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知网

 找回密码
 注册(欢迎注册神知网)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75|回复: 0

为什么而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2 20: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01 30
    已有 0 条评论
  • 文章分类: 信仰装备长短文


经文:约六22-59
就像第五章一样,约翰福音书第六章的编辑方式也是以一个篇幅较小的「神迹」开始,然后用较大的篇幅在记述由这个神迹引伸出来的耶稣基督之教训。
第六章全章共有七十一节,前面十四节记载了四本福音书中唯一都有记载的神迹故事--耶稣基督用五个饼和二尾鱼给五千人吃饱且有剩余。然后,约翰福音的作者以总共五十七节的长篇幅,记述由这神迹引伸出来有关「生命的食粮」的教训。这种编辑方式在第八章也是如此,可以说是约翰福音书的特有编辑手法。
另一方面,我曾经提及过的,是约翰福音书与前面三本福音书编写上不同的地方,乃是前三本福音书是把耶稣基督宣教工作的地方放在加利利地区,在最后一个礼拜才移到耶路撒冷来。但是,约翰福音书编辑方式是将耶稣基督在加利利地区和耶路撒冷犹大地的宣教工作交替编排,因此,我们在约翰福音第二章看到耶稣基督在加利利的迦拿参加婚姻宴席,也同时读到他又进耶路撒冷圣殿去驱逐那生意人和推翻他们的摊子。然后在第四章又看到他在加利利医好一位外邦官员正在病危中的儿子。第五章接着说他去耶路撒冷过节。现在第六章说他在加利利海边行了这个五饼二鱼给五千人吃饱有余的伟大神迹,接下去第七章十四节又记载他已在耶路撒冷圣殿教导人了。约翰福音书作者在编写此书时有个努力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知道,耶稣基督并不是限定在加利利地区宣传天国的信息,在他三年的宣教工作里,他是游走整个巴勒斯坦地,从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犹太各地宣扬上帝国信息。
我在前面也曾提过,约翰福音书提供给我们许多宝贵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在前面三本福音书中所没有的;就在这个五饼二鱼的神迹里,约翰福音书的作者所提供的特殊数据是:(1)安得烈带一个孩童提着五个饼二尾鱼来见耶稣基督(第八、九节)。(2);这五个饼是大麦饼(第九节)。吃剩的是五个大麦饼的碎块。(第十三节)依照当时的人的经济生活,大麦是供做动物的饲料,因为粗糙、难咽,只有穷人家才吃大麦饼。同时它也是淫妇或被怀疑对丈夫不忠的妇人献祭用的。(参考民数记五:11-15)这可能是约翰福音书作者要强调所剩下的是大麦饼之因。而马可福音书说剩下的有鱼也有饼,但是马太与路加二福音书并没有标明所剩的是何物,四福音书的共同点是剩余食物装满十二篮子。
约翰福音书又有一特别的地方,是在五饼二鱼的神迹之后,接下来记述众人在寻找耶稣基督。第廿三至廿四节说有一群搭几条船来到耶稣基督以五饼二鱼行神迹的地方,但是他们发现耶稣基督已经离开那儿,就继续去找。然后开始了这段长篇幅「生命的粮食」之对话。
第廿六节:耶稣回答:「老实说,你们找我,不是因为看见神迹,而是因为吃饼吃饱了。」
耶稣基督很直截了当的指出这些人辛苦找他的原因与目的,是为了填饱肉体的需要,并不是因为看见上帝在耶稣基督身上施行奇妙的作为。对于饥饥的人来说,能够饱食一餐也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就像以色列人民在旷野饥饿时,上帝赐给他们吗哪与鹌鹑一样,他们看到的是填饱肚子,却忘了提供食物背后的力量。人常常把注意力放在肉体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忘了还有更重要的生命力。就如同近来有许多基督徒喜欢看到或亲身体验到「神医」对身体疾病的医治力,但却忘了「神医」背后上帝对人生命的启示。同样的,耶稣基督已经指出一个问题的方向:人除饱食三餐之外,难道没有其它重要的事吗?他告诉那些找他的人「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努力。」(第廿七节)人若一直在追求满足肉体需要,将会使人的生命变得很低贱。看看我们台湾社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经济生活很富裕,上饭馆吃佳肴的人是愈吃愈奢侈,喜庆宴席的铺张可用「暴殄天物」来形容,但是,我们有多少人心存感谢之心?我们若真的心存感恩之态度饮用食物,看每一样所食用的,我们社会的伦理道德生活必定不会如此日渐低落。这也就是为什么耶稣基督会告诉我们,不要只在烦恼忧虑吃的、穿的、喝的,而是要求自己先有顺服上帝旨意之心。(参考马太六:25-34)
我对五饼二鱼神迹的看法,是会知道把自己有的与别人分享,不但会使别人满足,也会使自己更加满足,并且是使双方都满足且有余。而会知道且实际的去实践分享行动的,就是在遵行上帝的旨意,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人,这就是此件五饼二鱼神迹的中心意义。
基督徒信仰上的毛病是常将上帝所赐的各种「财富」(不是狭义的物质钱财,是广义的,包括人的各种才能、智慧、能力等等)占据为己有,忘了要分享给别人。上帝呼召亚伯拉罕的话是我们学习这门功课最好的教材,「我要赐福给你,使你大有名望;这样,人要因你而蒙福……我要借着你赐福给万民。」(创世记十二:2-3)
第卅节:他们又说:「那么,你会行什么神迹,好让我们看了就信你呢?你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呢?」
看吧!这些人在求看见神迹才信呢!他们不是才亲身体验到五饼二鱼的神迹吗?难道他们忘了?他们简直是视而不见嘛!在第二章记述耶稣基督洁净耶路撒冷的故事,犹太人就曾质问耶稣基督说:「你能显什么神迹给我们看,好证明你有权做这些事呢?」(十八节)在第四章,耶稣基督在迦拿遇到一位地方官员恳求耶稣基督医治他那在迦百农生病生命垂危的孩子,耶稣基督为此事很感慨的说:「你们要不是看看神迹奇事总是不信。」(四十八节)人就是亲眼看见神迹也不会相信。第五章提及毕士大水池旁那位躺了卅八年的病人得医治,应该是个相当令人震撼的神迹奇事,不是吗?但是,宗教领袖硬是不信,他们倒宁愿相信守着传统宗教规律,就算这些规律已隔绝人与人之间彼此分享、互助的信仰本质,他们也不在意。
这些已亲身体验过五饼二鱼给五千人饱食且有剩余的神迹的人,他们没有看出神迹已在他们身上显现过,而且一直显明在他们身上,他们仍在要求耶稣基督显神迹,好让他们相信。耶稣基督曾对提出相同要求的人指出:邪恶、没有信心的世代是看不出神迹的。(参考马太十二:38-42)
第卅二至卅三节:当众人在向耶稣基督夸耀他们的祖先在旷野曾吃过上帝从天上赐下的吗哪,他们在期待耶稣基督会如同摩西能向上帝求得这种吗哪之神迹给他们看,这样他们才会相信他。耶稣基督回答了这段话。
耶稣基督在提醒这些众人,真正赐给天上粮食的不是摩西,而是上帝,即使摩西向上帝求得吗哪,但是那些食用过吗哪的人也是死去,连在他们活着的日子里,也没有机会进入迦南应许之地。这跟第四章里所记载那位依靠祖先雅各布之井而活的撒玛利亚人,与耶稣基督的对话中所表现出来的看法一般,她在向耶稣基督质问:「我们的祖先雅各布给我们这口井;他、他的儿女,和他的牲畜都喝这口井的水,难道你自以为比他还大吗?」(十一至十二节)因为耶稣基督曾告诉她,可提供「活水」给她。(十节)这些人也是这种意思,他们提吗哪的神迹,就是在向耶稣基督表示:「你的能力比我们的祖先摩西如何?比他大吗?」因为耶稣基督曾告诉他们要给他们「永生的食物」。
约翰福音书的作者就是一再地提供我们一个重要信念:从人来的,没有永远。「除非上帝有所赏赐,没有人能得到什么。」(三:27)
另外一点,耶稣基督也在这里指出这些人信仰上的矛盾:他们宁愿相信摩西在旷野赐下的吗哪给他们的祖先,却不相信自己亲身经历到耶稣基督透过五饼二鱼给五千人吃饱的活活见证。他们既可采信古老经验相传下来的故事,对眼前亲自参与的神迹为什么没有感应?如果他们相信摩西给他们祖先的是天上粮食,则耶稣基督他所给他们的五饼二鱼更应该是上帝奇妙伟大的作为!这实在是人的软弱啊!我常在想:人若是不能从生存的环境、生活的经验中去体会、看出上帝在我们身上奇妙的作为,也就很难去了解圣经所告诉我们的神迹的意义。
第卅四至四十二节:这群人听到耶稣基督的说明后,就像那位井边的撒玛利亚人一样,终于有了反应:他们跟耶稣基督说:「先生,请时常把这食粮赐给我们。」(卅四节)可是,当耶稣基督再次表明自己与天父之间的特殊关系时,他们受不了了。像那些看到耶稣基督医好那位病了卅八年的犹太人一样,一听到耶稣基督「说上帝是他自己的父亲,把自己当作跟上帝平等」后,决定要杀害耶稣基督。(五:18)这群人也是一样,他们窃窃私议:「这个人不就是约瑟的儿子耶稣吗?我们认识他的父母。现在他竟说他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四十二节)这种反应使我们立即想起耶稣基督在自己故乡拿撒勒的经验,他的拿撒勒同乡的反应是:「他岂不是一个木匠?他不就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布、约瑟、犹大,和西门的哥哥吗?他的妹妹们不是都住在我们这里吗?」为了这样,耶稣基督「在自己的家乡没有行什么神迹。」(参考马可六:1-5)
这段经文也让我们看到人的矛盾;人一方面希望得到永生的粮食,但另一方面希望看到的不是一般的、普通的,人总是在寻求特殊的记号,或人认为的伟人的手所施予的。人很少去体会到或认识到,看到婴儿成长,就像看到天使临在婴儿身上一样,相反的,总是在期待有长翅膀会飞的、身上会发光的美人儿出现才相信。其实,耶稣基督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在这里:上帝不只是在我们特殊的际遇中显明他的救恩,上帝就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施行他奇妙的救恩。
第五十一至五十八节:这是一段颇难理解的话,当他一再强调说:「吃我肉,喝我血的,就有永恒的生命;在末日我要使他复活。我的肉是真正的食物,我的血是真正的饮料。那吃我的肉,喝我的血的,常在我生命里,而我也在他生命里。」(五十四至五十六节)这实在是很深奥的话语。如果我们把这段话用来比较前三本福音书所共同记载的最后晚餐(马太廿六:26-29、
路加廿二:15-20)耶稣基督所说的话,(请注意,约翰福音书并没有记录最后晚餐的故事。)或许可帮助我们理出一些头绪来。
约翰福音书的时代背景,是当时的教会受到很大的迫害,罗马政府迫害他们的理由之一是犹太教徒去控告基督徒聚会时「吃人肉、喝人血。」初代教会每当聚会时,是以耶稣基督留下的模式在进行,他们分饼与酒时,会说耶稣基督所说的:「这是我的身体,是为你们舍的,这杯是上帝的新约,是用我为你们流出的血设立的。」(路加廿二:19-20)不管圣餐的仪式是什么,基本上在表明一件事:我们是透过圣餐的饼和酒(或汁)与救主耶稣基督实实在在地结合成一体,愿与他同钉十字架,与他同享复活的救恩。这是一种投入生命的信仰告白。初代教会在当时面临着严重的迫害,因此,如此信仰告白等于是在向罗马政府当局宣告说:我的生命已与耶稣基督完全结合成一体,因我是「吃」了他为我舍命的身体,「喝」了他在十字架上流出的血。这种宣告是生命的宣告,是真实的,绝不打马虎眼的态度,是投入生命的举动。
人若没有用投入生命的态度来建立信仰,这种信仰是不会有生命的。同样的,人若不是以生命的力量来跟随耶稣基督,就体会不出真正十字架的苦难和复活的意义。这些跟随耶稣基督的门徒有人在听了耶稣基督所讲的这段话后,马上显出难解的态度,他们说:「这教训太难了,谁听得进去呢?」(六十节)于是「有好些人退出,不再跟他一道。」(六十六节)虽然在六十七节说尚有十二位跟随着他,但在他们当中,就曾经有人想象着耶稣基督可能是位政治领袖,因此,要求取得左右官位(参考马太廿:20-24)。他们不一定都明白耶稣基督所说的意义。
第六十七节:耶稣就问他的十二个门徒:「你们呢?你们也要退出吗?」
我们看到当耶稣基督提醒要跟随他的人注意这是属于生死相关的事时,有人离开了。他从来不勉强人来跟随他;当有人表示要跟随他时,他提醒人:「狐狸有洞,飞鸟有窝,可是人子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路加九:58)他甚至说要当他的门徒,就必须爱他胜过爱父母、子女,否则不配。(马太十:37)他对施洗约翰的学生说:「那对我不疑惑的人,多么有福啊!」(马太十一:6)我们用什么态度来跟随耶稣基督呢?他正用同样的问题在询问着我们:是否也要退出?若是,可以趁早,否则我们就必须建立一个观念:投入我们的生命。尤其是对献身于传道事工的传教者更该是如此。
这段经文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信息:
一、不要把我们的信仰建立在「快餐文化」的基础上。
所谓「快餐」是指快、容易饱食、容易有满足感,但却不一定健康,长久可能对身体反而造成伤害。
那些寻找耶稣基督的人,原以为马上可以得到他们所期盼的,但是他们失望了,因为耶稣基督是要他们用一生的生命去建立他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时性「神迹」的感动。
我常在教会里发现有人来教会遇到一些挫折后就离开了教会,甚至放弃了信仰,实在可惜。如果我们相信我们的教会是个信仰团契,是以基督的名和上帝的话所建立的团契,我们就应该学习用一生的生命来参与建立这个团契,维护这个团契。我们不要把信仰建立在某一个人身上,例如某位牧师,或是长老,而是建立在永恒的上帝。
二、学习从生活中认知,神迹就是在当我们分享我们所得到的给别人的时候,它发生了。
五饼二鱼的故事是四本福音书共同记载的一件伟大神迹(十四节),而这件神迹最大的特色是一位贫穷的小孩所提供的五个大麦饼和两条鱼。他愿意带他所有的与五千人一起分享,他在意的不是够不够,也不是自己的大麦饼是否卑微,他想到的是:我有东西,大家可以一起用。他的爱心加上耶稣基督的祝福,伟大的神迹于焉发生。
如果我们的教会也由这里来学习,神迹就会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神迹就是爱,是上帝奇妙的作为。而分享上帝的爱,乃是今日教会在宣扬福音最大的使命。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神知网 ( 黑ICP备09004198号 )

GMT+8, 2025-5-3 01: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