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基督徒参加教会的必要性,而在此我们要提出一个更实际的问题。如果你曾经邀请过那些自称为基督徒、但平常却不聚会的人去做礼拜的话,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答辩:「先生!今天基督教的宗派那么多,不同名称的教会到处都有,你要我到那一家教会去做礼拜呢?」当你听到这句话时,不知作何感想。人家告诉你,因为教会宗派繁多,不同名称的教会不胜枚举,要选择一间教会做礼拜,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难道你不会体谅人家的苦衷吗?
说起来很好听,可是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如果你对教会的事情比较了解,你就会知道,通常说这种话的人,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但是,他们却欺骗不了上帝与那些爱主的弟兄姊妹。话讲回来,这些不想做礼拜,不想参加教会的信徒,虽然他们擅长花言巧话、藉词推托,这不过表现出他们的愚昧与无知而已。他们仍存着一颗不悔改的心。不然的话,他们绝不会对遵从圣经的教训与促进灵性的事情漠不关心。再进一步说,不做礼拜的信徒必然渐渐离弃真道,迈上属世的道路。
现在让我们看看基督教宗派的繁多,是否能够成为不参加教会的理由。当我们说基督教宗派繁多的时候,无形中就是说:「今天的教会不需要这么多宗派;我所认定的教会只有一个,就是耶稣基督自己所建立的独一无二的教会。」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在组织上完全合一的教会。但试问这样的教会,在地上有可能建立吗?这样的教会,是否合神心意、是否符合圣经的教导呢?
宗派、传统、成圣
首先,这种组织上的大公教会,像天主教或聚会所那样,容不下教会内部的神学争辩,结果不论是像天主教那样注重传统,或像聚会所那样反传统,最后都不免须要以人的权威建立传统。
正统基督教虽然分许多宗派,但这些宗派并非互不往来,而是同气连枝,彼此在认信同一套圣经基要真理的前提下,一面持守自己的立场,一面与其它宗派对话,彼此提醒,也对自己宗派的立场进行反思。使徒时代中,就有保罗与巴拿巴分道扬镳,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再共同事奉同一位主。正统基督教自初代教会开始,就建立了这样一个活传统,在不同见解、不同教会文化的刺激下,在教义上不断回归圣经、以圣经启示查验每个派系的神学立场,尤其自宗教改革起,不同的宗派间形成一种健康的张力,使得教会传统能不断回归圣经,不至于变成人的死传统,对于新兴的异端,也藉由这种张力,有效地加以排斥。这是教会组织上的多元化加上灵性上的合一,所造成的效果。倘若教会组织被一元化,那么教会将无力阻挡异端的入侵,也无力更正教会中的死传统,正如罗马天主教始终无法摆脱半柏拉纠主义的阴影。
教会组织一元化的危险
此外,缺乏组织上的多元性的教会,很容易造成两种错误。第一是像天主教那样,出现中央集权的教会政体;第二是将一两个领袖高举过所有的历代圣徒,甚至将其偶像化、神格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庞大组织的向心力。但这明显是违反上帝心意的。
地上的教会:属灵的合一
这种在有形组织上一元化的教会,在地上是无法发挥教会应有的功能的。圣经告诉我们,信徒在基督里的合一,是限于信仰与灵性上的合一,并非组织上的合一 (参约十七11、21;弗二13-16;四4-6)。
圣经说当主耶稣再来时,那些得救的信徒才终于在主耶稣面前一块儿唱诗赞美上帝,正如启示录七9-10所说的:「我观看,见有许多人,没有人能数过来,是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大声喊着说,愿救恩归与坐在宝座上的上帝,也归于羔羊。」
前几年,英国有位著名的基督徒文学家这样说:「今天的基督教虽然有很多不同的宗派,但是你的确不须要因为宗派多了就灰心。最要紧的是,这些不同的宗派,他们的信仰合乎真理,他们的工作以圣经为基础。只要你参加一个这样的教会,那么你就是属于那合一而无形的普世教会了。」
这位作家举例说明,基督徒参加不同宗派的教会,就好像被自己国家派往参加一个世界性的会议。当我们到达这个议会厅的时候,所看见的是各种不同的小组研讨会。由于时问的短促与议程的限制,我们不能参加会议中所有的讨论会。假如你是某一国家的经济部代表,你就只好放弃其它小组的讨论会,专心参与经济组的讨论。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你无法同时参加会议中每个小组的讨论。虽然在这次世界性的会议中没有参加各小组的讨论,但是因为你参加了其中一些讨论会,你就是参加这一次的会议了。信徒参加教会也是这样,只要我们参加一个信仰纯正、合乎圣经教训的教会,那么我们就参与了那无形的基督教会。
每位信主的弟兄姊妹要记得两件事情。第一,主耶稣来到世上,是要寻找拯救我们这些失丧的人,恢复我们与上帝的关系 (参弗二13-18;加三23-29)。第二,主耶稣到世界来建立祂自己的教会,这就是圣经之所以称教会为基督的身体的原因 (参太十六18;弗一23;二20)。因此,凡信主的人不能说他已经得救却不参加教会,更不能说因为教会宗派繁多而与耶稣的身体没有关系。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按祂的形像造我们。自从始祖犯罪以后,我们就失去神所给我们的仁义与圣洁。借着耶稣的救恩我们才能恢复人类固有的本质。这件事实告诉我们,人类本性的堕落与回转归向神的必要。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身体的构造与其它的民族没有差别,虽然外国人的鼻子比我们高一点,他们一样有个鼻子。虽然非洲人的嘴巴长得大一点,同样他们有个嘴巴。其实人类身体的构造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我们各有不同的背景与文化、不同的历史及语言、不同的制度与生活方式,造成不同的见解与思想。如果人类互相寻求了解,而非彼此敌视,那么人类社会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争端。(当然这是假设性的;世人若没有和平之君,是不可能拥有和平的)。基督的教会也是这样。基督所选召的信徒来自各个不同的种族与地区。他们各有不同的文化与思想、生活与风俗、背景与言语、阶层与教育。这些都是造成不同崇拜的仪式与讲解圣经方法相异的因素。同时,没有一个教会或信徒敢说他已经完全了。为了这个缘故,基督教才有这许多不同的宗派与名称。
宗派繁多的祝福
正如刚才所说,这是为了照顾到我们这所有不完全的人的需要;在新耶路撒冷中,我们已经完全了,因此就不再需要繁多的宗派了。但在基督再临之前,我们须要有不同的宗派,一方面让我们在宗派间的张力底下学习彼此提醒、彼此扶持,一方面以不同宗派的特长来满足不同背景的人的需要。改革宗重视神学,因此改革宗神学家的系统神学著作,在神学院中有效地装备浸信会、宣道会、公理会等宗派的传道人。宣道会重视宣教,就在改革宗神学的基础上进行福音工作。浸信会重视文化使命,就在改革宗神学的基础上影响文化。这许多宗派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歧见,但在基要真理上是一致的,而彼此间无疑是同气连枝、彼此合作,互相遮掩对方的软弱。也只有这种组织上的多元化,才能够提醒信徒在发生歧见时,回到同一位主面前、回到同一本圣经的光中;只有这种组织多元化所造成的张力,能够使普世无形大公教会在历史中不断地成圣、不断归回圣经。
所以,我们的确不须因为教会宗派多就灰心。反过来说,我们要因为教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宗派,大家同感一灵,而欢呼感谢神才对。因为上帝竟然容许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信徒们,用不同的方式来敬拜祂、宣扬祂的道。这岂不是一件绝妙无比的神迹吗?
可见的合一见证
但是,我们切要记住,只要我们的信仰是以圣经为基础、我们所崇拜的神是同一位创造天地万物的耶和华、我们的救主是同一位创始成终的耶稣基督、我们的教会同建造在使徒与先知的教训上、我们的会友都是爱主而愿不惜任何牺牲遵从主道的,那么尽管我们属于不同宗派,都是属于耶稣基督那合一的教会。除此以外,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在可见的信仰上、灵性上、圣工上,要互相合作、彼此扶持、彼此代祷。切勿以「无形的合一」的美名,作为互不理睬、互不合作、没有合一见证的借口。耶稣说:「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愿我们把不同宗派之中的肢体,当成我们自己的至亲之人,彼此扶持、彼此相爱,为主作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