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理性主义壹 理性主义兴起的背景一 对宗教争端的反感:十六世纪的宗教家及政治家都相信绝对的真理是可得的,而为了坚持自己所肯定的真理,不惜诉诸战争。结果宗教战争如德国的三十年战争(1618-48)、英国的清教徒革命(1640-60)、法国天主教与预格纳派的斗争等,使欧洲死了上千万的人。进入十七世纪后,人们渐渐对宗教争端反感,主张宽容,也对启示性的真理起怀疑之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转向自然与理性。
二 科学的进步:圖片取自http://www-history.mcs.st-andrews.ac.uk/history/PictDisplay/Copernicus.html
| 科学的发现使人认为与其在教义上作无谓的争论不如运用理性来理解自然来的有成果。
近代几位重要的科学家及其发现:
(一)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A.发现:太阳中心说他发现亚理士多德和托勒密(第二世纪亚历山太人)的地心说的理论不能解释许多新的天文观测结果,因此他提出太阳中心说。
B.著作:《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Nuremberg:1543),1530年即完成,在死前才出版。
(二)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A.发现:圖片取自http://www-history.mcs.st-andrews.ac.uk/history/PictDisplay/Galileo.html
| 用望远镜研究天体运动以左证哥白尼。并发现太阳黑子,证明天体并非完美无缺。
B.著作:最主要并引起最大争论的出版是《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宇宙论的对话》Dialogue Concerning the Two Chief Systems of the World: Ptolemaic and Copernican (Dialogue, 1632)。
C.结局:在他好友教宗乌耳班八世手下被审判,在生命威胁下口头自白错误,被教廷定为异端,遭终身软禁。
一九九二年十月三十一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发表演说,承认当出审判伽利略时的神学顾问犯了错误。但他并未承认教会定伽利略是异端是错了。
(三)牛顿(Issac Newton, 1642-1727):A.发现:以机械式的因果关系解释万物的运动。
(1)三大运动定律惯性定律、F(力)=M(质量)A(加速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万有引力定律引力与二物体的质量之乘积成正比,与二者之距离平方成反比。
B.著作:《数学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 1687)。
貳 理性与经验哲学一 理性主义(一)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A.著作:方法论(Discours de la méthode, 1637),默想录(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 1641),原理篇(Principia philosophiae, 1644)。
B.主张:人可以怀疑一切,但当他正怀疑之时,他不能怀疑「他正在怀疑」这个事实。「我思故我在」。这一确知可作为哲学推理的基础。
(二)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 1632-77):主张:一元论及泛神论。
(三)来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tz, 1646-1716):主张:
A.单子说:每一单子以不同清晰度反映整个宇宙。B.最好可能世界。C.人藉天赋观念(innate ideas)之辨明而得知识。二 经验主义者:(一)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A.著作: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1690)。B.主张:(1)否定天赋观念之说。(2)所有知识都源自于经验。人的心灵起初只是一张白纸。(二)柏克来(George Berkeley, 1685-1753):唯心论Esse est percipi (存在就是被感知)。万物是因人的感知而存在。若无人感知,万物就不存在。上帝的感知使万物恒常存在。
(三)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
:怀疑论者主张:他否认人可以知道万物的真象,人所知觉的,不过是透过五官所得的「现象」(phenomena)。因果律不过是人的习惯性联想。
第二章 贵格会与敬虔主义壹 贵格会的兴起创始人为英国人乔治.佛克斯 (George Fox, 1624-91)。初为一鞋匠学徒。他渴慕神的事,对当时的教会及信徒生活感到不满,他称教堂为有尖塔的房子。他得属灵的亮光后,就从1647年开始旅行布道,传讲「内在之光」的福音,追求心灵与上帝的直接交通。他常于教会崇拜进行中,大声喊出他的信念,而遭监禁多次,刑期曾长达三年之久。
随从福克斯者渐众,自称为「朋友」,以后他们正式的会名就是「朋友会」,中译为「公谊会」。他们又称贵格会,源于Quaker一字,可能是他们在聚会时,会因圣灵的感动战抖,而人称他们为Quakers.
他们聚会的地方非常简单,里面没有讲台、没有乐器、也不唱诗。他们坐在一起,安静地等候圣灵的感动。如果经过一段时间没有圣灵的感动,他们就安静地离开,但如果有一位弟兄或姐妹有感动,他就站起来分享他们的信息。
贵格会除了创始人佛克斯之外,另一位在教会历史中很重要的人物是宾威廉(William Penn,1644-1718)。他家世显赫,父亲是英国海军上将,他也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后来却加入了贵格会,反对使用武力,后来也遭监禁。幸赖他有权势的亲友奔走,才得释放。他心中怀有一「神圣的实验」,就是到新大陆建立一宗教完全自由的殖民州。英国国王为偿债,就将北美的一大块土地赐姶了他。但他认为这块地的所有权人是印地安人,所以他仍然自己出钱,向印地安人购买了这块地,所以他和印地安人的相处和谐。这州后来就以他的姓命名为宾西法尼亚州。他果然在这州成功的实践了宗教自由,是当时在北美除罗得岛之外的自由区,而这州首都也命名为费城(Philadelphia),意为兄弟之爱。
貳 敬虔派一 施宾那(Philipp Jakob Spener, 1635-1705)施宾那是敬虔主义之父,德国人。年轻时,德国教会是在枯干的正统主义的笼罩下。他读了一本德国神秘主义派神学家亚仁特(Johann Arndt)的书,对他甚有启发。1666年他在自己家中,聚集了一批不以作「宗教徒」为满足的信徒,一起读经、祷告,及讨论上个主日施宾那的讲道。这种后来被称为「敬虔小组」(Collegia Pietatis)的目的在栽培信徒进入更深的灵命。因此这运动后来就称为「敬虔派」。
施宾那相信,基督教不是一套头脑的知识,更是活的生命。他要求传道人都当有个人的属灵经历;讲道不可用教义式或争论式,乃要造就信徒的灵命。他极力反对一些在路德派看来无关紧要的事如看戏、跳舞、打牌等。
二 富朗开(August Francke)富朗开是来比锡大学的一位年轻教授。他在1687年二十四岁时经历了灵命的重生。施宾那把富朗开请到新近创立的哈勒(Halle)大学任教,富朗开立刻使得哈勒大学成为敬虔派的中心。
三 亲岑多夫与莫拉维兄弟会(1700-60)亲岑多夫生于奥地利一个贵族的家庭,六周大时父亲就过世了,由外婆将他带大。外婆能用希伯来文及希腊文读经,又对敬虔主义大力支持,常邀施宾那和富朗开到她家中来作客。这些都对小亲岑多夫有着很大的影响。
亲岑多夫在哈勒大学受教。之后又修习法律,并在法院工作(1721-27)。
一七二二年,他对一群受逼迫、快要被消灭的莫拉维兄弟会,又称波希米亚兄弟会(Bohemian Brethren)的弟兄们深感同情。他把他们庇护在自己的伯爵领地里(1722)。他们称自己的农庄为「主佑村(herrnhut)」。一七二七年他放下了工作,回到自己的农庄,成为莫拉维兄弟会的领导者。
亲岑多夫的宣教有着很特别的开始。一七三一年他拜访哥本哈根,遇到了一个西印度群岛来的一个信主的奴隶,讲到他的同胞们痛苦的遭遇。亲岑多夫的心被深深触动,决定要有所行动。他把这位弟兄带回到主佑村向弟兄姐妹们提出了宣教的挑战。结果得到了立即而热烈的反应。第二年,他们就派出了两位年轻弟兄去到西印度的奴隶中,与他们住在一起,传福音给他们。这是第一个有组织的更正教的宣教工作,而且快速地扩展到非洲、美洲、俄国及世界其它地方。
亲岑多夫对于宗教情感的着重对于十九世纪的更正教神学有着很深的影响,特别是对士来马赫。
四 敬虔主义的缺点敬虔主义在反对僵化枯干只重知识的正统主义之余,却又走到另一个注重禁欲、严格舍己的极端。另外他们低估教义,也给后来的自由神学及现代主义开了门。
第三章 北美教会的发展:殖民地时期壹 南部殖民区的圣公会美国十三殖民区独立之前,各殖民区渐次由欧洲移进许多殖民者。最早是在南部于1607年建立的维吉尼亚(Virginia),名称是记念独身的伊利莎白女王(the Virgin Queen)。殖民者多是倾向清教徒的英国国教徒。后来英王查尔斯一世(Charles I)恢复天主教,就在维吉尼亚北部划出一块地给天主教徒,就是马利兰(Maryland)。在南部的殖民区上流社会的教徒因渐渐富裕,成了贵族式的英国国教徒,而下阶层的则成为贵格会及浸会信徒。贵格会及浸会中人有不少因遭逼迫而逃至马利兰,因为那儿还比较有宗教自由。
貳 北部殖民区的公理会北部殖民各区统称为新英格兰,其中包含美国最东北方六个殖民区(Mane, New Haven, Vermont, Massachusetts, Rhode Island, Connecticut),是以分离派公理会的宗教理念而建立的。最早的是乘五月花号的一百零一位殖民者,由威廉‧布列得福(William Bradford)领导,从英国普利茅斯(Plymouth)出发,于1620年冬到了新大陆,为了纪念家乡,他们把上岸处命名为普利茅斯。他们坚持会众制的教会行政观念,因而脱离了英国国教。
參 罗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 1603?-83)与政教分离美国宪法中的宗教自由、政教分离原则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到如今已为大多数的国家所正式纳入宪法之中。这原则的起头,是由美国第一间浸会的牧师罗杰‧威廉斯在罗得岛(Rhode Island)[1]所实施的。
威廉斯在英国就是一位分离派者,在逼迫中他渡海于1631来到麻萨诸塞的波士顿。他渐渐反对殖民政府对教会的干预,又公开反对无偿侵占印地安人的土地,终于引致麻州总法院在1636下令将他递解回英国。结果他逃到了罗得岛所在的那拉冈塞湾区的荒野。好在他先前就学会些那拉冈塞印地安人的语言,受到他们的接待,才渡过了难关。
之后有一些他先前的跟随者前来与他会合,他们在1636年六月向印地安人买了现在罗得岛州首府普诺维登斯(Providence,意为眷佑,以记念上帝在患难中对他的看顾)地区的土地,就在麻州的管辖之外建立了新的殖民区。他执政的原则是平等的民主,完全的宗教宽容与政教分离。他也于1639年在普诺维登斯建立了第一间的美国浸会,由他的友人先为他施全浸礼,然后由他为其它人施浸。他的宗教宽容政策在教会历史中创了先例,在他之前或有短暂的宗教宽容,但他的殖民政府是第一个以宗教宽容为基本原则的。美国宪法中的宗教自由与政教分离的条文,也无疑受到威廉斯在罗得岛之政策的启发。
肆 中部殖民区的多元宗派查理二世1660复辟后,就论功行赏给有功人员,将新大陆的土地赏给他们。这些殖民区称为「复辟殖民区(Restoration Colonies)」,是位于马利兰与新英格兰中间的地区,包括纽约(由荷兰手中夺得)、新泽西、宾西法尼亚等地,另有在南部的南、北卡罗来纳两地。这些殖民区为了要吸引移民,就在宗教上采较宽容的政策,因此其居民有着许多不同的宗派背景,在种族上也不只是英格兰人,还有苏格兰人、苏格兰-爱尔兰人、荷兰人及德国人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宾威廉在宾西法尼亚所建立的政教分离政府,此点前面已述及。
伍
大觉醒运动(Great Awakening)大觉醒运动是指在十八世纪初在北美所发生的属灵复兴运动。美洲的大觉醒是和德国的敬虔主义及英国的福音复兴运动性质相同的。
北美的大觉醒赋与了各宗派共有之形态,减少了彼此间的差异。美国式的基督教于焉产生。
复兴开始是在纽泽西的荷兰改革教会中发生。
大觉醒的四位主要领袖:
弗瑞林浩生(Theodore Freylinghuysen, 1691-1747)
腾仁特(Gilbert Tennent, 1703-64)
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 1703-58)
怀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 1714-70)
第四章 约翰卫斯理与循道派壹 出身及教育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 1703-60)出生于一个英国国教牧师家庭,他的母亲苏珊娜(Susanna)的父亲也是英国国教的牧师。苏珊娜曾生了十九个小孩,其中八个夭折。约翰排行十一。苏珊娜很重视孩子的属灵与道德的教育。
约翰六岁时,他们家里曾遭人纵火。在寒冬中,大火快速的吞啮了牧师馆。当他父母亲尽力救出了他们的小孩后,父亲却发现约翰还在楼上睡觉,没有出来。但那时火已将楼梯烧毁,爬不上楼了,这时他父亲只有跪下将孩子的灵魂交在上帝手里。约翰这时已醒来,从一个柜子爬到了窗子边。有两个邻居迭罗汉,将他给救了出来。他后来形容他自己是「火里抽出来的一根柴」。
约翰在读牛津大学时就很敬虔,他和一些同学包括他的弟弟查理(Charles)在学校组成了「圣洁小组」(holy club),每周好几个晚上聚会、以原文读经。因他们的生活及聚会有着严谨的方式,被同学们戏称为methodist。后来这个戏称竟成为卫理宗的正式名称。
貳 献身服事与重生得救约翰后来立志服事主,成了圣公会的牧师。他决心到新大陆宣教。在去到新大陆的海路上却遇到了大风浪,船几乎要沉了。他面对死亡的威胁惶恐至极。他在惊吓中却看见一群人不畏风浪,平静沉稳,令他羡慕不已。原来这是一群去新大陆宣教的莫拉维兄弟们。他们教导他关于重生得救,持有永生确据的真理。
他到了新大陆开始工作,但是一切似乎都不太顺利。他不但宣教没有什么成果,更因为和一位姐妹的关系没弄好,被教会信徒排斥,灰头土脸的回到英国。
在伦敦如同在新大陆时,他都常与莫拉维兄弟们交往聚会,希望能像他们一样有永生的确据。在一七三八年有一天晚上,他终于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温暖涌自心底。他知道自己已重生了。
參 布道与建立组织约翰虽然从莫拉维兄弟们获益良多,但他却不能完全与他们那种着重在内在感受的倾向相合,于是与他们渐行渐远。这时,他以前「圣洁小组」成员之一──怀特腓德,已经开展了布道的工作,邀请他也加入布道团。在一段合作之后,他们因为风格及神学立场的不同而分道扬镳。怀特腓德主张在街头户外布道,约翰却认为应当要有秩序,要在室内讲道;约翰卫斯理持亚米念派的立场,而怀特腓德却是个加尔文派。后来约翰开始了自己的布道工作,并且得到很好的成果。
约翰的布道工作在英国国教中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当局给他压力,要求他按教区服事时,他响应说:「全世界都是我的教区。」约翰要面对的另一个挑战是,被他复兴起来的群众要如何喂养?原来的教会不但不能喂养他们,而且与约翰的教导是格格不入的;「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约翰于是成立了他自己的教牧组织。他把十二人编为一个班(class)。每班设立一个班长。班长之上再设一领导,分层牧养。每班固定聚会,如同今日的小组。这样的组织使得约翰的服事成果得以不断扩大并延续。怀特腓德的讲道虽然可能比约翰卫斯理更有能力,但前者却没有建立组织。今日人们但见卫理宗教会,却不见怀特腓德的成果。虽然功成应当弗居,但没有组织的一人事工,其影响力自然是较有限的。
约翰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牧养体系,但是他一直自认为是英国国教的传道人,他也不希望他所带领的信徒离开英国国教。他这样的坚持一直持续到他离世之时。但是在他生前,他的组织早就与英国国教愈离愈远。特别是在美国独立之后,美国的循道派没有办法再找到英国教会按立的牧师,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按立了自己的牧师。这是违背了圣公会所强调的使徒统绪,在实质上已与圣公会彻底分家了。
[1] 罗得岛原是那拉冈塞湾(Narragansett Bay)中许多岛屿中最大的岛。后来此指那拉冈塞湾附近的地区,最后成为一个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