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步骤:勤发问题
在解释经文的时候,先要学习怎样问问题。「问问题」是将观察步骤得来的结果,然后用问题去「扫射经文」。对于初学的人,开始时不一定会问得好,有些「傻问题」、「怪问题」、「没有答案的问题」都会问出来。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久而久之,会从过程中知道那些问题可以不必问,或是问了亦没有甚么功用。因此,最好学习的途径是多尝试、多实习、并且多与其他查经同道一同切磋。
有三类问题可以问:
1.定义性问题 是针对作者用词的意义与解释而发。
2.逻辑性问题 是追究原因,找寻词字与词字,或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合理关系而发。
3.引申性问题 是着重找出经文一些由问题答案所引伸出来的新问题。
A. 初步发问:
在开始时可以尽量发问,不明白的就可以写下问题。在问题后附上属于那一类问题,以供在学习的过程中参考之用。
1. 经文用「但」开始,表明它与上文门徒所问的问题有甚么样的关系?(逻辑性问题)
2. 为甚么耶稣不正面回答门徒的问题,反而引出这节圣经的教导?(逻辑性问题)
3. 耶稣向问徒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甚么?(解释性问题)
4. 圣灵是谁?祂有甚么特征?(定义性问题)
5. 圣灵与父神并耶稣有甚么样的关系?(逻辑性问题)
6. 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是甚么意思?(定义性问题)
7. 从降临一动词的时态来看,圣灵会在甚么时候降临?(逻辑性问题)
8. 圣灵将会如何降临?(定义性问题)
9. 圣灵降临的时候有甚么现象出现?(定义性问题)
10. 圣灵降临对当时的门徒有甚么重大的意义?(逻辑性问题)
11. 「你们」是否只局限于当时在场的人?(引伸性问题)
12. 圣灵降临会带给门徒能力,是甚么样的能力?(定义性问题)
13. 为甚么作见证要从耶路撒冷开始?(逻辑性问题)
14. 犹太全地在那里?(定义性问题)
15. 撒玛利亚在那里?(定义性问题)
16. 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素来没有来往,为甚么要特别题述撒玛利亚这地方?(逻辑性问题)
17. 「地极」在那里?(定义性问题)
18. 当时的人对「地极」的观念与现代人对「地极」的观念有不同?应当按那个观念来理解?(引伸性问题)
19. 耶稣对「地极」的理解又是怎样?(引伸性问题)
20. 为甚么只特别题述这四个地域?有些是城市,有些是地区,它们有表明性的意义吗?(逻辑性问题)
21. 作见证(人)是甚么意思?(定义性问题)这些见证(人)要见证些甚么呢?(逻辑性问题)
22. 为甚么要作耶稣的见证(人)?(逻辑性问题)
23. 为甚么作见证需要有来自圣灵的能力?(逻辑性问题)
24. 「作我的见证(人)」表明这些见证人与耶稣之间有甚么样的关系?是属于耶稣的见证人?是内容有关耶稣的见证人?或是耶稣所差派出去的见证人?(逻辑性问题)
25. 耶稣所说的这句话在甚么时候应验?(逻辑性问题)
26. 耶稣在讲完这句话之后就被接升天,对于明白这段话有何重要性?(引伸性问题)
27. 这节经文与使徒们以后的事奉有甚么关联?
B. 在去芜存菁或组合之后的问题
为甚么要去芜存菁呢?因为问题太多,有时难以集中。而且有些问题不太重要,或是对理解经文的信息没有太大帮助,就可以删除或与其他问题合并。以下是经过整理后的十五个问题。
1. 这节经文与上文有甚么样的关系?为甚么耶稣不正面回答门徒的问题,而引出这节圣经的教导?
2. 圣灵是谁?祂与父神并耶稣有甚么样的关系?
3. 圣灵在甚么时候降临?又圣灵降临的时候有甚么现象出现?
4. 圣灵降临对当时的门徒有甚么重大的意义?
5. 圣灵降临会带给门徒能力,是甚么样的能力?
6. 为甚么作见证要从耶路撒冷开始?
7. 犹太全地,撒玛利亚在那里?
8. 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素来没有来往,为甚么要特别题述撒玛利亚这地方?
9. 「地极」在那里?在当时门徒心里是指甚么地方?又在耶稣心里是指甚么地方?
10. 这四个地域是否有代表性的意义?
11. 作见证(人)是甚么意思?这些见证(人)要见证些甚么呢?
12. 为甚么作见证需要有来自圣灵的能力?
13. 「作我的见证(人)」表明这些见证人与耶稣之间有甚么样的关系?是属于耶稣的见证人?是内容有关耶稣的见证人?或是耶稣所差派出去的见证人?
14. 耶稣在讲完这句话之后就被接升天,对于明白这段话有何重要性?这节经文与使徒们以后的事奉有甚么关联?
第五步骤:逐题解答
根据第五步骤「逐题解答」的前九个大原则,先行解答第1-5题共五个问题。九大原则表列如下: 解释的原则 意 义
1.实义解释 按照文词语句最自然、最正常、而又最通用的意义去解释经文。
2.上文下理 根据经文的合一性去发现各部份的文词关系,再按照这种紧密的关系去理解经文的意义。
3.历史背景 认定经文是作者在某时代对特定读者所传递的信息,因此,要藉着了解经文当时的历史、地理、文化与风俗等背景资料来推敲经文的意义。
4.文法结构 了解作者如何藉着词字、片语与句子作为基本材料,配合在文法的架构中而产生的整体意义。
5.词的研究 研读个别「词字」本身所拥有可能的意义,并透过归纳或演绎的方式去断定个别「词字」在经文中的意义。
6.以经解经 根据圣经整体的合一性,引用或参照其他同类主题的经文,藉着比对与映衬的方法对该主题有较全面性的认识。
7.比较经文 是以经解经法的一种,将类同事件或真理的两面予以比较,从不同的角度去推敲与归纳经文的意义。
8.化解象喻 采取正确解经原则去解释经文中的修辞法或象征性用语。
9.逻辑推理 遵照文字沟通的正常思维过程去推断出经文最合理的意义。
以上的解经九大原则,好像一个工具箱里的九项工具,在解答问题的时候不是每次都要用上九项或是多项,乃要看情况与需要而定。有时候可以几项原则一同使用,但有时候只需要一项。但无论如何,解答问题应该不会离开这些原则。
以下是使徒行传一章8节头五条问题的解答(所采用的解经原则已附在括弧内,以供参考): 1. 这节经文与上文有甚么样的关系?为甚么耶稣不正面回答门徒的问题,而引出这节经文的教导?
• 上文记述门徒关注以色列国复兴的时间,因此问耶稣。当时的犹太人都有一个期待,他们等候神所应许的弥赛亚来临,拯救他们脱离一切政治的仇敌。在多年罗马的政权统治下,当时的犹太百姓十分盼望弥赛亚来临建立地上的国度。门徒在一章6-7所问的正反映这种心态。(上文下理;历史背景)
• 耶稣先指出以色列复兴的时间不是他们可以知道的(徒一7),然后立时转变话题,表明他们所问的并不是最重要的事。(逻辑推理)
• 从一8开始的连接词「但...」可见,耶稣要他们等候圣灵的降临,得着能力到地极作祂的见证人。耶稣所注重的不是政治国权的建立,乃是致力于属灵国度的拓展,这属灵的国度乃建基于祂的死与复活的救赎。(上文下理) 2. 圣灵是谁?祂与父神并耶稣有甚么样的关系?
• 圣灵是三一神中的第三位。「三一神」的信仰是福音派信仰的核心。(词的意义)
• 圣灵是主耶稣应许要来的另外一位「保惠师」(参约十四16-17;约十六7-10)(以经解经)。
• 「保惠师」(paraclete)这词原来的意义十分丰富,它基本的字义是「在旁呼叫」(calling alongside),可以有:「劝慰者」、「中保」、「法庭上的见证人」、「辩护律师」、「在旁营救者」、「个人教师」等意思。(词的意义)
• 「保惠师」亦可以是「战友」。古时希腊士兵在作战时,经常是两个人一小队。在遇见仇敌时,他们会背对背站着,构成三百六十度的视野,保卫战友盲点的所在。(历史背景)
• 祂是「另外」一位保惠师(约十四16-17),表明祂有位格,不只是一种力量。(词的意义、逻辑推理)
• 圣灵来要引导门徒明白耶稣所教导的一切真理(约十六13)。(以经解经)
• 从徒一8的下半节看,圣灵来要赐门徒属天的能力,让他们可以作主的见证人(上文下理)。
• 使徒行传第二章说明圣灵降临在门徒身上的情况(上文下理)。 3. 圣灵在甚么时候降临?又圣灵降临的时候有甚么现象出现?
圣灵降临的情况,记载于使徒行传第二章五旬节的时候,当时有以下的现象可见:(上文下理)
• 有大声音;
• 有大风吹过;
• 舌头如火熖降在他们身上;
• 他们被圣灵充满;
• 开始说别国的话。 4. 圣灵降临对当时的门徒有甚么重大的意义?
与经文看来,耶稣吩咐门徒要在耶稣撒冷等候圣灵的降临,祂的降临亦相等于「圣灵的洗」(徒一5),对当时的门徒可有几项重要的意义(逻辑推理):
• 应验耶稣在世时有关圣灵的应许(约十四16-17;十六13)。
• 接续耶稣在地上与他们同在,并且成为他们的保惠师,在旁引导与帮助他们完成所托付给他们的工作。
• 赐他们到地极去作见证的能力,这是他们所极度需要的,因为他们从耶稣被捕至受死,都是胆怯的一群。 5. 圣灵降临会使门徒得着能力?是甚么样的能力?
圣灵降临为门徒带来的能力不是身体上的力量,乃是灵里的力量。这力量是与为主作见证有关的(参徒二章、四章),其中包括(上文下理、以经解经):
• 有口才可以说别国的话。
• 行神迹异能。
• 充满胆量,在敌对的公会领袖面前,以及反对的群众中作见证。 **下期预告:再根据解答问题的九大原则:实义解释、上文下理、历史背景、词的意义、文法结构、以经解经、比较经文、化解象喻、逻辑推理;去解答使徒行传章8节所发的第6题至第10题问题。
第五步骤:逐题解答(二)
让我们继续解答第6题至第10题 6. 为甚么作见证要从耶路撒冷开始?
• 对于当时的门徒来说,耶路撒冷是他们宗教的中心,而且他们将要领受的圣灵亦是在耶路撒冷赐下给他们的。正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harity begins at home)从耶路撒冷开始是最自然的选择。
• 由于这四个地域中有三个连接词(三本英文译本都有and, and, and)将它们连在一起,由此可见这些地域在时虽有由近至远的进程,但门徒在这些地区作见证可以是同时进行的,因为连接词不是用 then(逻辑推理)。 7. 犹太全地,撒玛利亚在那里?
• 若是参看当时的地图,犹太全地是包括犹大山地与犹大旷野,耶路撒冷位处于犹大山地以北的地方。
• 撒玛利亚是在犹太全地以北的地区,犹玛利亚的主要城市包括:撒玛利亚、多坍、得撒、示剑与示罗。 8. 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素来没有来往,为甚么要特别题述撒玛利亚这地方?
• 约翰福音四章9节说「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犹太人甚至称他们为「外族人」(或作「混种人」;参路十七18)。这现象出现于犹太人从巴比伦回来之后(参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两书的记述)。犹太人不承认撒玛利亚人,认为他们逃避被掳,与亚述人混婚,是不纯种的犹太人。但他们自己却极力肯定他们民族的纯洁,并认为他们才是律法的真正守护者(Shomerim)。
• 因为犹太人不容许撒玛利亚人参与圣殿的建造,撒玛利亚人自行在示剑附近的基利心上建造殿宇,并强调这山有特殊重要性(参申廿七11-12;约四20:「这山上」)。每年在逾越节时候,他们在这山上献羊羔为祭。犹太人对这种做法非常不满,一方面认为他们背叛国教;另一方面说他们与异教崇拜相像,所以在玛喀比时代(约主前130年)要设法毁灭他们。
• 基于这些历史背景,犹太人与撒玛利人之间,在耶稣时代的裂痕非常大。
• 但因为耶稣所成就的救恩同时包括犹太人所鄙视的撒玛利亚人在内,因此耶稣要他们突破藩篱,不计较别人的身份与地位,仍要向他们作见证。这使命就是要他们去弥缝这裂痕。 9. 「地极」在那里?在当时的门徒心里是指甚么地方?又在耶稣心里是指甚么地方?
• 「地极」在当时人的观念是地的尽头,他们相信西面的罗马或西班牙是最终极的地方,因为当时的人仍相信地球不是圆的,是平的。当开船从西班牙再往西行,有一天会掉到深渊里去。
• 保罗曾经在写罗马书的时候,十分想望要到西班牙去(罗十五28),相信是基于要完成大使命的一个愿望(历史背景)。
• 但在主耶稣的心目中,相信在祂说「地极」的时候,是指到比当时人的观念更广的地区。
• 若按这词的意义引伸,地极可以说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逻辑推理)。 10. 这四个地域是否有代表性的意义?
• 传福音必须由近至远,从小到大。作见证要从耶路撒冷本地开始,延伸至邻近的犹太全地,并且包括他们所鄙视的撒玛利亚,直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这四个地方合在一起,是指到作见证的全面性与普通性,主耶稣要门徒走遍人居之地,将复活的信息见证出来。
• 这节圣经已被公认为剖析使徒行传分段结构的钥节。由第一至第七章是门徒在耶路撒冷所作的见证(参路廿四47说:「从耶路撒冷起...」);第八至第九章是在犹太全地与撒玛利亚所作的见证(参徒八1:「…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而第十至第廿八章是到「地极」去所作的见证。 **下期预告:请继续根据解答问题的九大原则:实义解释、上文下理、历史背景、词的意义、文法结构、以经解经、比较经文、化解象喻、逻辑推理,去解答所发的第11题至第15题的问题。
第五步驟:逐題解答(三)
讓我們繼續解答第11題至第15題
11. 作「見證人」是甚麼意思?要見證些甚麼呢?
• 這裡的「見證」原意是「見證人」的意思。簡單來說,「見證人」是曾親眼見過,親身體驗事件的發生,又願意將所經歷的一切告訴別人的人。「見證人」必須忠於所見的事實,不可將事實與猜測混為一談,更不能因為利益而放棄真理,亂作假見證。(詞的意義) • 因此,門徒不單要作口傳的見證,更要用他們的生命印證所說的真實。(詞的意義)
• 作見證的內容包括耶穌的一生,祂的事蹟、祂的死與復活,透過聖靈的力量見證神的道與祂的大能。在使徒行傳的多篇講道中,以彼得為首的使徒經常題述上列的重點,最重要的當然是福音的核心 – 耶穌的死與復活(參林前十五3-4),證明祂是舊約應許要來的彌賽亞。(以經解經) 12. 為甚麼作見證需要有來自聖靈的能力?
• 聖靈要降臨在門徒身上,他們就著能力。聖靈所賜的能力是見證人必須具備的動力。(上文下理)
• 要說服人接受耶穌的救恩,不是靠人智慧與口才,必須靠聖靈在人心裡動工。因為主耶穌曾說,聖靈來是「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十六8)。(以經解經)
• 在使徒行傳第二章彼得講道之後,會眾扎心、悔改,最終帶來生命的改變,這些都是聖靈的工作。(以經解經)
• 耶穌知道處於一個敵對神的世代而仍能忠心作見證人,這項工作十分艱鉅,因此賜下聖靈成為信徒內在推動的能源。一個沒有能源推動的見證人,就像車子的油缸沒有汽油,根本不能發動。(邏輯推理) 13. 「作我的見證人」表明這些見證人與耶穌有甚麼樣的關係?是屬於主的見證人?是有關耶穌的見證人?是耶穌差派出去的見證人?
• 按文法結構來說,「我的」應指到「有關我的」(witnesses that concern me),是說明這見證必須有關主的一生,祂的死與復活。(文法結構) 14. 耶穌在講完這句話之後升天,有甚麼重要性?
• 主耶穌交待一切之後,就在他們眼前被雲彩接去上升了。(上文下理)
• 耶穌升天之後,天使對門徒說:「...為甚麼站著望天呢?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祂還要怎樣來。」(一11)天使提點他們不要停留或陶醉在這超然的經歷上,必須去實踐使命,直等到祂回來。(上文下理)
• 四福音裡亦有題述大使命的不同版本(參太廿八19-20;可十六15;路廿四47-48;約二十21)。耶穌在升天前再覆述一遍(徒一8),不單將聖工的籃圖劃出,亦將工作的範圍指定,讓門徒知道這是一項影嚮整個世界的使命(馬太福音亦早已題及「萬民」的字眼)。(比較經文) 15. 這節經文與使徒們往後的事奉有甚麼關聯?
• 這節經文已被公認為剖析使徒行傳分段結構的鑰節。由第一至第七章是門徒在耶路撒冷所作的見證(參路廿四47說:「從耶路撒冷起...」);第八至第九章是在猶太全地、撒瑪利亞所作的見證;而第十至第廿八章是從該撒利亞直到當時的「地極」所作的見證。(上文下理,文法結構) **下期預告:請再看一遍以上的十五題答案,有那些比較難解的詞字或句語,需要對照註解,以保證所提出的答案不會離題。 可參考的使徒行傳註解包括:
• 布如司著,李本實譯,【使徒行傳】(近代萬國通用新約註解)。台北:浸宣會文字出版部,1969。
• 馬歇爾著,蔣黃心湄譯,【使徒行傳】(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87/1997。
• 斯托得著,黃元林譯,【使徒行傳】(聖經信息系列)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7。
• Barrett, C. K.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2 Vols. Edinburgh: T & T Clark, 1994.
• Longenecker, Richard N. "Acts"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Vol. 9. edited by Frank E. Gaebelein,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81.
第五步骤:逐题解答(四)
第五步骤:逐题解答(四) 现在再看所解答的十五题的答案,可以进行对照注释的步骤。在上次解答问题之后,我们列出五本可参考的使徒行传注释书:
• 布如司着,李本实译,【使徒行传】(近代万国通用新约注解)。台北:浸宣会文字出版部,1969。
• 马歇尔着,蒋黄心湄译,【使徒行传】(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7/1997。
• 斯托得着,黄元林译,【使徒行传】(圣经信息系列)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7。
• Barrett, C. K.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2 Vols. Edinburgh: T & T Clark, 1994.
• Longenecker, Richard N. "Acts"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Vol. 9. edited by Frank E. Gaebelein,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81.
现选取其中的三本注释书,是一般信徒读后可以懂的注释,并将读后的重点收集如下:
一. Richard N. Longenecker 的注释
在书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的:
1. 他强调这节经文是耶稣最后的嘱咐,亦是使徒行传的主题经文,使徒行传以后的记述都是这节经文的诠释。它所涵盖的是一个人物,一种力量与一项计划:人物是主耶稣;力量是圣灵;计划是作见证从耶路撒冷开始,直到地极。
2. 另外,他引述原文,说明在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两个地域的前面只有一个冠词,表明它是在同一个地理范围内,但属于两种不同民族。这是读中文或甚至英文圣经都不一定会发现的心得。
二. 布如司的注释
这本注释对于这一节经文的解释,就只有短短的一页左右,不长!作者的见解有以下值得注意的地方:
「因为耶稣在祂受洗的时候,曾受了圣灵和能力的膏,所以祂的门徒现在也要同样的受膏,使其能继续祂的工作。」(页30)
另外,他强调「见证」是使徒行传全书「很显着的主题」,并列出下列经文:二32;;三15;五32;十39;十三31;二十二15等作为参考。他并且引用以赛亚书四十三10;四十四8两处经文说明以色列曾被称是世上神的见证,但以色列一国尚未完成这使命,就由耶稣基督接续去完成。
布如司亦同意这里所提述的地理名词是使徒行传的「内容索引」。
三. 马歇尔的注释
作者指出:「有人认为地极是罗马,但其含意可能更广远,使徒行传结束时,并没有说这任务已经完成,只是第一阶段完结而矣。」(页46) 「这几句话是耶稣离开地上之前最后的几句话,有它特别的重要性,与(路加)福音书所记祂最后的话十分相符。」(路二十四46-49)
结语 总括来说,这些注释书有多处补充的见解,值得参考。
另外,在我们十五题的解答中,与这些注释书的结论并没主要矛盾的地方(若然有,就必须经过衡量之后选取一个较合理的答案)。
**下期预告:请将这节经文归纳总意,并找出它的主题与应用原则。(注:请先看这节经文所包括的重要神学思想,然后再组合成为一句经文的主题,再引伸到应用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