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乐的奥秘特质到圣乐的属灵觉醒
2007/12 04
已有 0 条评论 - 文章分类: 圣乐文萃,含诗歌掌故等
一、引言
对一个大学教员来说,学术演讲没有多大困难,但若要求他亲自剖析自己内心世界,说一说圣乐如何使他亲近上帝,却是不太容易的事。我曾写一本有关圣乐的书,现正在努力完成第二本,再加上写过二十多篇文章,自以为已经十分了解圣乐,其实不然。
一些自以为是崭新的理念,在西方教会可能早已被采纳及发展,甚至已式微而由其它观念取代了。我认为圣乐工作者应该常问的问题是:圣歌团、琴师、独唱者、器乐手所发的每一个音符,有没有属灵价值?是否只为个人官感上或心理上的满足?换句话说,除了振奋心灵,增加聚会气氛,分享信息,使每个人快乐一刻之外,我与造物主有没有因我的音乐达到契合?救赎主是否一定得到我内心深处对衪的感恩、赞美?圣灵能否跃过音乐的表面使我醒觉、洁净及与其它有同感的人有深入属灵相通?华人教会现在的敬拜理论与模式,也许未能满足这种渴求。这一年,环绕我的是零碎、但又十分真实的中世纪[奥秘神学]。我渐渐能在忙于指挥、作主席职事的敬拜聚会中,享受、珍惜每一个程序、默念、动作,及其它能挑发和蕴藏象征意义的事物。慢慢地,我也体会圣乐在源远流长背景礼仪中的属灵意义。
二、从东正教的一扇门说起
东正教十分注重实物表征,在圣坛(至圣所)与会众之间有一面绣满圣像(lcons)的布帐(lconostas),正中是一扇门,称作[君王之门]。2这门的称谓是因祭司要拿着圣餐酒的大银杯(Chalice)与圣餐饼经过此门,而只有主教、祭司及会吏才可以由此经过。在敬拜时,其中一项最重要的礼仪称为(伟大的进入)(Great Entrance),一方面记念耶稣进入苦难与死亡,同时表示基督的道成肉身进入人类的时空;又或表示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君王的京城;也可以说衪走到各各他。关门礼与垂帘则代表墓前滚上的大石和封上的封条。经过其它程序后,君王之门再次开启,代表大石滚开,基督复活。这时,东正教仪式中有一首非常感人的[天使之诗](Cherubim Song)。
这一扇门提醒信徒基督临在的事实。我们在教会里并不自觉上帝的临在,因为我们都很少注意崇拜的地方(试问我们的教会,除了十字架外,有什么是[基督化]的呢?)旧约的雅各布也许比我们敏感。[雅各布睡醒了,说:『耶和华真在这里,我竟不知道。』就惧怕说:『这地方何等可畏,这不是别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门。』](创二十八16、17)。如果我们没有偏见,也不是反大宗派或礼仪(那些以很诚恳又有敬畏态度来主持的礼仪),那[临在]观念之所以薄弱,可能是心态上的偏差,以为个人敬拜比集体敬拜重要;或是认为[临在观]限制了上帝的[无所不在]。我以为[临在观]并不能限制上帝,因衪不能被所造之物支配。集体敬拜是个人日常敬拜的高峰,如果个人尊敬上帝,日日与衪亲近,在所有的人一起[礼拜]的地方,上帝必定在那里得荣耀、得称赞,而那时正是上帝彰显衪一切恩惠、荣耀、医治、救赎、听人祷告、赐下启示的时刻。以西结书给我们清楚提到[君王的门]。四十六章1至3节用[王的门]来形容东门及敬拜的方向。四十七章1和9节提及东门是一扇赐大福的门。四十三章1和2节道出上帝荣光从东而入,而四十四章2节解释这东门象征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由其中进入。
看重方向是异帮人崇拜假神及迷信的执着,我并不鼓励盲目的学习,这里得指出,我们每周的集体敬拜,尤其对参与敬拜事奉的人而言,愈来愈远离超自然,远离属灵气质、奥秘。我们退守在讲需要、谈道理方面,反映我们已离开[人有神的灵]这超物质、超理性的事实。我们若不相信在所有敬拜上帝的人集体朝见上帝的时候,衪能解决我们心里的不正,而惧怕亲近主,那就是我们对集体敬拜的观念及在计划敬拜聚会时缺乏了正确的[临在观]。
上面我曾提到一首天使之歌,由天使[报佳音及坟墓里的天使]引基督进入这世界,就是[圣乐是聚会中不可缺少的程序]最好的例证。我想今天圣乐工作者及牧者在处理敬拜时,最重要的就是操练[上帝临在]这观念。
三、想象专家----上帝
也许有人要问:[上帝的临在与圣乐有什么关系?]基督徒首先要肯定艺术决不能建基在实用价值上,我们必须尊重艺术是以想象为首要素的。基督徒若要以美学建造艺术产品与艺术[消费],就应该建立在最优秀的美学理论上;而近代美学理论是离不开[想象]的。3再者,基督徒应比其它艺术家更确信地欣赏[想象],因为我们晓得,圣经与信仰指明[想象]是知识真理与表达真理的主要特色,上帝就是想象的专家。世上有什么被造物不是充满伟大的想象?上帝问约伯的众多问题里,最主要的是问约伯究竟谁指教上帝如何想象。地上没有任何人或电脑,能造出比动物园里所见更精采的百兽。如果上帝的创造是[无中生有](ex nihilo),基督徒应比其它人更能表现出上帝的灵气及人的创造想象力。
若从圣经转到今天的教会,我们会发觉教会十分懂得将所有事物[神学化]。在我们的文化里,已不信任比喻、诗词,也不信任隐喻的能力,更不重视画版上的画与空气中的音乐。耶稣却没有藐视想象力,因为他若不用比喻,我们便不能从物质世界跳跃到属灵世界。(天国真的像芥菜种那般细小吗?)对于神的救恩,基督徒最常记着的不就是很多的故事、意像(lmage),如十架、光、好牧人、好撒玛利亚人和浪子吗?耶稣知道这些意像有深入的能量,所以衪对门徒说:[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路十七32)
主日的讲道可能满足我们的理智,同样韩德尔的《弥赛亚》由于取材于圣经,也把救恩陈明得十分清楚,并且超越得多。我们接收的信息深度与阔度远超过知识,感情与官感快感、超越等的总和就是想象力。
1989年底,东欧政权几乎全盘更换,看见柏林围墙的石头,一块块地被锤子、锄头、铲泥车砸碎,确实使人雀跃万分;而当东德、西德、英国、美国、法国及苏联的乐手,在犹太人伯恩斯坦(Bernstein)的指挥下,同奏及唱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人心更被这[典礼]所凝结、感动。贝多芬在两个世纪前创作的音乐,今天由七个国家的乐手演绎出一个使人永远不能忘记的艺术形式。经过人的想象、指挥及乐手的努力,又有人穷一切的联想,第九交响曲总远远地胜过锄石头。这都是因为上帝是爱用想象的造物主,而人类的本性,本来就爱接受具人性与神性的东西。[临在]的操练,在乎我们摸到上帝的[气色],触到超越言语的[脉搏]。
音乐如何帮助我们操练[临在]的意识呢?以下会先讨论内在观(lmmanence),流露观(Emanation)及体现观(Embodiment)这三个属灵神学的论题。然后再向各位圣乐工作者建议如何实践内心所认识的。
四、音乐表达的内在观
内在观是神学上常被误解又起争论的话题,因为假如没有适当的平衡,[绝对的内在观]便常被批评为把万物神化(Deification),或很容易变成泛神论(Pantheism)。但在各种宗教及所有基督教神学系统里,内在观(无论有没有用这个名词)必有一定程度的权威。埃及哲学家普罗提纳斯(Plotinus,205-270)最早提出以下定义:[神并不是在任何人以外,而是在每一物质里,虽然它们对衪的内在十分无知。]4变成基督教的术语就是:[神的灵在你们里面。]歌罗西书一章17节的说法是[万有靠衪而立。](He is in“all things,ahd in Him all things hold together.”)在使徒行传十七章27及28节,保罗说:[其实衪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衪。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衪所生的。』](“for in Him we live and move…”)可是,和合本圣经并没有翻译“lN”字。天主教神学祖师亚奎那(Thomas Aquinas,ca1225-1274)总结得好,他说:[然则神是一切实在(Being)之本,无论在哪里实存的出现,那里一定有神性的临格。]5
当然这短文不是神学的论坛,内在观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交代得清楚。在我有限的阅历里,我发现几乎所有艺术家、诗人,与一切对艺术品(Work of art)抱敬畏与雀跃态度的人,都会承认艺术品能内藏性格(Personality),艺术品不单能够代表(Re-present)作者的心意,简直能表达(Present)形而上的信息。这可能是艺术品风格与技巧上有某种密码,或是内藏能冲过时空的原型材料(Archetypalmaterial)。艺术品总是可以脱离作者,本体性地(Ontologically)向我们表达信息----一种你和我接收时意义与感染力各异的信息。我们差不多可以说,艺术品有一种近似神性的东西在内。
以基督徒艺术家来说,创作的高峰在乎艺术品能够奥秘地发出[一些什么]。连创作者自己也惊讶自己从未想过的[一些什么],会反过来具体地向创作的人发出信息。一个较为可靠的内在观,可以说在乎两个[如果]:(1)如果基督徒艺术家肯把自己及自己的创作力和作品奉献给上帝,上帝的灵可以透过该作品表达一些有关衪的东西。因为创作者有上帝的灵气(创二7),基督徒作家也有圣灵居住在其中。(2)如果敬拜者进到上帝的殿,相信上帝临在,深感创造的主、救赎的主藉着敬畏衪的人手所作的,无论是讲道、德行(教会一般相信这些含有神的内在性),或是音乐、动作、艺术品、祭香、礼仪,都藏有衪的创造与衪活动的踪迹,也有衪的心意,这时正是音乐表达内在观的时候。
属灵深入的冥想与胡思乱想只有一线之隔,内在观与迷信神明[魔术地]附在对象上也是一念之差而已,但二者的结果相差极远。圣餐礼上的圣哉经(Sanctus),由爱主、尊上帝为圣的基督徒唱出,每次都可以让信徒感觉到圣哉后面的上帝就在音乐里,也在我们的周围。我想以赛亚书第六章与启示录里的圣哉,若没有音乐配搭,将无法显明奥秘的上帝。
五、音乐表达的流露观
与内在观似乎相反的就是流露观学说。传统神学史上的流露观是诺 斯底派的异端,并没有受到近代神学家的重视,因为诺斯底把基督描绘成为[一半的真理],但属[奥秘主义]学说中的流露观却是一种超越(Transcendence),就是说上帝的存在,远远在世界之先,并且超出世界之上,在上帝以外绝无别物。用圣经常用语说,[上帝在至高之处])ln Excelsis Deo),由于上帝是自有永有的,所以我们无法整全地明了衪;在本质上,衪是神秘并超乎我们的理解的。太阳系是说明流露观的最好例子。上帝,像太阳一样,与其它万物相距甚远,但太阳所散发的光与热使我们能靠它生存。史密斯(Walter Smith)的著名圣诗“lm-mortal,Invisible God Only Wise”6第四节就是以太阳为上帝的比喻(Analogy)最清楚的例子:
Great Father Of Glory,pure Father of Light,
Thine angels adore Thee,all veiling their sight;
All praise we would render;O help us to see
“Tis only the splendour of light hideth Thee!
这节所说的,就是当我们抬头[见]太阳时,其实我们没有看见太阳,我们只是[看见]太阳的光彩(Splendour of light)。与此同时,宗教的经验也是不可以传达的,正如我们可以使一个瞎子知道七彩缤纷能令人愉快,我们也可以使他明白,他所碰到的许多东西有种种不同的颜色,但我们无法让他知道[颜色]本身究竟是什么?7
在信仰经验里,上帝自主地向每个人流露衪不同的本质。各人经验不同,但来源(Source)却是一个。敬拜的人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愈是热切渴求亲近创造主的人就愈谦卑。对圣乐工作者来说,流露观让我们奉献最伟大的喜乐,馨香也随敬拜上升,同时静候上帝自己的感动。因此,高级礼仪教会(High Church)与最伟大且具深度的音乐关系很深,往往就是建立在流露观的假设上。
六、音乐表达的体现观
内在观与流露观在神学史上对立了多个世纪,差不多所有神学家都设法处理这个对立,最聪明的会说明两个学说只是个反论(Paradox)。我以为它们不是绝对相反的,却是互相补足,也互相依靠(Combinatoriality或Complementarity)。希腊文的[上帝],Theos,字根是超越的渴想与祈祷,产生内里的爱(Inward Love).拉丁文的[上帝],Deus,字根是日间、照射、产生自超越的光(Transcendent Light),这两者合起来才是上帝完整的本性。照崇拜学与奥秘学家安德希尔(Evelyn Underhill)所说:“They(内在观与流露观)form, when taken together, an almost perfect definition of that Godhead which is the object of mystic’s desire; the Divine Love which, immanent in the soul, spurs on that soul to union with transcendent and Absolute Light-at once the source, the goal, the life of created things.”8
耶稣成为肉身、受苦又升为至高(腓二6-11),正好把这两点具体化。这是历史上上帝为人所成就的。就集体敬拜而论,是要把上帝的永恒性、绝对的光与内心灵性的解脱合成一体,我们要有另一种表征性的体现(Embodiment)。
人不是一个整全的灵,要回应完全的灵(上帝的灵),一定要透过很有创意的具体。换句话说,人一定要体现实在的表达方式。我们对一只小狗、一个好朋友、一个久别的亲人、一个尊贵的君王,表达的方式就有所不同。人向上帝表达敬拜的一个具体行动就是跪下。当我们说[万膝当向主跪拜,万口认衪为主],这是语言的道学(Logos endiathetos),但只有我们真正跪下,又明白跪下表达的是具体化的道学,才能体现跪拜的真实,又是真正地实现神学(Theology actualized).
雅各布的立石(创二十八及三十五章)正是体现观的好例子与预表:心理上,立石是纪念的灵所发的内应作用(Internalization),是一种提醒。雅各布在遇见主后,把平凡的枕首石(Pillow)分别为圣(浇油)变成为不平凡的柱子(Pillar),这个行动对雅各布是非常需要的。所以,观看电视转播主日礼拜(卧病的人除外),没有经历与人一起赞美、宣告信仰、认罪、纪念、雀跃等,是自欺欺人的礼拜。雅各布第二次立石(创三十五章)是守约又再立约的动作,石头、柱子算不得什么,内应作用与把所有敬拜言词、诗歌、身体动作、音乐、官感的体会等分别为圣,使其变得具体和有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理念上,立石是一个证据(赛十九19-20)、一个代表(出二十四4)、上帝同在的形式(云柱、火柱与所罗门殿的柱子),代表上帝的权能(撒上二8),同时也代表教会(提前三15)。
立石作为具体化的象征,可能会流于形式化、惯性化,也可能有人以为是魔术。但是介入了独一的真神(内在观),立石就可以成为有创意、为上帝所用、有无限表达力的具体表现。如果立石代表立约,立石更可以作为提醒的永久信物,而所有节日、信条、礼仪、纪念会、庆贺、音乐也与立石成为同一道理。
从圣乐的观念来看,体现观就是要建立教会属灵气质的式样。例如我们若要高举基督徒的卓越,便要在选用每一首音乐时把握这属灵气质,内应作用就能潜移默化,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参与圣乐事奉的同道,我们要认定会众是可以透过最抽象的音乐,被挑起属灵的醒觉,藉着音乐感受创造主的临在与奥秘,也藉着音乐彰显最高的智者----就是上帝。这些并不是空谈,圣乐工作者可以拥有属灵醒觉的门径。我们的训练,应该是更深的灵交与圣乐上的内在观与流露观,在进行礼拜改革时,除了要谨慎安排程序(注意美观、形式、意义、时间、不说废话等等),也要注意到每一个音、每一个字的属灵意义。
七、圣乐在敬拜的角色----领导与自由
文字永远不能超越音乐。香港基督教联会为全港教牧同工举办了一次圣乐研讨会,用作宣召(lntroit)的一首歌是由独唱的姊妹自己创作的,歌曲的前段与结束一段是她自己即兴(Improvise)的“Holy”,长达两分多钟。作为一首宣召曲(或始礼颂、入堂诗、入祭礼),音乐领导我的心灵进入敬拜,但同时音乐的风格自由(无伴奏),一个音节有很多的音符,给我足够时间进入默想;又因该曲没有引发任何联想,我可以有自由的心灵。那是一首很能使人提升的宣召曲。
我以此例说明最后一个重点,处理圣乐需要很理论化,圣乐工作者在实践时也不能忘记应有的观念。如果集体敬拜是群体的事,我们一定要计划如何领导、如何统一,使程序归一、使圣诗提升合一、使万众一心做信仰的宣告,这就是领导。正如我以上所提的始礼颂,它能维系所有参与的人。如果我们观念里有内在观与流露观,我们也渴望并知道上帝临在的真实,敬拜时便应该有很多不干扰人心灵的音乐,例如前奏、奉献曲(Offertory)、殿乐等。我们不能用富联想性的音乐,使用圣诗也不好,因为会众中有人若正在默想(苦难),琴师弹奏(快乐快乐我们崇拜),就是很严重的干扰。有些音乐令人有其它俗世的联想,就拿流行音乐来说,那些音乐的联想会干扰内在的启示力;这就是[自由]的含义。因为弹奏前奏不是要娱乐别人,也不是自我表演,而是琴师在敬拜,并且他相信自己的献祭行动得主的悦纳,有上帝的火降下烧了所献的,这一连串神人的行动具有属灵价值,亦一定流露上帝的心意;而音乐内藏上帝的性格,如[美][创意][结构力],有赖信徒个别去理解。如此看来,观念清晰的圣乐工作者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
有些热心的基督徒不理解集体敬拜,偶然也会批评教会只活在四面墙壁内。他们有此结论,是因为教会普遍还未懂得如何处理集体敬拜,圣乐工作者当然也不例外。此外,不少基督徒不认识一个观念,就是前来亲近上帝(是真的亲近)的人。衪也必定差遣他们出去爱世上的人,然而人绝不应本末倒置,不去学习集体敬拜,更不能失去圣乐的属灵醒觉力。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更加深入明白诗人所说:[我羡慕渴想耶和华的院宇……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为有福……在你的院宇住一日,胜似在别处住千日……](诗八十四篇)。
*本文原载于Trinity Theological Journal,vol.2(1990),承蒙新加坡三一神学院慷慨俯允转载,谨此致意。
1、本文发表于1990年7月18日在泰国曼谷市举行之世界华人基督教圣乐促进会1990年大会。
2、对东正教圣像既简单又精确的描述可见:Leonid Soroka and Stan W. Carlson Faith of Our Fathers(Minneapolis: The Olympic Press,1954),chapter2.
3、Leland Ryken, Windows to The World: Literature in Christian Perspective(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1985),56-57
4、Plotinus, The Enneads, trans. Stephen Mackenna (London:1924),Vi.9.
5、Thomas Aquinas, Summa Contra Gentiles,L.iii,chap.lxviii.
6、《生命圣诗》(香港:宣道出版社,1986),第35首
7、yjh易士着,黄明德译:《宗教哲学》(台南:东南亚神学院协会,1970),页238-239。
8、Evelyn Underhill,Mysticism:A Study in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Man’s Spiritual Consciouness(New York:E.P.Datton & Co.lnc.,1930),103-104
|
|