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 30
经文:约一1-34
就像马太、马可、路加等三本福音书一样,约翰福音书从开头就向我们提及一位重要的传教者--施洗约翰。作者告诉我们,施洗约翰是「上帝差遣的使者,他来为那光作证,为要使大家听见他的信息而信。他本身不是那光,而是要为光作证。」(一:6-8)
我们可以由马太(第三章)、马可(一:1-13)、路加(第一、三章)看到有关施洗约翰出生,以及他向民众施洗、传悔改信息的情形,使当时的人以为「也许约翰就是基督。」(路加三:15)因此,「群众从犹太各地和全耶路撒冷到约翰跟前来。他们承认自己的罪;约翰就在约旦河里为他们施洗。」(马可一:5,参考马太三:5-6)我们看到施洗约翰一出来就造成一股相当强大的震撼力,大家都很惊讶他的出现。
为什么施洗约翰一出来就造成如此大的轰动呢?我想有两点是很清楚的:
(一)他的生活方式很不一样。施洗约翰出来传道时是「穿着骆驼毛的衣服,腰间系着皮带;吃的是蝗虫和野蜜。」(马可一:6)这种穿着打扮方式与旧约先知伊莱贾是同一模样。(列王记下卷一:7-8)施洗约翰可能是承续了当时犹太教里的一个训练要求非常严格之团体,名叫「以色尼派」的传统。这个团体居住在约旦河东岸的旷野,过着简单朴素、独身的团体生活,时常禁食(参考马太九:14),并且注重行洁净礼。有时为了表明悔改、洁身,一天里会进到水里去行洁净礼好多次。
这种类似禁欲主义的修道生活方式在后来教会历史上也时常出现。施洗约翰用这种方式出现除了会对当代犹太人日渐奢靡的生活型态造成抢眼外,乃是更重要而引起注意且吸引人去约旦河接受施洗的。
(二)他传讲的信息内容很不一样。他并不传讲讨好人的话;他告诉众人「要离弃罪恶,接受洗礼,上帝就赦免你们的罪。」(马可一:4)他强力呼吁当时的人们要「离弃罪恶,因为天国快实现了!」(马太三:2)面对拥挤着准备接受他施洗的群众,他更毫不留情的就说:「你们这些毒蛇!上帝的审判快到了,你们以为能够逃避吗?要用行为证明你们已经离弃罪恶。不要自以为亚伯拉罕是你们的祖宗就可以逃避审判。我告诉你们,上帝能够拿这些石头为亚伯拉罕造出子孙来!斧子已经搁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都要砍掉,丢在火里。」(路加三:7-9)当他看到许多犹太宗教和社会领袖之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要求受洗时,也是讲同样的话,他指他们是「毒蛇」,要他们用行为证明自己的悔改。(马太三:7-8)这些话实在是很够强烈,但听到的人心里却有不同的感觉,他们问施洗约翰该做什么事来响应他传讲的信息。(参考路加三:10-14)或许在他们听来,这可能是自旧约先知以后数百年来不曾再听到的信息。因此,当他们听到施洗约翰的信息和看到他的生活型态后,人们彼此在传问:他是不是再临的先知伊莱贾?(参考旧约玛拉基书四:5)或是先知?也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基督」。(约翰一:19-21)
对今天的传教者来说从这里可反省两件事情:
(一)我们是否因富裕的物质生活而传不出上帝国的信息?
今天台湾社会的富裕举世皆知,教会也不例外,许多教会建筑得非常堂皇。愈来愈多的传教者也讲究高格调的物质生活,甚至玩在台湾社会仍属富商巨贾人士的高尔夫球运动。但是物质的丰裕,也让我们看到人们心灵的空虚和伦理道德的堕落,这可从社会案件日多,赌风日盛,毒品泛滥等等现象看出。传教者要传出什么信息?建筑装潢富丽的教堂要见证的又是什么福音?那些听到施洗约翰信息之后而寻问该如何做时,他是这样回答他们的:「有两件内衣的,要分一件给没有的;有食物的,也要这样。」对税吏,他劝他们「不可收法定以外的税金。」他对军人说:「不可强索金钱,不可敲诈;要以所得的粮饷为足。」(路加三:10-14)我们的传教者与教会是否能如此呢?
(二)施洗约翰传讲的话语很严苛。
他对当时的宗教、社会领袖开口就是「你们这些毒蛇!上帝的审判快到了!你们以为能够逃避吗?要用行为证明你们已经离弃罪恶。」他要当时接受施洗的人们「离弃罪恶」!离弃罪恶是指改变心思意念的意思。是要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完全改变主意。
今天的传教者和教会在传讲什么信息呢?指出人的罪恶并叫人悔改吗?很少。我在教会公报社主编教会公报近六年的时间(自一九八七年九月至九三年六月),就常因刊登反省的文章而遭到传教者、长执或信徒的强力反弹和指责。很多牧长就用「拒看」的方式来阻止教会公报的推广发行。我愈坚持刊登反省的文章,教会公报的发行就愈困难。我常在想,如若今天有牧师像施洗约翰一般的传讲方式,有多少会友听得下?恐怕没有教会敢聘他。
但是我们发现犹太民族之所以还有一点希望,就是他们一直在渴慕上帝拯救的信息,注意到施洗约翰所传讲的警语,这些警语在他们内心造成强大的震憾力量。
第十九节:当时,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派遣祭司和利未人去见约翰,问他:「你是谁?」
这是重要的一节经文,看来像是一个很普通的问题,但却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是个简单的问题,也是个复杂的问题:「你是谁?」
路加福音书第一章非常清楚记述着施洗约翰出生的背景,他是属于祭司的家族。依犹太人的传统规定,祭司是世袭相传,而且必须是亚伦的后代才可以。(参考出埃及记四十:14-15)他们是专门在负责耶路撒冷圣殿敬拜的礼仪,也是犹太宗教专事执行祭典礼仪的人,依据历代志上卷记载,利未人有担任管理圣殿、保管记录和裁决争议之事的工作。(廿三:4)依此看来,从耶路撒冷差派祭司和利未人来问施洗约翰的身份的人,就如同是今天的检察官一样。很可能耶路撒冷权贵阶级者已发现或感受到一股来自施洗约翰造成的压力、风潮,使他们决定派人去了解、确定施洗约翰的真正身份。而这种「你是谁?」正好表示出他们对施洗约翰有怀疑或轻藐的态度。
紧接下来的第廿至廿七节的对话是很有意思的;施洗约翰知道这些来自权贵中心耶路撒冷的使者的用意,他当然也清楚犹太人渴望着等待拯救者(弥赛亚)的来临已经数百年,因此,他很直接的就回答他们说:
「我并不是基督。」(廿节)
「也不是伊莱贾。」(参考玛拉基书四:5)
「也不是先知。」(廿一节。这里所说的先知,是指如同摩西带领以色列民族脱离埃及人辖治一般从罗马人统治下解放出来。参考申命记十八:15)
第廿三节:约翰引先知以赛亚的话回答,说:「我就是在旷野呼喊的声音:『为主修直他要走的道路!』」。
这是引用先知以赛亚书第四十章三节的话语。是上帝呼召他的仆人以赛亚向被掳去巴比伦当奴隶的以色列百姓传讲上帝安慰与拯救的信息。施洗约翰引用先知以赛亚被呼召的话来形容自己的角色,是在表明他自己正如同先知以赛亚一般,是上帝的仆人,是个传信息者而已,并不是拯救者本身。因此,他明确指出那位真正的拯救者是高贵到「就是替他脱鞋子也不配。」(廿七节)「他在我以后来,都比我更伟大。」(三十节)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虽然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接受他传扬的悔改信息,并受他的施洗,这些人甚至包括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但是,他没有因人群的围绕,使自己高过耶稣基督的荣耀。
(一)所读的一至卅四节这段经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几点信息:
我们所要见证的是上帝的拯救,不是人的荣耀,也不是教会的名声。
我们要学习施洗约翰,把自己卑微到最低阶的状态--连替拯救者解鞋带也不配。施洗约翰没有因人群的掌声或欢呼声使自己忘了应有的使命与位格,他向来调查的人说:「不是我。」
今天的传教者、信徒都应该抱着这种态度,清楚知道我们只不过是上帝拯救人类世界的见证者,是上帝拯救信息的传播者,是走在前面预备拯救者来临的。我们不是拯救者,教会也不是拯救者,上帝本身才是。人最大的危机就是常在不注意时将自己高举胜过了上帝的荣耀。传说中的长老教会创设者约翰加尔文,在去世之前曾嘱咐他的家人一件事,就是不准让人知道他埋葬的地方,以免后代的人因怀念他而忘了上帝的荣耀。这种信仰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今天我们所要宣扬的是悔改、认罪的信息。
这不只是施洗约翰在传扬的,也是耶稣基督宣扬上帝国信息的主要内容--要离弃罪恶,信从福音。(马可一:15)我们应该认识清楚人要离弃罪恶的悔改行动,必须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是出自内心的更新。今天教会最大的错误是常把它宣教的目标定位在盖新教堂或重建教堂。二千年来的教会历史常常在告诉我们,当人把教堂盖得愈堂皇时,人的心距离上帝的国也愈远。我们也看到有人用各式各样的赠品(如孙大程在一九九二年举办布道大会时是用「金十字架」)方式带人来教堂或参加布道会,这绝对不是圣经的教训,教会必须时时刻刻记住它的宣教使命,乃是引领人悔改离弃罪恶皈依耶稣基督,如同施洗约翰所宣扬的一样,这种悔改、离弃罪恶是内心真实的转变,不是因诱惑而来,更不是某种私利而成,乃是面对上帝而有的忏悔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