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知网

 找回密码
 注册(欢迎注册神知网)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33|回复: 0

谈教会音乐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9 17: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教会音乐教育
2007/12 04
    已有 0 条评论
  • 文章分类: 圣乐文萃,含诗歌掌故等



凡教育必有其教育理想,倘若是教会音乐教育,也就不单是音乐教育。其实教会音乐也不是单指礼拜堂内的音乐,而是附着历史、神学及礼仪意义和内容的音乐,既能荣耀上帝,又能造就人。下面笔者试就三方面检察教会音乐教育问题的症结,因篇幅关系,讨论将只集中于有文字的教会音乐。
一、教会音乐教育的问题
(一)历史断线的风筝
教会历史并不止于要人及议会,在这些重要架构及里程碑的背后,有千千万万的敬拜群体,正透过他们的礼仪、祷文、教会音乐各类作品,成为我们的历史见证人;透过音乐,他们的声音----内藏基督教文化中崇高的信仰情操----得再响起。可惜的是近二千年的教会音乐历史,纵使有一千八百年的压倒性优势,质与量皆备受尊崇,为非信徒推为不朽,称为有魂有诚、悟生悟性之极品,却为华人信徒摒诸教会的门外,非但不能体会内里敬虔的情操,珍之赏之,视为瑰宝,反而加以藐视排斥,大谈[非我族类]之说。这岂不反映教会音乐教育不前之景况,事出有因?此外,不理会历史的根源与成就,盲目的创作华人作品,就是名副其实的独竖一帜,在历史的长廊中,既缺乏关联性,更惶论是承先启后了。此外,贪乏的教会音乐历史教育会严重地削弱会众的欣赏评估能力,各人自会以主观的经验背景来品评,造成不必要、又极难抗御的群众压力。
(二)文字断线的风筝
语言本来就是一种象征系统,用以传情达意。在基督教信仰里,文字更用以表达和描绘那位非语言足够传递的永能的上帝。当音乐与文字结合,就会承托、提升及补充非文字的层次,并以时间空间来扩张文字本有的能力,使抽象的神学概念,化成较具体的体会与经验。在教育或处理有文字的教会音乐的时候,重点若放在音乐上,文字本有的能力会因而被削弱,音乐之美媚会成为评估的准则。反之,若先独立地理解与评赏文字,就容易观察和评估附着之音乐,是否能独到地展示及提升文字的意象、力度、色泽与美感,甚至神学,能否平衡浓淡,使文字的意绪情操活现空间。环观今日教会音乐的现况,会众唱完也不知唱了什么,已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情况,这或有归咎于资讯泛滥,匆忙且压力大的生活模式,使教会音乐被纳入舒缓、休歇或享受的状态;若期望会众积极投入思想文字的意义,配合意态神绪来颂唱,更被看为[要求太高]。这种文字与音乐信息割离的情况非常普遍,在极多的近代华人教会音乐创作中更见一般,很多作者明显未掌握文字的节奏感、力度与色泽,雄纠纠的气势却配以温婉妩媚的流动伴奏及曲折万千之旋律,使有识之士陷入种种矛盾里,勉强以吐字硬朗来挽回颓势。
(三)礼仪断线的风筝
在政府的教育系统里,教会音乐历史一向以纯音乐史的姿态出现,曲目之创作背景与礼仪处境从来不被考虑。因此,虽然曲目是教会音乐,学来也只不过是一首名曲而已,用于教会崇拜就显得独立与抽离,虽然保留了历史的效用,却失去应有礼仪及神学的理解诠释。此外,我们还要检视以往几十年的教育制度下进行的音乐教育,是否真能助教会一臂之力,教会不再需要负担教会音乐教育的责任?倘若基督教办的中、小学,过往肩负着这特殊任务----教会音乐教育,又假设今日香港华人教会已经收到应得的效应;然而将来回归中国,教会是否仍然可以将教会音乐教育的责任,推卸给将来的特区政府?倘若教会认定音乐与美育在牧养中的角色,那么教会音乐教育无论在任何一个层次,仍是急待重整与承担的!下面容让笔者指出教会音乐教育急需耕耘的田园,以对应以上三方面的缺口。
二、教会音乐教育建议
在不少信徒心目中,皆以为教会音乐教育是一小撮有恩赐者的事,其实,作音乐领导的固然有责任,但也少不了整个敬拜群体的参与。歌罗西书三章16节描绘的敬拜群体,就是一个以圣言为内容与动力,以平衡曲目和品类作材料,彼此建立而因此同受造就,心被恩感歌颂上帝的群体。教会的每个肢体都必须积极承担与实践[众民皆祭司]的真义,寻求学习与彼此建立。此外,教会音乐教育是需要全会众注意承担的工作,如申命记三十一章16至22节说:[在你后裔口中必念诵不忘],因此教会音乐教育的对象自少至老,汇成一个殷切敬拜的群体歌颂上帝。下面的建议,并非一小撮教牧同工或圣乐事奉者微薄的力量可以达成的,而是无论在祷告、金钱及动员方面,都需要群策群力。
(一)弥补历史的缺口
教会可以考虑在选材献诗及领诗时,注意整个崇拜及全年选诗之计划,追求某种程度之平衡,这可能要考虑有专人选材及配搭,又或指挥需接受补充训练,使全会众及诗班能涉猎较广泛之教会音乐遗产;倘若带领者能深入介绍,引导会众聆听,就更收牧养之效。教会音乐历史源远流长,但已翻译成中文的素材极其稀少,教会应扮演赞助、鼓励翻译的角色,以由浅入深的编序,作为级制诗班的教材,使教会音乐教育的系统得以建立,训练会众从小接触名家的作品,奠定美好的学习根基。除翻译工作之外,教会应赞助文辞、音乐创作的活动,这不但反映创造主的形象,也成为现今信徒信仰情操的代言人。
教会若关心教会音乐历史及其继承与发展,就应注意不影印盗窃有版权的作品。此外,教会推动会众的音乐教育,可从开放圣堂作教会音乐文化活动之用开始,例如圣乐讲座、教会音乐研讨会、教会音乐献唱、献奏会等,以教育及鼓励会众参与。若持之以恒,必能推动、提高会众对教会音乐文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关心教会办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提倡及赞助联络基督徒音乐教师的活动,在其中进行更多的牧养及异象分享,采取开放、支持、鼓励的态度,充分发挥华人教会里本有的音乐人才及资源,发掘有创意的接班人,启发下一代的潜能。鼓励信徒参加教会的联合聚会及崇拜,也能开拓信徒认识国度的广度,教会音乐在崇拜的角色,也会得着较丰富的资源与参考,避免困于陕隘、[自成一国]的意识,或短小的[历史传统]里。
(二)弥补文字与音乐的缺口
这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补充。有文字的教会音乐,本身就正是文字的神学诠释,因此,对圣言的洞悉与敏锐力,就是在创作、选材、献唱传递上的基本要求,受众也会因此得益。因此,要结合圣言与美育的训练,因为在教牧人员、选材领诗或指挥里,有的需要补充圣言与神学的认识,有的则要补充美育训练和基本的音乐技巧。这些人掌握着整个会众音乐教育的命脉,他们得保证材料经审视,也保障有文字的教会音乐不单是音乐,使其文字与礼仪及圣言的关系得以被发掘,又使没有附着文字的纯音乐,被分别与释放出来,在礼仪上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设立崇拜委员会,就是结合教会里神学与音乐的资源,谋求圣言的阐释与配搭,无论是透过宣讲、启应、祈祷、宣召,或是献颂、对应、唱诗、歌颂等,都能一气呵成,在结构与内容上首尾呼应,使圣言被高举,人心得牧养。至于崇拜与礼仪神学,就由崇拜委员的成员讨论与钻研,教导与实践了。这对于整个敬拜群体是最重要不过的了。
此外,我们应该留心牧养和教育儿童崇拜及教会的儿童和少年诗班。今日的华人教会仍多以装饰与表演的意态看教会音乐,因此缺乏教育上的部署。我们常把全教会最好的音乐人才都放在大会敬拜,儿童崇拜和诗班因而沦为音乐儿戏,成为成人崇拜的娱乐节目。儿童崇拜既缺乏关注及充足的资源(金钱与人力),自然提不起儿童、少年的兴趣,不能教他们投入参与,更谈不上是牧养教育和门徒训练的历程,青少年在无选择之下,自然容易受流行音乐及大众娱乐、传媒之影响。其实儿童与少年对音乐的感应非常敏锐,文字附着音乐对孕育他们的信仰,影响深不可测,教会若轻忽了这个责任,他们就要在没有其它选择、没有劲敌的情况下,在流行曲的影响下成长,不到十年,这些歌曲就可取代成人崇拜里的圣诗本,届时想再作诱导,恐怕他们早已陷入怕难、怕高、怕深和怕学的景况了。加上流行音乐的文辞内容及意识形态,多与福音所持的世界观、人观和道德价值背道而驰,这些歌曲在青少年心坎种下的毒害,是我们今日不可以轻率的事。我们除了诱导纠正青少年之外,更需积极地教育他们内容丰富、意态正确的乐曲。
此外,在整个崇拜里任何一环,圣言需要受同样的重视,不能单在讲道时才把圣言演绎得有声有色。教会应考虑在读经、祷告、启应、宣召各文字语言层面,尽量避免平板、例行,失去悟性与感性,缺乏对文字意象的敏锐触觉的处理。倘若华人教会可以从旧日的官僚主义中释放出来,不受阶级身分的限制,让主席与崇拜领导接受基本训练,将全会众中最好的献上,在领导崇拜和宣读圣言时,必能一呼百应,脱离陷入文字冷感的危机,使崇拜得更新;会众的文字敏锐性提高,也使教会音乐直接受惠。
(三)弥补礼仪的缺口
这是教会迫切要承担的责任,因为如果教会音乐材料与历史,在学校音乐教育系统里,只可能以纯音乐历史和曲目教授,这样教会办的神学院和教会里的音乐教育,就必须竭力补充教育制度在这方面的不足,音乐才不会被盲目的搬进教会里,以致在崇拜里与前言后语互不相关。教牧人员应该鼓励完成大学音乐课程的基督徒,在已有的根基上补充对礼仪历史、崇拜神学的认识。神学院办教会音乐要省却资源,不重复教育制度里已有的内容,却应集中资源物力,补充大学音乐课所不能教授的,研究音乐、崇拜、礼仪、历史、艺术的相互关系。倘若教会音乐教育课程设计,侧重于技术上的训练,实践出来便会误导会众了。
此外,华人教会的崇拜神学急待整理,好将其系统化,然而在这过程里,应小心以本色化为借口,却抽离整个历史传统。首要的是付代价深入研究圣经里的崇拜神学,礼仪的历史与发展,先对礼仪神学得出初步的结论,再考虑与现代处境和传统对话,提出建议。如此,华人教会第一线的崇拜及礼仪神学反省可望成型。其实,在长期缺乏崇拜神学的指导与讨论之下,教会音乐事奉的领袖,无形中承担了礼仪学家(Liturgist)的角色,不断为他们的选材赋予特定的意义或神学诠释,这一群音乐的领袖需要持久有系统的牧养,使他们能发挥牧养会众的功效。倘若个别教会的资源不足以应付这个需要,可倚仗有这个民象的神学院辅助,承担这方面的教育训练工作。教会音乐事奉的领袖,例如指挥、司琴、圣乐部长等,只要明白事奉的角色与责任,得到教牧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大多都愿意更多的委身学习;若得到教会在祷告、经济上的支持,就更能全心奉献,接受适当的造就,服事整个敬拜群体,用至诚至美的事奉感染及领导会众敬拜。
教会音乐教育与门徒牧养训练一样,应视爱走捷径、怕付代价的流行哲学为时代门训的危机,要仰赖从天而来的异象,加上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忍耐忠心,承担造就信徒的责任。尤其要注意汇聚敬拜群体最美善的恩赐,加以鼓励、培育和导向,使其能发挥恩赐,建立圣徒的功用。恩赐不论是一千两银子或是五千两银子,各群体都因应所得的运用发挥出来,使果效倍增;只要我们忠心的发掘隐藏及被忽略了的恩赐,并且靠着那位已掳掠了仇敌,将各种恩赐赏给教会的耶稣,忠心的教育导引这些恩赐,用以建立圣徒,将最美的献予衪,教会音乐教育就会渐渐的纳入轨道,使后继者有所遵从。诚心的祝福今日华人教会在教会音乐教育方面的醒觉,能建立上帝与人间更丰富亲密的相交,至终能明白[耶和华是我的诗歌]----即唱不完的永恒之歌----内里的底蕴和真谛,那会是多么令人愉悦惊叹的发现!
此刻正当中国教会在教会音乐教育方面向我们招手之际,又藉他们积极思想崇拜神学的当儿,香港教会应发奋图强,珍惜运用远比国内教会丰富的资源,并学习与讨论的自由,为不久的将来为我们开放的机会祷告、反省和装备,致使香港教会与中国教会结合成为密切的同工时,为华人教会音乐教育写上历史的新一页。愿全能的主在我们中间工作,愿华人对主的赞美在列邦中回响,赞美我们上帝的话,使人惧怕,并要倚靠耶和华(诗四十3)!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神知网 ( 黑ICP备09004198号 )

GMT+8, 2025-5-1 04: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