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修生活
2007/12 28
你可知道有哪一位敬虔的弟兄姐妹没有固定的灵修时间?我们之中谁敢说祷告和读经不该是我们生活中的首要之事?我们是否从不相信把他人的事告诉上帝,比把上帝的事告诉他人还要重要?既然我们确实相信灵修是有价值的,并能使我们得到满足,为何我们当中有许多人还让灵修生活淹没在匆忙的生活当中呢?
作者狄森(Peter Deison)了解我们的这些困惑。在这本摘录自《认识上帝的优先级》(The Priority of Knowing God)的小册子里,狄森给予我们一些实际的忠告,我相信他的这些忠告会帮助许多人再度发现,与那位一直耐心等候我们的上帝相处时的喜乐。
马汀.丁韩二世(Martin R. De Haan II)
一则来自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 Wire Service)的报导提到一个纳税人对国税局的真实忏悔。这位纳税人写道:「我已经有两年没睡好觉了,这里是一张美金1,200元的支票,用来偿还我过去未缴的税。」他甚至在信末签了名。然后他又加了一句:「如果一个星期后我还是无法睡好觉,我会再寄上一张1,200元的支票。」他必须做一些事来除去他的罪恶感,但他又不愿做得太多。
柯南.道尔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是「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作者,他说他曾拍了一份电报给他的十二位朋友,这十二个人都有良好的品德和声誉,这封电报上简短地写着:「马上搭机离开,事迹败露了!」结果在二十四小时之内,这十二个人都飞离了他们的国家。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内疚感。我不是指那种明显的罪恶感──我们知道如何处理它。当我们知道上帝愿意饶恕人的时候,刻意隐藏那些明显的罪就太痛苦了。然而,我们心底的内疚感却使我们质疑自己是否为上帝做得够多,是否向上帝奉献了该给的时间。
你有过多少次这样的感觉?「我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实在没办法将我所愿奉献的时间给上帝,我觉得不好,但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不知道有多少次尝试每天有一段灵修的时间,但却无法做到。我该怎么做才好呢?我真感到愧疚。」
没有任何东西比内疚感更容易摧毁我们和上帝相聚的喜悦,然而这种情形却经常发生。无论我们把和上帝相聚的时间称为「安静时间」﹑「灵修」﹑「读经」或是「默想」,我们总是为这时间不够长或不够好而内疚。大多数人对此不是感到苦恼,就是觉得缺少了什么,再不就是迷惑不解。只有少数的基督徒能在灵修生活中不断地成长。
在一个为基督教教牧同工所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中,做了一项调查,其中问了几个问题:「当你上天堂的时候,你觉得最惭愧的事是什么?」「你希望你有什么地方被改变?」绝大多数的答案是:「我个人的灵修生活」。
你是否曾为没有规律的灵修生活而内心挣扎?你这边做一点,那边做一点,但是都无济于事。这种挫折感是普遍的。然而只要了解两个简单而有效的原则「选择时间」和「记录」,这种情形便可迎刃而解。
选择时间的原则其实非常简单,但是有许多灵修的痛苦却是从这里开始。你曾否听过有人说:「如果你在早上不灵修,那天他就不会与你同在。」觉得内疚吗?与你有同感的人多得很!或者你曾听某人说:「今天早上我花了两个小时在上帝的面前祷告,这真的很棒!」,而我们则再一次被沮丧和内疚感所笼罩。我们知道我们的祷告生活还不合格。
内疚感的产生有许多原因。有一些原因是有根据的,但有一些则可能是由于我们对灵修时间的原则有所误解。不必内疚,要记住灵修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你和上帝的关系而将时间奉献给上帝。这段时间也是用来把上帝当成一个人,一位朋友,甚至更亲近的人来爱。上帝会思想﹑选择﹑和感觉,他把我们也造成像他一样。虽然我们看不见他,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爱他。
我们灵修的时间,是我们奉献给上帝的时间。我们不可能只是与一个人在某个早上聊聊天,就和这个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如果我们不和上帝在某个特定的早上相聚,上帝就不与我们同在。这完全是不正确的,这是对上帝的一种错误观念。我们与上帝的关系深浅,并不仅取决于相聚的时间长短,相处的品质也同样重要。因此,所花的时间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善用每天的空闲时间则更重要。
决不要用别人的灵修经验当作自我判断的准则。你可从别人的经验中获益,但你和上帝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设定明确的时间。你一旦决定要将与上帝发展友谊当作最优先的事情,就要安排一个明确的时间来发展这个友谊。你所安排的时间便成了你的准则。只有在安排好时间并开始实施后,你才可以根据需要做一些灵活的调整。你要安排一个明确的灵修时间,不管这个时间是早上﹑中午﹑或晚上都可以。
我们所应避免的错误。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可以让我们避免下列几种诱惑。
懒惰和墨守成规。安排明确的时间时,可使我们避免懒惰和墨守成规。人会很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我知道上帝很爱我,无论我做了什么,上帝都会接受我。换句话来说,我可以在我所做的事情上偷点懒;另一个极端是有些人仍不太肯定上帝对我们的爱,以为昼夜不停的灵修才可确保上帝会持续地爱我们。他们已经变成教条主义者。如果我们为一天没有灵修而感到极度内疚时,我们便知道自己已经走上了这个极端。
上帝说:「我以永远的爱爱你」(耶利米书31章3节)。他对我们的爱始终如一。他对我们坚定不移的爱是唯一可以使我们克服懒惰和教条主义的动力。建立一个规律而明确的时间表,可以大大增强这个动力。
断断续续。建立一个明确的时间,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毛病。断断续续大概是我们最常见的问题。在我们的计划表中设定一个时间,并努力达成,可以帮助我们持之以恒。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的话,不久就会产生这样的态度──「这礼拜我已经灵修过两﹑三次了,下个礼拜我会再灵修个两﹑三次。」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错过整个礼拜,因而冷却了我们和上帝之间的温暖关系。
干扰。设定明确的时间,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干扰。如果我们设定了一个合适的时间,就不会陷入那些干扰里面,以至于破坏我们灵修的快乐时光。有多少次我们开始读经和祷告时,有人在外面敲门?小强尼进来说:「爸爸!看看我捉到的这只虫」,或是「爸爸!你可不可以过来帮我开灯?」墨菲法则(Murphy's Law)也适用于灵性生活上。如果有任何事情会打扰你的灵修时间,它必会出现。但是,如果我们设定了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就可以避免许多这类的干扰。
不仅有外在的干扰,也有内在的干扰。例如:最大的内在干扰之一就是我们忍不住要清理杂乱的书桌,及摆在书桌上未完成的工作。有多少次当我们已坐下来读经祷告,却注意到我们还有一封未写完的信﹑未读完的报纸﹑杂志或一个未完成的计划?接下来,仅仅因为我们认为应该先完成一件小事,就把原先计划作为灵修的所有时间用完了。我太太面对杂乱的书桌时非常实际。她拿一条大浴巾进入书房,并覆盖在书桌上。如此她就不会为面对那些「应做之事」的清单或未完成的计划而分心。
我们需要选择一个自己最不可能分心的地点和时间。要常有心理准备面对干扰,因为干扰会冲淡并破坏我们的灵修生活。
主耶稣会寻求单独与上帝相聚的时间,在马可福音1章35节告诉我们:「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主耶稣时常外出寻求独处的机会,但是对他而言要独自一个人是很困难的。有时他不得不比其它人早起许多,因为平常他总是被人们和他们的需要所环绕。
大卫就设定了时间与上帝相聚(诗篇5篇3节;59篇16节)。他还规定了特定的时间在圣殿赞美和感谢上帝(历代志上23章28-32节)。
切合实际。当我们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与上帝相聚时,我们必须切合自己的工作日程及睡眠时间的实际。然后我们必须自己决定与上帝相聚的最佳时间,并根据实际的情形来制定日程表。我这么说有两个原因。我们所设定的时间,不只对我们而言是最佳的时间,同时也是我们能够给上帝的最佳时间。这是我们奉献给上帝的时间,我们乐意将自己最好的给他。
当我们受到干扰,例如重要的约会﹑完成工作的最后期限﹑孩子生病﹑与医生的预约等,上帝都知道。如果我们只能给上帝十分钟,大部分的人会说:「只有十分钟我做不了什么」,所以我们就连一分钟也不花了。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我们宁愿把灵修看成是一段为自己完成某些事的时间,而不是与朋友相聚的片刻。我们需要将这些零碎的时间给上帝,而不应说在短短的时间中我做不了什么。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态度,就会因为看重灵修生活而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上帝相聚。我愈爱我太太,就愿意与她共度更多的时光。你愈爱上帝,并藉由你所拥有的许多短暂片刻来表达你对上帝的爱,你灵修的时间也就会增加。你会渴望有更多的时间灵修,而不只是觉得有义务这么做。
当然,如果我们每天只花十分钟灵修,是不可能加深我们与上帝的关系的。我们需要较长的时间与上帝相聚,然而我们愈常把短而紧凑的时间给他,就愈容易把较长的时间给他。当我们保留一定的时间灵修,那个较长但却不经常的时间才变得更有意义。但请不要误会,你仍要善用所有可能与上帝相聚的时间,并要真心诚意地去做。
每天保持相同的时间。选择时间的第二个原则是一旦你设定了一个灵修时间,就要保持相同的时间。我们设定一个时间,并且每天固定在相同时间,比起在星期一安排一个时间,星期三是另一个时间,星期五又换个时间要好。除非有时你的时间无法如此安排,否则就应该安排每天的同一时间为标准时间。我们有很好的理由要这么做。
我们的思想是在固定的方式和结构中运作。当我们每天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开始做事,像是坐在书桌前,开始进行一项工作,我们的心思就象进入了一种状态或是一个轨道,就会开始根据我们为那段时间所设定的心理时钟来工作和活动。我们是习惯性的动物,因此保持一个固定的时间灵修,会促使我们进入属灵的状态。我们的思想在那段时间里也会比较容易接受属灵的事物。
对那些常常更换日程,或是经常改变工作时间的人来说,要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会比较困难。但是施恩的上帝知道他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责任。他也了解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他会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与适应。然而,只要做得到,我们就应尽可能争取有一段固定的时间模式,因为这可使我们的思想有最佳的表现。
花足够的时间。选择时间的第三个原则是关于我们要用多少时间的问题。因为与上帝相聚是一种友谊,所以不应计较时间的长短。如果你爱上某个人,除了你不能和他或她在一起的时光以外,你是不会去计算时间的。然而关键是要用足够的时间达成你的目标。
达成你的目标。如果我订了婚正准备要结婚,但每天只能与未婚妻相处五分钟,我是无法与未婚妻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的。所以,我们必须确保我们花足够的时间来达成设定的目标。每天十分钟也许不足以实现任何有意义的目标。每天起码要用二十到三十分钟来让我们的心进入接受状态,仔细思想我们已获得的,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这个原理只有一个例外,如果你是第一次开始灵修,可从每次十分钟开始做起,逐渐养成习惯。然后尽快地将灵修时间延长至二十到三十分钟。只要将你所有的献给上帝,努力争取投入足够的时间来达到你灵修的目标。
倍增你的时间。另一个灵修时间的问题,是我们常认为自己没法抽出时间。但事实正好相反,因为花时间与上帝相聚其实可以节省我们的时间。箴言10章27节说:「敬畏耶和华使人日子加多」。同样的经文可以翻译成:「敬畏上帝使人每天多出许多时间。」经验证明了这一点。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曾说,他有很多事要做,所以每天他最起码要花四小时祷告。他发现一个真理,那就是与上帝相聚从不会浪费时间,只会使时间倍增。这是真的,因为上帝会使我们的思想敏锐﹑消除我们的恐惧﹑强化我们的记忆力,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一个与上帝的关系和谐的人,他的工作总是很有效率。上帝在灵修时所赐的内心平安,使我们能够做更多高品质的工作,而在每一天结束的时候能有更多剩余的精力。灵修总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时间。你给上帝的愈多,你获得的就愈多。
避免习惯成自然。设定灵修的时间,有个好处就是可避免习惯成自然。这听起来矛盾,但却是可以理解的。灵修并不需要定为一半读经一半祷告,或是四分之三读经四分之一祷告。人是习惯性的动物,我们通常喜欢已经计划好的事情。习惯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因为当我们开始按部就班地执行灵修计划时,就可能会失去圣灵要我们具备的灵活性。
圣灵可能对你说:「多花点时间读这个讯息,因为我要你学习其中的道理。」或者他会说:「今天你要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读圣经,因为你了解这个真理对我来说更重要,我希望你能很快就用上这个真理。」或说:「我要你心里记念某人,不要因为现在是六点五十分就停止祷告。我要你用所有的时间来祷告,因为这个人需要你的代祷。」
我们需要有弹性,并愿意在设定的时间内摒弃我们的习惯。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每天都做相同的事情,就应该尝试有所改变,并随时准备按圣灵引导的去做。设定固定的时间,并持之以恒,能使我们对圣灵特别敏感。而零星的灵修时间则容易使我们原地踏步,因为当我们尝试去接续上次所未完成的功课,往往却发现我们一直在重复相同内容。
保持灵修品质的第二个原则就是记录在这段时间里获得的成果,将我们努力的果实记下来。这可能是我们灵修时所能做的最重要之事。当我们进行一项工作,不管用什么方法或如何实行,要记住:衡量一个方法的好坏,就是要看它所制造出的产品。我们读经时所记录下来的感想﹑问题或原则,都是我们努力的果实,这些成果可供我们自己享受或与他人分享。
记录的理由。当与上帝相聚时,我们期待些什么?什么是我们的目标?当我们把收获和感受记录下来时,就能得到对灵性生活最好的评估。把灵修时所发生的事记录下来有三个理由:
1.有系统地保存记忆。我们无法将自己所读的一切都记忆下来。记忆本身无法将我们刚学的东西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记忆是需要帮助的。不透过复习和实践,记忆是无法永久保存的。我们读经所作的记录,是唯一可供未来使用的东西。记录保存了我们的发现,让我们的思想解放出来而能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如果我们尝试抓住一个想法但却不及时地写下来,我们最终会把那个想法忘掉。所以不要害怕浪费纸张,或是在圣经的空白处写字。我写了许多看似无用的笔记,但是在这些笔记中,我获得了许多从圣灵而来的深远的真理。
记录也会让你得到一幅有组织的图画。你给大脑一些未经整理的资料,大脑会不断尝试整理这些资料。所以,最好将你在学习或读经时所吸收的加以整理并写下来。如果不这么做,大脑将无法处理你得到的那些零碎资料,而轻易地将它们拋在一边。每个想法都应该有一个适合的架构和地方来存放,不然它就会永远消失掉。
2.记录能帮助我们评估并促使我们进步。作记录的第二个理由就是可以让我们回顾刚刚所做的。这个附加价值能使我们对所使用的计划加以改进。许多人在灵修上停滞不前,都是因为不求改进。每天做同样的事情会使我们失去兴趣。记录使我们能够回顾﹑检查和评估自己灵性的成长。记录也能帮助我们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
3.记录可以促进学习。我们应该做记录的第三个理由是,动手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方法。当我们写下自己的感受,特别是用认真的方式写下来时,资料就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记录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记录上帝的真理,并使这些记录对你本人更有帮助。这里有一些例子:
列清单。彼得后书1章5-7节记录了一份行动渐进的清单。彼得说:「正因这缘故,你们要份外地殷懃。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把这些行动写成清单,我们马上就能看到它们并不是个别独立的,每个项目都成了一级阶梯。这是彼得为基督徒的渐进成长而列出的明确模式,每个步骤都是相关的。只有把它写下来,我们才看得到它的意义。当圣经给了我们一份清单,我们就要记录下来,写出来可以让你看得更深远。
创造力。使用创造力可以带来明显的帮助。例如:将小先知书编排制表,可以帮助你了解先知们何时预言,从而了解他们预言的意义。直到我弄清楚先知预言时的地点及年代,我才理解他们为何这样说,为何这样做。创造性常可帮助我们弄清问题。
比较和对照。比较有助于找出事物间类似的地方,对照则有助于将焦点集中在不同之处。保罗在加拉太书第五章中对顺从圣灵和依靠肉体做了对比。列出这些对比,我们便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重要性了。
重复。在你读圣经时,另一个有用的工具是将重复的部分记录下来。当我们阅读到多次出现的东西时,它总是有其含义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手上的圣经是上帝对我们所说的全部话语,总共不过这么多的字句。圣灵是不会说废话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目的的。任何出现不止一次的字句都必定有特别的意义。
因此当你读到任何重复的地方,要写下来,并反问自己为什么上帝要特别强调那个真理。
祷告。记录你的祷告也会有所帮助。过去十年我将一些重要的祷告都写下来。当我回顾那些祷告时,发现有些祷告已蒙上帝的应允,有些则没有,还有一些则仍在等待中。我记录了几百个祷告事项。这个做法在许多方面帮助了我。当我回顾这些祷告记录时,它们提醒我上帝为我所成就的大事。更重要的是我从中学习到了不少东西。
我发现自己早期的祷告太笼统。如果我在生活中依靠这样的祷告,就无法了解上帝的旨意。这些祷告的陈述并不清楚。此外我还学到:我的许多祷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祷告只反应了我个人的利益。虽然这是我个人的祷告簿,但是我没有象现在这样尽量把他人包括进来。我看到的另一个错误是,我往往没有根据圣经来祷告。没有真正想清楚心中的问题,就仓促地写下一些没有经过仔细思考的东西。将祷告记录下来,帮助我看到这些缺点。
再好的记忆也没有最浅的墨水强。当你灵修的时候,记得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并作记录。
琼斯(Clearence Jones)的田里有一块大岩石,而他在这块田里已经耕作多年。因为这块岩石,他已经弄坏了好几把犁头以及一台耕耘机。他非常讨厌这块岩石。一年秋天,在他弄坏另一把犁头之后,他想起这块岩石在这些年来所带给他的麻烦,他终于决定要动手处理这块岩石。当他拿起铁橇插入这块岩石的底下,他惊讶地发现这块岩石只有六英寸厚,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打碎。当他把这块岩石运走时,想起这块岩石带给他的所有麻烦,他忍不住笑起来。如果他早一点行动,这些年就好过多了。
我们都有一个倾向,就是在匆忙时试图避开所遇到的障碍。我们不愿意浪费时间去处理它,就象老农夫琼斯宁可绕着岩石耕作一样。然而如果障碍象那块岩石一样继续制造麻烦的话,我们最好还是花些时间去处理它。我们每个人都有灵修的问题。让我们承认这个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我们班上有63位不同年龄的男生和女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基督教教派。但是所有人几乎一致同意,灵修所遇到的所有问题中,有四个非常突出而又普遍的大问题。
精神涣散会使我们陷于混乱当中,让我们专注于完成一些小的成就。灵性枯竭使我们不断地猜测,而失去了动力。缺乏自律使我们无法持之以恒而远离目标。最后,缺乏应用使我们思想停滞,心神不宁,双手被缚。
如何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而不胡思乱想呢?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是换个方式来问──注意力不集中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在我们继续讨论之前,请在一张纸上写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哪四种原因造成你精神涣散,例如胡思乱想?
我们每个人列出的清单都不会一样,但可能有一些与下面列出的相同。为了便于处理,让我们这样来分组。有生理因素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如困倦﹑饥饿﹑太冷或太热﹑生病﹑被打扰,整日工作或睡眠不足所带来的疲倦等。有心理因素,如无聊感﹑挂念其它工作﹑突如其来的想法﹑或做白日梦等。还有情绪因素,如罪恶感﹑害怕、焦虑或愤怒等。最后还有属灵因素,如缺乏祷告,没有认真地对待灵性争战的事实等。
任何一种上述的原因都足以摧毁我们的注意力。那么我们应如何处理它们呢?
生理上的准备。生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涣散,可以藉生理上的准备来解决。我们必须选择一个最不易困倦或饥饿的时间,选择一个温度适中而不受干扰的地方。
如果你的灵修时间是在床上,那你就是置身在一个危险区域。因为十之八九你会睡着。这在我身上发生过数百次了。如果你在家,就把电话听筒拿起来,或把电话铃声关小。选择一个有锁的房间,这样你的孩子就不能闯入。记得,主耶稣自己就说过:「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马太福音6章6节)。
重点是,如果我们真的把灵修摆在首位,就必须象做其它事一样有准备。如果你生病或极度疲倦时,我相信上帝要对你说:「上床睡觉,好好休息。」不要拘泥于冗长的祷告或读经。我们可能会认为我们灵性上有问题,其实真正需要的是晚上好好地睡一觉。
心理上的准备。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涣散,同样需要心理的准备。你曾否读经读到厌倦?你曾否埋首于一本有趣的书,几分钟之后就发现自己在为准备明天钓鱼的事而分心,或怀疑烤箱是否还开着?厌倦和突然为某件事担忧,都是集中精力的常见杀手。
厌倦和失去兴趣是最普遍的原因。厌倦最大的原因是,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读经。我们阅读圣经中长卷的书,如以西结书时,往往读了大约五章后,就发现我们的心开始飞到九霄云外而不在以西结书上。为什么?因为我们对以西结书一无所知。我们需要了解此书的背景。因此找一本读经资料,圣经批注,或看看圣经综览都会有所帮助。我们对圣经中的许多书卷失去兴趣,是因为我们陷入圣经的古老文化细节的泥沼中。但事前做一点圣经研究及心理准备是有益的。
最常见的心理干扰可能是,一个好主意或是潜意识中当前的重要事情突然涌上心头。当我们想到钓鱼或是未关的烤箱,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我们该怎么办呢?最有效的帮助莫过于一支笔和一本记事簿了。
许多好主意和灵感会突然间冒出来。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普遍的。在灵修时一些闪现的灵感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当你有片刻灵修时,要随时将出现的每个提醒和好主意写下来。它们可能是来自上帝,也可能是一些我们不该忘记的重要日常工作。写下它们只需花一点点时间,但却使你的思想释放出更长的学习时间。我们不必担心会忘记这些事。如果我们已经记录下这些事情,我们尽可以放心地把它们暂时放下。
另一个对付心理干扰的方法是开口大声祷告。因为我们的心思意念动得很快,在无声地祷告时就很容易心不在焉。如果我们开口大声祷告,思想就会用于这个有意识的动作中,分散的心思就会被收回来。所以开口祷告对集中注意力有很大的帮助。
情绪上的准备。造成精神涣散的第三个原因是我们的情绪。罪恶感﹑愤怒﹑恐惧是引起情绪问题的三大原因。如果我们有上述任何一种情绪,它就会支配我们的注意力,直到那情绪被解决为止。当我们无法集中精神,也无法找到生理或心理因素时,情绪因素就可能是症结所在。情绪与心理和精神紧密相关,它们时常是重迭的。要克服情绪的障碍,首先要自我检查是否有任何未忏悔的罪。
未忏悔的罪可引发上述三种情绪。我们因为犯了罪而有罪恶感;因为目标无法达到而忿怒;因为对上帝的慈爱和乐意帮助缺乏信心而害怕。
罪常是出自于我们没有做到的事,而不是因为我们已经做的事。罪所引起的情绪在圣经中有最清楚的解释:我们若认了自己的罪,就是说承认自己的罪并相信罪已经得到饶恕,上帝必洁净和拯救我们(约翰一书1章9节)。
另一个我们要记住的因素是,有一些内疚是不切实际的。很多人深深怀疑自己还没有做完应该做的事。我们被「灵修的内疚感」所困扰:像是我们不常灵修,时间不够长,次数不规律,同时也不够深入。然而这些内疚并不总是真正的罪。如果我们曾经忽略灵修,内疚就是应该的。若是如此,我们必须认罪。但是要记住,上帝从不会规定我们的灵修时间和进度。
克服情绪干扰的关键是乐意顺服。灵修生活的成功与否,并不是用时间的长度和深度来衡量。而是以我们对上帝顺服的程度来衡量。我们顺服上帝,与上帝相聚,是因为上帝爱我们。爱可以控制我们的情绪,并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
灵性上的准备。造成精神涣散的最后一个原因,可在灵性方面找到。灵性的准备最为重要,因为它是微妙的。保罗细心地提醒我们,我们的争战不是肉体而是属灵的(以弗所书6章12节)。
我们有一个灵性的敌人。主耶稣在提到它时是将它作为一个真正的敌人。保罗警告我们不要忽视撒但的诡计(哥林多后书2章11节)。撒但只在关键时刻攻击我们。它知道透过我们规律的灵修生活而与上帝与日俱增的关系是一个最重要的攻击目标。它最大的诡计之一,使我们相信上帝无法成为我们最亲近的朋友,上帝也不愿意成为我们亲近的朋友。撒但想要使我们觉得,上帝并不会象真正的朋友那样关心我们。它让我们觉得上帝犹如远房亲戚,只有在一些特别的场合才会与我们亲近。撒但藉由谴责我们的精神生活来达到这目的。
因此,我们受骗而相信这些想法是来自上帝。如果我们分辨不出这个诡计,自然就会形成一个屏障,大大地影响我们注意力的集中。
撒但在我们脑中植入许多这样的想法来欺骗我们。它会利用任何事情来阻止我们看到上帝的真面目。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心意从而摒弃这些错误的想法。保罗说我们可以将这些错误的想法关起来,看清它们乃是撒但的诡计,因而改变我们的心思意念。「我祇怕你们的心或偏于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纯一清洁的心,就象蛇用诡诈诱惑了夏娃一样」(哥林多后书11章3节)。
你曾否在星期日早晨心情很好,享受主日崇拜,但在牧师祷告到一半时,却有一个很糟的念头突然闪入你心底?你想要责怪自己,然而那个思想不是你刻意想出来的,它只可能来自撒但。在那一刻,你必须祷告和用上帝的力量来消除它,将你的注意力转回上帝身上。如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0章5节所说:「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我们最好与牧师一起祷告,并在心中重复他的话。这样我们的思想就会回到正轨。
祷告是我们克服精神涣散最有效的方法。其次是做准备和计划,以及记事簿和铅笔。这些工具可以成为有效的武器,让我们从精神涣散所带来的困惑和达成一些小成就感的捆绑中挣脱出来。
你是否和我一样熟悉以下的陈述呢?「不知为什么,有时我无法感到上帝的同在。」「当我失去对上帝的爱时,我怎么才能使自己重新再爱他呢?」「在我实在不想敬拜时如何去敬拜上帝呢?」「在我灵性低落时我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都惯于依照自己的感觉而生活。人们告诉我们:「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然而身为基督徒,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可能不知道为何会有某种感觉,但是我们的情绪需要得到控制。情绪随着我们的经验﹑面临的环境﹑以及碰到的问题而迅速改变,感觉常在我们不自觉的情况下出现或消失。
控制情绪。诗篇的作者在诗篇42章5节说得好。当他心情沮丧时,他问道:「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他问自己:「我的心哪!为何如此绝望?为何在我里面烦躁?」这是一幅用人的意志来控制情绪的图画。他得不到自己希望的情绪,所以他反省自己并问道:「我为什么会这样?」因此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检视我们自己:「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它可能是由于一个未忏悔的罪,但也可能是由于一些我们无法解释,唯有依靠上帝的事情。
诗篇的作者反省自己的情绪,然后告诫自己说:「应当仰望上帝,因他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他」(诗篇42篇5节)。你可以相信他会向你显示出他的笑脸的。
诗人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提醒自己:「应当仰望上帝,因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上帝」(诗篇42篇11节)。他说上帝是那位可以使我们的内心世界表露出来的上帝。所以要鉴察﹑劝戒﹑提醒你自己:唯有上帝可以帮助你处理感觉问题。
当你感到灵性枯竭时,最重要的是要继续做你该做的事,不要让自己被感觉拖着走。你也许会说:「我今天没有心情,等心情好了再说吧。」然而无论你的感觉是好是坏,你都必须要坚持下去。
尽管去做。行动可以改变感觉。有人说过:「积极行动,你就会成功。」这不仅是积极态度的问题,上帝也不想让我们否认自己的感觉。但是我们必须学习去承认它,然后以荣耀上帝的方式来表达它。
透过我们自己的行动得到新想法,要比想象自己进行一个新行动容易得多。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没有心情,也不能坐等心情好转。反之,我们必须继续行动,适合的心情就会随之而来。
有时我不觉得自己已经结婚,但是我知道事实上自己确实结了婚。在证婚人面前我说过「我愿意!」我的妻子也说了「我愿意!」所以,不管我感觉如何,我们已经结婚是个事实。如果事实只是根据我的感觉,我就得一次又一次地再结婚。因为在正常的婚姻生活中,充满了喜悦,同样也充满了低潮。我们不能相信感觉,只能相信事实。当我继续用「已婚的生活方式」过活,并履行自己的义务时,「已婚的感觉」就会重返。
每一个健康的关系都会经历低潮和高潮。我们的情绪也是如此。上帝了解有时我们与他的关系会处于低潮。他允许我们有情绪低落之时,这样我们就能记住与他的亲密关系并不是以感觉作基础,而是基于我们对他作出的承诺。
当你的灵性处于低潮时,尽可以到上帝面前倾诉,他了解我们的感受。然后读一读诗篇,看一看诗人中有多少人曾有沮丧的经历,他们又是如何重新燃起热情的。
生活带来各种不同的感觉,有好的,也有坏的。一位叫克拉伯(Larry Crabb)的临床心理学家说,感情的成熟并不表示没有消极的感觉。所有的人都会有忿怒﹑内疚﹑和害怕的感觉,这是很正常的。然而感情成熟的人能辨识它们、承认它们,并寻求最能荣耀上帝的方式来表达它们。
纠正对信心的误解。有些人对信靠上帝有错误的见解,以为上帝会将所有事情象变魔术般地安排好,只要顺其自然交给上帝就行了。这是一种狡辨,其真正的意思是:「我们无须对所发生的事负责,一切都在上帝的控制之下。」
这种对信心的错误见解是缺乏自律的主要原因。保罗在腓立比书2章13节说:「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上帝在我们心里动工,那是他负责的部分。现在请听上帝在前一节是如何说的:「做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这是我们要做的部分。上帝并不是说我们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救赎,但是我们得到的救赎要在生活当中成就。基督徒的生活是由上帝做十分,自己也要做十分。我们是依靠对上帝的信心来做。我们尽自己所能的去做,上帝则会完成我们做不到的部分。有些人缺乏自律,因为他们只依赖上帝的工作,然而上帝也让我们承当责任。
认识惰性。简单来说,造成没有规律生活的原因就是懒惰。它真可以称为罪。上帝并未将我们创造为懒惰之人,是我们的罪性把我们拖往这个方向。
当亚当犯罪时,他的天性就受到罪的污染。这种罪性也遗传到我们身上。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在某些方面有懒惰的问题。我们继承了惰性,不愿为上帝做事。
我们要战胜这个罪。我必须说:「主呀!我承认自己懒惰。这个礼拜我已经认错了89次,但是我要再次来到你面前认罪,重新悔改。」我们要辨别出什么是懒惰,并继续努力建立良好的习惯。
分清先后次序。要做到自律,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做事时分出轻重缓急。如果我们不是懒惰,并能正确地把对上帝的信靠当作自己的责任,却仍为自律问题所苦的话,问题必出自优先次序的选择。这件事是许多人在生活中最苦恼的事。别忘了,撒但并不笨。它想要封锁我们,鼓励我们做事时吹毛求疵和不分先后是它最惯用的伎俩。当你考虑优先次序时,问问自己下列这三个问题:
1.「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是最重要问题。我希望有什么样的灵性生活?什么样的灵修?从中得到什么?圣经中有什么是我生命中真正渴望的东西?我们必须清楚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希望灵修产生什么结果。我们必须自己回答这些问题。我是否真的想认识上帝?我是否想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的基督徒?我是否想对上帝表达我对他的爱和崇敬?我是否想成为一个顺服上帝的人?我们必须决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2.「如何做才能达成目标呢?」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每天15分钟﹑30分钟﹑或一个小时是否能达成目标呢?我们多久想与上帝相聚一次?每天,两天一次,或一个星期三次,都会决定我们是否能达成目标。
3.「我愿意付出多少努力?」代价是多少?毫无疑问的,我们得付出代价。我们投资的多寡将决定我们收获的品质。
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不是愿望而是决定。我们都有愿望。我们都渴望能效法我们所崇敬的伟大基督徒,但是仅有渴望还不够,我们必须做决定。我们必须选择自己所愿意过的基督徒生活,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决定为达成目标所需付出的代价。成功没有快捷方式。如果我们想要有成功的灵修生活,就必须付出代价。在生活中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是昂贵的。
圣经充满了劝戒和自律的例子。我最喜欢的例子是以斯拉。以斯拉记7章10节说:「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华的律法,又将律例典章教训以色列人。」以斯拉做了一个决定﹑一个承诺,他愿为考究和实践律法付出一切代价。他决定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及他所愿付出的代价。
保罗在提摩太前书4章7-8节发表了同样的意见。他以运动选手为例:「在敬虔上操练自己。操练身体,益处还少;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
锁定目标。以下列的摘要作为结束我们对自律和每日灵修的讨论是很重要的:愈能持之以恒愈好,愈频繁愈好,时间愈长愈好。就像是任何重要的关系,我们投入的愈持续﹑愈频繁﹑时间愈长,关系也就愈巩固。
我们必须再一次问自己:「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基督徒生活?」我们的目标是争取更长﹑更频繁的灵修时间。因为上帝爱我们,愿意与我们同在,他要我们尽可能将最多最好的给他。他对我们的爱是我们唯一的推动力。这激发大卫在诗篇第1篇里说道:「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因为他对我们的爱,所以我们灵修愈多,就愈想要和他在一起。大卫几乎每天都灵修,即使只是睡前的一个祷告,但显然上帝时时刻刻都在他心中(诗篇25篇4-5节;63篇6节;119篇55节﹑97节)。
缺乏应用不会使我们停止灵修,但是会抑制我们的灵修。缺乏应用不会粉碎我们的灵修,而仅会压迫它。当我们了解灵修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上帝的爱时,就明白应用是多么重要的了。真爱就要有行动,爱不仅要彼此诉说爱意,也要用行动来表达互相的爱慕。
这就是主耶稣在彼得万念俱灰时,为什么将他找出来以表达他对彼得的爱。彼得在不认主之后,重拾捕鱼生涯。主耶稣找到他并以最完美的方式原谅了他。彼得曾经三次不认主,所以主耶稣三次问彼得是否爱他。为了彼得,主耶稣让他能够再次确定他对主的爱。
就在重新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时,主耶稣教导彼得爱的道理。在约翰福音21章15-17节主耶稣对彼得说:「你爱我吗?……你喂养我的小羊。你爱我吗?……你牧养我的羊。你爱我吗?……你喂养我的羊」。主耶稣的重点是,「彼得,如果你爱我,就向我表示。藉由为我工作表示你的爱。」我们真正爱一个人,就会用他或她所喜欢的方式来显示我们的爱。主耶稣要我们爱那些他所爱的人来表达我们对他的爱。那是依照他的旨意行事。
如果我们从不打算应用灵修时得自上帝的话语,灵修就失去了意义。实际应用是灵修最有意义的结果,难怪撒但千方百计地要破坏它。这是对灵修价值的证明。如果我们的灵修生活遭到控制﹑窒息﹑或是觉得无力,撒但就赢了。
大部分的基督徒并不经常读圣经,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事实。很少人有规律地研经,更少人能坚持实践上帝的话语。为什么呢?很多人始终没有跨出第一步,因为他们不能集中精力﹑缺乏灵性和自律。实际应用则是更进一步的开端。
我们追求什么呢?我们是否每次灵修都期待能发现和应用新的真理呢?这要看我们谈论的是什么真理。竭力行善,用仁爱待人,随时为我们自己和他人祷告,是我们每天可以应用的真理。但要改掉坏习惯﹑摆脱错误的思想模式﹑克服一个顽强的罪则不一样了。这类深刻的改变需要时间。
即使我们仔细地鉴察自己,也不会明显感觉出上帝每天都赐给我们新的话语来改变我们。当我们在基督里成长,对他的话语更为熟悉时,我们就知道每天应做些什么。主耶稣期待我们无须提醒就会主动去做那些事。他所做的是继续提醒我们,保持洁净的生命并为他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为何学习实际应用需要较长的时间。上帝对生命的素质比对行善的次数要感兴趣得多。我们太常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行善,但却没有活出圣洁的生活。
上帝与旧约中的人物经常是交往一段很长的时间。记录显示上帝与亚伯拉罕之间的对话有很长的时间间隔。每一次他告诉亚伯拉罕去做一些事,然后就会有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再说话。上帝让亚伯拉罕有时间去体验他的应许,凭信心去生活。这是上帝给亚伯拉罕的考验。
摩西﹑大卫﹑众先知甚至保罗都有相同的经历。在保罗第一次认识主耶稣是救主之后,隔了三年他才为上帝所用(加拉太书1章15-18节)。上帝用这段时间来装备保罗,使他能承当起上帝所交付的事工。
问题是我们的方法和意念不同于上帝的方法和意念。他的方法和意念高过我们的方法和意念(以赛亚55章6-11节)。他的教诲就象一粒不会干瘪的种子。它会产生果实,但是等待结果是要花时间的。
实践上帝的教诲是一个过程,而不只是一次的行动。我们要学习努力不懈地遵从上帝的教诲,这样就能永远地改变我们及他人的生命。
有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实践上帝的教诲呢?在我们做一些行动计划之前,必须问自己一些重要的问题。基督徒生活实际上就是我们和上帝保持一个不间断的关系,如果我们要忠心地实践上帝的教诲,就需要问自己一些有关这些关系的问题。
要想在读经或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就得从问一些有关你生活中的重要关系的问题开始。问一问你自己,这个真理与我有何关系?这个真理对我的伤心事有何影响?在我的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的确需要从圣经中得到帮助?
然后想一想圣经是如何论述上帝的。这对我与上帝的关系有何影响?这个讯息告诉我可以为上帝做些什么?上帝有哪些应许是我可以应用的?
第三个部分的问题是:它会如何影响到我周围的人?这些真理是如何影响我的家庭﹑教会﹑朋友﹑以及周遭的非基督徒?
下一步再问问你自己:上帝是在提醒我抵挡撒但吗?撒但是否利用一个我要避免的罪来试探我?撒但有好几种诡计是我们必须认识的(哥林多后书2章11节;11章3﹑14节)。
个人对上帝的话语所做的简短响应,胜于聆听几个小时的讲道。除非我们用上帝的话语来衡量我们的生活,否则就会丧失它的意义(希伯来书4章12节)。灵修的最后测试是去做一个特别的事工──主耶稣说:「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遵我的话行呢?凡到我这里来,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他象一个人盖房子,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盘石上」(路加福音6章46-48节)。
当我们灵修时,让我们将一切献给上帝。这是在磐石上建立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