远计划的中心点;教会不是只包括几个世纪中的信徒,乃是各世代神选民的交通,就是那从创立世界以来,记载在羔羊生命册上,无人能数的大群众,他们要永远住在那城中,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启廿一13)。

  研读回应

1.按照教会的观念,以赛亚、大卫、亚伯拉罕等人彼此的关系是什么?

2.遵守神的道德律与基督徒的自由是否会相抵触?

3.请说明新旧约时期的教会有何区别?

4.请举出一节经文说明外邦人与以色列民的合一乃是因为耶稣基督的缘故。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有形的与无形的教会

  一般说来教会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这种区分不但有其价值,而且也是有益的,但不要误以为有两个教会。因耶稣基督只有一个教会,他只有一个身体。这个教会有许多不同的方面,但仅可区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教会。

  有形教会的成员

  有形教会的成员是指着所有在教会名册上登记有案的人。因为他们的名字都登记在教会名册上,所以不难知道这些成员是谁。

  严格说,有形教会的会友未必是无形教会的成员,但无形教会的成员却一定是有形教会的会友,因为凡属无形教会的人,都一定是重生得救之人。不可否认的,在有形教会中存在着未重生得救的人,所以有形教会中包括了信与不信的,亦即真正的基督徒与挂名的基督徒。在新约教会十二使徒的小团体中,里面却有一个卖耶稣的犹大;被圣灵浇灌的耶路撒冷教会中,则有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所以一个有形教会的会友,不一定担保会得永生,尤其是现今的教会,对会友的条件要求的非常松,教会中也不太执行惩戒,因此教会中未得救的人比比皆是。

  无形教会的成员与荣耀

  另一方面,无形教会就是指那些被圣灵重生之人所组成的团体。为什么称这样的教会为无形的呢?除了无所不知的神,我们无法百分之百地确认谁已重生,谁未重生。虽然有时候一位牧师,认为自己能确实分辨人的重生与否,但是这种说法仍未免过于武断。马丁路德说得好,他说:「在世上我曾预测某人会进天堂,某人不会;但真正进入天堂后,发觉以往确信会进天堂的人却不在其内,曾经怀疑不在其内的人却出现眼前。」更值得注意的是马丁路德最后的结论:「最奇妙的是,像我马丁路德这样不才的人,也都进入天堂。」

  从无形教会系重生得救之人所组成的事实来看,其中的每一个肢体都已从黑暗的权势进到他爱子的国里(西一13),所有的肢体可以说:「从前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里面却是光明的」(弗五8)。「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彼前二5)。他们被洗净得成圣洁,靠主耶稣基督的名,并神的灵得称为义(林前六11):他们一同成为基督的身体(西一18)。虽然他们靠着基督得胜魔鬼与罪恶,尚未达到完全的地步,但他们在基督里是完全的。

  有形教会的荣耀

  有形教会的荣耀是什么?有形教会的成员中有信的与不信的,和无形教会相比就逊色许多,这是可悲的事实,且在教会历史中被证实,是一件专人困惑的事实:为了挽救有形教会的污秽,教会牧者们在谋求解决之道上大伤脑筋。今日教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彼此之间不能合一,譬如下列的问题常会引发争论:

  第一,在教会历史中,有一派自称「纯洁教会」的团体主张坚决限制,某人若要成为会友,教会必须确知其是否重生,且要能说出其得救的经历。他们认为,将未重生之人拒之门外是必要的。但持此论者却忽略了一个事实,人不能决定谁重生,谁没有重生;这样的主张使得有形教会中纯洁的问题更形严重。

  第二,亦有人主张极端的「放任主义」,忽视教会中的难题,不主张教会中有惩戒条例,引用稗子的比喻(太十三24~30,36~43)来支持他们的看法,意思是教会现在不必把稗子与麦子分开,此种说法一笔抹煞了教会的纯洁与荣耀。

  第三,一种比较平衡的看法,则完全以神不可错谬之言为根据。这种见解一方面承认,教会并不能保持完全的纯洁,就是最敬虔、最信实、最智慧的教会职员,也不能分辨出谁是稗子谁是麦子,一方面也坚持说,教会有神圣的职责,当尽可能的保持教会的纯洁,为达此目的必须实施教会惩戒,必要时可予以除教。我们的主岂不是这么说:「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太十八15~17)吗?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有形的教会是荣耀的教会,也应当像无形的教会一样荣耀。教会具有形性与无形性两方面的特性,有形的教会必须彰显无形的教会,但有形的教会却无法像无形教会那样荣耀。有时候,有形教会与无形教会相比较,形成一大讽刺,可以从很多事上看出,有形的教会不是荣耀的教会。有形教会不大反应无形教会的荣耀,所以有形的教会多半暗淡无光。必须靠着神的恩典,有形教会具体的模仿无形教会,这样的教会才是真正荣耀的教会。

  此外还当注意的是,有形教会的荣耀不应在乎外表,如伟大庄严的礼拜堂、彩色艺术的玻璃窗、舒适的座位、有才干的牧者等。一个教会可以有这些东西,但却不能因为这些而称为荣耀的教会,也不能因为这些而称为基督的教会;一个会友众多的教会,不一定是荣耀的教会,可能只是她的虚荣。

  那么到底有形教会的荣耀是什么呢?有形教会的荣耀是从她的肢体表显出来的,这些肢体向耶稣基督表显他们的忠贞;并承认耶稣基督为他们的头,这就是有形教会的荣耀。

  研读回应

1.有形教会的会友是否一定是重生得救的?

2.对教会的会友主张坚决限制的论调,会有什么漏洞?

3.如果有人引用麦子与稗子的比喻来反对教会的惩戒,你认为是否合适呢?

4.有形教会要如何彰显荣耀才是正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争战的与胜利的教会

  所谓争战的教会是指着地上的教会,胜利的教会是指著天上的教会。因此当某人在基督里睡了的时候,我们常说他是从争战的教会进入了胜利的教会。

  基督教会在这两方面,显然是荣耀的,而天上教会的荣耀更大过地上的,但是胜利的教会还没有得到她应得的荣耀。

  胜利教会尚未得到完全的荣耀

  事实上,胜利的教会是已经脱离罪恶,在圣洁上得以完全的教会,有无比的荣耀:不可否认的,她要与基督一同作王,且坐在神的右边,在万物的结局之后,天上的教会比今日的教会要光荣万倍,可是在现今的阶段,教会的荣耀只是初步的,还有某些方面不太完全。

  显然的,胜利教会的信徒目前尚未完全,直等到最后一个信徒进入荣耀里,胜利教会才得以完全。但这非等到基督第二次再来时,才会实现,那时活着的圣徒不会经历死亡,将与胜利的教会联合;到那时全部神的选民要成为前所未有的一体,基督完全的身体要显现出来,包括所有的成员;到点名的时候,凡是主宝血所买赎回来的,没有一个缺席:那时教会的荣耀,就是教会元首的荣耀。「帝王荣耀在乎民多」(箴十四28)。

  一个教会的荣耀就等于其组成份子的荣耀,论到胜利的教会也是如此,但是在天上的圣徒,还没有达到荣耀的高峰,也可以说他们的得救尚在完成阶段,直等到身体得赎以后改变成为荣耀、不朽、刚强的身体,与无罪的灵魂相连结,俟死亡在完全的荣耀中被吞灭时才完全得胜。

  争战教会的大荣耀

  教会的本质就是争战。当一个教会停止了争战性,她就不再是耶稣基督的教会了。教会在地上之所以是荣耀的,正因为她是争战的。

  一个真正争战的教会,不论在教会内或教会外,都是与世界抗争的。教会的争战性证明她虽在世界,却不属于世界。教会的争战性显示出神的儿女与魔鬼儿女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绝对的、是水火不容的。当然,教会希望世界中的人得救,也从未忽视靠神恩典,有可能在转眼间使仇敌变为朋友的事实。虽然从外表上来看似乎是矛盾的,但事实上下仅世界与教会为敌,教会也与世界为敌。

  积极他说,从教会的争战性就可证明她的圣洁。教会是世界之光,她就不能不将罪恶的黑暗驱逐出来。身为一个真理的受托者,必须支持神的真理、纠正错谬,如此教会的争战与教会的荣耀乃是二而一的事。

  争战的教会即荣耀的教会,这个真理常为人所忽视。教会不单是在末了要得胜,此刻她就是得胜的,但这并不是说她的信徒已经达到道德上完全的地步,也不是说她的信徒已经不再犯罪,相反地,每一个教会的信徒都应当承认:「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雅三:2)。然而在最真实的意义上来说,争战的教会就是胜利的教会,她的元首基督已经击败了撒但、世界、罪恶与死亡,他的身体也将分享他的胜利。困此使徒保罗在发出自憎的悲鸣后说:「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但紧接着他又说:「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罗七24~25)。保罗在传福音时遭遇到极强烈的抵抗,然而他却引以为荣的说:「感谢神!常帅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林后二14):希伯来书的作者在指认争战的教会与胜利的教会是同一个教会时说:「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来十二22~23)。

  有一天争战教会的胜利要达于顶点,她要与胜利的教会合并,天使对在拔摩海岛上的约翰说:「你到这里来,我要将新妇,就是羔羊的妻,指给你看。」天使就带他到一座高大的山,将那由神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示他,城中有神的荣耀(启廿一9~11)。

  研读回应

1.胜利的教会要臻于完全与什么时刻有密切的关系?

2.既然说争战的教会即荣耀的教会,是否意谓其中的信徒都是完全的?

3.请说明教会的争战性与荣耀二者间的关系?

4.为什么说争战的教会就是胜利的教会?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教会的超越性

  世界上有许多数不清的组织,基督的教会是其中之一,但不要以为她仅是许多组织中的一个,教会与其他组织有根本上的不同,并不是说教会在其他各组织中居首位,乃是她自成一格,超越所有组织之上。

  教会是从神而来

  世界上大多数的组织都是由人创立,由人想出来,并经由人努力实现的,例如联合国、青年会等组织,都是因着人的意思而产生出来。

  而教会则是由神自己产生出来的。在新约希腊文中,教会这个字就把这项真理强调出来:教会是由世界中被召出来的人所组成的。发出呼召的是神,他不单用他的道,也用他的灵来呼召,他的呼召是有效的,也是不可抗拒的。

  神在创造人类以前,就把教会放在他的计画之中,只有神能创立教会。保罗告诉以弗所的信徒说,神在创立世界以先,就在基督里拣选了他们,并且预定他们得儿子的名分(弗一4~5)。神拣选人不仅是以个别的方式,神也认为被拣选的人是一个团体,是神家里的人(弗二19)。

  人类在历史的启蒙时期,就背叛了创造他的主,神立刻采取干预行动,将人分成两等,他把女人的后裔放在右边,把蛇的后裔放在左边。神并没有吩咐人或令人下决心与蛇的后裔为仇,他乃是宣布,我要你们彼此为仇(创三15)。是由于神的命令,教会与世界彼此分离,彼此为敌。

  过了数世纪以后,亚伯拉罕出现,并不是亚伯拉罕去找神,乃是神未召他脱离异邦的环境;神并不是仅仅与亚伯拉罕作朋友、与他立约:乃在未征得亚伯拉罕的同意下,即与他和他的后裔立恩典之约(创十七7),神的宣布使此约成为事实,所以列祖的家族就是教会。

  在日期满足的时候,神差遣他的儿子救赎选民,他所救赎的是神赐给他的人,而这救赎也是出于神主权的作为,并不在乎人的意志,因为被救赎的人构成了神的教会,所以圣经告诉我们,他用自己的血买赎了教会(徒廿28)。

  当身为十二使徒的代言人--彼得承认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之时,主回答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太十六18)。他是特别指新约方面的教会,神儿子自己宣告,他就是教会的创始者。

  五旬节时基督建造了这个教会,他藉着超自然、神迹性的作为建立了教会,当时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门徒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门徒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徒二2~4)。藉着同一位圣灵的感动,一时间有三千人加入了教会。

  世代以来,基督不断地建立他的教会,每一次一个有生命的肢体加入教会,都是出于主自己的作为,即便世界上最有能力的使者,充其量也不过是主基督用来建立教会的器皿。是主自己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耶路撒冷教会,并不是彼得或其他使徒。

  超自然的本质

  教会并不是神在世界设立的唯一机体,神另外还设立了两个机体,那就是家庭与政府。

  创世记第二章就记载了人类第一次的婚礼,这婚礼不是人的意思乃是神的意思,神说:「那人独居不好。」神就使亚当沉睡,取下他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亚当跟前,她就成为他的妻子,神也就这样设立了家庭(创二21~24)。

  罗马书十三章也教导说,政府是神所设立的,劝勉我们要服从民事的长官,「……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罗十三1)。当彼拉多对耶稣说:「你岂不知我有权柄释放你,也有权柄把你钉十字架吗?」耶稣回答说:「若不是从上头赐给你的,你就毫无权柄办我」(约十九10~11)。

  这是不是说家庭、政府与教会在荣耀上是相等呢?绝对不是。虽然这三项都是神所设立的,但家庭与政府是属于同一个范畴,教会则完全是另一个不同的范畴,而后者的荣耀超过前看。

  在三者之中,圣经只是说到教会是神所设立的,但这并不是说基督与家庭、政府间的起源无关,这三者是息息相关的,正如三位一体中的三位,总是彼此同工的,但基督却只说,我要建造我的教会(太十六18),这理由很简单,基督是救主,而教会是由得救的人组成的,但家庭与政府却不是这样。

  家庭与政府是属于自然的范围,没有得救的人,一样也能够娶妻成立家庭。圣经虽明明禁止信与不信的不能结婚,可是却不能说婚姻是专为基督徒而设;无疑地基督徒必是好公民,但却不能说好公民仅限于基督徒。

  另一方面,教会是属于超自然方面的,只有重生的人才能够有真信心接受基督为救主,并以他为主宰,这样的人才是教会有生命的肢体。可是,如果教会中的人没有重生,那么不论其中有多少人,都不能称之为教会。教会是圣洁的,凡属教会的人乃是圣徒,他们诚然是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藉着圣灵得成圣洁,以致顺服耶稣基督又蒙他血所洒的人(彼前一2)。他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彼前二9)。

  从荣耀方面说,世界上没有其他机构像基督教会那样的荣耀了。历史中最大、最富有、最强盛、最光耀的帝国的荣耀,若比起基督教会的荣耀,实在算不得什么。

  在世界上无数的组织当中,救赎主唯独称教会是属乎他的,这实不足为奇,基督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太十六18),只有教会才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弗一23)

  研读回应

1.教会是如何产生的?

2.教会与世界彼此为仇的原因何在?

3.除了教会以外,神还在世界上设立了另外那两个机体?

4.为什么教会乃是唯独属于基督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教会的合一性与多元性

  一个教会

  基督的教会在实质上是一个教会的真理,表面上看来似乎令人无法置信。使徒信经中说到「我信一个圣而公之教会」,此教会是单数的;「我信圣徒相通」,只有这一个教会,那就是圣徒相通。实在说来,根据此信经,教会的合一是信仰上的,而非表面上的,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并非空谈。

  圣经曾再三,且有力的教导有关教会的真理,若说这是新约最显著的教训,实不为过。例如圣经说,教会有一个头(弗一22)、一个灵(林前十二13)、一个根基(林前三11)、一个信仰与一个洗礼(弗四5)、并且有一个身体(林前十二12)。

  既然如此,为什么耶稣在约翰福音第十七章中为信徒的合一而祈祷呢?论到使徒,他在11节说:「圣父啊,求你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叫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一样。」在21节又继续说:「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他说这话的意思是指着以后世代的信徒说的。当然,如果信徒的合一已经是事实,那么这样的祈祷就是多余的了。

  现在有许多赞成教会联合的人,将耶稣在约翰十七章中的祈祷,勉强地认为是基督徒组织上的合一。他们任意引用基督为信徒合一的祈祷,做为扫除宗派之间界限的支持。但是耶稣在这里所思想的,应是为信徒属灵的合一。他祈祷门徒要合而为一,正如基督与父神一样,无疑地,他也盼望此合一能够彰显与实现,因为他接着说:「叫世人可以相信你差了我来。」但这并不能改变事实,因为他所祈祷的合一是属灵的合一。

  无庸置疑,主的祷告是为着他教会属灵的合一。基督徒是圣洁的,每一个基督徒都是圣徒,在原则上来说都是完全的。虽然如此,每个基督徒或最好的基督徒,在圣洁上都需要有长迸,因为与完全的地步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同样,所有基督徒的属灵合一,就目前光景而言是一个事实,但是要达到最高的合一,则是将来仍待实现的事。

  许多的型态

  在基督徒个人或团体彼此之间,都有不相同的地方,基督徒彼此间的一致性,并非一定是理想的,有可能发展出恶的后果,在教会内完全的一致性,不但不能增加其荣耀,反而会减损,这是有目共睹的。

  神学家常常说到教会的多样性,一般说来,他们认为多样性是好的,可是很少有人对此名词加以界定,因而导致混乱。说来可悲,多样性这名词有时竟被用来遮掩许多罪恶,甚至异端也包括在内。把多样性这个名词缀饰在错谬之事上,使罪恶反成为可接受、可敬佩的,这种作法本身就是一个罪恶。

  还有,多样性一词也常用于教会内分门结党的事上。分门结党是属乎犯罪的分裂,你离开一个宗派而建立另一个宗派,是极其严肃的事,除非万不得已才这样做,不然不能等闲视之。在基督肢体中发生分裂的时候,若仅仅是为了一些小事,例如领圣餐时用无酵饼或有酵饼,为了诸如此类的小事而分裂,只有给撒但一个亵渎的机会。多样性与分门结党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假如教会的牧者们,把多样性这个名词,仅仅用在可容许的差异性,而不用在罪上,就会铲除许多的误解,同时可以增进教会的合一。论到可容许的差异是不难想像的,在教会内有洗礼的三种不同的合法方式——浸水礼、洒水礼、点水礼;牧师在讲道时穿传统的礼袍或平常的西服,又有什么区别呢?而在崇拜神的仪式上,一些信徒不那么情感化,而非洲信徒较具情感化,不必要为了这一点的不同而吹毛求疵,应当彼此尊重。

  分歧的本身并不是罪,不但没有剥夺,反而增添了教会的荣耀,正如一座大楼在外形、选用的石头上有多样变化,岂不比同一规格尺寸的大楼来得更美吗?正好像人的身体,从身体的多样性而得到荣美,基督的教会也是如此。爱能超越并包容不同的、分歧的意见,这正是基督教德行的最高表显。

  研读回应

1.主张各宗派合一的基督徒,若引用耶稣在约翰福音十七章的祷告做理论基础,你认为合适吗?

2.教会的多样性,究竟是利或是弊?

3.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教会的多样性可以增进教会的合一?

4.信徒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教会的分歧?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教会的联合与分歧

  基督教会属灵的联合,乃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教会是一个身体,就是基督奥秘的身体。没有任何事能毁灭这属灵的联合,就算教会表面上存有分歧,甚至有无数个不同的宗派,也不能对此联合有损。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现在教会的分歧,使得她的合一性变得非常黯淡,有人或许会问,教会是否要全力以赴来挽救这种局面呢?这个问题,可以分极端的宗派主义、极端的联合主义,与实际的理想主义三方面来回答。

  教会联合的不同主张

  大多数的基督徒都主张,信徒属灵的联合是最重要的事,至于组织上的联合则是小事:但也有人走极端,认为组织上的分歧,不是罪恶乃是德行。持这种观点的人,可称之为极端的宗派主义者,他们犯了大错,将多样性误解为宗派主义。

  极端宗派主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非宗派」的教会,他们的会友不用任何宗派的名称,事实上他们就是极端的宗派主义,因为他们要每一个教会、每一个全众成为他自己宗派的一员。

  这种宗派主义,明显与使徒时代的标准教会相去甚远。使徒时代各信徒中间,有显著的分歧,然而各特殊的教会,都联合于一个基督教会里,完全谈不上什么宗派不宗派。使徒行传十五章中显示,一些难题困惑着外邦教会,使徒们就与耶路撒冷母会的长老们,共同商议解决的对策,这个决策成为各教会的约束,每个教会都奉行不悖。但对那些属「非宗派」的人来说,他们是不会遵守这个教训的。

  与极端宗派主义相反的就是「极端的联合主义」。赞成此说法的是罗马天主教会与大多数的新派教会。

  天主教的立场不仅仅想要成为一个教会,乃是认为其他所有的教会根本不配称为教会,所有的教会均应该为离开教会的罪而悔改,应重新归入天主教会内。

  新派教会人士是讲究联合的,但是他们讲联合的动机是别具用心。天主教的联合是采取擅专的态度,而新派的骨子里则有虚浮轻率的观念,认为宗派间的教义差异是无关重要的,事实上他们认为教义只是小事。对真理的漠不关心,乃是当今新派教会联合运动极显著的特性:把神学上的差异点放在一边,而要求教会合并,为求联合运动、消除社会的不公平,而向世界传福音,乃是他们向我们所灌输的思想。

  这种说法实在愚不可及。根据圣经,基督教会就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是真理的受托者与护卫者。若为了组织上的合一而出卖真理,所付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假如能因此而得到组织上完全的合一,终究是把教会给破坏了,因为那里有真理,那里才有教会,若是一个教会将基督的神性,藉着他死以满足神的公义等真理给出卖了,那么教会将基督的神性、藉着他的死以满足神的公义等真理给出卖了,那么,教会就成了「撒但的会堂」(启二9)。

  启示录十三章告诉我们,那些凡住在地上,名字从创世以来没有记在被杀之羔羊生命册上的人,都要拜那从海中上来的兽(启十三:8)。这个预言的应验有几个阶段,在敌基督统治之下,全人类在宗教上要合一,显然这就是预言应验的最高阶段。夸张、妥协的教会合一运动,在在促使这件事情迅速来到。大多数新派神学联合运动的领袖,正以放弃真理的方式来促使基督教会的合一。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基督教会属灵的联合,是一个继续存在的事实。虽然现存的教会分歧,的确使教会联合的可能性大力减低,但是却没有将教会消灭,而极端的联合主义则是在毁灭教会,可是实际上它却无法毁灭,因为无所不能的元首基督耶稣,一直在父神的右边,保证着教会一直的存续。教会一直要存续下去,而教会的合一也要一直存续下去,因为合一乃是基督身体的本质。

  若以基督徒语言不同为理由,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宗派是拙劣的藉口。再者,以地理上的距离构成不同宗派的理由,在现今交通发达的时代,也不成理由。至于种族分歧的问题,基督徒应当知道在基督里不应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化外人、西古提人、白人与有色人种。

  基督教会中,分歧的根本原因是罪。勿庸置疑的,这罪在今日的猖撅,正如往昔一样,乃是必须面对的事实,而且它将一直有力的活动下去。

  有利教会合一的建议

  为求达到基督教会有形合一的理想,以下有几项具体的建议:

  第一,有勇气去拒绝承认某些自称是基督教会的教会。真正的基督教宗派,应该宣布那些公然否认基督教要道真理的教会为背道的。这件事是草率不得的,以神体一位论为例,他们拒绝「三位一体」的真理,根本不能称为基督教。否认基督的神性,童贞女生子,以及基督肉身复活等超自然事件的教会,同样他们也没有权利称自己为基督教。这样的教会应当被列为假冒的教会,并宣布他们不是真正的基督教团体,否则有形教会的联合将受到障碍。因为新神学派正在为教会分裂而努力,虽然表面上他们所求的是教会联合,但实际上却是搞教教分裂。故目前教会所急需的不是联合,乃是分裂,但这却是为求真正联合而分裂。

  第二,那些已被新神学派侵入的教派,在尚未向新神学派投降之时,应当特别注意教义的问题。如此差不多每个教派都将面临争辩的痛苦,不久,其中一些人就将分裂出来,假如有形的教会一定要摆出联合的姿态,那么势必产生分裂。当和平之君宣称,他来不是要世上太平,乃是要世上动刀兵(太十34)的时候,他心中的意思是,要达到真正的和平就要消灭虚假的和平。许多宗派多安于虚伪的和平、虚伪的平安。真理与虚伪联手并行,并没有人加以斥责,其实对犯罪的会友应当给予悔改的机会,虚伪必须受到严格的惩戒,而真理应当被持守,这样,教会中善良诚实的教友才能安定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分裂,但是这个分裂乃是达到真正合一的分裂。

  第三,保守派必须谦卑的承认,他们也犯了罪,影响到有形肢体的合一。他们所犯的罪,往往是对神的话掉以轻心,不服从他的话。保守派虽然接受圣经是神的话,但是他们不以经解经,而以人的理性来解释圣经,例如他们并未将神的主权与人的自由这两项真理予以并存,反而藉自己的理性来圆说这两项看似矛盾的真理,如此就干犯了神的主权;还有些人,以神的主权来容纳人的责任,这也是干犯了神的主权、犯了罪。再者,保守派往往将人的遗传与神的启示等量齐观,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就是犯了同样的罪,他们否认圣经的充足性,而天主教也犯了同样的毛病。

  第四,那些接受圣经无误,并且同意圣经基本教训,例如三位一体、基督永远为神的儿子、圣灵的位格、基督的代赎、赖恩得救、主耶稣可见的亲自降临、肉身复活、以及在永世中信者与未信者永远的分离的教会,虽然同意、接受圣经是神无误的话,但仍不够完全,应该对圣经其他不同的解释彼此学习,并且在事工上互相配搭。例如,他们应当在运送、分配圣经的事上合作,且坚守神赐给教会那不可剥夺的权利,在国内或国外藉着广播或电视大众媒体传扬福音,这种联合的努力,不但使众多的教会的工作得以进行,同时也能彰显教会本质上的合一。

  研读回应

1.使徒行传的教会如何解决分歧的意见?

2.极端宗派主义者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3.什么情况之下教会合一是绝对需要避免的?

4.在什么情况之下需要拒绝承认某些自称是基督教会的教会?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教会的圣洁性

  使徒信经中说到,全世界的信徒都相信「圣而公之教会」,又说到教会为「圣徒相通」。的确,基督教界所公认的信经,特别强调教会圣洁的属性。

  圣洁的事实

  教会是圣洁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显然,教会是不完全的,其中的信徒不拘个人或团体,都是有缺陷的,即便是教会中最优秀的肢体,在某方面来说都是有缺失的,因此每一个最好的教会仍有许多皱纹、污点。

  然而教会真是圣洁的,她是一个「圣洁的国度」(彼前二9)。圣洁可以有双重的意义:客观的或礼仪上的,主观的或道德上的。

  根据圣经,任何人从世界中被拣选、分别出来,目的是为着服事圣洁的神,他就是圣洁的;东西也是如此。例如,旧约时期的会幕与圣殿,并其中的饰物、器具都是圣洁的:在其中服事的祭司也是神圣的。但是这种圣洁并非是道德、物质上的东西,无所谓道德上的善与恶、有罪或无罪,一杯牛奶不论看起来有多新鲜,却没有什么敬虔可言;一怀茅台酒,不论被如何的滥用,但它本身却不是恶的。显然在旧约圣所中服事神的祭司,并非每个都是圣徒,根据圣经记载,一些祭司同样行了许多邪恶的事,如以利的两儿子,何弗尼、非尼哈,他们的行为被神所憎恶,因而被毁灭。又有因耶稣自称是神的儿子,而宣布耶稣该死的,岂不是大祭司该亚法吗?

  如此说来,客观的或礼仪上的圣洁,并不保证主观的或道德上的圣洁,虽然如此,若因此而藐视客观上或礼仪上的圣洁,亦是严重的错误,因为是神自己将他们分别为圣。当神将人从世界中分别出来,并指派他去服事神的时候,这人即是神所赐给教会的。

  但是教会的圣洁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尽的。服事神的人所受的尊荣的确不小,基督的教会在道德上来说也是圣洁的,教会的信徒都被圣灵重生,虽然有许多未重生的人加入了有形教会成为教友,但有形教会中所有真实并有生命的肢体,是已经重生的了,他们丢弃了石心,领受了肉心,结果他们爱神,并行走在神的旨意当中,他们虽有时去做不想做的,想做的却做不到;但按照他们里面的人,他们还是喜欢神的律(罗七22)。在原则上来说他们是完全的,而他们的生活也表显出完全顺服的起步,他们不再是「罪的奴仆」(罗六17)。生活在罪中,对他们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圣经很肯定他说:「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存在他心里;他也不能犯罪,因为他是由神生的」(约壹三9),不仅少数出名教会的信徒是圣徒,其实所有真教会的信徒都是圣徒。虽然哥林多教会有那么多的暇疵,但使徒保罗还是称他们为「圣徒」(林前一2;林后一1)。教会诚然是「圣徒的相交」。

  这是何等的荣耀!基督的教会是唯一具有圣洁意义的组织,是世界上任何社团所无法比拟的。

  教会的圣洁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只为教会加上荣耀,就好像妇女戴上项链以增加光彩而已,圣洁乃是教会的本质,教会是由圣洁所构成的,教会与圣洁是异字同义。

  圣洁的本份

  从教会是圣洁的事实来看,教会不可以此为满足,相反地教会应时常与那欲毁灭她的仇敌相对抗,不以目前圣洁的程度为满足,乃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简言之,教会的圣洁不仅是一个荣耀的事实,而且也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责任。

  世界、魔鬼与肉体往往是拦阻教会在圣洁上进步的仇敌,其实这三项可归纳在世界化这一名词之下。

  世界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说来,世界化正与圣洁相反,特以下面几点说明解答此问题。

  在多数基督徒的心目中,世界化就是世界的娱乐。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只有当娱乐成为罪恶的时候,此娱乐才被描述为世界化。我们不能将大多数的世俗人,在闲暇的时候,所从事的一些休闲活动,说成是世界化;只有一些显而易见的犯罪娱乐,如赌博、现代舞会等,及会造成邪恶、败坏后果的,这些才是世界化,是基督徒应该远避的。

  每个世代中都有一些罪被描述为具有支配力,目前,性方面的不道德,就具有很大的支配力,能导致人离婚。若教会想要保持圣洁,就必须对此罪特别留意,一旦忽视,不知道以圣经的教训抵抗这种罪恶的力量,世界化的浪潮势将不可避免的冲进教会。

  结论是基督教会为了保持圣洁,必须惩戒犯罪的教友,不仅如此,教会必须防患于未然,将世俗化从教会中赶除,并且必须彻底的研究圣经中的真道,以使教会在圣洁上行进步,耶稣岂不是祷告:「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并且说:「你的道就是真理」吗?(约十七17)。

  研读回应

1.圣经中对圣洁的用法是否指道德上的?

2.要如何为圣洁或圣物下定义?

3.你认为自己可以被称为圣徒吗?

4.制止教会世俗化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教会的大公性

  基督教会的确是普遍的,而教会的普遍性也是教会荣耀中最显著的部分。

  盛行的误解

  可悲的是教会的大公性有时被误解。其中有两项误解特别盛行,一是主张狭窄见解的人,一是主张广义见解的人。

  天主教自称为大公教会,藉着这种宣称,排除其他的教会,将之拒于门外。天主教这种教会大公性的看法,的确是一种有限制的大公性,而非真正的大公性。

  相反地,许多基督教派对教会的大公性,则采取松弛的态度,与天主教持完全相反,而且也是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凡是教会的团体,都算是大公教会的成员,连否认三位一体,或不相信基督神性的教会、牧师也包括在内;毫无疑问地,这样的教会不能称为基督的教会,而是「假冒的教会」。虽然教会与异端之间差之毫厘,可是每当一个新教门被发现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圣经来观察,察验他们是否犯了分门别派的罪。仔细而慎重地分辨何者为真教会,是有必要的,因为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假道理,许多旁门异端,擅自用教会的名义纷纷成立。

    旧约的期待

  为谋求基督教会大公性的适当看法,必须将旧约与新约中的教会作一比较。

  据说旧约时代的教会仅限于以色列人,因此,就范围上来说,是国家性的,而非普世性的。不可否认这种说法多少都有些道理。神与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立了恩典之约:「别国他都没有这样待过;至于他的典章,他们向来没有知道」(诗一四七20)。

  可是,这绝不是全面的看法。旧约里不仅充满了未来教会大公性的预言与应许,也包含着实际性的期待。当神召亚伯拉罕出离异邦环境的时候,他就成为特选百姓之父,神对他说:「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十二3)。国家主义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起初它就是为达成教会大公性的一个管道,诗篇七十二篇说到弥赛亚要做普世的王:「他要执掌权柄,从这海直到那海,从大河直到地极」(诗七十二8),神藉着传福音的先知发出了普世性的召请:「地极的人都当仰望我,就必得救」(赛四十五22):神吩咐先知约拿向外邦尼尼微城传悔改的福晋;耶利哥城的喇合,叙利亚人乃缦,以及摩押人路得,都是转离异邦宗教而归向真神的人。

  新约的实现

  基督教会的大公性,到新约时代就完全实现了。

  在耶稣公开传道快结束时,有一个希利尼人来见他,耶稣深受感动就说:「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约十二32),他这话是指着自己要被钉十字架说的。当耶稣要离开橄榄山升天的时候,他对门徒说:「……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一8),在五旬节那日,有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其中有许多人已经悔改,并受洗加入了基督教会。埃提阿伯的大监是藉着腓利的教导而信主的。彼得传道给罗马的百夫长及其全家,他们也悔改了。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保罗成为神手中的器皿,将福音传给外邦。使徒行传就是在阐明福音从犹太京城耶路撒冷进到世界首府罗马成功的旅程。

  简言之,新约时代的基督教会,完全打破了国家主义的藩篱,而将福音传遍全世界。在耶稣基督回来之前,福音要传与万邦,蒙救赎者在天堂要歌唱羔羊的荣耀:「……因为你曾被杀,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启五9)。

  教会必须注意,不当容许任何有损教会大公性的事存在,因此教会必须避免派系的门户之见。派系一词虽然常常被误用,但却很难加以解释,虽然如此,教会还是必须遵照圣经而行,也就是说,在圣经的范围内坚持基督教要道的正确规范,或基督教伦理的正确解说,这样就永远不会走上派系偏差之路。然而出乎意外的,有些人在讲解圣经时,常偏重一端,还有些人在圣经的教训以外,另外有所加添,这都显出派系的意思。比如,某派教会强调人的责任,而忽视神的主权,另一派则强调神的主权而轻忽了人的责任,这两者都有派系之嫌。还有一种派系认为适度地使用酒当饮料,是一种罪,但是这样的见解没有圣经根据,是不被支持的。不论如何,派系终究是很大的罪恶,因为它造成了见识偏狭、刚愎自用,而且把教会荣耀的属性之一,就是教会的大公性给蒙蔽了。

  大公性最重要的积极含意,就是有责任向地上的万族传扬耶稣基督的福音,并藉着洗礼接纳一切相信的,不分种族肤色,而进入教会。在基督教会中是「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唯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西三11)。

  研读回应

1.若说旧约时代的教会不是普世性的教会,这个说法对不对?

2.教会如何才能避免派系的门户之见?

3.教会的大公性最重要的含意是什么?

4.什么才是合适的教会大公性的看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教会的使徒性

  使徒性是基督教会的特性吗?有些人的答案是肯定的,有些人则是否定的,而正确的回答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实在说来,新约时代的教会有使徒的特性;但在另一意义上则没有使徒的特性。

  使徒的根基

  当彼得承认基督为永生神儿子的时候,主称他为有福的,并且接着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太十六18)。到底这「磐石」是指什么呢?

  天主教说,这磐石就是使徒彼得:也因为以耶稣这句话作为教皇制度的根基,并且坚持彼得是第一任教皇。这样的说法似乎是合理的,认同彼得就是磐石,而在这磐石上建造教会。但是有很多人不赞成,提出异议,根据新约以弗所书的记载,教会是建造在使徒、先知的根基上,耶稣自己为其房角石(弗二20),清楚的指出是建造在所有使徒的根基上,并非是建造在一个人的根基上,所以彼得不能在别人之上独占鳌头。

  通常磐石都是指着耶稣基督而言,因此很多人都认定马太福音十六章18节中的「磐石」,是指着耶稣基督自己,但这样的解释有些牵强,当然耶稣那时候是对彼得说话,当基督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那就是磐石的意思。门徒们不能够明白耶稣不是指着彼得,乃是指着他自己说的,因为他接着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

  彼得所承认的就是这磐石吗?彼得的承认是从主引发而来的,无疑地,彼得的承认与这磐石有密切的关联,可是却不能说二者是同一的。当耶稣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接着又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明显可见,耶稣不但是想到彼得的承认,同时也想到彼得这个人。

  很可能「这磐石」就是正承认基督的彼得,为使徒的代表。这节经文解释的重点,在于彼得的承认和他的为人,这对上下文来说较为适合,彼得对耶稣的问题:「你们说我是谁」,作了承认,而彼得在此处的回答,不仅是为自己,乃是代表其他使徒来回答。这样就能叫我们看出,耶稣的回答是认为彼得为其余使徒的代表,这也与以弗所书二章20节所说的相符。该节经文说教会的根基,并不是只在一使徒身上,乃是在众多使徒的身上。

  因此,从马太福音十六章18节与以弗所书二章20节所教导的真理,使徒乃为教会的根基。

  教义上的使徒性

  新约教会的根基在使徒身上,是什么意思呢?最稳妥的回答是,教会乃是建立在使徒的教训上。

  这个说法毫无错谬地隐含在马太福音十六章18节中,不仅是在彼得说耶稣是基督是神儿子的时候,乃因彼得承认了这个教义,于是耶稣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特别是使徒们承认了这个真理,所以他们才是基督教会的根基。

  使徒的教训是教会的根基,在大祭司耶稣的祈祷中也隐含着这个真理,主说:「我不但为这些人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信我的人祈求」(约十七20)。除了使徒以外,主还想到以后世代的教会,教会乃是包括所有藉着使徒教训而相信基督的人。接受使徒所教导的真道,就是接受教会本质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或许有人会问,那么使徒是教会根基的说法,是否与保罗所说:「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林前三11)相冲突呢?

  教会既然建立在使徒的教训上,那么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了。除了基督以外,教会还能教导什么呢?基督就是使徒教训的总纲和本质,保罗岂不是说除了基督并他钉十字架以外,不知道别的吗(林前二2)?说教会的根基是使徒的教训,岂不等于说教会的根基就是基督一样。

  最有意义的是,大公教会的信经之一—使徒信经,乃有史以来的教会所承认的信仰。其实这个信经并非使徒们所写,使徒信经中的真理,是最后一个使徒死后,相当一段时间才发展出来的,与使徒们完全无关,只是用使徒之名,意谓着众使徒信仰教训的总纲。

  组织上的传递

  有些教会声称,教会的使徒性当丝毫不受干扰的继续下去,正如使徒时代的光景。他们特别强调,自己的牧职是受使徒的按立,不断地承续而来,这种观点就是所谓的「使徒统绪」,并为希腊正教、罗马天主教、圣公会所主张。

  在这个宣称中有一个错误,组织上的继承并不能保证教义上的继承。暂且不提希腊正教和圣公会,单单提罗马天主教就好,天主教岂不是否认了使徒教训的中心--唯独因信称义的教训吗?岂不是离使徒的教训太远了吗?为了这个缘故,十六世纪的改教者,毫不迟疑地宣布天主教为假教会。因为仅有组织上的继承,而无教义上继承的教会,是毫无价值可言的,根本谈不上是耶稣基督的教会。改革宗的领袖教导的极为正确,他们说「教义的继承」而非「人与地的继承」,乃是真教会的标记。

  有一个比方或许能澄清这点:一棵树有一根主干,其上分出两根枝子,再由两根枝子分出更多的小枝子,如此继续繁殖;偶然其中有些枯干了,就被剪去,甚至那两根由主干植生出来的枝子枯干了,也要被砍掉;但不拘如何的修剪,总有新生的枝子从主干生出。照样,从使徒时代以来的真教会,就是使徒时代教会的延续。真教会是以使徒为根基的,其有两项特性,那就是教义与组织上的继承,都是由使徒而来。

  研读回应

1.以弗所书二章20节与哥林多前书三章11节是否有互相矛盾、冲突之处?

2.使徒信经是由使徒们逐条写成的信仰告白吗?

3.何谓使徒统绪?

4.真以便徒为根基的教会有什么样的特性?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0: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教会的进步性

  一般人的观念中,基督教会是一个保守的机构。而保守主义也被认为是教会的基本特性之一。这种教会观是十分正确的,可是在实际的意义上,真教会不但是保守的,同时也是进步的。教会的进步性并不次于保守性,此进步性更是教会光荣上重要的一方面。

  教会在圣经成形时期的进步性

  神的教会在新约中被描述为进步性的,最有意义的,乃是她的进步性不是出于她本身,而是神所促成的。神藉着渐进性启示的赐予,使得教会有进步、往前进行。

  圣经并不是某一天由天上掉下来的一部天书,相反地,圣经是经过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由神所默感的人所写的,使神在地上的子民得到有关神,并神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识,教会是一点点往前进步的,因为神对自己的启示也是渐进的。

  不论人们对圣经中的进步性是如何的错解,进步性却是一个事实,结果在圣经完成时期,教会一定是进步的。从此可引出一个例证,这是论到有关教会教义的重要方面。

  亚伯拉罕蒙召脱离异邦环境,乃是教会成立最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之一。此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含有普遍主义的特色,是非常有意义的。神对亚伯拉罕说:「……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十二3)。从此一事件表明出国家(本族)教会的开始,有普遍主义的预言与期待,但旧约时期的教会,差不多仅限于以色列一国,乃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他将他的道指示雅各,将他的律例典章指示以色列。别国他都没有这样待过;至于他的典章,他们向来没有知道。」(诗一四七19~20),与此民族主义相一致的,就是耶稣差遣十二门徒出去传道时所给他们的教训:「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太十5)。

  普遍主义的花苞,是直等到主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才完全地开放。在他被钉十字架不久以前曾预言:「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约十二32),在他复活以后,他吩咐使徒和他的教会,要他们去使万民做他的门徒(太廿八19),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他的见证人(徒一8)。五旬节时,从「天下各国」来的犹太人与新入教的外邦人,都因听彼得的讲道而加入了教会。教会需要一段时间来成长,以适应其普遍性,这是值得注意的事实。彼得本人将福音传给罗马百夫长,尚需透过超自然的异象来预备他(徒十章)。使徒们在耶路撒冷开大会,目的在辩论外邦人归主后,若不事先经过犹太人的礼节,是否该接纳外邦信徒进入教会,结果是普遍主义得胜,因为神的心意本是如此。故在神启示中的进步性,以及后来在教会中的进步性,都是清楚可见的事实。

  教会在圣经完成后的进步性

  当圣经完成后,教会似乎就终止了进步,然而情形绝非如此。特殊启示在圣经中的确是完成了,但是教会的进步却并没有终止;在了解圣经这方面,教会在每一个世代都是需要进步的。历世历代以来,真理的灵不断引导教会更了解神的话。如果你以为这种进步会受到任何干扰,你就是对历史全然无知。在某一个时期,教会似乎已经失去了真理,但必须留意的是,并非所有自称为教会的,都是基督的教会,某些时期,教会背离神的真道,但无疑地,历史的基督教会因蒙圣灵光照,向来是具有进步性的。历经世代,圣灵以渐进的方式光照他的教会,特别是在研究神的话语上,我们从关乎教会的教义来看,就可以说明这的确是个事实。

  主后第五世纪的圣奥古斯丁,无疑是影响力最大的教父,加尔文主义者与天主教人士,都从他的教训中各取不同的观点而有所坚持,加尔文派对赖恩得救的教义很热心,天主教则对教会的教义很热心,但是这两个教训在奥古斯丁的脑中,像两个未出母腹即彼此冲突、矛盾相争的双生子,其中有关教会的教义是错误的,他主张祭司制度,认为只有藉着教会,神才将救恩分赐给人。直等到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之后,传福音的真理才胜过祭司制度的错谬。改教者发现了圣经的教训,也就是圣灵在人心中生发信心,透过教会把福音传给人;实际上是神自己将救恩赐给人,并不需要教会的干预。至于在教会中成为会友,当然是得救的结果,但却不是得救恩的先决条件。唯有相信主耶稣基督是一个人得救的条件。

  今日教会必须是进步的

  今日的教会极需保守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因为教会的内外都有强大的势力要将教会迁离真理,荣耀的基督对非拉铁非教会说:「……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夺去你的冠冕」(启三11),今日的教会要特别注意这点,免得离了真道。

  教会必须记得圣经所提出客观不变的真理,教会的神圣职责是必定要坚守这真理,也必须遵守圣经所立下的客观、不可更改、且良善的标准。教会也不可忘记,自从特殊启示完成以来,真理的灵就在研究圣经启示上光照了教会,光明的结果透过基督教各伟大信经上,以及著名神学家的著述中流露出来,虽然这些不能与神的道并驾齐驱,但却应当热心的注意查考。

  有关教会的责任,还有未尽之言:教会不单只是保守的,也是进步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教会如果不是保守的,那她就失落了基督教会的特征;历史也告诉我们,假如一个教会不是进步的,那她就要灭绝了。

  教会的保守必须走向进步,但进步归进步,却不能进步到像新派一样连根基都拆了,这不叫进步,乃是退步,甚至于是破坏。教会必须要维持根基,一方面在根基上建造,一方面也在根基上进步,而进步是为了有更深的建造,这才是健全的保守与真正的进步。

  不要以为我们能把圣经的真理研究穷尽,绝不可能,教会从来没有做到过。教会仍然要持守神所分配的工作,彻底地发掘神的话,从其中得到更深奥的真理,耶稣说要从这府库中拿出新旧的东西(太十三52)。历史教训我们,教义上的争辩,被视为是一项大的罪恶,在今日教会是受到谴责的,虽然如此,这样的争端对真理的发掘却有极大的益处。教会必须在圣经的真理,与人为的遗传之间划清界线,这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时甚至必须放弃后者,而不论其多古远、多根深抵固。将圣经的教训应用在当时代的难题与需要上,更是教会不可忽视的本分。

  论到教会与政府的关系,这就关系到教会论,谁敢说自己的主张最具权威性,又有谁能否认,当国家极权主义气焰高张的时候,正是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圣经真理的时候。再者,教会并没有严格的去区分真教会与假教会,在差不多每个教会都离弃信仰的今天,当务之急乃是严格的区分真伪教会。

  有一句拉丁文说教会的责任是进步性的,(即改革的教会要继续地改革)。若是一个教会停止改革了,她就没有资格被称为改革的教会,换句话说,在任何教会中,自足自满都是最大的罪。一个自满的教会不是死了,就是正在死的教会。一个教会若夸口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启三17)的时候,就是教会元首要把她从口里吐出去的时候。

  研读回应

1.如何从亚伯拉罕蒙召的历史事件中看出教会的普遍主义?

2.教会的进步性是否随着特殊启示的完成而终止了?

3.请举出一例,说明圣灵如何在神的话语研究上,以渐进的方式光照他的教会?

4.教会要如何才能做到健全的保守与真正的进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神知网 ( 黑ICP备09004198号 )

GMT+8, 2025-5-1 02: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