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知网

 找回密码
 注册(欢迎注册神知网)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25|回复: 0

洗礼与信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2 20: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01 30
    已有 0 条评论
  • 文章分类: 信仰装备长短文


经文:约三22-30
这段经文也是约翰福音书特别有的一段,它提到耶稣基督和他的门徒住在犹太地区,「并施洗礼」,而且为了洗礼的问题,引发施洗约翰的门徒的疑虑。
就像在第一章廿七节施洗约翰所表白的:「我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们当中,是你们所不认识的,他在我以后来,我就是替他脱鞋子也不配。」施洗约翰再次表明自己并不是主角,不是重要角色,只是「为主修直他要走的道路」而已。施洗约翰这种谦卑态度一直在约翰福音书这本书里表达清楚。
我们也从这段经文看到约翰福音书与马太、马可、路加三本福音书不同的地方;在马太、马可、路加都共同记载耶稣基督是在施洗约翰被补入监以后,开始传福音的工作。(参考马太四:12-17,马可一:14,路加三:18-22)但是约翰福音这段经文却很清楚的指出施洗约翰尚未入监还在传福音的时候,耶稣基督已经招收门徒在传福音了。(第廿四节)
有一个犹太人和施洗约翰的学生争辩关于洗礼的问题(第廿五节),这种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二千年来的基督教会。如果我们细读第廿六节,会发现引起争辩之因,乃是牵涉到「权威」的感受。他们对施洗约翰说「大家都找他(指耶稣基督)去了!」如果我们看使徒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也会发现早期教会曾就洗礼的事引发了「权威」系统的问题,并因此导致教会有分裂的危机。使徒保罗很感慨的说:「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洗吗?感谢上帝,除了基利司布和该犹,我并没有给你们任何人施洗,::基督差遣我不是为了施洗,而是要我传福音。」(参加哥林多前书一:10-17)使徒保罗的话告诉我们,传福音与施洗并不是必然的紧密不可分,或是绝对相关的。人的弱点是常常喜欢引用「名牌」当作「权威」。施洗约翰出来传悔改的信息,并且要求真正有悔改之意的人勇敢站出来「承认自己的罪」,他就「在约旦河里为他们施洗。」很显然的施洗约翰所传的信息造成轰动,「群众从犹太各地和耶路撒冷到约翰跟前来。他们承认自己的罪。」(参考马可一:4-5)人潮成为一股力量,但是在成群结队的人群中,倒底有多少人是真正内心悔改认罪的呢?或许是跟随凑热闹的、不甘寂寞的较多吧!也因此,才会引发对洗礼的效力的看法,他们真正在争辩的问题是:那位不久前受约翰施洗的耶稣也出来传福音,并且施洗,他所施行的洗礼有效吗?或是他的施洗与约翰的施洗比较,那一个人的效力如何?使徒保罗也是在责问哥林多教会为什么在争论这种问题。
很不幸的是基督教会二千年来的历史,一再的陷入这种问题,好像大家对洗礼方式的关心远胜过于洗礼所要表明的悔改之意。不论是施洗约翰或耶稣基督,都是在传「悔改」的信息,有没有洗礼,用什么方式洗礼,其实都不是基督教会所应该费神争论的事。很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教会仍然在为「浸」或「滴」礼方式有纷争,也对婴儿洗礼的效果有岐见。还好,一九九三年八月三日至廿日在西班牙召开的第五届信仰与教制普世研讨会提出的报告中,认为现今的教会对于洗礼的问题已达成相当程度的理解,即相信「洗礼是上帝的工作,只要凭着信来领受,都是有效的。」也因为这样,过去有些教会对于受「滴礼」者实行「再洗礼」(即认为只有浸礼才是正确)的已经日渐减少。
不管是什么洗礼型式,是成人或小孩洗礼,我认为大家应该有一个认识:洗礼不是得救的依据,它只是信仰的表记。因为救赎的主权是在上帝,不是在人手中,人不能用洗礼来做为得救的凭据。这种了解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种了解之后,当有人向我们问起洗礼之事时,我们就可以如此回答说:不论是滴水礼或浸水礼,都是在表明人要悔改皈依耶稣基督,要跟随耶稣基督到永远。施洗约翰说:「我用水给你们施洗,表示你们已经悔改了;但是,在我以后来的那一位要用圣灵和火给你们施洗。」(马太三:11)施洗约翰很清楚的表明他自己用水施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乃是来自上帝的圣灵对人生命的洗涤,上帝对人生命的重新再造。因为真正改造人生命的不是人的力量,乃是上帝本身。
第廿七节:除非上帝有所赏赐,没有人能得到什么。
施洗约翰对他的门徒回答的这句话是很重要的。也正好在回答教会二千年来在洗礼方式上的纷争。不错,若没有上帝的赏赐,不论我们用什么方式,依靠什么教会系统都是枉然的。我们也可以看出真正伟大的信仰者是谦卑的。不是人自己能成就什么大事,乃是上帝的参与同工。施洗约翰并没有因成千上万的人围绕着他而使他忘了人的有限、软弱、卑微。基督教信仰的特质之一就是承认人的有限、软弱、不完全,无法依靠人自己的力量达成所谓完美、无缺点的境界。我们应该有一个信念:若没有上帝参与同工,人是无法成就任何善事的。
第廿八至卅节:施洗约翰再次清楚表明他不是基督,他说他「不过是奉差遣作他的前驱的。」他明白的说耶稣基督「一定一天比一天兴旺,而我一天比一天衰微。」在第一章十九节至廿八节里,我们就曾读过犹太人最高当局(指耶路撒冷)派祭司和利未人去查问施洗约翰的身份,那时他就曾很清楚的表明自己既不是基督,也不是先知伊莱贾或先知。当他看到耶稣基督时,他向自己的门徒指出「看哪,上帝的羔羊。」(第廿九、卅五节)他说自己连为基督解鞋带也不配。(廿六节)他知道自己的身份、角色,知道自己在整个救赎的福音事工上,中心角色不是自己,而是上帝本身,他把自己完全投入在上帝呼召的使命中,没有自己,只有基督。约翰福音书作者一直在努力,就是当时一般人有人把施洗约翰当成是基督(参考路加三:15),或因受施洗约翰的洗礼而觉得有权威时,作者则透过本书阐明施洗约翰并不重要,将他的重要性贬低,希望人能建立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信仰理念。
这段经文带给我们重要的信息:
一、福音的本质是在上帝的拯救,而不是在人为的各种仪式。
这样说并不是在否认仪式的重要性。我相信许多宗教仪式或象征性的事物,对人的宗教心灵确实有很大的帮助。设计精细的礼拜仪式会帮助人进入敬拜的感受里,并提升敬虔的心灵面对上帝,但是,这并不表示如此就能得救。我们常常会因僵化、少变化的礼拜仪式,变得对于礼拜显现出不专心、虚应的态度,但是过份强调礼仪而有的繁文褥节,也容易使人忽略了信仰的真正本质、内涵。洗礼确实对于愿意皈依耶稣基督的人是个重要的仪式,然而洗礼的方式,并不是得救与否的必要条件。
二、教会最重要的使命,乃是宣扬上帝拯救的福音,而不是在计数施洗人数的多寡。
今天的教会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在夸耀有多少人受洗,我们不怀疑洗礼的重要性,但我们要强调洗礼不是基督教会存在的使命。施洗约翰说:「除非上帝有所赏赐,没有人能得到什么。」(第廿七节)约翰四章一至二节很清楚的说:「其实,耶稣未曾亲自为任何人施洗,而是他的门徒施洗。」在福音书中,我们一再看到耶稣基督游走各地宣扬上帝国信息,就是没有记述他在何处、何地为人施洗。使徒保罗在面对当时哥林多教会分裂危机时,他很感慨的说:「感谢上帝,除了基利司布和该犹,我并没有给你们任何人施洗,所以没有人能说,你们是奉我的名受洗的。」「基督差遣我不是为了施洗,而是要我传福音。」(哥林多前书一:14-17)使徒保罗的时代,教会里已流行着在「比洗礼的权威」,人人想让他人知道自己是受谁的施洗,似乎有一种倾向,以人作为权威,而忽略了上帝在基督里赦免与救赎的恩典。因此,使徒保罗明确的指出他受基督的差遣,「不是为了施洗,而是为了传福音。」是传上帝国的福音,这才是教会存在最基本的使命,失去这项使命,既使为成千上万的人施洗,也会失去教会存在的意义。
三、教会是上帝拯救人类的器皿、仆人,不是拯救本身。
施洗约翰为我们立下一个很重要的典范,就是我们--包括所有的教会和基督徒,都是为了见证上帝的拯救,我们并不是拯救本身。虽然曾经有「从犹太各地和全耶路撒冷」的人来接受施洗约翰的施洗,有人在猜想他「就是基督」(路加三:15),他很清楚的说:「我曾经说过,我不是基督;我不过是奉差遣作他的前驱的。」(廿八节)同样的,基督徒绝对不是基督本身,由基督徒组成的教会团契也不是。我们不是在宣扬教会,而是要宣扬上帝在基督里的拯救信息;我们也不是传承教会宗派的历史,而是在延续上帝在圣经里启示的话语。
一位曾经在尼泊尔从事医疗传道的日籍宣教师伊藤邦幸博士,在谈及宣教工作时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宣教师应该真正了解圣经,宣扬圣经信息,不应该是在建立教派。」罗马天主教会一个最令人争论的看法是:若没有通过教会(指罗马天主教会),没有人能进入上帝的国。理由是耶稣基督已将天国的钥匙交给使徒彼得(马太十六:17-19),而使徒彼得建立了罗马天主教会。他们如此认为承传了使徒彼得的命脉,有权威,是正统。但是,就算是使徒彼得也不是基督,就算他当时确实握有天国之钥,并将之交给罗马天主教会,但是不知悔改、认罪的人,上帝的拯救也会远离他去!施洗约翰曾对挤着要接受他施洗的群众说:「你们这些毒蛇!上帝的审判快要到了,你们以为能够逃避吗?要用行为证明你们已经离弃罪恶。不要自以为亚伯拉罕是你们的祖宗就可以逃避审判。我告诉你们,上帝能够拿这些石头为亚伯拉罕造出子孙来!斧子已经搁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都要砍掉,丢在火里。」(路加三:7-9)看!施洗约翰不也在对我们今天的基督徒和教会提出同样的警告吗?我们应该认清这种信仰态度:不是带领人来信教会,而是带领来信耶稣基督。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神知网 ( 黑ICP备09004198号 )

GMT+8, 2025-5-3 02: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