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二大地震以及缅甸的风灾引起了全球的回响与关注,世界各国的人民,以及众多的宗教、慈善机构都发起捐助运动。这些灾难使许多人感到震惊与无奈。
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本能的反应是问:「神啊!为甚么?」但心底里又十分明白,从受造者的角度,是无法得到圆满答案的。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只好忍着悲痛,做该做并可做的事。
在遇见天灾人祸的时候,基督徒当有甚么样的响应呢?我们可以从耶稣的教导与榜样来学习其中三项:
一. 认定主权
有一次耶稣与门徒遇见一个生来瞎眼的人。门徒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约九1-2)
门徒想要知道苦难与不幸的背后,有甚么特别的原因。当时的人有一种观念,人犯罪之后会遭受神的刑罚与管教,甚至会祸延子孙。因此,当门徒看见这生来瞎眼的人,就发出如此问题,将自己的好奇心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
耶稣指出门徒问错了问题:「不是这人犯罪,也不是他的父母犯罪。」意思是不必问谁是罪魁祸首,不一定有人犯罪才造成这样的不幸,他的遭遇乃是要显出神的作为来(约九3)。
这些门徒拿别人的悲惨遭遇来作神学讨论,正陷进一种无情的冷漠中。耶稣的答复让我们看到一个重点:「不要问为甚么(Why)?乃要问神的作为如何彰显(What)?」不要只作客观的、头脑上的分析;乃要主动察看神的作为。
在灾难或不幸的事情发生时,最好不要问太多的「为甚么?」因为这样作只会消耗人的精力,并且转进一个死胡同里去,至终无法走出来。
葛理翰师母(Ruth Graham)的祷文藉得深思:
我将我众多的「为甚么」献陈在您十架前,双膝跪下,俯伏敬拜。
我脑海一片空白,心灵全无感觉。
但在敬拜里我体会:只要认识您,我再不需要问:「为甚么!」
虽然我们有太多的事情不能完全了解,但让我们在灾难中,仍持定积极的观点,去察看一些人性美丽的片段以及信仰所带来的力量。
二. 自我省察
另外一次耶稣在向群众讲道的时候,有人将一件新闻告诉祂。当时有些加利利人在献祭时被杀,他们的血被彼拉多搀杂在祭物中献祭(路十三1)。
相信在场的人或许会想:「这些人所遇见的不幸,必定是因为他们犯了罪,所以遭到神的刑罚!」他们亦期望耶稣能朝着这方向给予答复。
然而,耶稣没有按照人的期待回答;也没有探讨事件背后的可能动机;更没有讨论如何对付彼拉多的策略。祂先问说:「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人比众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这害么?」然后矫正他们的思想说:「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十三2-3)
耶稣将这件新闻当作实物教材,让听众不要将指头指向别人,乃要指向自己,进而作出要悔改的自我反省。
耶稣接着讲述第二件新闻,就是从前西罗亚楼倒塌了,压死十八个人。耶稣的问题与结论都是一样:「你们以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么?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十三4-5)
两件新闻发生的地点不同:前者在加利利,后者在耶路撒冷。它们的性质亦相异:第一件是人祸,第二件是天灾。
在灾难中死去的人,不一定是因为他们罪恶滔天。耶稣要众人思想人生是如何短促,生命可以在一剎那之间就结束。若是我今日就要离开世界,我能无悔于过去吗?能坦然站在基督台前吗?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三. 同情扶助
当耶稣听到祂所爱的拉撒路死去的时候,祂看见马大与马利亚哭,并看见与祂在一起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然后哭了起来!(约十一35)
当遇见死亡忽然来临,耶稣站在人子的地位与人同哭。虽然有解经者认为耶稣的眼泪掺杂着为犹太人的不信而哀恸,但相信耶稣这次所流的主要是同情的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相信只是未到伤心时!耶稣并不担心会给人一种软弱的形象,祂没有掩盖心里对人类悲情的感触。
当电视荧光幕上出现一幕又一幕的灾难片段,死亡的数字不断攀升的时候,试问又有谁可以无动于衷,不黯然落泪呢?流同情的泪故然是最自然、最基本的反应。然而,亦得将眼泪转化成行动,借着金钱的捐献、实际的参与、以及代祷的支持等去援助灾区的人。这才是真正效法人子耶稣在世上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